坐骨直腸窩膿腫

坐骨直腸窩膿腫又稱坐骨直腸間隙膿腫,比較常見,占肛周膿腫發病率的20%~25%。男性多見,多數為20~40歲的青壯年。其特點是起病急、疼痛劇烈,多伴有全身高熱症狀,膿腫潰破或切開後常形成肛瘺。常見的致病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偶有厭氧性細菌和結核桿菌,常由多種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

基本介紹

  • 別稱:坐骨直腸間隙膿腫
  • 就診科室:肛腸科
  • 多發群體:20~40歲男性
  • 常見病因:多由肛腺感染經外括約肌向外擴散到坐骨直腸間隙而形成
  • 常見症狀:開始患側出現持續性脹痛並逐漸加重,然後持續性跳痛,排便或行走時疼痛加劇,排尿困難和里急後重,發熱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多由肛腺感染經外括約肌向外擴散到坐骨直腸間隙而形成;也可由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擴散而成。
中醫稱為肛癰,其病因為過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物,損傷脾胃,濕熱內生,下注大腸,蘊阻肛門;或肛門破損染毒,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成;或肺腎陰虛,濕熱痰濁下注,凝聚肛門,郁久熱勝肉腐,發為本病。
本病也可繼發於肛周皮膚感染、損傷、肛裂、內痔藥物注射、骶尾骨骨髓炎等。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及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愛滋病等患者易並發本病。

臨床表現

坐骨直腸間隙較大,形成的膿腫大而深,容量為60~90ml。發病時患側出現持續性脹痛,逐漸加重,繼而為持續性跳痛,坐立不安,排便或行走時疼痛加劇,可有排尿困難和里急後重。全身感染症狀明顯,發熱為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早期局部體徵不明顯,以後出現肛門患側紅腫,雙臀不對稱;局部觸診或肛門指診時患側有深壓痛,甚至波動感。如不及時切開,膿腫多向下穿入肛管周圍間隙,再由皮膚穿出,形成肛瘺。感染可以從一側環形向括約肌間隙、肛提肌上間隙或坐骨直腸間隙的對側發展,形成複雜的馬蹄形膿腫。

檢查

根據肛周表現或全身感染症狀結合直腸指診,一般診斷並不難。由於患者感到不適,乙狀結腸鏡和肛門鏡檢查可推遲進行。血常規常提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對肛周皮膚進行針穿刺抽出膿液可以確診。必要時可作直腸超聲協助診斷,有助於了解感染範圍的大小、位置及與肛周肌肉間的關係。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檢查資料可以確診。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①抗生素治療:可聯合選用2~3種對革蘭陰性桿菌有效的抗生素;②溫水坐浴;③局部理療;④口服緩瀉劑或石蠟油以減輕排便時的疼痛。
2.手術治療
膿腫切開引流是治療坐骨直腸窩膿腫的主要方法,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切開引流,而不應拘於有無波動感,等待膿腫“成熟”使患者忍受不必要的痛苦。
目前常用手術方式:①膿腫切開引流術;②膿腫切開根治術;③膿腫一次切開掛線術;④分期手術。
坐骨直腸窩膿腫病變範圍大,多採用主灶切開對口引流術。該術式結合“雙向等壓引流”理論,不僅可以達到一次性根治的目的,又能減少患者痛苦、縮短癒合時間,保護肛門功能及外觀,降低術後肛門變形、功能受損甚至大便失禁等風險。

預後

1.發病後應儘早切開、通暢引流。準確尋找並處理肛隱窩(即內口)的感染,可達到一期癒合,不形成肛瘺者,無需再次手術。
2.手術不徹底
肛瘺未進行規律、及時診治的患者,膿腫有自行破潰的可能。破潰後膿液流出,局部腫痛及全身發熱症狀可緩解,但感染範圍逐漸局限,最終形成肛瘺。行坐骨直腸窩膿腫引流術而未能徹底處理內口者,也會形成肛瘺,需再次手術。
3.全身性感染
4.坐骨直腸窩膿腫全身發熱症狀明顯,如不能早期及時治療,最終可導致全身性膿毒血症和敗血症。診斷及治療方面的延誤(大多數延誤1周以上時間)和患有相關疾病(糖尿病、肥胖、惡性腫瘤、AIDS、結合及免疫損害)是導致全身性感染的主要因素。

預防

少食辛辣、肥甘、醇酒等物;生活規律,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積極治療相關病變,如肛竇炎、直腸炎等;患病後儘早治療,防止病變範圍擴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