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喉痹病
- 類型:可分為急、慢性二型
- 症狀:喉核紅腫疼痛為主
- 別名:咽炎
基本概述,診斷依據,鑑別診斷,辨證論治,治療驗方,
基本概述
喉痹病名最早見於帛書《五十二病方》。《素問·厥論》曰:“手明陽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診斷依據
1.可分為急、慢性二型。
2.急性型(急喉痹)具有以下特徵:
(1)多發於秋、冬、春三季。
(2)常以受涼為誘因。
(4)可有發熱惡寒、頭痛、全身不適,可伴有咳嗽、聲嘶等症。
3.慢性型(慢喉痹)具有以下特徵:
(1)常有急性喉痹反覆發作史,或存在全身性慢性疾病。
(2)常與粉塵、刺激性氣體接觸,喜食辛辣,或言談過多。
(3)多同時患有慢性鼻病及/或口腔疾病、齶扁桃體慢性炎症。
(4)症狀不具特異性。常覺咽部乾癢不適,有異物感,吞咽不利,晨起微痛,咽部痰多,喜作咯痰動作,刷牙時易噁心作嘔。
(5)檢查見咽後壁黏膜充血、色暗紅,咽後壁小瘰增生,或附有粘液或粘液膿性分泌物,或見咽壁黏膜乾燥、萎縮,上附痂皮。
鑑別診斷
1.乳蛾:青少年多見,以喉核紅腫疼痛為主。
辨證論治
1.風寒襲咽證:咽乾微痛,吞咽不利,咽壁黏膜稍顯暗紅腫脹,惡寒微熱,周身不適,頭痛鼻塞,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疏風散寒利咽。
5.氣虛咽喉失充證:咽喉微乾微痛,午前較著,時有癢感或痰粘感,易噁心作嘔,喜少量溫飲,咽壁淡紅,脈絡細曲,小瘰扁平色淡,或連成片狀,面色不華,倦怠乏力,短氣少言,易患感冒,舌淡,苔薄白,脈緩弱。益氣利咽。
治療驗方
2、再方。用蠡實一合,升麻五分,加水一升,煎至三合,再加蜜少許攪勻慢慢飲下。又方:馬藺子八錢、牛蒡子六兒,共研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溫水送下。又方:馬藺根葉二兩,加水一升半,煮成一碗,慢慢飲下。又方:用馬藺根搗汁三合,蜜一合,慢火合熬,點喉部,一天點五至七次。
4、再方。用鴨跖草汁點喉。
6、再方。用大蒜塞耳鼻中。一天換兩次。
7、再方。用桔梗二兩,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9、再方。用硼砂粉吹痛處(此方亦治牙疳)。
10、再方。用雄黃磨新汲水一盞灌下,吐出惡物即愈。
11、再方。用遠志肉為末,吹撲痛處,以涎出為度。
14、治喉痹口緊。用馬蘭根(或葉)搗汁,加幾滴醋滴入鼻孔中,或灌入喉中,痰郵,口自開。
15、喉痹壅塞。用紅花搗爛,取汁一小升服下,病癒為止。冬月無花,可用乾花浸濕壓汁煎服。
16、喉風喉痹的治療便方。用大青葉搗汁灌服。
17、急喉痹塞。用木賊在牛糞火上燒存性,每服一錢,冷水送下,血出即安。
18、急性喉痹,牙關咬緊。用蓖麻仁研爛,紙卷作筒,燒出煙,熏吸喉部,此方名“聖煙筒”。
21、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22、風蟲牙痛及喉痹。用莽草葉煎湯。熱時含口中,過一會吐去,很有效。
23、喉痹塞痛。用桃皮煮汁服。
24、治喉痹封口。用皂莢生研為末,取少許點患處,同時以醋調藥厚塗項下。不久,病處裂破出血即愈。
25、喉痹不語。煮豉汁一程式服,蓋被發汗。同時把桂末放在舌下含咽。
26、喉痹痰嗽。用杏仁去皮、熬黃,取三分,加桂末一分,研泥裹含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