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二世(奧斯曼土耳其語:محمد ثانى,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英語:Muhammad Ⅱ;1432年3月30日—1481年5月3日),奧斯曼帝國第七位蘇丹(1444年8月—1446年5月,1451年2月18日—1481年5月3日在位),全名穆罕默德·本·穆拉德·本·穆罕默德·本·巴耶濟德,綽號“法提赫”(Conqueror,意為征服者)。蘇丹穆拉德二世第四子。
穆罕默德二世早年任馬尼薩總督。1444年至1446年第一次成為蘇丹,1451年再度即位。1453年率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他視自己為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積極向外擴張。在西部,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巴爾幹諸國;向東先後征服小亞細亞地區諸國,並擊敗牡羊王朝,把東部疆界擴至幼發拉底河。1478年,他以武力脅迫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汗國臣服。在威土戰爭中,又奪取愛琴海大部分島嶼。在位期間,還編制法典,獎勵文藝,興建建築。到統治晚期,穆罕默德二世被稱為“兩地和兩海的主人”。通過一系列征戰,逐步形成龐大的奧斯曼帝國。1481年,穆罕默德二世在出征前夕突然逝世,終年49歲。
穆罕默德二世在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施行的一系列政策,維持了奧斯曼帝國的穩定,為後來的蘇萊曼大帝建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被許多史學家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真正的創建者。
(概述內圖片:詹蒂利·貝利尼1480年繪穆罕默德二世像,現藏於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兩度即位,滅亡拜占庭,四面出擊,殞命征途,為政舉措,政治,經濟,軍事,文教,宗教,歷史評價,主要作品,軼事典故,殘暴本性,吟誦詩歌,自視正統,人際關係,人物爭議,後世紀念,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穆罕默德二世於1432年3月30日生於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埃迪爾內,全名穆罕默德·本·穆拉德·本·穆罕默德·本·巴耶濟德,是奧斯曼帝國第六位蘇丹穆拉德二世(1403-1451,1421-1444及1446-1451在位)的第四子,母親則是女奴HümâHâtûn。
穆罕默德幼年時曾接受嚴格的伊斯蘭教、文化和軍事教育。因為兩位兄長體弱多病,所以穆罕默德受到穆拉德二世的著重培養。穆拉德聘請了國內的一些知名學者給他當老師。和他一起學習的還有貴族子弟,以及表現出聰明伶俐的戰俘們的兒子。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想讓自己的兒子從小就能結交各種有才幹的朋友,為日後執政打下基礎。等穆罕默德年齡稍長,按照奧斯曼帝國的慣例,穆拉德為穆罕默德配備了兩位“拉拉斯”(lalas,即助手兼護衛)來輔佐他,派他去小亞細亞的馬尼薩擔任總督,以積累治國經驗。
兩度即位
1444年8月,穆拉德二世對政事厭倦,決定讓位給年僅12歲的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即位不久,就經歷了嚴峻的內外政治危機。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利用穆罕默德年幼,撕毀匈土1444年6月簽訂的《塞格特和約》,在教皇尤金四世、拜占庭帝國及威尼斯共和國支持下組織十字軍,於9月越過多瑙河,接連擊敗土軍,直撲黑海邊的重鎮瓦爾納。
