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國學創新-概念辨析國學創新,論著,即《國學創新學術宣言》,又名《新國風運動宣言》,簡稱“國學創新”。 文案作者:
辭賦家、學者-
王澤生 論著組成部分: 《辨析“國學創新”之語法意義》 《中華“國學創新運動”發起人名錄》 《國學創新,實質是“知識和制度創新”》 《國學創新宣言》(論著正文) 文案作者:辭賦家、學者-王澤生
論著組成部分:
《辨析“國學創新”之語法意義》
《中華“國學創新運動”發起人名錄》
《國學創新,實質是“知識和制度創新”》
《國學創新宣言》(論著正文)
國學創新,是合成辭彙,指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在科學繼承的前提下,進行創新發展和再創造的過程,是弘揚國學文化推動中華文明的系統文化工程。國學創新是個科學的體系,正如鄧小平評價毛澤東思想那樣是一個科學的系統而絕對不能給以分割開去。國學創新的提法是合理的確切的精準的,創新是在繼承古文化古典文學傳統的前提之下進行的,而且更側重創造。換言之,創新是“國學創新”的靈魂,是古典文學延續的核心文學生產力。
辨析“國學創新”之
語法意義:“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總是相對的,這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例如,文化、文學、國學就是歷史社會長期所積澱下來的人文物質,尋其內部演變規律,可找到其自身不斷創新的變遷軌跡。文學創造與學術創新,都是運動著的思維,思維的運動。運動靜止,必其損;靜止運動,必其益。因此,“創新”這個動詞附加於“國學”之後,形成主謂結構短語,兩個
詞素從語法關係上完全獨立成一個短句、一個完全的概念、一個意義完整的物質特徵、一個學術指歸完備的“
辭論”。其中關於國學與古典文化的學術辭彙,改稱“
辭論”是存其道理的:一者既能構結一個新的準確的辭彙,從某個領域;二者能夠深入展開這個新命題的稱謂為什麼能夠存在及其其他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簡言之,
百科詞條,每一個都相當於一篇結構完整的“學術論文”,從辭的角度揭示其客觀本質與現象。由此,“國學創新”就成為在創新統帥之下的國學的科研課題,這個課題的學術專稱凝固成固定的辭彙——國學創新。
國學,實際上是中華文化的“
同義詞”,從某種角度去審視。用傳統學術去挖掘傳統文化之隱藏領域,以此來回答中華文明在今日發展延續進程中的諸多問題與困惑,正是
國學家、國學學者、國學大師的任務,這就是在前面所論述到的國學必備要素中的“民族本位主義”原則。否則,空談國學創新根本就失去文化靈魂。正如文化大師
余秋雨先生所指出的那樣:作家創作是回答生活中讀者的困惑。創新國學與作家創作,這兩點道路彼此是相通的。
“黃金旺鋪,鉑金產業”國學創新就當這般來形容。發展國學,復興國學,賴於創新思維。國學,既不可以搞復古主義路線,也不可以弄“國學
原教”,因其原教旨已不適應現代文明之需求;否則,不但貽害國家民族,還會導致國學生命的終結。民族文化、傳統文化、
民族精神、傳統精神,載體著體現著國學創新,蘊含著中華精神生命核心的創新。
這種大本大道,若游離於創新,是導致民族精神癌化。發掘揚棄優秀傳統文明、批判繼承前人創造的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國學,是當今國學創新建設者的重要任務。不做“史料派”,也不做“史觀派”,教條主義、經驗主義、主觀主義地搞老套路戴新帽子,不躬身實踐,重實理闡發現實發展中的問題,那樣的“史觀”形同
子虛烏有。
發起人名錄
國學創新,國學新專業術語,即“中華國學創新運動”,稱謂提出者——中社學術專家_
王澤生。當代舊學日益復興,傳統文化日益繁榮,舉國而興國學復甦之思潮,
王澤生首次創立“國學創新理論”,深入高度概括這種社會的歷史的思潮與人文現象,謂之以“中華國學創新運動”。網際網路風靡生活的角角落落之時,其爆發的時間起始於2008年6月,伴隨著
王澤生創立的“辭賦漢學、
