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44軍。分別為湘軍葉開鑫部,1927年4月由新編第5軍改稱,1928年7月撤銷番號;一為直魯聯軍舊部改編而來,1928年6月改編,當年9月撤銷番號;一為川軍劉湘部,1935年10月成立,抗戰期間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長衡會戰等,解放戰爭期間長期隸屬徐州綏靖公署,守備海州地區,後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兩度重建,最終各部在西南戰役中被殲滅或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44軍
- 組成:湘軍葉開鑫部、直魯聯軍舊部、川軍劉湘部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44軍。分別為湘軍葉開鑫部,1927年4月由新編第5軍改稱,1928年7月撤銷番號;一為直魯聯軍舊部改編而來,1928年6月改編,當年9月撤銷番號;一為川軍劉湘部,1935年10月成立,抗戰期間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長衡會戰等,解放戰爭期間長期隸屬徐州綏靖公署,守備海州地區,後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兩度重建,最終各部在西南戰役中被殲滅或起義。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44軍。分別為湘軍葉開鑫部,1927年4月由新編第5軍改稱,1928年7月撤銷番號;一為直魯聯軍舊部改編而來,1928年6月改編,當年9月撤銷番號;一為川軍劉湘部,193...
國民革命軍第41軍(孫殿英所部)孫殿英所部國民革命軍第41軍,初系豫西匪軍,為直魯聯軍收編,後又投入國民政府,屢經變遷。抗日戰爭中,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抗戰勝利後,又為國民政府收編,旋在湯陰被殲。前身 1922年,孫殿英投入河南...
集團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最大的軍事編制單位。第一支集團軍於盧溝橋事變後立即組建,之後於戰時不斷組建。抗戰期間比集團軍更大的軍事編制單位只有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戰區,及兵團。而僅有的四個兵團只存在於武漢會戰期間...
國民革命軍第一一六軍,川軍王纘緒部(1948.12—1949.1)1948年12月,國民革命軍第44軍在徐州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116軍,所屬第150、第162師分別改稱第287、第288師。12月1日,撤離徐州。12月4日,在河南永城陳官莊被包圍。1949...
中國國民革命軍第74軍於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第51師和第58師合編而成。第74軍既是中央軍又屬浙系軍隊,算得上嫡系中的嫡系,是國民黨“王牌”中最耀眼的明星,有著一系列的輝煌:“抗日鐵軍”、“虎賁師”、“御林軍”,並...
第四十四軍 軍長 鄧華 方強(後) 政治委員吳富善 副軍長李化民隨邦捷 副政治委員譚甫仁 參謀長高體乾黃忠誠 政治部主任 譚甫仁 後勤部部長龍開富 第一三○師(由第十九師改稱)師長 徐紹花鄧東哲政治委員 鄧東哲姚國民 第一三一師 (由...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陸軍先後編成40個番號的集團軍參加對日作戰。歷史沿革 1938年1月川軍王瓚緒部奉令組建第二十九集團軍。下轄王纘緒兼任軍長的第四十四軍和許紹宗任軍長的第六十七軍。屬第九戰區指揮管轄,曾參加武漢會戰的江北作戰、...
1943年4月,在湖南茶陵整編,該軍番號裁撤,所轄兩個師轉隸第44軍。歷任軍長:許紹宗(1938.2.5-1940.12)佘念慈(1940.11.29-)中央軍系統第67軍 第一次組建 1943年9月,新編第26師和騎兵第7師在綏遠編成第67軍,隸屬晉陝綏...
1935年10月,該軍整編,因所轄部隊較多分編為第21、第23、第44軍。第21軍下轄第1、第4師和暫編第2師,師長饒國華范紹增彭誠。11月進出名山雅安。1937年1月,3個師分別改稱第145、第146、第162師。第162師留駐成都(1938年2月...
、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後,國民革命軍中的一部分加入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大部分追隨蔣介石、汪精衛反共清黨。這部分軍隊仍一直沿用這個名稱。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也曾改編為 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後為第十八集團軍)...
9月17日,馮玉祥在綏遠五原誓師回響北伐,將國民軍各部編為國民軍聯軍,就任總司令,下轄5個軍約5萬人,隨即進軍甘、陝,解西安圍。1927年4月,武漢國民政府將國民軍聯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馮玉祥任總司令。5月,馮玉祥率部...
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是“新四軍”,隸屬於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游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的隊伍,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成立發展 1937年全國抗戰...
