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全文
國務院關於印發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4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7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編制,主要明確“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重點專項規劃,是我國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的行動指南。
第一篇 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面向全球、立足全局,深刻認識並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要求和國內外科技創新的新趨勢,系統謀劃創新發展新路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開拓發展新境界,加速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第一章 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新態勢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作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國科技創新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顯,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位勢進一步提升,已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戰略高技術不斷突破,基礎研究國際影響力大幅增強。取得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深地鑽探、超級計算、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量子通信、中微子振盪、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等重大創新成果。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14220億元;國際科技論文數穩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數升至第4位;全國技術契約成交金額達到9835億元;國家綜合創新能力躋身世界第18位。經濟成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5年的55.3%。高速鐵路、水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第四代移動通信(4G)、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電動汽車等重大裝備和戰略產品取得重大突破,部分產品和技術開始走向世界。科技體制改革向系統化縱深化邁進,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科技資源統籌協調進一步加強,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逐步完善,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大幅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深入開展,國際頂尖科技人才、研發機構等高端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國家總體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全社會創新創業生態不斷最佳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創新創業重要載體,《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實施,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成效明顯,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升,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創新活力顯著增強。
“十三五”時期,世界科技創新呈現新趨勢,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科學技術從微觀到巨觀各個尺度向縱深演進,學科多點突破、交叉融合趨勢日益明顯。物質結構、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識本質等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正在開闢新前沿新方向,信息網路、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清潔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等領域呈現群體躍進態勢,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催生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將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科技創新在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全球創新創業進入高度密集活躍期,人才、知識、技術、資本等創新資源全球流動的速度、範圍和規模達到空前水平。創新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創新活動的網路化、全球化特徵更加突出。全球創新版圖正在加速重構,創新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科技創新成為各國實現經濟再平衡、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核心,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國家力量對比,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競爭格局。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建設生態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應對人口老齡化、消除貧困、增強人民健康素質、創新社會治理,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支撐民生改善。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創新提供強大保障。同時,我國國民收入穩步增加,市場需求加速釋放,產業體系更加完備,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教育水平和人力資本素質持續提升,經濟具有持續向好發展的巨大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綜合國力將再上新台階,必將為科技創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堅實基礎。
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創新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為: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還不夠高。制約創新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需發展壯大。激勵創新的環境亟待完善,政策措施落實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需要進一步弘揚。
綜合判斷,我國科技創新正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著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風險。必須牢牢把握機遇,樹立創新自信,增強憂患意識,勇於攻堅克難,主動順應和引領時代潮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最佳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讓創新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國家創新發展新局面,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
第二章 確立科技創新發展新藍圖
一、指導思想
“十三五”時期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確保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把支撐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戰略任務。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明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強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研發和轉化套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塑造引領型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堅持把加速趕超引領作為發展重點。把握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在關係長遠發展的基礎前沿領域,超前規劃布局,實施非對稱戰略,強化原始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堅持把科技為民作為根本宗旨。緊緊圍繞人民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把科技創新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扶貧脫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讓更多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眾獲得感。