辭賦申遺學說、
辭賦助學理論、新賦學說、
駢文改革、漢詩創新、新古文學科、
新國風學說”等等諸多理論性發現,形成了國學的古典文學的創新理論圈,這種活躍創新的思維,掃描於當代文化社會形態,不僅高瞻虛擬國度,還遠矚於當代信息社會文化走向。
因此,王澤生科學而客觀地提出“中華國學創新運動”,其實質是傳統文化在國學領域裡的回歸與普及,也是古典文化以高熱度形式的傳播。這場運動首發於“
中社——網路——
辭賦——國學”的人文運動,迅速蔓延
泛文化流域,波及現實階層,遠涉港澳台,在地球北緯高寒線附近形成了壯美濃郁的人文奇觀。
中華辭賦革新派,演進為“中華國學創新派”,崑崙橫空兮出世,不周天柱兮動天。
中社學術骨幹
蔣紅岩,引領潮頭,以傑出的外交藝術,與
王澤生共同領導了這場有規模有組織有影響的國學復興運動,旨在翊護承傳宏揚光大振興推介悠悠中華五千年之奇葩——中華國學。王蔣再次並稱,同領時代風騷,成為新紀元國學創新運動的中流砥柱,因其年華正恰旺季,可為之圖春天般雨絲夢幻。王蔣
春秋鼎盛,年富力強,必將創造國學之春天,春天之未來。
國之文明博大而精深,華之文化厚重而邃遠。自上古三皇五帝以來,其主宰東方聖土五千年之悠悠,可謂風騷孰領、風流誰擎。先秦之風,漢韻之聲;宋詞之彩,唐詩之盛。綿綿歲月,斷續秋鴻;遙遙宇空,銜接春樅。楚雨生其辭,屈荀賦祖也。刀筆裂其文,六朝駢國也。韓柳遺蹤,業精於勤,非文章之洞空;蘇辛豪情,大江東去,非天郎之哀容。新文化運動,五四白話確立,文言漸次銷聲,國學而未匿跡,舊時大師蕩然辭世,其魂猶存。
國學創新運動導語:
風雲涌動焉,海濤起伏焉,學壇震撼焉,網海隆隆焉。
撼我大中華,波及港澳台,翹楚亞非拉,威懾歐美天。
其勢弘宇內,氣吞三江源,文甲日月邊,勢卷球之全。
其幟導乾坤,流蕩八荒原,墨輝雲海間,術道機之玄。
中華國學的復興,必先發生於文化領域,即傳統文化的火暴,日前,中國傳統文化熱現象,本質就是傳統文化的回歸,更是國學復興的在文化領域裡的反映。華夏文明再度昌盛,既誕生了一群國學大師,又解放了學術生產力。國學創新,是歷史社會現象,是人文思潮。國學創新運動,屬時代之趨勢,歷史之方向,浩浩蕩蕩,銳不可當。中社光輝道路,前進無與康莊。王蔣睿智,大勇義舉,推纛陳腐,標立創新。史之英雄,繁繁若星;國之俠客,漠漠獨行。
國學創新運動,先期發起人名錄:
王澤生、
蔣紅岩、蹇曉雲、
陳瑞萍等等。這場範圍廣泛的“中華國學創新運動”,是當代一場聲勢浩大的國學思想解放運動,是文化生產力與學術生產關係的巨大變革。當代辭賦革新派,再度出擊,達成最廣泛共識——創新是國學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是古典文學延續的根本原則。
國學創新運動·學術委員會等臨時權威機構之組建,根據建設和諧社會和高舉先進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的原則與精神,結合當前國學新格局,大力發展創新學術,力求循序漸進,為國學復興、文化傳承、翊護遺產、弘揚傳統、光大學術、推介海內之材。不以組織領導之高低、不以號召力之大小、不以知名度之濃淡、不以年齡之異同,海納百川,地仰星河,持謙遜之懷谷,沐造化之辛足,搜尋
江山,引擎文流,甄別萬古,遴選匡廬,厘定春秋,茲頒行“中華國學創新運動發起人”及其組成人員名單。
國學任務
對於國學創新的有志有識之士來說,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是:
一、要用歷史和時代的眼光審視、剝取和掌握經過歷史檢驗和結晶出來的國學精華,用現代語言、根據時代需要重新加以注釋和闡發,實現歷史和現實的統一,“我注六經”和“
六經注我”的統一。
二、對國學重新進行梳理,
吐故納新,重構國學的學術、文化體系。
三、對中國近現代國學衰微、西學興起的這一段歷史進行國學和
國學研究的反思,連線斷層,為國學的繼承和創新架設橋樑。
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智慧和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廣博吸收古今中外人文文明和科技文明的精華。
