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全文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11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十三五”時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有關部署,特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一)現狀與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產業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一批企業的競爭力進入國際市場第一方陣,高鐵、通信、航天裝備、核電設備等國際化發展實現突破,一批產值規模千億元以上的新興產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融合,加快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湧現了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有力支撐。
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信息革命進程持續快速演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廣泛滲透於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信息經濟繁榮程度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標誌。
增材製造(3D列印)、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超材料與納米材料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傳統工業體系分化變革,將重塑製造業國際分工格局。基因組學及其關聯技術迅猛發展,
精準醫學、
生物合成、工業化育種等新模式加快演進推廣,生物新經濟有望引領人類生產生活邁入新天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大潮,清潔生產技術套用規模持續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變現有國際資源能源版圖。數位技術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深度融合,數字創意產業逐漸成為促進優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智力密集型產業,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正在興起。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和增長的主要動力,引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重構,全球創新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我國創新驅動所需的體制機制環境更加完善,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配置持續最佳化,新興消費升級加快,新興產業投資需求旺盛,部分領域國際化拓展加速,產業體系漸趨完備,市場空間日益廣闊。但也要看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創新水平還不高,一些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情況仍然存在,一些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新興產業監管方式創新和法規體系建設相對滯後,還不適應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扶持,全面營造有利於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生態環境,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質量,加快發展壯大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
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創新能力,深化國際合作,進一步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建設製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三)主要原則。
堅持供給創新。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全面提升技術、人才、資金的供給水平,營造創新要素互動融合的生態環境。聚焦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和國際競爭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破除舊管理方式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束縛,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加快新興企業成長壯大。
堅持需求引領。市場需求是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要強化需求側政策引導,加快推進新產品、新服務的套用示範,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供給,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堅持產業集聚。集約集聚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創新為源頭,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提升產業集群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形成創新經濟集聚發展新格局。
堅持人才興業。人才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資源。要針對束縛人才創新活力的關鍵問題,加快推進人才發展政策和體制創新,保障人才以知識、技能、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全面激發人才創業創新動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養和吸引各類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堅持開放融合。開放融合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要以更開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國際化創新合作平台,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大力推動我國優勢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套用,加快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力。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實現以下目標: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並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產業發展新高地。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台,產業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先發優勢,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等領域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可及性大幅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更加嚴格,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更加健全。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形成產業新體系。發展一批原創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的行業排頭兵企業,活力強勁、勇於開拓的
中小企業持續湧現。中高端製造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大幅提升,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百餘個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產業集群。
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製造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五)總體部署。