——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強大動力。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破除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激勵原創突破和成果轉化,切實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為創新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堅持把人才驅動作為本質要求。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把人才資源開發擺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養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培育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堅持把全球視野作為重要導向。主動融入布局全球創新網路,在全球範圍內最佳化配置創新資源,把科技創新與國家外交戰略相結合,推動建立廣泛的創新共同體,在更高水平上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力爭成為若干重要領域的引領者和重要規則的貢獻者,提高在全球創新治理中的話語權。
三、發展目標
“十三五”科技創新的總體目標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進入前15位,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
——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整體水平由跟跑為主向並行、領跑為主轉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大幅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達到1.1%;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達到世界第二;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科技創新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進經濟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34萬億元,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到20%,全國技術契約成交金額達到2萬億元;成長起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型企業、品牌和標準,若干企業進入世界創新百強,形成一批具有強大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創新增長極,新產業、新經濟成為創造國民財富和高質量就業的新動力,創新成果更多為人民共享。
——創新型人才規模質量同步提升。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初步形成,湧現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型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人力資源結構和就業結構顯著改善,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60人年。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更加完善,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充分激發。
——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科技創新基礎制度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科技創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創新治理能力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健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治理結構和發展機制更加科學,軍民融合創新機制更加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創新創業生態更加最佳化。科技創新政策法規不斷完善,智慧財產權得到有效保護。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創新創業服務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科技創新全方位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學精神進一步弘揚,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總體部署
未來五年,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將緊緊圍繞深入實施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有力支撐“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網路強國、海洋強國、航天強國、健康中國建設、軍民融合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一是圍繞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技術體系,加強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能源等領域一體化部署,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引領產業變革;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突破資源環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建立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發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
二是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全面布局、前瞻部署,聚焦重大科學問題,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力爭在更多基礎前沿領域引領世界科學方向,在更多戰略性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完善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地建設,按功能定位分類推進科研基地的最佳化整合。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壯大創新型企業家隊伍。
三是圍繞拓展創新發展空間,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完善區域協同創新機制,加大科技扶貧力度,激發基層創新活力;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提高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的能力,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促進創新資源雙向開放和流動。
四是圍繞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建立統一開放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提升面向創新全鏈條的服務能力;加強創新創業綜合載體建設,發展眾創空間,支持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深入實施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完善科技與金融結合機制,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
五是圍繞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強化科技資源的統籌協調;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推動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組織體系;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科技創新。
六是圍繞夯實創新的民眾和社會基礎,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全面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的提升;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科普信息化,培育發展科普產業;推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各類科研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增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文化。
第三章 建設高效協同國家創新體系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統籌推進高效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一、培育充滿活力的創新主體
進一步明確各類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突出創新人才的核心驅動作用,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幹和引領作用,發揮高等學校的基礎和生力軍作用,鼓勵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等發展,充分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的作用,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系統提升創新主體能力。
二、系統布局高水平創新基地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變革趨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按照創新鏈、產業鏈加強系統整合布局,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形成功能完備、相互銜接的創新基地,充分聚集一流人才,增強創新儲備,提升創新全鏈條支撐能力,為實現重大創新突破、培育高端產業奠定重要基礎。
三、打造高端引領的創新增長極
遵循創新區域高度聚集規律,結合區域創新發展需求,引導高端創新要素圍繞區域生產力布局加速流動和聚集,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為基礎、區域創新中心和跨區域創新平台為龍頭,推動優勢區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形成區域創新發展梯次布局,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提升。
四、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網路