五、在國學創新過程中,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以及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努力給予智力上、道義上和學術上的支持。
六、對於研究國學密切相關或者本身就是
國學研究組成部分的中國語言文字、
訓詁、考據、
音韻、文論、詩論、史論,以及諸子百家的論著論述和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軍事思想、倫理思想、人才思想、教育思想、謀略思想、中醫中藥理論、書法繪畫和文藝戲曲理論等等,都要後繼有人,分別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
節選自《倡言國學創新》,《人民日報》 (2004年01月15日 第十三版)
國學創新實質
國學創新,實質是“知識和制度創新”
中國發展與未來需要“國學創新”。祖先造驚世之奇蹟,何以沾沾自喜!然則現階段,中華偉大復興,僅萬里長征第一步也,路漫漫兮尚須求索,同志尚須努力。然而崛起是必然的,崛起的步伐不可阻擋。令人堪憂的倒是“國之發展,內源性前進動力不足”,即缺乏發展後勁,是國情況諸多實情造成了瓶頸效應。針對此弊症,中社學以致用,提出“國學創新策略”(簡稱“國學創新”),因為中國的發展需要新的理論與學術支撐,舊有的“國學體系”總落後於中國迅速發展這個大課題下的諸多複雜實際問題。因此,提出“國學創新”這個全新的概念。以人以史為鑑,下對症之藥、放有的之矢,打造內源性永續,此論題急迫地擺到國學創新之民族復興的日程上來了。
中國國情決定著“國學創新”的方向。中國GDP世行名列第38位。另:
1、國之公民健康體系尚不完備。健康是衡量國民素質的重要指標。
2、國之支付能力不平衡,大學成本世界最高。
4、國之稅務負擔全球第二。
5、國之清廉指數,排名全球第71位。
6、國之環境可持續指數144個國家地區中僅排133位。
7、國之大氣污染最嚴重世界之一。
8、國之礦亡占世界礦亡總80%。
9、國之行政成本世界最高。
10、國之規定死刑罪名的絕對數量世界最多。
對國學之存留,兩派針鋒焉拳腳焉。國學傳統派,推崇儒釋道,主張儒家主義,國可騰飛焉;反傳統派,則認為博大精深的傳統思想文化,孔孟之道亂象、
老莊思想乃社會反作用力。樂天與悲觀二者同惑焉。釋說、道學雖一度上風,未能主流,未被尊崇,故舊日所言國學,發端於孔子,
圭臬於
儒學。因此,今之兩派焦點,乃儒家思想文化問題交鋒。孔孟之道,可撫國人之禮儀,中華方成禮儀大邦也。但於國之新崛起無本質關聯。
儒學苛求於世道人心,對非人文領域缺乏探究。因此,純粹的中華道德的力量,被禁錮成木偶泥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的
近代中國落伍了,兩次世界科技革命都沒能趕上去。因此近代國之腐朽的中央集權制度,把民眾的創造力,束縛捆綁了。可以這樣說:毛澤東以前的中國近代若干次挽救中國的實踐,都是
敗筆,即便其他非改造國家與社會的領域國學成就何等輝煌,都不能足以證明那個時代的國學是最成功的。儒學本質是
克己復禮。信守方寸,不求破局,拘囿革新。儒學者,封建法典也。仁義三綱、君君臣臣;道德五常、父父子子。與現代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相矛盾。傳統國學體系,僵化固化古化老化,閉關鎖國。
經過革命運動創造出來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個開放的體系,挽救了中國;鄧小平理論,發展了中國。傳統國學系統的活力,趨於死亡,換之以“系統的
新活力”,就是通過創新,構建成新動態而開放的平衡系統。國學創新,就是一種改革,學術改革是文化更新的一種開放形式。學術思想創新、文化制度創新、知識體系創新。誰占領了創新高地,誰就擁有創新的發言權。國學創新,就是一部
中國學術思想解放運動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學的第一生產力是科學地創新。創新不是上天賜予的!