與此同時,帝國政府內幕僚派系對立嚴重,並經常爆發激烈爭吵。其中矛盾最大的兩派中的大維齊爾坎達利·哈利勒(Candarli Halil)主張奧斯曼帝國應與歐洲各國和平共處,而穆罕默德的“拉拉斯”扎乾諾斯(Zaghanos)和易卜拉欣(Ibrahim)則主張應繼續進行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由於兩派無法取得一致意見,穆罕默德便無法制定有效戰略以解決日益嚴峻的十字軍東征問題。最終,在權衡利弊後,穆罕默德決定武力反擊。在這種情況下,穆拉德二世被請出來主持政局,他率軍於11月10日在瓦爾納打敗了十字軍的進攻(參見詞條瓦爾納戰役)。1446年,耶尼切里軍團發動政變,在他們的要求下,穆拉德於5月復位為蘇丹,穆罕默德則返回馬尼薩。
在此期間,他從師當地的一些著名學者學習文學、歷史和哲學,研讀波斯、希臘、羅馬的古典詩篇和亞里士多德學派的哲學著作。他閱讀了大量歷史書籍,對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著名統帥的傳記尤感興趣;重視軍事學研究,對戰爭中的戰略戰術、武器的運用以及地形的選擇等尤為鑽研。除了自己的母語(奧斯曼土耳其語)外,他還掌握了亞美尼亞語、希臘語、斯拉夫語、希伯來語、波斯語、拉丁語、阿拉伯語等語言,能夠流利地使用。穆罕默德對拉丁詩篇或散文很偏愛,也喜歡異教藝術、占星術,甚至掌握了一些數學上的基礎知識,對世界歷史和地理了如指掌。這一切為其後成為博學多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奠定了基礎。
1451年,穆拉德二世逝世,穆罕默德聞訊後,立即星夜兼程,趕往埃迪爾內。2月18日,穆罕默德在埃迪爾內正式繼位,時年19歲,稱穆罕默德二世。即位當天,他立即下令處死他尚在襁褓之中的弟弟,清除內亂的根源。
穆罕默德二世在繼位後認為需要改革,但幾位主張改革的高官被殺後,他不得不把政府大權交給保守派控制。直到他消滅了反西化改革的近衛兵團和“蒂瑪”制封建騎兵部隊,才開始大規模的改革。
滅亡拜占庭
主詞條:君士坦丁堡戰役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時,奧斯曼國家已占領了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包括保加利亞、色雷斯、馬其頓和希臘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在內。塞爾維亞、波士尼亞、瓦拉幾亞等國經常受到奧斯曼人的侵略,它們或則向奧斯曼國家繳納年貢,或則承認其宗主權。在亞洲,奧斯曼人通過聯姻、收買、武力等手段,統一了安納托利亞東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卡拉曼貝伊國和希臘人的特拉比松帝國還保持著獨立,阻礙著奧斯曼人向小亞東部和南部發展。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征服拜占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當時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實際上僅限於君士坦丁堡城周圍的一小塊地方及摩里亞的一部分,是奧斯曼人包圍中的一座孤島。它的君主早就向奧斯曼國家稱臣納貢。穆罕默德從外交、軍事等方面進行圍攻君士坦丁堡的準備。他分別與威尼斯、匈牙利訂約,答應維護威尼斯商人的權利,重新確認1444年《塞格特和約》的主要條件等,力求使兩國保持中立。
1451年冬,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狹處的歐洲岸邊建立要塞,由哈利勒帕夏等三名大臣出資,在四個多月里建起了一座名為“博加茲凱森”(‘Boğazkesen’,意即切斷博斯普魯斯海峽,後改名為‘RumeliHisarı’,即羅邁利希薩爾)宏偉的碉堡,與14世紀末建成的亞洲岸邊的安納多盧希薩爾要塞相呼應,控扼了出入黑海的通道。此外,穆罕默德還下令新建大批兵船,鑄造大口徑的巨型炮—烏爾班火炮。
1453年4月初,穆罕默德二世親自率領15萬大軍,團團圍住君士坦丁堡,從陸上和海上連連發起猛攻。當時城內的守軍,連同3000威尼斯、熱那亞士兵在內還不足萬人,雙方兵力相差懸殊。但君士坦丁堡具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只有沿金角灣一線較弱。金角灣入口處用粗鐵鏈和沉船堵死,艦隊根本無法開進。穆罕默德研究了守軍的陣勢,認為必須把金角灣方面作為攻城的突破口。他決定利用金角灣北岸熱那亞商人居住的僑民區加拉塔,設法從陸路把兵船拖進金角灣去。穆罕默德答應保持熱那亞商人的商業特權,在其幫助下,用塗油的木板滑道,終於沿加拉塔東界,把70艘兵船送進了金角灣。土艦在金角灣的突然出現,使守城士兵大為驚恐。他們不得不從其它陣地抽調兵力,以加強金角灣一線的防禦,城內形勢因而大為惡化。但君士坦丁堡軍民奮不顧身,英勇善戰,一次次擊退土軍進攻,使其遭受重大損失。
