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幼年讀私塾,1921年6月入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學兵連,1924年調保定警察廳任職,1925年夏,調暫編陸軍第四師步兵第八旅第十五團任排長,其後考入中央軍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第十五期;1931年,任陸軍步兵第一師(後改為陸軍第三十九師)第二團營長,1933年參加長城抗日。
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參加滄縣戰役和
臨沂戰役;1939年任第四十軍第一○六師副師長;1942年任師長,後任第四十軍軍長;曾率部接收華北;1948年兼任第十二綏靖區司令官,同年12月,兼任河南省政府豫北辦事處主任。
1949年去台灣,任澎湖防衛司令官,在任期間,他強行徵集從大陸來到澎湖的數千名山東籍青年學生加入軍隊; 後任
國民革命軍台灣防衛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1957年調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4年任國民黨“國防部”委員;1976年4月在台北病死。
人物生平
李振清,山東清平人,生於1901年8月3日;身材魁梧,而且性格十分豪爽,加上他又是行伍出來的軍官,很了解士兵的疾苦,能做到對症下藥,很得士兵擁護。
早年的李振清混跡於北洋軍閥的隊伍,後來跟了
龐炳勛參加了國民軍,從此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可軍閥部隊畢竟是本性難易,國民三軍雖然打著革命的旗號,仍然是以占地盤為先。而李振清呢,也就是在歷次搶地盤的戰鬥中立功,而逐漸成為了龐炳勛部下的一名得力戰將。
臨沂作戰時,李振清的39師補充團作為預備隊使用。當龐炳勛的3軍團打到最後時,李的補充團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與日軍的幾次肉搏之後,收復了丟失的陣地,並在戰後被提拔為115旅少將旅長。或許是李振清太受士兵擁護的緣故,軍長
馬法五、副軍長
劉世榮一直怕李威脅到他們的地位,便始終將李排除在龐集團的決策圈外。這個情況一直到了40軍在太行山潰敗之後,才得到了改變。
1943年的太行山戰役,可說是重創了40軍。其中40軍軍部和39師所剩無幾,加起來也不到1000人了,到是106師的突圍頗為成功。這個師在師長李振清的鼓舞下,艱難的渡過了黃河,向軍部報了道。由於106師的建制還很完整,這自然在戰後各部整理中,受到了一戰區長官部的注意。畢竟退過黃河的部隊,基本上都沒個樣子了,許多部隊還都只是一個空番號,只有106師保持了建制。於是李振清就理所當然的成了40軍副軍長兼106師師長,而當蔣介石知道了106師的“光榮突圍史”後,還決定提拔李當暫編第5軍軍長。
李振清拒絕了,因為他知道,去一個自己沒有任何根基的部隊當軍長,弄不好反受部下挾制,成了光桿軍長。事實證明了李振清的想法是正確的。因為在他拒絕了升官之後,蔣介石從53軍提拔了副軍長李漢章去當暫5軍軍長。李漢章到職後果然無所作為,兩個黃埔系師長壓根就不理他,最後部隊軍紀渙散,在河南弄的民怨沸騰,竟逼得老百姓端了一個師部,打死一個團長。李漢章本人被撤職查辦不說,就連部隊番號都被裁了。李振清可真有先見之明啊。
如果說1943年的太行山戰役將李振清弄進了40軍的決策層,那么1945年的邯鄲戰役則是將李振清推上了40軍的軍長寶座。在這次和八路軍的作戰中,軍長和副軍長都被俘虜了,只剩下他李振清資望最高,他不當軍長,誰都不服。