國學創新宣言
新題:國學創新
首先創立電子辭彙於百科,學者日不落,
大智若勇。
新國風之命意橫跨國學領域,實為“國學創新”之核質,且古典文學為國學所屬,故而以
小題而大做,道理如下:
王澤生學術思維,作為中社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實早在2000年就開始撰述詩歌創新理論,相關課題已經申請了國家論文證書,特有證書之頒布日期為佐證,因而無虛余也。雖然厚重的文稿只夾雜在一米多高的其他類別的舊稿之中,畢竟,琨黃的灰塵敷衍不住事件的存在和真實性,即使與某君兌付公堂,又何足怯步。正如網友寧姿說:“廢墟也許可以掩埋生命,但掩埋不了真實、
希望與夢想。”。也就是說,
王澤生對詩歌創新問題的研究,要早於2003年,成就要遠遠
非常人所能及也。至於,舊卷諸內容,當擇日鍵盤之,公布,以絕詆毀之論調。其餘何顧之有?
從2005年就開始了對
辭賦等古典文學的學術研究,此後,歷經輾轉,於2007年5月洛陽辭賦會議之後,王拒絕邀請參會並及時糾正會議之錯誤路線,終於引發“巴爾幹風暴”——中華辭賦革新運動於07年5月4日爆發,暨日
王澤生、
蔣紅岩等相當一大批詩人、作家,聯合發布王起草的《中華辭賦革新運動宣言》,史稱“五四宣言”。之後,王蔣創建
中社,創建文化漢學論壇——中華辭賦社區,開闢中社光輝道路,並不斷獲得重大學術突破。
中社,作為非註冊的民間自發的學術同盟運動,敢於創新、敢捍衛護學術尊嚴、敢於用鐵的態度抵制文化錯誤主張與學術腐敗的,2007年度爆發的最重大的三次“南北論戰”,就是例證。實事求是,求是求真求本求源求創新,是
中社學人的學術靈魂。
中社學術成就如下:辭賦三大運動、辭賦漢學學科、賦學評價基礎理論、辭賦批判學、新古文學科、
新賦理論,三大改革(辭賦革新、
駢文改革、漢詩創新)等等,在王巨大而艱辛的科研下,不斷出台。這些理論成果,可統稱為“國學創新”學說。
國學創新,是個科學的體系,正如鄧小平評價毛澤東思想那樣是一個科學的系統而絕對不能給以分割開去。國學創新的提法是合理的確切的精準的,創新是在繼承古文化古典文學傳統的前提之下進行的,而且更側重創造。換言之,創新是“國學創新”的靈魂,是古典文學延續的核心文學生產力。那么,以革新派為代表的
新賦作家群(以革新派的文學主張為標誌),所取得的
賦學創作成就,絕對不在所謂的
新國風詩派之下,據筆者結斷——僅僅
王澤生本人創作的200餘篇辭賦,其中的部分作品,是當代別有特殊的抒情小賦,
王澤生某些辭賦語境意境創造要遠遠超越“所謂的古典打油派”。只不過,王某網路發布的不足二三十篇,提供給部分文朋詩友閱讀的也只百篇而已,其他不願示人,文之冷暖,惟己自知。記得當年毛澤東回復陳毅同志的信里也如此言之。
王澤生,對於官銜、地位的奢望,總是低調的態度,先後拒絕了謝絕了一系列職務與文銜;先後放棄參與洛陽辭賦會議、蘭州辭賦學術國際會議、北京世界漢詩大會;多次放棄多家網路論壇開闢學術專欄的機會。這些鮮為人知的往事,蔣公劉翁是了解的。但,這些並不妨礙王蔣陳三大革新先鋒堅決捍衛學術的嚴肅態度。尤其是
王澤生,堅決回擊批判“辭賦頑固派”的運動,證明了中社對於學術創造的立場與決心。話再說回來,王所形成的系列理論統稱為“國學創新”工程,其重要組成部分就涵蓋了中國古典詩歌領域,有存檔於世界漢詩協會的“漢詩創新宣言”為憑據。因為
王澤生始終在為這個學術尋找一個總稱謂,那么,
新國風正符其題旨。
新國風所概括的是國學理論的創新特點與學術發展方向。國風者,國之風也。因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一個“風”字(這是央視百家講壇專家所作出的重大論斷)。
國風者,先秦之前,先秦之後,曾影響了歷代散文、駢文,以至於