當晚,41軍奉命退出濟南。1929年1月,國民革命軍各部縮編,41軍與47軍高桂滋部合編為第45師,94師縮編為44師132旅。縮編完成後第45師序列如下:第45師,師長方振武,副師長鮑剛 第133旅,旅長高桂滋,該師系47軍縮編,不久即脫離...
1945年調任青年軍二0六師六一六團上尉機槍連長,隸屬蔣緯國營。1947年6月調升青年軍二0六師師部少校參謀。1949年隨部去台灣。1949年秋任二0六師六一八團少校營長。1952年入陸軍指揮參謀大學第一期,畢業後奉調六十九師二0七團中校副...
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奉軍。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之後,奉軍翌年被南京國民政府改編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由張學良統轄。東北軍前身為奉系軍閥張作霖所統率的軍隊,稱為“...
國民革命軍東北挺進軍,於1937年8月下旬在晉北大同成立,兼辦東北四省招撫事宜。歷史沿革 1937年8月21日,在山西大同成立挺進軍司令部兼辦東北四省招撫事宜。馬占山為司令,指揮騎兵第6師、新編騎兵第3師、暫編騎兵第1旅。9月,該部...
1929年10月,以第6、第44師組成第4軍討伐西北軍。10月15日阮玄武在安徽宿州就任該軍軍長。11月初,阮玄武率第44師聯合西北軍反蔣(所部編為兩個師,第1、第2師師長王日新、馮華堂)。11月26日,蔣介石任命詹旭初為第4軍軍長,收編...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45軍。一為建國豫軍樊鐘秀部組成的第45軍,於1927年6月編成,1928年底潰散;一為川軍鄧錫侯部,1927年3月編成第28軍,1935年5月改稱第45軍,1937年8月出川抗戰,先後參加太原...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多個第43軍。一為黔軍李燊部,1927年4月由暫編第7軍改稱,後在黔軍內戰中戰敗,被收編;一為川軍郭汝棟部,1934年9月由第20軍改稱,1938年9月撤銷番號;一為山東地方部隊,1938年9...
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湘軍譚延闓部(1928.1—1929.1)。1928年1月,國民革命軍第13軍(下轄第5、第38、第39師,師長成光耀、李韞珩、岳森)在湖南改稱國民革命軍第14軍(第38師改稱第45師,第39師改稱第49師)。國民革命軍第8...
、第十軍(即整編第三師,該師被殲後,交由整編第十八軍胡璉重新成立整編第三師,該師悉由第十八軍的建制部隊和官兵撥編調整而成)、第十四軍(該軍前任軍長羅廣文是陳誠系分子,曾任第十八軍第十八師師長,並曾一度任第十八軍...
該軍前身是北洋軍閥直系江西陸軍第4師。1926年8月,北伐軍總司令部將江西陸軍第4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師,賴世璜任師長。9月中旬,獨立第1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4軍,賴世璜任軍長。歷史沿革 該軍前身是北洋軍閥直系江西陸軍第...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的2個番號為第55軍的軍隊。分別是東北軍湯玉麟部以及西北軍韓復榘部。歷史沿革 1、東北軍湯玉麟部(1933.2-1933.8)1933年初,在熱河成立第55軍,下轄第36師、獨立第31旅、騎兵第9旅...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定,中央軍委於1937年8月25日發布命令,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由於國民黨軍派系甚多,不能同時完成軍隊的整編任務,加上編制方案十分雜亂,使用過程中“路軍”...
該軍番號在國民革命軍歷史上被多次使用。一為中央軍一部,1928年由新編第13軍改稱,當年撤銷番號;一為國民二軍舊部,1935年12月編成,曾參與“追剿”紅二、六軍團,抗戰期間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徐州會戰後撤銷番號;一為新桂系一部...
北伐軍簡介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1925年7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在廣州成立,組建國民革命軍。1925年7月8日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將黃埔軍校校軍擴大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其他所屬各軍也統一改稱為...
“國軍五大主力”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國民革命軍新編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
1926年,國民革命軍編成8個軍,各軍(除第7軍外)轄3個師,師轄3個團,團轄3個營,營轄3個連,此即“三三制”編制。軍、師編有炮兵部隊,但多不齊全。1929年,國民黨政府召開編遣會議,規定以師為戰略單位,分甲、乙、丙 3...
八路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簡稱,後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定,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