以創新、壯大、引領為核心,緊密結合“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施,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促進一批新興領域發展壯大並成為支柱產業,持續引領產業中高端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立足發展需要和產業基礎,大幅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加快發展壯大網路經濟、高端製造、生物經濟、綠色低碳和數字創意等五大領域,實現向創新經濟的跨越。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網路、生物技術和核技術領域一批戰略性產業,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遵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突出優勢和特色,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形成區域增長新格局。把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契機,以更開放的視野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水平。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完善有利於匯聚技術、資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全面營造適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湧現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二、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拓展網路經濟新空間
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向各行業全面融合滲透,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慧型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到2020年,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一)構建網路強國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寬頻中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大力推進高速光纖網路建設。開展智慧型網路新技術規模套用試點,推動國家骨幹網向高速傳送、靈活調度、智慧型適配方向升級。全面實現向全光網路跨越,加快推進城鎮地區光網覆蓋,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大中城市家庭用戶實現頻寬100Mbps以上靈活選擇;多方協同推動提升農村光纖寬頻覆蓋率,98%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的地區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實現頻寬50Mbps以上靈活選擇。推動三網融合基礎設施發展。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演進升級和套用,推動骨幹企業新增網路地址不再使用私有地址。
加快構建新一代無線寬頻網。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路建設,實現城鎮及人口密集行政村深度覆蓋和廣域連續覆蓋。在熱點公共區域推廣免費高速無線區域網路。大力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聯合研發、試驗和預商用試點。最佳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提高頻譜利用效率,保障頻率資源供給。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加快空間網際網路部署,研製新型通信衛星和套用終端,探索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研究平流層通信等高空覆蓋新方式。
加快構建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推動有線無線衛星廣播電視網智慧型協同覆蓋,建設天地一體、
互聯互通、寬頻互動、智慧型協同、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加速全國有線電視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雙向化、智慧型化升級改造,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路整合和互聯互通。推動下一代地面數字廣播電視傳輸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強地面無線廣播電視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創新,創建移動、互動、便捷的地面無線廣播電視新業態。
|
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促進三網融合,加快光纜、衛星通信進行政村建設,按需實現光纖入戶網路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路向自然村和住戶延伸覆蓋,利用衛星、移動通信等技術創新加強對海島、邊遠地區、山區等覆蓋,加快普及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農業、電子政務等信息化套用,支撐扶貧攻堅。 |
統籌發展套用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統籌規劃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在全國適宜地區布局,有序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基於現有各類通信網路實現物聯網集約部署。持續強化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加強國際合作。加強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國際互聯互通合作。加強海外
海纜、陸纜、
業務節點、數據中心、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最佳化國際通信網路布局。加快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中國—東協信息港。
(二)推進“網際網路+”行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培育“網際網路+”生態體系。
深化網際網路在生產領域的融合套用。深化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推動“中國製造+網際網路”取得實質性突破,發展面向製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構築核心工業軟硬體、工業雲、智慧型服務平台等製造新基礎,大力推廣智慧型製造、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構建工業網際網路體系架構,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創新套用示範。推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農業、能源、金融、商務、物流快遞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網路協同的行業套用軟體研發與系統集成,推動製造業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務領域的“網際網路+”套用。加快行業管理體制創新,促進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交通、旅遊等服務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套用,推動基於網際網路的公共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基於雲計算的信息服務公共平台建設,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實施“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逐步實現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促進“網際網路+”新業態創新。鼓勵運用信息網路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行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形成新的生產和流通交換模式。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分享經濟發展,建立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促進交通、旅遊、養老、人力資源、日用品消費等領域共享平台企業規範發展,營造分享經濟文化氛圍。
|
深入推進“網際網路+”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等11個重點行動,建設網際網路跨領域融合創新支撐服務平台。促進基於雲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公有雲和行業雲平台建設。加強物聯網網路架構研究,組織開展物聯網重大套用示範。加快下一代網際網路商用部署,構建工業網際網路技術試驗驗證和管理服務平台。創建國家信息經濟示範區。 |