唐詩宋詞等後世文學發展的走向。國風的靈魂究竟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浪漫主義的基石。文學離不開人,文學是寫人的文學,文學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學創造活動的本源,辭賦革新的主張是這樣的,中社學術創造活動也是深入實踐的。然則,從實踐當中,總結而來的新課題“國學創新”的總特點——
新國風,正是用現實主義的方法,去解決文學創作的實際問題。可以這樣認定,即便是古體詩詞的革新,也離不開靈魂性的理論。為學術課題命意一個最精準的稱謂,理所當然,責無旁貸。不然,就等於一個人那樣,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毛澤東語)。中社斷然使用“
新國風”作為學術標識,客觀科學,在
挑釁面前,中社當然是寸土不讓的。學術
原則問題,沒有任何商榷的餘地,哪怕是天皇老子過問,必當尷尬相覷也。兜售了學術原則,等於腐敗,何以委身創新呢。王對於學術嚴肅的態度,浙江大家
陳魚觀先生,是有所認同認可的。孔子云: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身如正,不令則從。國學創新,在
國學熱的今天,上至
易中天、
于丹,下至
王澤生,一者解讀了古代經典問題,另者則解決著古典文學繼承創新延續的課題。兩者同脈歸宗,互為印證,均為國學文學文化創新,這個文化思潮,創造了新的文化文學生產力,謂之以“
新國風運動”,有何不可呢。
國學創新,這兩個辭彙,連讀互用矛盾否?非也。國學概念指稱範圍雖廣闊,而其運動的屬性決定著新境界的拓展,在量與質運動的“哲學度的天平上”,其砝碼定位就是創新。創新是國學槓桿的支點。國學與古典文學的關係問題,或
國學研究與當代古體文的關係問題,比如在辭賦領域:
新賦文學與國學創新的關係是互補的。這裡須重申一點特別之處,當前所謂的
國學熱,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學熱,僅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熱”罷了。中國社會的真正的“國學復興運動”並沒有真正全面到來,拂去經濟社會膨脹的迷霧,撣盡媒體炒做的光環,國學帳前幕後,國學大師健在的究竟還有幾人,即使健在的,也都古稀或近百歲
期頤,在東方大國崛起的背後,無不留落幾多遺憾——若干國學大師相繼與世長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著,
愴然淚下也。國學屬學術,文化則是一種社會歷史積澱物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社會成員共同承載的複合體。學術可包含於文化之中,但任何文化現象不可能都稱之為“學術”。故,當前並非純粹的中國
國學熱,因為傳統文化與傳統學術的界定被混淆。文化有時為物質文明,顯性文化。國學則為抽象的學術問題。自古至今,國學常有,大師不常有,大師一批批辭世,空餘國學材料。當下,中國國學尚無巨大成就產生,就說明沒有一批大師出現,何來談得上“
國學熱”呢?難道
易中天重複講解三國,
于丹剖析
莊子就是熱了國學了么?而中社所倡導的“辭賦革新運動、國學創新”,剛剛起步,前途撲簌迷離。
國學、
中國學術、中國傳統學術、中國學研究。自2005年夏以來,“國學”一詞頻率與其熱度與日俱增,大學國學院,國小
國學班,網上遴選大師,如火如荼。另,百家講壇,專家獻寶,經典輪流坐莊,現在的中國思想文化界,可謂只有百家而無學術爭鳴、只有百花齊放而無
文藝批評。市場經濟背景、人文精神的失落,嚴重地存在著重建問題。依筆者來看,中國改革開放,繼續失誤的還是個“教育問題”,這是任何金銀與GDP都替代不了的問題。要知道,國學的民族特點主要有兩點:一者是道德,一者是治學。前者強調修身養性、