40軍在河南和解放軍作戰還是很賣力的,這也就鞏固了李振清的地位。可雜牌畢竟是雜牌,你再怎么賣力也只是充當中央軍的炮灰。這不,除了困守青島的中央軍外,1949年的長江以北就只剩下李振清的40軍在安陽、新鄉窩著了。雖然國防部為了要40軍堅持到最後一人,給李振清增加了兩個師的番號,但李振清是想明白了,堅持下去就是守死。
在起義、死戰、逃跑這個選擇題上,李振清從1948年11月一直想到1949年2月,經過四個月的苦苦掙扎,李振清決定去台灣。在將軍部事宜交由副軍長李辰熙負責後,李振清以去台灣要求補充為由,逃跑了。沒了李振清的40軍,也在繼續堅持了三個月之後,由副軍長李辰熙率領,向解放軍投了城。
逃台後的李振清雖然被任命
澎湖防衛司令,但是根本沒有實際兵權,雖然他想重建40軍,但是卻被否決,就連好不容易搭起來的39師也被
孫立人給吞併了。失望的李振清就只能草草的結束了他的戎馬一生,在家裡當起了寓公。
1976年4月21日,李振清在台北榮民總醫院病死。
軼事典故
沉冤50年、涉案人數最多的台灣白色恐怖事件「澎湖案」,直到1999年才首度公開真相。當時山東8 所中學8000名師生因入台管制滯留澎湖,國民黨軍隊為內戰需要
強征中學生當兵,遭總校長
張敏之反對,因而爆發牽連人數最廣、一百多人被槍決的「澎湖案」。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澎湖案」這樁歷史冤案,在張敏之遺孀王培五的口述回憶錄出版時,才首度公開真相。除張敏之與106名師生以「匪諜罪」遭槍決外,數千名學生充軍後受盡凌虐,還有不知人數、不詳姓名的學生,被送到海中「拋錨」、槍斃,留下白色恐怖受難史中,最深痛的記憶。
這宗事件緣起於1949年6月22日,8所聯合中學師生8000多人,在廣州的
黃埔碼頭登上開往澎湖的濟和輪,經過三天兩夜的驚濤駭浪,於25日抵達澎湖。
但上岸十幾天后,軍方就要求學生“
投筆從戎”。7月13日,每排學生隊伍前面來一個士兵,手中拿一條繩子,凡身高超過槍枝高度的同學都必須編入部隊。同學開始騷動,並憤怒地罵道:「我們不要當兵,我們要讀書」,「軍方背信忘義」,現場
人聲鼎沸。這時,
澎湖防衛司令部
司令李振清氣急敗壞地向校長張敏之吼道:「你們都是我用三塊大頭(
銀元)一個個買來的,有什麼資格和我討價還價?」
張敏之痛心地大聲斥責說:「是你自掏腰包買的嗎?」當時他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救出學生免於徵兵,於是挑出一百餘名年幼體弱、不合軍方規定的學生出列,但其他學生這時卻哭喊著:「校長,您不要我們了嗎?」一時哭聲震天。
李振清為了給學生一個下馬威,便讓士兵朝天空放了一排槍,學生驚嚇之餘秩序大亂,士兵也開始殘酷的鎮壓暴行。學生中有人腿部、手背、臀部等不同部位被打中,不斷有學生中彈倒地,也有人被刺刀刺傷;學生的哀號聲反而讓士兵亢奮,叫喊聲愈大,笑聲愈大。天色漸暗,5000個學生被拆成一組組強行編入軍伍。
發生編兵事件後,5000名學生被編入伍,剩下2000名女生和年幼生,張敏之遭到軟禁。10月30日,張敏之和一批學生被帶到台灣基隆西寧南路38號,人人談之色變的台灣省保全司令部。不久,張敏之與106名師生因「匪諜罪」遭
槍決。
而在澎湖,軍方使出最狠的一招,讓無法招供的同學「自動消失」。據一個僥倖逃出的學生指出,軍方常選在月黑風高的時候,用小船載著十幾個學生,兩眼蒙住,航行到海中央,把學生推下去活生生的淹死。當時到底有多少學生被「拋錨」,沒有人清楚。
而僥倖未被槍決或「拋錨」的師生,則被移送到內湖新生隊管訓,在
綠島監獄建成後又移送綠島,成為綠島監獄第一期(學生)。
張敏之殉難於1949年12月11日,於今正好50年。
50年來「澎湖案」這樁歷史冤案,在白色恐怖受難史上經常被議論,但從無正式紀載;為了留下紀錄,95歲高齡的張敏之遺孀王培五,以口述歷史完成「
十字架上的校長」一書,才使真相首度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