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重慶大學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是國家教育部1996年首批立項建設的全國45個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之一,同期獲準教育部投資建設的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全國只有8家,而重慶大學是教育部在西南地區首批立項建設的唯一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基地”的建設,最佳化了重慶大學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環境和條件,使電工電子系列基礎課程煥發了青春活力。畢業生質量和競爭力顯著提高,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棟樑之才。2004年4月,“基地”通過了教育部驗收評估專家組的實地考查與合格驗收,正式掛牌運行。
一、實現了建設目標
“基地”的建設目標是:建設一支教育思想先進、學術和教學水平高、富於創新精神、結構合理、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形成一套適應21世紀工程科學技術人才培養需要的電工電子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材和教學手段,擁有一個符合21世紀人才培養需要的、設備完善的、先進的、開放的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教學基地,創建一個特色鮮明、國內先進、具有示範輻射作用的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基地”以強大的師資隊伍為保障,以“厚基礎、重實踐、倡創新、建特色”作為建設指導思想,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了最佳化整合,構建了非電類專業和電氣信息類專業電工電子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教學體系,更新了教學內容、採用了先進的教學手段,擁有了較完備的、先進的實驗教學平台。“基地”已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國內先進、具有示範輻射作用的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搖籃。近年來,“基地”每年接納約170個班的學生,開課總人時數達到28萬人時,培養的學生獲得了8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獎、12項重慶市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獎等一系列科技創新活動競賽獎勵。
建設了一支師德高尚、學術造詣深厚的師資隊伍
“基地”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教學和學術水平高、教育思想先進、師德高尚的電工電子基礎課程師資隊伍,有教學和科研人員84名,其中教師60名、實驗技術人員24名。這支隊伍中有全國著名的江澤佳教授、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中教授和孫才新教授、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教師、有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有教育部首屇優秀骨幹教師和重慶市首屇學術帶頭人,這些優秀的人才組成了“基地”強大的師資陣容。一流的師資造就了一流的基地,一流的基地又培養了一流的師資,兩者在相互促進中共同進步。
構建了電工電子三平台理論課程教學體系
第一平台:面向經濟、法學、教育學、文學、管理學等學科門類中的的各有關專業,開設《電工電子概論》課程,為學生提供電工電子方面的最基本知識,培養其基本工程素質。第二平台:面向工學門類中的地礦、材料、機械、儀器儀表、化工與製藥、生物工程和理學門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材料科學等各有關專業,開設《電工電子學》、《電路及電子技術》、《電工學原理》等系列課程,向學生講授電工技術、電子技術及其套用方面的基礎知識,為學生提供工程師必備的知識結構。第三平台:面向工學門類中的電氣信息類各專業,按電工理論基礎、電子技術基礎、信號處理基礎和測控技術基礎四個模組開設系列課程,向學生講授其基本理論、套用技術和工程實踐知識,使學生受到電工電子、信息控制及計算機技術等方面能力的基本訓練。
構建了電工電子三層次實驗課程教學體系
與電工電子系列理論課程三平台體系相呼應,“基地”還構建了電工電子三層次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每層次均由若干門實驗課程組成,根據不同需要開出。第一層:基礎層實驗,面向電類和非電類各專業開設,以驗證型和演示型實驗為主,通過實驗訓練,讓學生熟悉常用電工電子儀器與設備的使用方法、掌握電工電子技術的實驗方法和測試手段,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動手能力。第二層:綜合層實驗,面向電氣信息類各專業及部分非電類工科專業開設,以仿真型和綜合型實驗為主,主要訓練學生電工電子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是大學生參加電子設計競賽前期基礎培訓的重要環節。第三層:提高層實驗,面向電氣信息類各專業學生開設,以綜合型、設計型和創新型實驗為主,鼓勵學生套用現代設計手段和方法完成設計任務,並製作相應硬體,使學生掌握先進的電子設計手段和電子器件套用技術,培養學生的系統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該層實驗的內容可作為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賽前集訓,也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一種方式。
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取得成績
課程建設是“基地”建設的重點工作。“基地”以《電路原理》、《電工學》、《電子技術基礎》三門課程建設為龍頭,全面帶動電工電子系列基礎課程建設並取得成效,《電路原理》和《電工學》已建成為重慶市首批精品課程,《電子技術基礎》已建成為校級精品課程。《電工學》課程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對教學內容體系進行了大幅度地最佳化整合,形成了“電路—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電機與控制—儀表測量與安全用電”等五個教學模組。各類專業的電工學課程基礎部分內容相同,但寬度與深度要求不同,由各專業按照需要選擇不同的課程。本課程構建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得到了教育部專家的充分肯定:“基地不僅重視電氣信息類專業課程及實驗改革,還分別針對非電類理工科和文經管類專業的不同需求,採用模組化教學模式,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實踐。在實驗教學中,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了一批實踐教學性課程,效果顯著”。
