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創建於1936年,是重慶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

迄2006年,學院共有教職員工170餘人,其中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外聘院士10名、博士生導師52人、教授49人、副教授及高級職工49人。學院在校學生3500餘人,其中博士生190餘人、碩士生1700餘人、本科生1650餘人。在2007年和2012年兩次全國學科評估中,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電氣工程專業(0808)均排名全國第五。在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電氣工程專業被評為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 外文名:英文: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 現任院長:李劍
  • 知名校友孫才新楊士中李文沅
  • 創建時間:1936年
  • 學科排名:全國第五
  • 傑青獲得者:廖瑞金,李劍,謝開貴
  • 長江學者冉立,廖瑞金,司馬文霞陳偉根
學院介紹,歷史沿革,歷任院長,學院領導,機構設定,學科設定,教學師資,專業介紹,科研力量,部分科研成果,研究方向,辦學成果,知名校友,學術界,黨政界,工業界,

學院介紹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原電機系、電氣工程系)始建於1936年,是重慶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辦學80年來,為國家培養了2萬餘名高級人才。
學院具備培養工學學士、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後的完整教育體系,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擁有“電氣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全國僅有5所高校,包含5個完整的國家重點二級學科,)、“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含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電工學科”博士後流動工作站、“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5個電氣工程類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高電壓輸配電裝備安全理論與技術”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全國電氣工程類國家創新群體僅有3個)、“111”國家高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全國電氣工程類國家高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僅有2個)、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電工電子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電路原理”和“高電壓技術”國家精品課程等。在2006年和2012年兩次全國學科評估中,我院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在全國300餘個同類專業中排名位於前5位。我院電氣工程本科專業2007年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並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011年成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以上高水平的研究平台,為學生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學院的發展目標是以“紮根重慶、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為戰略,以電氣工程學科發展前沿和國家需求為導向,以本科教育為主體和基礎,以研究生教育為水平和活力,以培養電氣工程專業人才為根本,建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於一體的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研究型學院。
為了進一步擴大我院在專業領域中的國際知名度,充分實現學科、科研、人才的國際化,學院建成了以“輸變電設備與系統安全”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為代表的國際交流基地。此外,學院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杜倫大學華威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威斯康辛大學,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相關學科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和常態化的學術科研交流機制,並建成了高壓外絕緣與覆冰現場試驗基地、大電網可靠性評估、可再生能源轉換系統可靠性、智慧型信息處理等4個國際合作研究平台,為學院建設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重點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打造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與美國加州州立大學Sacramento分校建立了教學、科研、工程實踐一體化的“1+1.5+0.5”碩士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與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聯合辦學,進行電氣工程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啟動了UC-CQU項目,組建了“CQU-UC電氣班”。

歷史沿革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原名電機系、電氣工程系)創建於1936年,與土木工程系、采冶系、化學工程系等同屬於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稅西恆兼任電機系首任主任。稅先生早年畢業於德國柏林大學,曾任重慶自來水廠總工程師。
1937年,我國著名的無線電通訊專家馮簡先生來到重慶小龍坎建設當時遠東功率最大的35千瓦短波廣播電台,同時兼任重慶大學電機系主任。在他的領導下,聘請了許多知名教授來電機系任教,如金錫如、王際強、劉宜倫毛鶴年張鐘俊張煦吳大榕等。
1940年,電機系分為電機、機械兩系,馮簡任工學院院長,閔啟傑任電機系主任,金錫如任機械系主任。抗戰勝利後,閔離渝東下,吳大榕、劉宜倫曾先後兼任電機系主任。畢業於東北大學電機系的王際強先生,曾經與金錫如先生一道,受張學良先生資助赴美國普渡(Purdue)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49年初,王際強受馮簡聘請,來重慶大學電機系任教,並接替劉宜倫先生的電機系主任職務。
重慶解放後,學校成立校務委員會,王際強先生任工學院院長。1951年1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同意王辭去電機系主任兼職,改由江澤佳繼任。
1952年學習蘇聯進行教學改革,電機系設定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和電報電話通信兩專業。
1953年學校決定取消電機系,改設電信系,任命江澤佳為電信系主任。
1955年電信系全體學生和絕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調往北京,與天津大學無線電系合併組建北京郵電學院重慶大學又恢復電機系,除發電廠、電力網及電力系統專業外,增設電機及電器專業。江澤佳任電機系主任直至1982年12月。
改革開放以後,電機系先後更名為電氣工程系、電氣工程學院,並增加了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工理論與新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等三個新的專業方向。2000年合校後,電氣工程學院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合併組建成新的電氣工程學院,新增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二級學科。徐國禹(1983年1月)、楊順昌(1986年10月)、曾祥仁(1987年8月)、孫才新(1996年5月)、舒立春(1997年7月)、周雒維(2003年9月)先後任系主任、院長,為電氣工程學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歷任院長