完美人格,文如其人,學如其人;後者強調循序漸進、實事求是,治學求真,實錄實學實踐。
在國學與古典文學領域,經常撞見幾個辭彙:復興、創新、復古、擬古,其間是有區別的。有人說“其詩歌的文學目的就是復古”,此觀點是徹頭徹尾的無知主義,談不上文學觀點的危險性。因為,如果其所謂的古典詩歌真的達到了古人的水平,曰“復古”,那樣的復古充其量也就是擬古主義。復興則是創建曾經發生過的一個新的人文高峰,需要一批大師出現。革新,是在原固有屬性基礎上,剔除其中不合理部分,進而創建新的內容,創新比革新在含義上更遞進一層。赤裸裸的復古思想,根本就站不住腳跟的。請看“復古”一
詞的本義:
1、恢復往古的社會秩序和習俗(摘引《金山詞霸》)
2、[動] 恢復古代的制度、文化風尚等。(摘引《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新疆詩人劉昕(楓葉清秋)說過:復古必敗。
網路
辭賦頑固派明確主張:復古就是傳統,其誣陷革新派把辭賦寫走了形。
上面所列舉的事例,從正反面都真實可靠,足以說明復古路線是文學極端主義。阻滯王澤生使用“
新國風”一詞,恰恰其詩歌思想為復古,前後
自相矛盾,其詩歌創作主張豈能命名“新國風”。王澤生在“辭賦進化論”中闡述過“文學是不斷演進的科學”。孤立地把復古公式化,取代創新,寫出的詩歌作品也無
非是下九流。有人公然叫喊古為正宗古當至上,納粹主義瘋狂的吆喝,盲目“異端崇拜”古典,對於
古典文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半瓮之水形如斤八兩二。才能二字,才華橫溢乎,能力超群乎?在復古的旗號下進行詩歌創作,美其名曰“
新國風”;在文學創作上,不願意在社會生活中判斷是非、權衡素材的取捨,但凡閉門造車,寫出的古體詩,於
癟三何異呢?乾巴巴的一條筋,怎樣凸現詩歌是生活的眼睛這句哲語呢?新國風,打破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學術壟斷和創作封閉,汲取西方精髓,俯察世界,創新漢學,接軌世界。
為什麼王的國學創新理論,不總稱為“新國學”,而定義為“
新國風”呢?國風,原指詩歌,似乎與國學這般大的概念壓根就不搭邊。此論非也!國風,被引申後,輔之以新,創新的國風,謂以“
新國風”。因為中國現階段正從以中國傳統文化熱,向真正的
國學熱過渡,中國國學復甦已經開始了。上至
易中天、
于丹、
余秋雨、于丹、
王立群、閻崇年、
孔慶東、郞鹹平、余世維、曾仕強、姜汝祥、林偉賢、陳安之、
李開復、張錦貴等人的百家講壇學術活動,達及古今,從中國傳統的角度,詮釋了曾經的中華文明,可以說象牙塔內的學術對於推動國學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專家講壇之後,其講義書市銷售火暴,學術明星與學術經濟開始形成文化眼球效益。尤其在2008兩會期間,宋祖英提交的在學校開設“
繁體字”教育的提案,逐步把國學基礎與後備力量的培養,漸次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因此,只能說現階段的所謂的“
國學熱”是“中華傳統文化熱”作用下的國學大普及。中國經濟迅速爆發式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幾代人更迭,70後80後90後,幾乎對曾經的中華文明知之甚少,現在的大普及為國學循序漸進之原理也。同時,2008年之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新紀元到來,中國物質與文化財富的不斷積累,直至2020年前後,中國經濟總和將有一次大爆發,中國將實現“龍出滄海”之偉大復興的轉折點。換言之,2020年前後,中國大批的國學成就將出現,一大批國學大師同步產生。