(三)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落實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大數據高效採集、有效整合、公開共享和套用拓展,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強化安全保障,推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統籌布局建設國家大數據公共平台,制定出台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推動建立數據資源清單和開放目錄,鼓勵社會公眾對開放數據進行增值性、公益性、創新性開發。加強大數據基礎性制度建設,強化使用監管,建立健全數據資源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保護數據資源權益。
發展大數據新套用新業態。加快推進政府大數據套用,建立國家巨觀調控和社會治理數據體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發展大數據在工業、農業農村、創業創新、促進就業等領域的套用,促進數據服務業創新,推動數據探礦、數據化學、數據材料、數據製藥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強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清洗、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等關鍵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和可視化軟硬體產品,培育大數據相關產業,完善產業鏈,促進相關產業集聚發展。推進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強化大數據與網路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大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和有關標準規範,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安全保障機制。加強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數據技術體系。建立完善網路安全審查制度。採用安全可信產品和服務,提升基礎設施關鍵設備安全可靠水平。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研究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網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
|
整合現有資源,構建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和數據開放平台,健全大數據共享流通體系、大數據標準體系、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信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安全監管等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支持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在重點領域開展大數據示範套用,實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促進大數據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
(四)做強信息技術核心產業。順應網路化、智慧型化、融合化等發展趨勢,著力培育建立套用牽引、開放兼容的核心技術自主生態體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動信息技術關鍵領域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
提升核心基礎硬體供給能力。提升關鍵晶片設計水平,發展面向新套用的晶片。加快16/14納米工藝產業化和存儲器生產線建設,提升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緊布局後摩爾定律時代晶片相關領域。實現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點液晶顯示、柔性顯示等技術國產化突破及規模套用。推動智慧型感測器、電力電子、印刷電子、半導體照明、慣性導航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專用電子材料供給保障能力。
|
啟動積體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工程,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項目,推動產業能力實現快速躍升。加快先進制造工藝、存儲器、特色工藝等生產線建設,提升安全可靠CPU、數模/模數轉換晶片、數位訊號處理晶片等關鍵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套用水平,推動封裝測試、關鍵裝備和材料等產業快速發展。支持提高代工企業及第三方IP核企業的服務水平,支持設計企業與製造企業協同創新,推動重點環節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半導體顯示產業鏈協同創新。 |
大力發展基礎軟體和高端信息技術服務。面向重點行業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礎軟體產品體系,支持開源社區發展,加強雲計算、
物聯網、
工業網際網路、
智慧型硬體等領域作業系統研發和套用,加快發展面向大數據套用的資料庫系統和面向行業套用需求的中間件,支持發展面向網路協同最佳化的辦公軟體等通用軟體。加強信息技術核心軟硬體系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國內企業在系統集成各環節向高端發展,規範服務交付,保證服務質量,鼓勵探索前沿技術驅動的服務新業態,推動骨幹企業在新興領域加快行業解決方案研發和推廣套用。大力發展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端軟體外包業務。
加快發展高端整機產品。推進綠色計算、可信計算、數據和網路安全等信息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加快高性能安全伺服器、存儲設備和工控產品、新型智慧型手機、下一代網路設備和數據中心成套裝備、先進智慧型電視和智慧型家居系統、信息安全產品的創新與套用,發展面向金融、交通、醫療等行業套用的專業終端、設備和融合創新系統。大力提升產品品質,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五)發展人工智慧。培育人工智慧產業生態,促進人工智慧在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推廣套用,打造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
加快人工智慧支撐體系建設。推動類腦研究等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加快基於人工智慧的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徵識別、新型人機互動、智慧型決策控制等套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人工智慧領域的基礎軟硬體開發。加快視頻、地圖及行業套用數據等人工智慧海量訓練資源庫和基礎資源服務公共平台建設,建設支撐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新型計算集群。鼓勵領先企業或機構提供人工智慧研發工具以及檢驗評測、創業諮詢、人才培養等創業創新服務。
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各領域套用。在製造、教育、環境保護、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路安全、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開展試點示範,推動人工智慧規模化套用。發展多元化、個性化、定製化智慧型硬體和智慧型化系統,重點推進智慧型家居、智慧型汽車、智慧農業、智慧型安防、智慧健康、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可穿戴設備等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鼓勵各行業加強與人工智慧融合,逐步實現智慧型化升級。利用人工智慧創新城市管理,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動專業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服務機器人套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務產業。
|
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和核心技術開發,實現類人神經計算晶片、智慧型機器人和智慧型套用系統的產業化,將人工智慧新技術嵌入各領域。構建人工智慧公共服務平台和向社會開放的骨幹企業研發服務平台。建立健全人工智慧“雙創”支撐服務體系。 |
(六)完善網路經濟管理方式。
深化電信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三網融合,進一步放開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推進國有電信企業混合所有制試點工作。破除行業壁壘,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面充分對接,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針對網際網路與各行業融合發展的新特點,調整不適應發展要求的現行法規及政策規定。落實加強網路信息保護和信息公開有關規定,加快推動制定網路安全、電子商務等法律法規。