1951~1983:江澤佳
1983~1986:徐國禹
1986~1987:楊順昌
1987~1996:曾祥仁
1996~1997:孫才新
1997~2003:舒立春
2003~2011:周雒維
2011~今:廖瑞金

學院領導

【院長】李劍
【黨委書記、副院長】周林
【黨委副書記】吳嘉、孟繁琦
【副院長】王曉靜、謝開貴、楊帆、胡建林
【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熊小伏
【院長助理】陳民鈾
【掛職院長助理】張淮清、肖冬萍
【掛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助理】曾禮強

機構設定

教學單位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系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系
——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系
行政單位
——本科生教務辦公室
——研究生教務辦公室
——學生工作辦公室
——秘書辦公室
——人事辦公室
——財務辦公室
——網路辦公室
——外事辦公室
——會議中心管理辦公室
工會、教代會

學科設定

學院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單位,擁有“電工學科”博士後流動工作站、“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6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電氣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111計畫“基地(“輸變電設備與系統安全”引智基地)、1個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高電壓輸配電裝備安全理論與技術”,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電工電子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1個國家級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國家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高壓輸變電設備安全運行科學與新技術”教育部創新研究團隊、“電路原理”國家精品課程。
學院下設電機與電器系、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系、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系、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系、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系、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系等6個系。

教學師資

學院現有教職工160餘人,其中外聘院士10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李文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廖瑞金、李劍、謝開貴)、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4人(冉立、廖瑞金、司馬文霞、陳偉根)、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9人、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畫人選7人、重慶市教學名師1人,博士生導師45人、教授45人、副教授及高工45人。專任教師中,81%以上具有博士學位。

專業介紹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電氣、電子與信息技術、自動控制與計算機套用技術領域紮實的基礎理論、較為寬廣的電氣工程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科學基礎知識和創新精神,富有社會責任感,能夠在電氣工程及其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系統運行、經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培養特色】採用同一專業分類培養的模式,大部分學生在電氣工程平行班學習,其中選拔30人左右的研究型學術後備人才進入弘深電氣班學習。在大一、大二階段,為學生配備學業導師;在第6學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今後的畢業設計課題研究方向,在大三、大四階段,為學生配備學術導師,實施因材施教。在人才培養環節中,注重強弱電學習相結合、知識和能力素質培養相結合,培養具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能夠適應和駕馭未來的電氣工程人才。
【主幹課程】電路原理、電磁場原理、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自動控制原理、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機測試與控制、電力系統穩態分析、高電壓技術、電氣傳動、照明技術等。此外,我院設有豐富多彩的專業基礎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學校還設有百餘種人文素質選修課,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和發展需求進行選擇。
【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提升】
知識: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經濟管理科學知識;較為紮實的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知識;紮實的電氣工程學科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電氣工程領域內1~2個方向的專業知識。
能力:電氣工程領域內所必須的專業技能;分析並解決電氣工程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較好的外語綜合能力和計算機套用能力;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較好的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自主學習及獲取知識的能力。
素質:遠大的理想、寬闊的視野、強烈的進取心;高尚的情操、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善於思考,勤於鑽研,富有探索和創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挫折和困難樂觀向上。
【就業深造】
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有到國內外高校學習交流的機會外,每年有30%左右的本科業生將繼續在國內外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畢業生境外讀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等。每年有65-70%左右的本科畢業生將面向電氣科研設計院所、電氣設備製造行業、電力系統運行行業、發電行業、用電行業、建築施工安裝行業等就業。我院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超過99%。本專業的畢業生核心就業競爭力強,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認可。
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
【培養目標】
本專業方向培養具備電氣工程、控制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寬口徑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面向建築物及城市公共設施的電能供給、信息通信、設備運行控制等技術領域,以滿足現代建築安全、節能、智慧型化、低排放要求為目標,能在工程建設、物業管理等行業從事建築電氣系統、建築智慧型化系統設計、製造、運行、施工安裝、監理、檢測、評估、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規格及要求】
1具有較為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牢固掌握電氣、控制、信息學科寬口徑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並能實際套用適應工程建設行業要求的電氣、控制及信息工程專業知識,具備申請電氣工程師執業資格所需的知識及訓練。
2具有工程建設行業電氣工程師所需的基本工程技能,初步掌握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領域科學研究、工程設計與管理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具備較強的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工程創新實踐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與道德修養,具有良好的終身學習和發展能力、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較強的表達、人際交往、團隊協作能力,具有國際化視野。
4具有理想信念、健全人格,適應社會並能全面發展。
【主幹學科和主要課程】
主幹學科: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原理、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供配電系統、照明技術、建築通信及網路技術