“新國學”範疇內的新論說。新國學如何去理解呢?新國學,在網路中有個定義,主張“建立在原國學基礎上”,而“從本質上別於國學”的新國學體系,既然根基未變,本質如何區別呢。這個觀點,
不倫不類,
換湯不換藥,是邏輯的錯誤。新國學,雖以文化和社會為基,但“撇開傳統國學上多樣化所存在的糟粕”,竟把曾經國學自經典誣為糟粕,也不知所指的那些是糟粕。假使其重新提出國學概念,無
非是膚淺的
道聽途說罷了。新國學的專著有《簡明新國學》、《新國學論》等,論述的是人文國學(人文方面已經有專著和專屬文化傳播機構)。新國學的另一部分“文藝國學”,文藝方面尚未有人建立新學術體系,尚為空白。而
新國風則不同,存在著新儒學、新道學、新法學等,內容統攝全新流派,立全局以窺國學。
影響
現代白話作家群,也相對關注文言派。
支持辭賦革新運動,是“
國學熱”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驗證了王首倡的“國學創新”“
新國風運動”的正確性。江浙名家
陳魚觀先生(著有文言文若干篇),對辭賦革新運動的理解與創作實踐,值得推舉。
孫五郎(孫福倩),則是軍旅
辭賦家,其對古典語體的駕馭能力,其才遠顯其能力非凡,其《歇馬山賦》系列,可謂“大賦長歌”——意境創造引人入勝、
別有洞天;語質底蘊回鋒起合,猶若東坡緩兮,而西坡
突險,氣韻滿卷奔騰,勢吞當關,麾指萬夫也。其《歇馬山賦》(總賦)、《歇馬山石賦》、《歇馬山泉賦》、《歇馬山杜鵑花賦》的成就,標誌著辭賦革新派山水題材創作臻於成熟。其軍旅生涯,戎馬邊城,揮墨風雲,世稱“孫軍門”。孫軍門,開當代邊塞軍旅
新國風,與之素未蒙面的黑省
辭賦家王澤生熱贊道:“孫福倩,競匡廬而拔辭采,踏冰河而凝風骨,實為辭賦革新之鼎器也。”。
國學創新是個大的戰略性的理論,其輪廓統攝了新古文運動,現代語體,亦出現使用古典格式表達的情形,其中,吉林
公主嶺作家——
賈世韜(原名
賈峻峰,常用筆名:
北溟、伯衡、孟泓,自號七星山人。有《雪廬作品選集》,已出版隨筆、散文、詩詞、楹聯、詩歌、
報告文學、特寫、傳記等卷,計3600餘篇(首),510餘萬字。),就是新古文運動的傑出代表,著有《長城賦》、《和氏璧賦》、《語言賦》等。其
四六體辭賦數量雖不多,《畫史三字經》等
詩體賦成就卻斐然。賈之文字,可以作為“新古文運動”經典的證據。因為新古文運動,屬於國學創新(
新國風)。曰:“
賈世韜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屬於學者型作家。”中社學者日不落評價道:“
賈世韜是
新國風之重要作者、文學實踐家。”。在三千里關東大地上,
賈世韜先生以“塞外風骨”,獨樹一幟,形成“賈派詩風”,其
新國風成就蘊於推敲之中,酷比“
島瘦郊寒”,世稱“新賈島”。
《中國畫史萬言三字經》、《中華百工百藝聖祖宗師歌》(12篇)、《長征頌組詞》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組詞》、《公主嶺七英祭》(7首)、《長城行》(
古風)
《長白山天池舟中作》(
古風)、《毛竹魂》(古風)、《畫虎大師歌》(古風)
《神州茶》、《中華酒》、《百花齊放歌》、《百鳥和鳴歌》、《百樹爭榮歌》
《百獸共樂歌》、《花譜歌》
天津出版社一位老學者曰:吾寫詩多用典,今人甚為不明也。今人讀古的能有幾人呢?大多
走馬觀花,即便系統的高校國學教育,也離
國學研究要求的書目相差懸殊得天壤也。僅一部《四庫全書》就收錄了乾隆18世紀以前中國幾乎所有重要的古本,四庫全書的編纂歷史時間前後歷經20餘年:
1、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
2、整理圖書: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
又近三年,抄完第二、三、四部-“北四閣”。