三、促進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突破發展,引領中國製造新跨越
順應製造業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圍繞“中國製造2025”戰略實施,加快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推進重大裝備與系統的工程套用和產業化,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塑造中國製造新形象,帶動製造業水平全面提升。力爭到2020年,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一)打造智慧型製造高端品牌。著力提高智慧型製造核心裝備與部件的性能和質量,打造智慧型製造體系,強化基礎支撐,積極開展示範套用,形成若干國際知名品牌,推動智慧型製造裝備邁上新台階。
大力發展智慧型製造系統。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開展集計算、通信與控制於一體的
信息物理系統(CPS)頂層設計,探索構建貫穿生產製造全過程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最佳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特徵的智慧型製造系統,推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建設,提供重點行業整體解決方案,推進傳統製造業智慧型化改造。建設測試驗證平台,完善智慧型製造標準體系。
推動智慧型製造關鍵技術裝備邁上新台階。構建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全面突破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測量等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重點發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
工業機器人。加快高檔數控工具機與智慧型加工中心研發與產業化,突破多軸、多通道、高精度
高檔數控系統、
伺服電機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套用軟體,開發和推廣套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並具有網路通信等功能的高檔數控工具機、基礎製造裝備及集成製造系統。突破智慧型感測與控制裝備、智慧型檢測與裝配裝備、智慧型物流與倉儲裝備、智慧型農業機械裝備,開展首台套裝備研究開發和推廣套用,提高質量與可靠性。
打造增材製造產業鏈。突破鈦合金、高強合金鋼、高溫合金、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膠等增材製造專用材料。搭建增材製造工藝技術研發平台,提升工藝技術水平。研製推廣使用雷射、電子束、離子束及其他能源驅動的主流增材製造工藝裝備。加快研製高功率光纖雷射器、掃描振鏡、動態聚焦鏡及高性能電子槍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軟體系統,提升軟硬體協同創新能力,建立增材製造標準體系。在航空航天、醫療器械、交通設備、文化創意、個性化製造等領域大力推動增材製造技術套用,加快發展增材製造服務業。
|
在機械、航空、航天、汽車、船舶、輕工、服裝、電子信息等離散製造領域,開展智慧型車間/工廠的集成創新與套用示範,推進數位化設計、裝備智慧型化升級、工藝流程最佳化、精益生產、可視化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智慧型物流等試點套用,推動全業務流程智慧型化整合。 在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紡織、食品、醫藥等流程製造領域,開展智慧型工廠的集成創新與套用示範,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工藝最佳化、過程控制、產業鏈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智慧型化水平。 |
(二)實現航空產業新突破。加強
自主創新,推進民用航空產品產業化、系列化發展,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和安全運營保障能力建設,提高產品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和舒適性,全面構建覆蓋航空發動機、飛機整機、產業配套和安全運營的航空產業體系。到2020年,民用大型客機、新型支線飛機完成取證交付,航空發動機研製實現重大突破,產業配套和示範運營體系基本建立。
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發展。依託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突破大涵道比大型渦扇發動機關鍵技術,支撐國產幹線飛機發展。發展1000千瓦級
渦軸發動機和5000千瓦級
渦槳發動機,滿足國產系列化直升機和中型運輸機動力需求。發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發動機和套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渦輪發動機,推進小型發動機市場化套用。
推進民用飛機產業化。加快實施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完成大型客機研製,啟動寬體客機研發,突破核心技術。加快新型支線飛機工程研製和系列化改進改型,開展新機型國內外先鋒用戶示範運營和設計最佳化,提高飛機航線適應性和競爭力。大力開發市場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機、多用途飛機、特種飛機和工業級無人機。
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建設。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礎元器件自主製造水平,掌握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等加工製造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可靠性、長壽命、環境適應性強、標準化、低成本的航空設備和系統,實現適航取證。加快航空科研試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結構強度、飛行控制、電磁兼容、環境試驗等計量測試和驗證條件投入,加強試飛條件建設。突破一批適航關鍵技術,加強適航審定條件和能力建設,加快完善運輸類飛機等各類航空產品的適航審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組織機構、充足人力資源、健全規章體系、先進硬體設施和較強國際合作能力的適航審定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化數位化示範工廠,顯著提高航空產品製造質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積極推進構建國際風險合作夥伴關係,建成功能完備的航空產業配套體系。
發展航空運營新服務。落實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場,促進通用航空製造與運營服務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航空租賃。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建立先進航空運營體系,促進服務模式創新。加強飛行培訓,培育航空文化。開發綜合化、通用化、智慧型化的通信、導航和控制系統,發展面向全面風險管控和多類空域融合運用的技術體系和裝備,形成安全運營支撐體系。
|
以重大專項和民用飛機科研為支撐,突破一批核心技術、系統、部件和材料,提高系統集成能力,重點發展系列化單通道窄體、雙通道寬體大型飛機,系列化新型渦槳/渦扇支線飛機及先進通用航空器,著力開展新型民用飛機示範運營和市場推廣,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保障和客戶服務體系。C919、MA700完成適航取證並交付用戶,ARJ21實現批量生產交付;一批重點通用航空器完成研製和市場套用。 |
(三)做大做強衛星及套用產業。建設自主開放、安全可靠、長期穩定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加速衛星套用與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體功能完備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我國各領域主要業務需求,基本實現空間信息套用自主保障,形成較為完善的衛星及套用產業鏈。
加快衛星及套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星座和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形成“高中低”解析度合理配置、空天地一體多層觀測的全球數據獲取能力;加強地面系統建設,匯集高精度、全要素、體系化的地球觀測信息,構建“大數據地球”。打造國產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運營服務平台。發展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廣播和數據中繼三個衛星系列,形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實施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建設衛星導航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務能力。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遙感衛星等建設。