科研力量

部分科研成果

成果名稱
完成人(排名)
獲得時間、類別、等級
氣體絕緣裝備特高頻局部放電監測的關鍵技術及其套用
201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電網大範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
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惡劣環境中電氣外絕緣放電特性及其在電網中的工程套用
蔣興良(1)
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變電站電氣設備絕緣多參量多功能線上監測及故障診斷研究
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特種通信系統
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三峽輸變電工程用500kV大容量輸電線路技術研究
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海拔外絕緣及電暈特性研究
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統一擴頻測控及圖像傳輸系統
1993年國家發明三等獎
B樣條有限元及邊界元法在電氣工程中的套用
俞集輝(3)
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一等獎
虛擬式儀器的開發與套用
2000年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
變電站電氣設備面向對象的絕緣線上監測系統研究
2000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特種通信系統
2002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
電氣設備絕緣線上智慧型監測及診斷系統
2004年國家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
三峽輸變電工程用500kV大容量輸電線路技術研究
高壓電器高海拔外絕緣特性研究
1992年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遵義變電站微機安全監測、暫態記錄及故障測距系統
鐘岷秀(1)
1992年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輸油泵機組監控系統的研製
廖常初(5)
1994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互補變分原理在電磁場計算中的套用研究
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二等獎
GCB-1故障測距錄波及事件記錄綜合裝置
蔡德禮(1)
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高階有限元法在電磁場中的套用研究
姜可薰(1)
1997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甲類)二等獎
污穢、覆冰、低氣壓、酸性濕沉降環境中沿絕緣表面放電的研究
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
有源電力濾波器諧波電流檢測和控制技術研究
吳 寧(1)
2001年中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

研究方向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輸配電裝備及系統運行安全方向
電氣工程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電氣工程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運行安全涉及面廣而複雜,不僅要建設強大的電網和採用先進的控制系統,而且要使輸配電設備具備在高海拔、覆冰雪、污穢、雷電等複雜環境中安全運行的能力,同時還要建立輸配電設備及系統運行安全的保障支持系統,包括電網的線上可靠性分析評估、電網的新型安全監測裝備及經濟運行控制系統。實驗室的輸配電裝備及系統運行安全研究主要是對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所造成原因的研究,即複雜環境導致輸配電設備及系統出現故障和運行的可靠性層面開展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是國際、特別是我國電力工業及今後大發展所面臨的基礎性、迫切性和關鍵性問題。
該方向涉及的研究單元如下:
(1)輸配電裝備外絕緣運行安全理論及技術
(2)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過電壓理論及防禦技術
(3)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可靠性理論及技術
方向二、輸配電裝備狀態監測與安全評估方向
運行中輸配電裝備絕緣缺陷的產生和劣化,以及絕緣在電場、熱、機械力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的老化都是導致設備故障的主要因素,嚴重影響著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運行安全。輸配電裝備狀態監測與安全評估理論及技術研究方向包含輸配電裝備的絕緣狀態監測、故障診斷、壽命預測與安全評估、狀態維修理論及技術,涉及輸配電裝備絕緣故障機理、老化機理、絕緣狀態信息及特徵量監測、故障智慧型化診斷、絕緣老化狀況評估及壽命預測和最優維修策略等。
實驗室的該研究方向是從引發電網大面積停電事故的主要源頭之一,即輸配電裝備內部自身故障層面開展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是國際上共同關注尤其是我國電力系統大發展所面臨的基礎性、關鍵性和迫切性問題。
該方向的研究單元如下:
(1)輸配電裝備狀態線上監測理論與技術
(2)輸配電裝備絕緣老化與壽命預測理論及技術
(3)輸配電裝備故障診斷與狀態維修理論及技術
方向三、電工新技術及其在電力安全中的套用方向
電磁理論是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的理論基礎,同時發展和套用電磁基本理論又會創造出許多電工新理論及新技術,而且這些電工新理論及新技術在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中一旦得到套用,則可為提高輸配電裝備及系統的安全運行水平增添新方法。
該方向主要涉及輸配電裝備安全監測的特種通信、電能質量與電能變換、改變電網結構行為的異步化同步(柔性)發電、風能、氫能分散式發電及其接入方式等的理論及技術和電磁場效應及其套用。
該方向的研究單元如下:
(1)電能質量與電能變換的理論及技術
(2)新型電源與電網結構安全理論及技術
(3)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監測的特種通信理論及技術
(4)電磁場效應及其套用