土軍久攻不下,加之風聞西方援軍將至,內部曾發生動搖和騷動,軍事會議兩次討論是否撤軍的問題。一部分大臣力主撤退。但穆罕默德二世深知基督教國家之間的矛盾重重,短期內不可能組成強大的聯盟,對危在旦夕的君士坦丁堡作實質性的援助,因而主張繼續圍攻。
5月29日,土軍再次發動猛攻。為了鼓舞士氣,穆罕默德二世向士兵作了戰前鼓動,宣布除了城市本身以外,他不尋求任何其他東西;破城之後,準許士兵盡情搶劫燒殺三天,金銀財寶和俘虜、奴婢通通歸勝利者所有。同日,土軍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穆罕默德在攻占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天,逮捕並處死了他的主張對該城進行撤圍的主要大臣。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結束了長達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後被稱為伊斯坦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行政中心。它大大加強了奧斯曼帝國對內的控制力量和對外的侵略擴張實力,帝國對國際事務的影響顯著增長。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認為:從那時(占領君士坦丁堡)起,奧斯曼蘇丹獲得了海軍,並使用自己的希臘奴隸從事那些需要高度技術和智慧的職業。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兩天,穆罕默德進城,下令提前停止搶掠,使許多古代建築和珍貴文物得以保存。釋放了許多分配給他的戰俘奴隸,為了倖存的居民留住在城裡。此外,他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但對帝國境內的希臘基督徒持寬容態度。
四面出擊
穆罕默德二世在第二次即位後的30年,發動了多次征服戰役。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和亞洲的小亞細亞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 歐洲部分
1456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兵出征貝爾格勒,企圖打開通往匈牙利的道路。匈牙利名將亞諾什·匈雅提率領基督教聯軍支援貝爾格勒,於7月27日重創土軍。穆罕默德本人也負傷,被迫撤退(參見貝爾格勒之圍)。1459年,穆罕默德再度出兵,最終征服了塞爾維亞王國。
1461年,因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采佩什拒絕向奧斯曼帝國繳納年貢,穆罕默德二世派兵入侵瓦拉幾亞。1462年夏,弗拉德三世在塔爾戈維斯泰戰役中擊退穆罕默德。但穆罕默德通過扶立“美男子”巴薩拉布·拉杜為新任大公的方式,成功驅逐了弗拉德三世,迫使瓦拉幾亞公國臣服。1476年,弗拉德三世在匈牙利支持重返下瓦拉幾亞,驅逐拉杜,但很快被擊殺,瓦拉幾亞再度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
1458年至1463年,奧斯曼人兼併了拜占庭人在巴爾幹的殘餘領地,把希臘和摩里亞併入帝國版圖。1463年,征服波士尼亞。
阿爾巴尼亞獨立運動的領導者喬治·卡斯特里奧蒂·斯坎德培在穆拉德二世在位時期,數次挫敗奧斯曼帝國的進攻。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後,於1457年、1467年相繼派兵進攻阿爾巴尼亞,並一度御駕親征,均以失敗告終。1468年,斯坎德培逝世。1478年至1479年,穆罕默德基本徵服了阿爾巴尼亞大部分地區(參見詞條克魯亞保衛戰)。
在向西進軍的同時,穆罕默德二世也開始了自己在東歐方向的擴張。1474年冬,因摩爾多瓦公國統治者斯特凡大公拒絕交納貢金及港口城市,穆罕默德派宦官蘇里曼指揮號稱12萬的大軍入侵摩爾多瓦。1475年1月10日,斯特凡指揮4萬軍隊在瓦斯盧伊附近的一座高橋發動伏擊,大敗土軍(參見詞條高橋之戰)。穆罕默德聞訊大怒,於同年5月派艾哈邁德帕夏率領艦隊前往克里米亞半島,占領卡法(Kafa,今費奧多西亞)、塔納、蘇達克、刻赤等熱那亞、威尼斯諸國掌控的黑海沿岸城市。到1478年,克里米亞汗國汗明格里·格萊承認蘇丹為最高宗主。以卡法為中心的土地直接併入蘇丹領地,而克里米亞草原地區和第聶伯河下流仍歸克里米亞汗統治。這一軍事行動,大大增強了奧斯曼帝國在黑海北部的影響力,並為奧斯曼帝國從北方入侵摩爾多瓦做好了準備。