提升衛星性能和技術水平。掌握長壽命、高穩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載量和強敏捷能力的衛星套用平台技術,突破高解析度、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綜合探測等有效載荷技術。優先發展遙感衛星數據處理技術和業務套用技術。提升寬頻通信衛星、移動多媒體廣播衛星等技術性能。加強衛星平台型譜化建設,有序推進中小微衛星發展。
推進衛星全面套用。統籌軍民空間基礎設施,完善衛星數據共用共享機制,加強衛星大眾化、區域化、國際化套用,加快衛星遙感、通信與導航融合化套用,利用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創新“衛星+”套用模式。面向防災減災、應急、海洋等領域需求,開展典型區域綜合套用示範。面向政府部門業務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邊遠地區等的衛星綜合套用示範。圍繞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網際網路+天基信息套用”深入發展,打造空間信息消費全新產業鏈和商業模式。推進商業衛星發展和衛星商業化套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建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
|
加快構建以遙感、通信、導航衛星為核心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加強跨領域資源共享與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推進空間信息全面套用,為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預警、防災減災與應急指揮等提供及時準確的空間信息服務,加強面向全球提供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
(四)強化軌道交通裝備領先地位。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智慧型化、綠色化、輕量化、系列化、標準化、平台化發展,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套用,研製先進可靠的系列產品,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構建現代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體系,打造覆蓋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全產業鏈布局。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形成中國標準新型高速動車組、節能型永磁電機驅動高速列車、30噸軸重重載電力機車和車輛、大型養路機械等產品系列,推進時速500公里輪軌試驗列車、時速600公里磁懸浮系統等新型列車研發和產業化,構建完整產業鏈。加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認證綜合能力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國際競爭力。
推進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面向大城市複雜市域交通需求,推動時速120—160公里、與城市軌道交通無縫銜接的市域(郊)鐵路裝備,適應不同技術路線的跨座式單軌,自動導軌快捷運輸系統等研發與套用,構建時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懸浮系統的設計、製造、試驗、檢測技術平台,建立完善產品認證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標準和規範,領跑國際技術標準。
突破產業關鍵零部件及綠色智慧型化集成技術。進一步研發列車牽引制動系統、列車網路控制系統、通信信號系統、電傳動系統、智慧型化系統、車鉤緩衝系統、儲能與節能系統、高速輪對、高性能轉向架、齒輪箱、軸承、輕量化車體等關鍵系統和零部件,形成軌道交通裝備完整產業鏈。加強永磁電機驅動、全自動運行、基於第四代移動通信的無線綜合承載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最佳化完善高速鐵路列控系統和城際鐵路列控技術標準體系。
(五)增強海洋工程裝備國際競爭力。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向深遠海、極地海域發展和多元化發展,實現主力裝備結構升級,突破重點新型裝備,提升設計能力和配套系統水平,形成覆蓋科研開發、總裝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
重點發展主力海洋工程裝備。加快推進物探船、深水半潛平台、鑽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海洋調查船、半潛運輸船、起重鋪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裝備系列化研發,構建服務體系,設計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加快發展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突破浮式鑽井生產儲卸裝置、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和再氣化裝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張力腿平台、極地鑽井平台、海上試驗場等研發設計和建造技術,建立規模化生產製造工藝體系,產品性能及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加強關鍵配套系統和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產學研用相結合,提高升降鎖緊系統、深水錨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水下鑽井系統、柔性立管深海觀測系統等關鍵配套設備設計製造水平,大力發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發動機,提升專業化配套能力。
|
推動大型浮式結構物等新型裝備、3600米以上超深水鑽井平台等深遠海裝備、海洋極地調查觀測裝備等研究開發,實現科研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促進總裝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完善海洋工程裝備標準體系。 |
(更多內容請點擊參考連結閱讀)
內容解讀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三五”期間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規劃》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緊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按照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要求,以創新驅動、壯大規模、引領升級為核心,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改革攻堅,提升創新能力,深化國際合作,加快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建設製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並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產業發展新高地。
《規劃》確定了八方面發展任務。一是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拓展網路經濟新空間。二是促進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突破發展,引領中國製造新跨越。三是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培育生物經濟新動力。四是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五是促進數字創意產業蓬勃發展,創造引領新消費。六是超前布局戰略性產業,培育未來發展新優勢。七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八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發展,拓展國際合作新路徑。
《規劃》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構建產業創新體系、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加大金融財稅支持、加強人才培養與激勵等6方面政策保障支持措施,部署了包括積體電路發展工程、人工智慧創新工程、生物技術惠民工程、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工程、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創新提升工程等21項重大工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切實抓好本規劃實施,加強各專項規劃、地方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