辦學成果

“985工程”創新研究平台
——電力裝備安全與技術研究院
“985工程”創新研究平台——“電力裝備安全與技術研究院”是國家和學校重點建設的創新研究基地,由“輸變電裝備安全科學及技術”、“電力系統安全科學及柔性發電技術”和“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三個研究中心組成,以孫才新院士為首席科學家。
定位與目標:
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國家“西電東送、南電北供、全國聯網”和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的電力發展戰略,主要解決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方面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
構建國內領先,部分國際領先水平的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的基礎理論國家級研究平台;
在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上,成為國內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中心。
主要研究方向:
特殊環境中輸變電工程安全科學及技術方向
輸變電裝備與系統安全科學及技術方向
新型發電與新能源科學及技術方向
電工新技術及其套用方向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輸變電工程及新技術”是電氣學院承擔的國家“211”工程在“十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學科,該項目是在“九五”“211”工程——“輸變電工程與電力技術經濟”重點建設項目的基礎上,主要依託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學科、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電工學科博士後流動站、3個重慶市重點學科和3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共同承擔建設的多學科交叉的重點建設項目。
“211”工程——“輸變電工程及新技術”重點建設項目的特色是瞄準國家能源發展規劃目標,結合西部地區特點,以現有條件和基礎為支撐,開展學科和基地建設。
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研究在高海拔、低氣壓、覆冰、覆雪、污穢、濕沉降和紫外線等複雜大氣環境下超高壓交、直流電氣設備外絕緣放電機理和特性,研究高壓電氣設備絕緣線上監測及故障智慧型診斷技術,並建立以線上監測為基礎的“狀態維修體系”;
②研究現代電力系統規劃可靠性理論及計算方法、輸電線路故障定位、電力系統微機保護裝置綜合自動化系統,異步化發電技術,新型電氣傳動與電力電子裝置智慧型控制技術,供配電系統最佳化配置及其智慧型化技術等;
③研究現代電路理論及其套用、電磁兼容與電磁環境保護醫學圖像處理與成像新技術、遠程醫療及通信與電刺激技術等。
該重點學科建設完成後,將對我國中、西部地區輸變電產業的發展,解決我國超高壓遠距離輸電及網際網路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和實現“西電東送”戰略產生重大影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實驗室依託於電氣工程一級學科、電工理論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學科、電氣工程博士後流動站,承擔著“輸變電工程及新技術”國家“211”工程和國家“985”工程建設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才新教授任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教授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知名校友

學術界

孫才新中國工程院院士,高電壓工程(高電壓與絕緣及故障診斷技術)專家。
楊士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測控與遙感信息傳輸專家。
李文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電力系統可靠性和機率規劃專家。
肖立業:原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超導電力技術專家。
何金良: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研究所所長,IEEE Fellow,IET Fellow,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冉立:英國杜倫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王財勝:美國韋恩州立大學工程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文安:IET Fellow。
朱繼忠:IET Fellow,IEEE電力負荷分專委會主席。
廖瑞金:重慶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司馬文霞:重慶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陳偉根:重慶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李劍: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謝開貴: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IET Fellow。
蔣興良: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3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王曉茹: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助理,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興源:四川大學電氣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知名學者。
周凱:四川大學電氣信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高電壓技術方向負責人。
唐炬: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973首席科學家。
張曉星: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院長助理,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系主任,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
胡天祿:中國礦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電氣安全學科奠基人。
舒立春西南大學黨委書記。
張宗益:重慶大學校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
何建平:原西華大學副校長。
江澤佳:原重慶大學校長,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著名電工理論專家。
顧樂觀:原重慶大學校長、黨委書記。
吳中福:原重慶大學校長。

黨政界

吳碧蓮:原甘肅省副省長。
楊志文:原四川省副省長。
高峰:雲南省副省長。

工業界

羅朝林:原湖北省電力局局長。
潘福: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黨組成員、黨組紀檢組組長。
張誠: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賀建華東方電機股份公司總經理。
文博:國家電網公司駐菲律賓辦事處主任。
謝永勝:國家電網公司客戶服務中心黨組書記。
羅國三: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
王永平:甘肅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
成肇興:重慶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陳國慶: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趙光靜:國家電網公司科技部副主任。
馮凱: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
杜蜀薇:國家電網公司行銷部副主任。
王增志:國家電網公司外聯部副主任。
徐琨耀:吉林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
陳安偉: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
王永潭:吉林省豐滿大壩重建工程建設局指揮長。
周凱:蘭州供電局局長。
陳華:加拿大全球資訊網CE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