圍繞打通科技與經濟的通道,以技術市場、資本市場、人才市場為紐帶,以資源開放共享為手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加強各類創新主體間合作,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進科教融合發展,深化軍民融合創新,健全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構建多主體協同互動與大眾創新創業有機結合的開放高效創新網路。
五、建立現代創新治理結構
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分工,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明確和完善中央與地方分工,強化上下聯動和統籌協調;加強科技高端智庫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重大決策機制;改革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引導社會資源向創新集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導作用與市場決定性作用有機結合的創新驅動制度安排。
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強化創新的法治保障,積極營造有利於智慧財產權創造和保護的法治環境;持續最佳化創新政策供給,構建普惠性創新政策體系,增強政策儲備,加大重點政策落實力度;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營造崇尚創新創業的文化環境。
第二篇 構築國家先發優勢
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需求,加強重點領域的系統部署,為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四章 實施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
重大科技項目是體現國家戰略目標、集成科技資源、實現重點領域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間,要在實施好已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完善重大項目組織模式,在戰略必爭領域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開闢產業發展新方向,培育新經濟成長點,帶動生產力跨越發展,為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提供強大支撐。
一、深入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按照聚焦目標、突出重點、加快推進的要求,加快實施已部署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專項成果套用及產業化,提升專項實施成效,確保實現專項目標。持續攻克“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基礎軟體)、積體電路裝備、寬頻移動通信、數控工具機、油氣開發、核電、水污染治理、轉基因、新藥創製、傳染病防治等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和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研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產品,建設高水平重大示範工程,發揮對民生改善和國家支柱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凝聚和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建成一批引領性強的創新平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化基地,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在部分領域形成世界領先的高科技產業。
|
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產品。突破超級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架構設計技術,提升伺服器及桌面計算機CPU、作業系統和資料庫、辦公軟體等的功能、效能和可靠性,攻克智慧型終端嵌入式CPU和作業系統的高性能低功耗等核心關鍵技術;面向雲計算、大數據等新需求開展作業系統等關鍵基礎軟硬體研發,基本形成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和基礎軟體產品的自主發展能力,扭轉我國基礎信息產品在安全可控、自主保障方面的被動局面。 極大規模積體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攻克14納米刻蝕設備、薄膜設備、摻雜設備等高端製造裝備及零部件,突破28納米浸沒式光刻機及核心部件,研製300毫米矽片等關鍵材料,研發14納米邏輯與存儲晶片成套工藝及相應系統封測技術,開展75納米關鍵技術研究,形成28—14納米裝備、材料、工藝、封測等較完整的產業鏈,整體創新能力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開展第五代移動通信(5G)關鍵核心技術和國際標準以及5G晶片、終端及系統設備等關鍵產品研製,重點推進5G技術標準和生態系統構建,支持4G增強技術的晶片、儀表等技術薄弱環節的攻關,形成完整的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產業鏈,保持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發展,推動我國成為寬頻無線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產業、服務與套用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為2020年啟動5G商用提供支撐。 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重點攻克高檔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及刀具等關鍵共性技術和高檔數控工具機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關鍵技術,滿足航空航天、汽車領域對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高檔數控工具機的急需,提升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主要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總體技術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部分產品國際領先。 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重點攻克陸上深層、海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和裝備並實現推廣套用,攻克頁岩氣、煤層氣經濟有效開發的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以及提高複雜油氣田採收率的新技術,提升關鍵技術開發、工業裝備製造能力,為保障我國油氣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突破CAP1400壓水堆禁止主泵、控制系統、燃料組件等關鍵技術和試驗驗證,高溫堆蒸汽發生器、燃料系統、核級石墨等關鍵技術設備材料和驗證。2017年,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實現併網發電;2020年,CAP1400示範工程力爭建設完成。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技術研發、試驗驗證、關鍵設備設計製造、標準和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電設計、建設和服務全產業鏈。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按照控源減排、減負修復、綜合調控的步驟,在水循環系統修復、水污染全過程治理、飲用水安全保障、生態服務功能修復和長效管理機制等方面研發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集成一批整裝成套的技術和設備,在京津冀地區和太湖流域開展綜合示範,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建設水環境監測與監控大數據平台。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加強作物抗蟲、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術研究,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強化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術研發,在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中重點支持基於非胚乳特異性表達、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性狀改良研究,使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建成規範的生物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確保轉基因產品安全。 重大新藥創製。圍繞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10類(種)重大疾病,加強重大疫苗、抗體研製,重點支持創新性強、療效好、滿足重要需求、具有重大產業化前景的藥物開發,以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基礎研究能力建設,強化創新平台的資源共享和開放服務,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藥物創新體系,新藥研發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加速推進我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轉變。 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突破突發急性傳染病綜合防控技術,提升應急處置技術能力;攻克愛滋病、B肝、肺結核診防治關鍵技術和產品,加強疫苗研究,研發一批先進檢測診斷產品,提高愛滋病、B肝、肺結核臨床治療方案有效性,形成中醫藥特色治療方案。形成適合國情的降低“三病兩率”綜合防治新模式,為把愛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B肝由高流行區向中低流行區轉變、肺結核新發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提供支撐。 大型飛機。C919完成首飛,取得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並實現交付,開展民機適航審定關鍵技術研究。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完成天基和航空觀測系統、地面系統、套用系統建設,基本建成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系統並形成體系。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發射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空間站試驗核心艙,以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掌握貨物運輸、航天員中長期駐留等技術,為全面建成我國近地載人空間站奠定基礎。突破全月球到達、高數據率通信、高精度導航定位、月球資源開發等關鍵技術。突破地外天體自動返回技術,研製發射月球採樣返回器技術,實現特定區域軟著陸並實現採樣返回。 |