1476年5月,穆罕默德二世遣使要求斯特凡納貢稱臣,遭拒後,率領號稱15萬的大軍發起進攻。到7月26日,雙方在白谷發生激戰,穆罕默德擊敗了斯特凡,但摩土兩軍均損失慘重。穆罕默德認為難以再戰,於是下令撤退(參見詞條白谷之戰)。
1480年初,穆罕默德二世派兵乘船橫渡奧特朗托海峽,侵入義大利南部,在不到兩周內便攻占了奧特朗托城,引發義大利諸國的恐慌(參見詞條奧斯曼帝國入侵奧特朗托)。5月,梅希赫帕夏率領6萬人渡海進攻羅德島,但阻於醫院騎士團的堅決抵抗,被迫於8月中旬撤退(參見詞條羅德島圍攻戰)。
- 亞洲部分
在亞洲,穆罕默德二世軍事行動的主要目標是統一小亞細亞半島。1461年,他首先消滅了黑海沿岸的特拉比松帝國,接著鋒芒轉向小亞細亞中獨立和半獨立的突厥公國。1464年,半島中南部的卡拉曼貝伊國出現了內亂,穆罕默德趁機干涉。此後,他與卡拉曼國家的鬥爭持續了12年,雙方互有勝負,直到1474年,穆罕默德才派艾哈邁德帕夏征服了卡拉曼的核心地帶,迫使其貝伊臣服。
隨後,穆罕默德二世迎戰統治亞美尼亞和伊朗西部地區的牡羊王朝君主烏宗·哈桑。哈桑與威尼斯結盟,暗中支持卡拉曼貝伊的獨立活動,是穆罕默德統一小亞細亞的最大敵人。1473年,穆罕默德在埃爾津詹大敗哈桑(參見詞條埃爾津詹之戰)。1475年奧斯曼軍隊再敗哈桑,兼併了他統治下的小亞細亞東部地區。
穆罕默德二世作戰的勝利,完成了小亞細亞地區的統一,確立了奧斯曼帝國在該地區的支配地位。從11世紀下半期突厥民族成批進入小亞細亞時起,該地區逐漸成為以突厥民族為主體的群居地。作為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地區,小亞細亞的統一在奧斯曼帝國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土耳其民族的形成也起了積極作用。
隨著對巴爾幹地區和小亞細亞的征服,伊斯蘭教在上述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到統治晚期,穆罕默德二世開始使用“法提赫”(意為征服者)的稱號,也被稱為“兩地(指歐洲屬地和小亞細亞)和兩海(指愛琴海和黑海)的主人”。除此之外,穆罕默德還使用了“羅馬的凱撒”(Kayser-i Rum,即Roman Caesar)的稱號,以增加他在帝國歐洲部分領土上的統治的合法性。
殞命征途
穆罕默德二世早年性格開朗,易與交往。但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變得越來越孤僻多疑。1472年有些大臣曾企圖推翻他,擁立他小兒子傑姆為蘇丹。事件敗露以後,穆罕默德更是疑神疑鬼,採取許多措施以防備被人暗害,武裝人員禁止接近蘇丹,任何人都不準與蘇丹同桌進餐,甚至浴室里都安裝了專門的防備設施。1477年,穆罕默德頒布了一條駭人聽聞的法律,宣布:“朕兒子中即位的那個人,有權殺死自己的兄弟,以維護王位和國家的安寧。”這條法律成了以後一個多世紀裡奧斯曼皇室中兄弟殘殺的依據。
1481年初,穆罕默德二世準備出征羅得島(也有關於他打算出征羅馬的說法)。4月,他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抵達於斯屈達爾的部隊集結地,預備率軍穿過安納托利亞。5月3日,穆罕默德在與君士坦丁堡隔海相望的馬爾泰佩附近一個被稱為“蘇丹的牧場”的洪卡沙伊軍營中逝世,終年49歲(關於其死因的不同說法,詳見“人物爭議”目錄)。穆罕默德死後葬於伊斯坦堡法提赫清真寺旁的寢陵里。在他死後,其子巴耶濟德(即巴耶濟德二世)和傑姆(被稱為傑姆蘇丹)展開對蘇丹之位的爭奪,直到1495年方才徹底平息。
為政舉措
政治
- 政府改革
穆罕默德二世精明強幹,辦事注意實效,在施政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自登基第一年起,穆罕默德二世就改組了政府各部門,特別是加緊了對國庫的管理。他命令各稅務官自查帳目,然後在派人核查,凡帳目不清者,一律撤職查辦。對官吏的等級、職責、地位、待遇,甚至衣著,穆罕默德都作了嚴格的規定。官員被分成內廷和外廷兩部分。內廷負責蘇丹的私人事務。外廷包括蘇丹的私人顧問、侍衛和所有行政人員,負責國家行政事務。在中央稱國務會議,成員包括宰相、大法官、財政官和國務秘書等,每個周一、周二、周六和周日國務會議成員都要與穆罕默德議事幾個小時,討論並決定政府各項事務。各地事務行省總督負責,在戰時總督要負責為蘇丹招募軍隊。