從1782年——1787年又抄三部-“南三閣”。
《四庫全書》的問世,是國家動用了全國第一流的大批學者,參纂人數驚人與投入資財府庫車載。近代,雖毀於戰火幾部,但完整卷宗尚在,研究國學者,必修之。因其是繼明〈
永樂大典〉(現存殘卷)之後最偉大的中華文明百科全書。該書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該書缺憾:
1、過分重視儒家著作。
2、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學異端之”,禁傳其術。
3、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
4、圖書正文或有刪節或篡改。
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誕生了一大批在經學大師、古書學大師、考證學大師、辯鬥大師、維新大師、教育學大師、講學大師、述略大師、史學大師、思想大師,如:
王國維、
錢鐘書、
胡適、魯迅、
梁啓超、蔡元培、章太炎、
陳寅恪、郭沫若和
馮友蘭等人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尤其是20世紀初的詩學、
甲骨文、
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的國學成就,多為重大發現,震驚世界。但網路有關人士認為:毛澤東才是真正的國學大師。理由是:
1、毛研讀了存世的幾乎所有的中國典籍。
2、毛對“武、體、醫、兵、子、戲、詩、書、文、宗、工、農
...”這些領域的研究與建樹成就了“毛澤東思想”。
對於毛的認可,理所當然。世人云:
錢鐘書是我國最後逝世的一位國學大師。現在健在的
季羨林、
文懷沙等人,年齡近百歲,成為而今國學界之泰斗。然則,當下國學大師的帽子,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真真假假,如何評判一個合格的國學者的標準是什麼呢?這是衡量王提出的“國學創新”工程的重要指標:
1、某一領域有原創性成果。
2、精通國小與各體式古詩文辭。
3、汲取外學,中西兼通,治學指歸民族本位與傳統文化。
能通國故之典籍者,確為
寥若晨星也。然,但為辭賦開山,創新以貫通,不求聞達與卓絕,如此魅力之人格,乃合國學之要也。
國學復興,是一個極具魅力的領域。國內“讀經運動”
塵埃飛揚、“蒙學教育”鄉村可聞、孔子學院海外開辦
...這些似乎離百姓遙遠而“迂闊、
酸腐”的東東,一夜竹筍遍山,伴隨著漢服表演、唐裝走俏、祭祖大典風行、尋根熱不斷湧現、竹帛簡文貼滿商品上,那些“
論語、孟子”等舊學典籍,一次次被人們從
故紙堆里翻轉出來,壓滿書桌。從1919年新文化運動,喊“打倒
孔家店”,激烈的反對“國學”,到今日傳統文化的回歸——所謂的“
國學熱”,其間之存疑何故也?冷熱之間,轉眼相隔百年。四庫全書,與新文化運動之間,間隔也是百餘年。百年輪迴,彈指間,道大其中,規律孰辨;百年風騷,回眸處,大師故去,誰主浮沉?今之神州,網路普及;世界寥廓,小小環球,儼然一村落也。和平與發展這兩個重大主題需求傳統資源為中國增輝,增其內涵。
中華文明五千年,世界獨絕,如繼續被冷落,絕其根脈,子孫當憾。因此,鐵肩擔道義,王蔣首倡“
新國風運動”,首創“國學創新學說”,彌國學教育之缺位,構和諧社會之學術,凝造文化復興,究察文化虛弱之現狀,視野全球,創新正規化國學,王蔣甘當先鋒,毋庸置疑。問題是國學要不要創新的問題,而是怎樣創新得更好的問題。創新國學是責任,是義務,國學創新真正存於民族文化生命實踐之中。幽幽春秋,大業千古,大賦當歌,創新兮倫倫高峨,
大智兮國學,大氣兮國學,大美兮
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