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40軍
- 前身:湘系軍隊賀耀祖部;西北軍龐炳勛部
- 軍長:賀耀祖、龐炳勛等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40軍。一為湘軍賀耀祖部,1927年3月編成,1928年8月縮編;一為西北軍龐炳勛部,1931年編成,抗戰期間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挫日軍,後軍長龐炳勛等人投敵,該軍則在國軍...
第四十集團軍 1943年9月28日由駐紮在青海的中國軍隊奉令編組而成,集團軍總司令為馬步芳,副總司令為馬步青,下轄馬繼援為軍長的第八十二軍和馬呈祥為軍長的騎兵第五軍,屬第八戰區指揮管轄。抗日戰爭爆發後,青海馬步芳在全國抗日高潮...
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及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因此事實上集團軍是國民革命軍最大的作戰單位,通常下轄兩個以上的軍或軍團和若干其他輔助單位。抗戰結束時共有40支集團軍...
該軍前身是傅作義所屬晉綏軍和東北挺進軍各一部。1940年6月合編組成暫編第3軍,1948年9月,該軍改稱為第104軍。歷史沿革 該軍前身是傅作義所屬晉綏軍和東北挺進軍各一部。1940年6月,國民黨軍以晉綏軍暫編第11師與東北挺進軍新...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由 中國國民黨 在1925年創設領導。1927年 蔣介石 、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後,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加入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大部分追隨蔣介石、汪精衛反共清黨。這部分軍隊仍一直沿用這個名稱。抗...
馮玉祥旋即附和蔣介石“清黨”反共,所部改稱西北國民革命軍。1928年2月,馮玉祥被南京國民黨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總司令。後所部擴至9個方面軍,總兵力40萬人左右,參加第二期北伐,勢力擴展到陝、甘、寧、青、魯、豫等省。...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八軍,中央軍(1944.2—1945.7)1944年2月,國民革命軍新編第42、新編第43、新編第44師在河南編成國民革命軍第78軍,分駐禹縣、方城、鎮平,隸屬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部第31集團軍。參加豫中會戰(1944年4...
1940年夏,該集團軍番號在冀察戰區恢復,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為龐炳勛,下轄其兼任軍長的第四十軍和孫殿英任軍長的新編第五軍,在豫北山區一線駐紮。1943年夏,第二十四集團軍在河南林縣一帶與日偽軍作戰中失利,孫殿英首先率部投降,第...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45軍。一為建國豫軍樊鐘秀部組成的第45軍,於1927年6月編成,1928年底潰散;一為川軍鄧錫侯部,1927年3月編成第28軍,1935年5月改稱第45軍,1937年8月出川抗戰,先後參加太原...
七日拂曉,敵三十五軍及所屬山炮營、榴炮連,乘四百二十輛汽車在十二架飛機的拖護下沿公路東進,經我人民解放軍反覆堵擊,三十五軍在連遭打擊的情況下,被我人民解放軍團團包圍在新保全城內。新保全鎮位於宣化以東約四十公里處的平張...
此次堅守亳州之戰,孫部亦付出較大代價,解圍後,孫部即退至朱仙鎮,又與蔣軍遭遇,部隊被擊潰,孫率殘部渡過黃河退往山西。成軍 1931年1月,張學良整編駐晉各軍,孫殿英部被改編為暫編第2師。9月,部隊依中央統一番號改稱第40師...
入緬軍十萬人損失五萬餘,其中三分之二死於撤退途中。第二○○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因重傷得不到治療,而壯烈犧牲。羅卓英進入印度後,於6月11日率參謀長楊業孔及官兵四十餘人到新德里,14日參加聯合國慶祝大會,23日返重慶述職。10月,與...
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奉軍。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後,奉軍翌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編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由張學良統轄。東北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
國民革命軍200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營長彭克定)。部隊簡史:1936年1月,該營改歸交輜學校指揮。1937年3月,該營與交通兵第2團裝甲汽車隊改編為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由軍政部直接指揮。1938年1月,該團於湖南...
國民革命軍第41軍,下轄三個師:122師、123師、124師。方振武所部 1、前身 國民革命軍第41軍前身為直魯聯軍第24師,序列如下:直魯聯軍第24師,師長方振武,參謀長蘇致臣 第1旅,旅長史晟恩(原為山東陸軍第6旅)第1團,團長史...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多個第43軍。一為黔軍李燊部,1927年4月由暫編第7軍改稱,後在黔軍內戰中戰敗,被收編;一為川軍郭汝棟部,1934年9月由第20軍改稱,1938年9月撤銷番號;一為山東地方部隊,1938年9...
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和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因此事實上集團軍是國民革命軍最大的作戰單位,通常下轄兩個以上的軍或軍團和若干其他輔助單位。抗戰結束時共有40支集團軍...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陸軍先後編成40個番號的集團軍參加對日作戰。第二十五集團軍 1939年3月奉令組建,該集團軍司令部兼屬閩綏靖區,首任集團軍總司令由閩綏靖區主任陳儀兼任,下轄陳琪的國民革命軍第100軍、陳儀兼任司令的福建保全...
國民革命軍第53軍,是一支國民革命軍隊,前身是東北軍一部,軍長為萬福麟。歷史沿革 該軍前身是東北軍一部。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率東北軍主力入關,為蔣介石贏得中原大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1933年2月,根據國民黨軍隊的編制序列,東北...
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是存在於1927年6月~1929年1月期間的國民革命軍隊。歷史沿革 成立及編制 1927年6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將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第4方面軍擴編為第4集團軍,總司令唐生智,政治部主任彭澤湘。其編制為:第1方面軍總...
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軍,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2個第48軍。一為直魯聯軍一部改編而來,1928年2月成立,同年7月撤銷番號。一為新桂系主力,成立於1937年,抗戰期間長期駐防安徽,先後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第...
該軍番號在國民革命軍歷史上被多次使用。一為中央軍一部,1928年由新編第13軍改稱,當年撤銷番號;一為國民二軍舊部,1935年12月編成,曾參與“追剿”紅二、六軍團,抗戰期間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徐州會戰後撤銷番號;一為新桂系一部...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中華民國在軍政時期新建立國民革命軍中的一支軍隊,前身為廣東軍隊建國粵軍第一師。“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始創部隊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別大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因而贏得“鐵軍”...
1927年4月~1929年1月,國民革命軍中編組的部隊。1927年4月5日,武漢國民政府決定組建第1、第2兩個集團軍,由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總司令。第1集團軍下設4個方面軍及1個總預備隊:第1方面軍總指揮何應欽,前敵總指揮白崇禧...
2月13日,蔣在徐州將第一路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自兼總司令。28日,國民政府第四十二次會議決議,特任蔣兼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次日,下達任職命令。4月,蔣又將第一集團軍改編為第一、二、三、四4個軍團,分別由劉峙、陳調元...
《虎賁獨立師:國民革命軍第140師抗戰紀實》是2013年5月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振賢。內容簡介 黔軍部隊打不垮、拆不散,先後參加了中條山阻擊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戰役,在抗戰主戰場上屢立奇功。黔軍序列中,第140師...
“國軍五大主力”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
八路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簡稱,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