二、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
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爭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力爭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創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慧型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大數據、智慧型製造和機器人、重點新材料研發及套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點方向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項、啟動一項”的原則,分批次有序啟動實施。
|
重大科技項目: 1.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開展材料、製造工藝、試驗測試等共性基礎技術和交叉學科研究,攻克總體設計等關鍵技術。 2.深海空間站。開展深海探測與作業前沿共性技術及通用與專用型、移動與固定式深海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 3.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研發城域、城際、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技術,研製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和實用化量子模擬機。 4.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以腦認知原理為主體,以類腦計算與腦機智慧型、腦重大疾病診治為兩翼,搭建關鍵技術平台,搶占腦科學前沿研究制高點。 5.國家網路空間安全。發展涵蓋信息和網路兩個層面的網路空間安全技術體系,提升信息保護、網路防禦等技術能力。 6.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重點突破在軌服務維護技術,提高我國空間資產使用效益,保障飛行器在軌安全可靠運行。 重大工程: 1.種業自主創新。以農業植物、動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種業領域為重點,重點突破雜種優勢利用、分子設計育種等現代種業關鍵技術,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供支撐。 2.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綠色開發、煤炭高效發電、煤炭清潔轉化、煤炭污染控制、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示範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燃煤發電及超低排放技術實現整體領先,現代煤化工和多聯產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3.智慧型電網。聚焦部署大規模可再生能源併網調控、大電網柔性互聯、多元用戶供需互動用電、智慧型電網基礎支撐技術等重點任務,實現智慧型電網技術裝備與系統全面國產化,提升電力裝備全球市場占有率。 4.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推進天基信息網、未來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網的全面融合,形成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 5.大數據。突破大數據共性關鍵技術,建成全國範圍內數據開放共享的標準體系和交換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套用的共識性套用模式和技術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大數據產業集群。 6.智慧型製造和機器人。以智慧型、高效、協同、綠色、安全發展為總目標,構建網路協同製造平台,研發智慧型機器人、高端成套裝備、三維(3D)列印等裝備,夯實製造基礎保障能力。 7.重點新材料研發及套用。重點研製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高溫合金、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及其材料、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稀土新材料、軍用新材料等,突破製備、評價、套用等核心關鍵技術。 8.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構建水—土—氣協同治理、工—農—城資源協同循環、區域環境協同管控的核心技術、產業裝備、規範政策體系。建成一批綜合示範工程,形成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系統解決方案。 9.健康保障。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加強精準醫學等技術研發,部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常見多發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推進惠民示範服務。 建立重大項目動態調整機制,綜合把握國際科技前沿趨勢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迫需求,在地球深部探測、人工智慧等方面遴選重大任務,適時充實完善重大項目布局。 |
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形成遠近結合、梯次接續的系統布局。在電子信息領域,形成涵蓋高端晶片及核心軟硬體研製、前沿技術突破和信息能力構建的整體布局;在先進制造領域,形成涵蓋基礎材料、關鍵技術、重大戰略產品和裝備研發的整體布局;在能源領域,形成涵蓋能源多元供給、高效清潔利用和前沿技術突破的整體布局;在環境領域,形成由單一污染治理轉向區域綜合治理的系統技術解決方案;在農業領域,形成兼顧前沿技術突破和解決種業發展基本問題的整體布局;在生物和健康領域,形成涵蓋重大疾病防治、基礎健康保障服務和前沿醫療技術突破的整體布局;在太空海洋開發利用領域,形成涵蓋空間、海洋探測利用技術的整體布局。
已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新部署的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要進一步加強與其他科技計畫任務部署的銜接,完善和創新項目組織實施模式,改進項目管理體制,明確管理責任,最佳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監督評估制度,定期開展評估。加強動態調整,加強地球深部探測等候選重大科技項目的儲備論證。
(更多內容請點擊連結:中國政府網)
內容解讀
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後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具有五大看點。
看點一——大科技:從科技規劃到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最顯著的特徵,是關注點不僅僅為科學技術研究本身的改革和發展,更加關乎國民經濟主戰場,關乎面向科技前沿,關乎面向重大需求。比如,過去科技規劃很少提及科技金融,本次規劃中不但提到科技金融還談到雙創,談到如何支持發展各類風投、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特別注重在新常態下發展新經濟,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
看點二——高起點:從立足眼前到兼顧當前長遠。規劃作了六項總體部署。前兩項要求圍繞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圍繞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規劃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研究。國家對顛覆性技術要有預判、預警和預置,以此保證在未來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擁有競爭力。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從長期跟蹤進入領跑、並跑、跟跑“三跑並行”新階段。因此,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領性,更加關注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影響。比如重大項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等超前技術。
看點三——全鏈條:從“象牙塔”到創新全鏈條。規劃用大量篇幅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裡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它強調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重大科技項目、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作為重點任務。從上游的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到中游的技術創新,再到下游的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進行全鏈條設計。規劃體現了整體性、協調性,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
看點四——新空間:從局部示範到多層次推進。規劃指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規劃提出拓展創新發展的新空間,強調打造區域創新發展高地和促進區域創新協調發展。
看點五——寬格局:從被動應對到主動融入世界。規劃要求,全方位融入和布局全球創新網路,深入參與全球創新治理,這說明創新自信增強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進步正深刻改變全球創新版圖、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