穆罕默德二世改組政府各級行政機構,明確劃分各職權部門的職責範圍,嚴格規定政府官吏的等級、職責、地位、待遇,甚至衣著。實行部分權力下放,規定宰相府、度支大臣辦公廳和大法官辦公廳有權以蘇丹名義,分別頒發有關行政、財政和伊斯蘭教事務的指令。政府大印由宰相保管,交出大印就意味著喪失宰相職位;對帝國轄有的歐洲28省和小亞細亞20省實行中央集權下的分級治理。
- 編撰法典
穆罕默德二世重視法治建設,主張在遵守遜尼派伊斯蘭教法的基礎上,完善國家的行政建制和行政立法。在位時期,以其名義頒布了奧斯曼帝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法典內容廣泛,涉及朝廷官職的設立、宮廷禮儀、財政制度和刑法等。同時他也是第一位頒布有關宗教法律未涉及的國家生活事宜(如公共管理)的法律的蘇丹。這一重要工作,後來在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塞利姆一世和蘇萊曼一世(“立法者”)時代終告完成。
- 控制禁衛軍
從穆罕默德二世開始,禁衛軍(耶尼切里)和其他常備軍成為保衛和擴張奧斯曼帝國領土的主力。作為這些戰士的領袖,穆罕默德努力施展權威,以期對其加以控制,但未能完全使他們屈從於他的意志。早在1451年第二次即位之初,他就被迫按照巴耶濟德一世時的慣例為禁衛軍發放津貼;1455年,禁衛軍在試圖攻取熱那亞共和國掌控的埃內茲港時發生兵變;1456年貝爾格勒之圍失敗後,禁衛軍中也出現了譁變。
經濟
- 土地制度
- 重建首都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後,致力於城市的重建工作。為了鼓勵倖存的居民留住在城裡,穆罕默德給他們分配住房,豁免他們的一些賦稅;手工業者和商人的行會在拜占庭帝國享有的權利得到尊重。在以後的征戰中,穆罕默德有意把某些城鎮的居民,特別是手工業匠師遷居伊斯坦堡。
此外,他在首都的主要地段建立了許多商業設施,使城市迅速發展。根據147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當時在伊斯坦堡和附近的加拉塔區共有16324戶家庭和3927家商店。50年後,伊斯坦堡已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
軍事
- 軍事改革
在消滅了反西化改革的近衛兵團和“蒂瑪”制封建騎兵部隊後,穆罕默德二世在西方軍事顧問幫助下建立起新式軍隊。在他之前,奧斯曼的軍隊分為步、騎、海三種。步兵主要是手持弓箭,在兩軍對壘時配合騎兵。或是組成炮兵,完成攻陷城池的目的。當時作戰主要靠騎兵,因此騎兵的裝備和待遇都非常好。
自穆罕默德二世起,海軍才成為正規部隊。為了控制黑海和愛琴海,他大力發展海軍,在許多港口都建立了造船廠,從威尼斯和希臘聘請專家。很快他就建立了一支大小和裝備均能同西班牙、法國或威尼斯相匹敵的艦隊,並在攻打君士坦丁堡、征服克里米亞半島及對抗威尼斯人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 軍事征服
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間大事征戰,擴張領土。在30年的統治期間,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遠征18次。其最大的成就是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終結了千餘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在歐洲,先後將塞爾維亞(1459年)、摩里亞(1460年)、波士尼亞(1463年)、阿爾巴尼亞(1479年)併入帝國;在亞洲,滅詹達爾奧盧公國、特拉布松帝國(1461年)、卡拉曼公國(1466年),打敗牡羊王朝的烏宗·哈桑(1473年),統一了安納托利亞。繼而於1475年至1477年確立了對克里米亞汗國的宗主權。
文教
- 重視教育
穆罕默德二世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開辦了以培訓行政管理人員為宗旨的宮內學堂,各民族學員可以平等地接受語言、文學、法律、軍事、宗教、財政、行政管理等全面教育,苦讀10年至12年後被量才分配到政府各部門任職。