“基地”重新編寫和制定了課程教學大綱,並編寫出版了一批與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新教材和講義。在著名學者江澤佳教授主編的《電路原理》一、二、三版教材基礎上,周守昌教授主編並出版了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電路原理》一版和二版。從2002年底又開始著手建設電路原理立體化教材,現已形成了以《電路原理》、《電路原理教學指導書》、《計算機輔助電路分析》等紙質教材為基礎,電子教案、教材網站相結合的立體化教材體系。2004年電路原理教材網站已面向社會開通(http:/202.202.64.133.8081/index.htm),“電路原理立體化教材平台建設”獲2005年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並被推薦為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取得成效
先進的教學內容結合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增強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質是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基地”教師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使受教育者主動吸收和理解知識,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基地”還重視現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技術的開發與套用,積極推廣計算機輔助教學,編寫並使用電子教案。大部分教師和學生脫離了“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和多媒體教學環境,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目前“基地”80%以上的課程採用了各種形式的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進行授課。《電路原理》和《電工學》兩門精品課程已建起了課程網站,向學生提供電子教案,還利用E-mail、OICQ、BBS等網路技術,實現了網上答疑和與學生的交流、討論,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基地”一系列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成果在全國和重慶市多次獲獎。
建成了先進的實驗教學基地
現代工程教育不僅注重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科學技術知識,更加注重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良好的工程實踐教學環境是培養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和科學研究人才的重要保障。“基地”在建設過程中,建立了有效的實驗室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對原有條塊分割的實驗室進行合併、重組和創建,利用全校相關資源建成了電工技術基礎和電子技術基礎兩個校級實驗中心,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良好的實驗育人環境。“基地”多種綜合型、設計型、創新型實驗課程及其實驗室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優越的電工電子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場所,深受學生歡迎與好評。
“基地”已成為滿足21世紀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需要的,為國家培養和輸送高質量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的搖籃,她正已嶄新的面貌迎接有志於學習電氣信息類專業的全國莘莘學子,矢志把他們培養成祖國明天的棟樑。
二、數字驗證的輝煌
承擔並完成了一批教改項目
“基地“在建設期間共承擔並完成教改項目38項,其中國家級教改項目4項、省部級教改項目3項、校級教改項目9項、“基地”自擬教改項目22項,其主要項目包括:
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項目——“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教育部世行貸款21世紀初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電子與電氣信息類專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中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模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畫”精品項目——“電路原理立體化教材建設” 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電工電子技術教材建設”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電子信息類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重慶市重點課程建設——“電工技術系列課程”獲得了一批教學成果
“基地”在建設期間共獲得教學成果獎30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重慶市教學成果獎5項、全國現代教育技術成果獎5項、重慶市現代教育技術成果獎3項、校級教學成果獎15項,其主要成果包括:
2001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001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005年重慶市教學成果一等獎“電路原理立體化教材平台建設” 2005年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2001年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提高科學素質、培養創新能力——構建電工電子系列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2001年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電路原理》” 2002年第六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二等獎3項 1997年全國工科CAI協作組二等獎和1998國家教委優秀CAI教學成果三等獎“電磁場有限元法CAI”。  “基地”在建設期間還出版了系列教材25本、專著13部,編寫配套講義31本,撰寫教改論文71篇並公開發表32篇。與此同時,基地教師還承擔了科研項目143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工程項目等省部級及以上縱向項目9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25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480篇,其中SCI檢索12篇、EI檢索62篇、ISTP檢索35篇,教學與科研形成了良性互動。這一個個數字,為“基地”8年來的建設成果做出了很好的“詮釋與旁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