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生物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材:現代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以自然環境中功能微生物的分離、篩選、鑑定及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為主線,主要包括了八部分107個實驗內容,既有微生物分離、形態觀察、生理生化特徵等基礎性實驗,還涵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化學分類和生物活性分析等設計性和科研性綜合實驗內容。每一個實驗介紹試劑、設備儀器和實驗操作過程,還突出介紹實驗原理、注意事項以及評議方面的內容,將多年來積累的教學以及科研方面的經驗充實到教材內容中去,並且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原理的說明圖片與實驗結果的照片。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家級生物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材:現代微生物學實驗技術
- 作者:朱旭芬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1頁
- 開本:16
- 定價:36.00
- 外文名:Modern Experimental Technique of Microbiology
- 類型:微生物學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8088723, 9787308088725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1微生物實驗器材與基本操作
1—1實驗室的基本設定
1—2培養器皿準備
1—3培養基的製備
1—4滅菌與消毒
1—5微生物的無菌操作與檢查
1—6微生物的接種與培養
2微生物的形態特徵
2—1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2—2微生物的單染色
2—3革蘭氏染色
2—4鞭毛染色與運動觀察
2—5莢膜染色
2—6芽孢染色
2—7細菌的異染顆粒
2—8細菌類脂粒PHB
2—9放線菌的觀察
2—10黴菌的觀察
2—11酵母菌的觀察
2—12噬菌斑及效價
2—13微生物的群體特徵
2—14電子顯微鏡
3微生物菌種的自然選育
3—1自然界微生物的採樣與保藏
3—2目標微生物的富集
3—3微生物的分離、純化
3—4目標微生物的初篩
3—5苯酚降解菌的分離
3—6表面活性劑降解菌的分離
3—7光合細菌的分離及培養
3—8抗生素產生菌的分離
3—9厭氧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
3—10產甲烷菌分離和純化
3—11厭氧培養箱的使用
3—12菌種保藏
4微生物的生長特徵與計數
4—1微生物大小的測定
4—2微生物的顯微直接計數法
4—3微生物的活菌計數
4—4微生物的最大或然數法
4—5光電比濁法測定微生物生長曲線
4—6溫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4—7pH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4—8滲透壓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4—9氧氣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4—10紫外線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4—11化學藥劑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4—12抗生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5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學特徵
5—1染色體DNA的提取
5—2核酸檢測
5—3PCR擴增16S或18SrRNA
5—4TA克隆
5—5質粒的提取
5—6測序與序列同源性分析
5—7微生物的系統發育分析
5—8G+C含量的測定
5—9核酸雜交
5—10非培樣品的分析
5—11變性梯度凝膠電泳
5—12宏基因組文庫構建與篩選
5—13脈衝場凝膠電泳
5—14螢光原位雜交技術
6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徵
6—1糖(醇、苷)類利用
6—2氧化—發酵試驗(0—F試驗)
6—3甲基紅試驗
6—4V—P試驗
6—5七葉苷水解
6—6澱粉水解試驗
6—7葡萄糖酸鹽(或酯)氧化試驗
6—8纖維素分解
6—9石蕊牛乳試驗
6—10吲哚試驗
6—11硫化氫試驗
6—12蛋白氨化試驗
6—13明膠液化試驗
6—14酪素水解試驗
6—15酪氨酸水解試驗
6—16硝酸鹽還原試驗(反硝化作用)
6—17硝化作用
6—18過氧化氫酶試驗
6—19氧化酶試驗
6—20脲酶試驗
6—21苯丙氨酸脫氨酶
6—22脂肪酶
6—23磷酸酶試驗
6—24DNA酶活性
6—25β—半乳糖苷酶試驗
6—26卵磷脂酶試驗
6—27賴氨酸和鳥氨酸脫羧酶試驗
6—28精氨酸雙水解試驗
6—29抗生素敏感性試驗
6—30微量多相試驗鑑定系統
7微生物的化學分類特徵
7—1細胞壁肽聚糖組分分析
7—2細胞膜中醌類的分析
7—3脂肪酸的分析
7—4極性酯的分析
7—5細胞壁胺基酸與多糖的分析
7—6多胺分析
8微生物發酵與生物活性的測定
8—1幾丁質或殼聚糖酶活測定
8—2澱粉酶活性的測定
8—3蛋白酶活性的測定
8—4脂肪酶活性的測定
8—5纖維素酶活性測定
8—6脫氫酶活性的測定
8—7酚分解能力的測定
8—8表面活性劑的含量測定
8—9抗生素的效價
8—10COD的測定
8—11BOD的測定
8—12甜酒釀發酵
8—13泡菜發酵及亞硝酸含量的測定
9設計性實驗
參考文獻
文摘
插圖:
電子顯微鏡的放大率是由透鏡決定的,其透鏡是由看不見的電磁場構成的,稱為電磁透鏡(磁透鏡)。由電子槍發射出的電子流通過電磁透鏡的電磁場吸引發生偏折而放大物體,並且電子顯微鏡的成像系統由多個電磁透鏡組成,利用多個電磁透鏡的組合而得到逐級放大的電子像。此外,通過改變這些電磁透鏡的磁場強度也可提高放大率,磁場越強,焦距越短,放大倍數也就越大。所以現代電子顯微鏡的成像物鏡大多數採用短焦距的強磁透鏡,放大倍數可達300萬倍以上,相當於將一個直徑2 m的氣球放大到地球那么大。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由最初的500 nm提高到現在的1埃(十億分之一米)。
1.電子顯微鏡的成像原理:任何一個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則是由原子核與軌道電子組成的。當電子束照射到樣品上的時候,一部分電子能從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空隙中穿透過去,其餘的電子有一部分會與原子核或原子的軌道電子發生碰撞被散射開來;另一部分電子從樣品表面被反射出來;還有一些電子被樣品吸收以後,樣品激化而又從樣品本身反射出來等。根據收集通過樣品的電子成像還是收集從樣品表面反射出來的電子成像,將電子顯微鏡分為透射電子顯微鏡與掃描電子顯微鏡。
1)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收集的是透過樣品的電子,物像的形成主要來自電子的散射與干涉作用。散射作用分“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兩種。彈性散射指電子和原子核發生碰撞,電子基本上不損失能量,而只是改變運動方向。如果電子是與軌道電子發生碰撞,電子不僅會改變原來運動的方向,而且還會損失一部分能量,這時電子便發生了“非彈性散射”作用。由於物體上不同部位的結構不同,它們散射電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結果使透過樣品的電子束髮生疏密的差別,在散射電子能力強的地方,透過去的電子數目少,因而打在螢光屏上所發出的光就弱,顯現為暗區,反之就顯現為亮區,這樣,便在終極圖像上造成了有亮有暗的區域,出現了反差。散射作用形成的反差造成強度上的變化,稱為“振幅反差”。此外,電子的干涉作用也能造成反差,在電子發生非彈性碰撞的時候會失去一部分能量,使它前進的速度變慢,而速度減慢的這部分電子會和速度不變的電子發生干涉作用,結果造成電子相位上的變化,從而引起所謂的“相位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