他在伊斯坦堡大規模興建宮殿、清真寺的同時,也注意學校、圖書館的創建,僅在法蒂赫清真寺兩旁,即各建有4所高等經文學校,聘請穆斯林世界的著名學者講學。中亞的著名數學家阿利·庫什奇應聘以後,在伊斯坦堡城郊建立了一座天象台和第一所數學學校,對土耳其數學和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由於外交的需要,也為更多地了解、學習西方,穆罕默德專設翻譯局以培養外語人才,外交機構和翻譯局為奧斯曼造就了不少人才。
在奧斯曼帝國,傳統教育只教宗教課程,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穆罕默德也興辦了學習法語和其他世俗學科的學校。這些改革雖然還十分膚淺,主要集中在軍事方面,意義卻十分深遠。
- 鼓勵文藝、科學發展
- 改變風俗
為了表明開放的決心,穆罕默德命令官員要穿歐式西褲、大禮服和黑皮靴,百姓戴的穆斯林頭巾也被廢止,規定一律戴一種圓柱形無邊氈帽。這種帽子由於沒有帽沿,所以做宗教禱告時前額照樣可以方便緊貼地面。顯然,這是穆斯林頭巾與西式有沿帽之間的一種妥協,但它的推行仍遭到維護傳統者的強烈反對,在國家採取強硬的行政手段後才開始流行。這種圓筒形帽子後來反被稱為“土耳其帽”,成為土耳其的民族傳統象徵之一。
宗教
- 寬容政策
穆罕默德二世對民族、宗教問題採取審慎態度,表現出極大的克制,對異教徒採取了寬容的政策。他曾對塞爾維亞國王說:“在每一座清真寺的旁邊,都要興建教堂,你的人民可以在裡面祈禱。
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後,為了穩定政局,他釋放了許多分配給他的基督教戰俘奴隸,並對居住在城內的希臘基督教徒採取退還房舍、豁免賦稅、免服兵役等措施,鼓勵他們繼續定居。
在號召穆斯林興建和把某些基督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的同時,容許基督教徒保持其宗教團體的獨立性和在批准保留的教堂內自由地進行宗教活動。他賜予亞美尼亞人的基督教會和猶太人的猶太教會與希臘教會同樣的權利。這種準許境內被統治民族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實行一定自治的制度被稱為米勒特製。
此外,穆罕默德二世於1454年1月6日恢復希臘正教總主教區,從埃迪爾內一個帕夏的奴隸中找回主教根納季烏斯(根納季烏斯二世),親自設宴予以款待,任命其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穆罕默德對他說:“在任何情況和條件下,你都可以指望我的友誼,並享有你前任的一切特權。”對帝國境內的被統治民族給予一定的自治權,準許他們在不觸犯帝國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本民族的方式和法律生活,可以開辦民族學校,用本民族語言進行教學。
穆罕默德二世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寬容給人以深刻印象。希臘東正教會幾乎是受他的恩賜而存活下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職位得以保留。
穆罕默德二世在宗教方面的寬容緩解了被征服民族的對立情緒,也減輕了對外擴張的阻力,與當時歐洲教皇和基督教國家統治者的宗教歧視壓迫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
- 增強教權
在穆罕默德二世治下,宗教權力集團的地位得到了鞏固。他將他的清真寺建築群中的大片土地撥給了神學院,並將神學院建在清真寺兩側,有如環抱之勢,這可以視為蘇丹有意讓宗教權力集團享有顯赫地位的象徵。同理,讓僧院和清真寺實質上拉開距離(此前會在同一建築內分別為托缽僧和正統伊斯蘭教徒提供相鄰空間供宗教儀式之用),可以解讀為托缽僧在宗教儀式中的核心地位已然被削弱。穆罕默德限制了那些反對國家推動集權化的托缽僧的活動,那些預備支持他政策的托缽僧則可以享有較多的活動自由。
歷史評價
格克切達的克里托布洛斯為穆罕默德二世寫了一部歌功頌德的傳記,他在序言中寫道:你是難記其數的偉大功績的創造者……我衷心相信,不僅波斯和希臘人,自古至今沒有將軍和國王在榮耀、英勇和剛毅方面可與你相比,我不認為在他們的功績與成就……如此受人慶祝欽佩的同時……你的功績未來會無人所知……也不認為他人的功績……為人知曉讚頌……而你的成就……雖然毫不遜色於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卻既不在流傳……不被子孫後代傳頌。
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伏爾泰稱穆罕默德二世是那個時代最有教養和學識的人,“他使全部的法律都服從自己的意志“,他對不同宗教信仰的寬容給伏氏以深刻印象。
中國學者朱克柔編寫《外國歷史名人傳》“穆罕默德二世”條目認為,他是“(奧斯曼)帝國的真正締造者”。
美國學者薩克雷、芬德林主編《世界大歷史:文藝復興至16世紀》:奧斯曼帝國在穆罕默德二世的領導下發展成為現代世界歷史上實力強大的國家。……儘管穆罕默德是在相對較晚的時候才迎來帝國的巔峰時期,但後人還是喜歡把他視為奧斯曼帝國的真正創建者。
著名歷史學家瓦西列夫編寫的《拜占庭帝國史》:他暴烈殘酷,有嗜殺成性等許多卑劣的惡習,但同時對科學、藝術、教育有濃厚的興趣,集將軍、政治家和組織者的活力和天賦於一身......東方國家的資料讚揚他的虔誠、正義、仁慈,是學者與詩人的保護者。19世紀和20世紀的歷史學家對穆罕默德二世卻有不同的評價;有些人否認他所有的積極品質,另一些人則承認他是一個天才。
主要作品
穆罕默德二世本人有一本詩集傳世。
軼事典故
殘暴本性
穆罕默德二世是一位學者型的政治家,但他並未用理性抑制殘暴的本性。據說他向人推廣希伯來奴隸的粗俗方言;為了尋找一個被盜的西瓜,竟然活生生剝開了14個隨從的胸膛;為了除去隱患,就把親生弟弟溺死在浴盆里;為了向土耳其近衛軍證明他並非好色之徒,曾當眾地砍下一個美麗女奴的頭。
1444年,穆罕默德二世正式頒布了臭名昭著的“弒親法”,允許他的子孫們在登基為蘇丹後,“為維護世界良好秩序”,可以合法地殺死所有的兄弟們。最終雖然該法令在1603年艾哈邁德一世繼位時才廢止,但此時王室成員已經成了被圈養的籠鳥,蘇丹變得軟弱無能,淪為太后或權臣們的傀儡,國勢也日趨衰敗,為最終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吟誦詩歌
據說在攻下君士坦丁堡後,年僅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即興當眾背誦了一段波斯詩歌:“蜘蛛在帝國的宮殿里織下它的絲網,貓頭鷹卻已在阿弗拉希阿卜的塔上唱完了夜歌。”
自視正統
穆罕默德二世視自己為拜占庭帝國的法理繼承人,被認為是“古典世界中英雄人物的後繼者”。他認識一些希臘文,對古代的人物充滿興趣。根據與穆罕默德處於同時代的威尼斯人尼可洛·薩古恩迪諾的描述,穆罕默德對斯巴達人、雅典人、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十分著迷,但他最崇拜的還是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和羅馬共和國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為了加強這種將自身與過去的偉大戰士相提並論的看法,他在1462年率軍征伐威尼斯的萊斯博斯島的途中,去了特洛伊,憑弔了歷史遺蹟。穆罕默德詢問了圍城戰役英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等人墓地的情況,也談到他們能得到像荷馬一樣的詩人的讚頌是多么的幸運。他還複製了《伊利亞特》和記述亞歷山大的生平的阿里安寫的《亞歷山大遠征記》,存放於自己的圖書館內。
人際關係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人物爭議
關於穆罕默德二世的死因,眾說紛紜,今展示其中部分觀點:
- 毒殺說:因穆罕默德的長子巴耶濟德(即後來的蘇丹巴耶濟德二世)與父親矛盾極深,急於登位,暗中買通了御醫,將他毒死;
後世紀念
穆罕默德死後葬於伊斯坦堡城中以他的稱號命名的法提赫清真寺中。
1456年,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托普卡帕宮。
伊斯坦堡的法提赫區、穆罕默德二世大橋(土耳其語:Fatih Sultan Mehmet Köprüsü,又稱為法提赫大橋、第二博斯普魯斯大橋,1988年建成)等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影視形象
在1951年(1954年上映)的電影《征服伊斯坦堡》中,由Sami Ayanoglu飾演穆罕默德二世;
在2012年的電影《征服1453》中,由德夫瑞姆·埃文飾演穆罕默德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