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商洛在陝西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東與
河南省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等縣交界;東南與湖北省鄖縣、
鄖西縣相鄰;西和西南與安康地區的寧陝縣、
安康市、
旬陽縣接壤;北和西北與渭南市的潼關縣、華縣、
華陰縣及西安市的
藍田、長安兩縣毗連。
商洛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商州市,與省會西安市和與所屬其他六縣人民政府駐地的距離以公路捷徑計:距
西安110公里;距洛南縣48公里;距丹鳳縣51公里;距商南縣117公里;距山陽縣62公里;距鎮安縣174公里;距柞水縣146公里。
城市簡介
建制沿革
夏、商、周
夏屬梁、豫之交;周屬雍、豫。
春秋戰國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武關,死於漢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晉伐鄀出武關。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大飢,庸國率兵“蠻”攻楚,秦發兵出武關助楚滅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於秦哀公,在秦庭痛哭七天七夜,感動了哀公,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車五百輛出武關救楚。
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攻蠻子國,蠻子赤逃入晉國陰地(今河南省黃河南岸)。楚遂起豐、析之師至商地,駐軍於菟和(今丹鳳城東資峪嶺)、蒼野,威脅晉國,宣稱晉如不交出蠻子赤,楚“將通少習(即武關)以聽命”。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商境大旱,“丹水絕,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楚簡王攻魏,發兵至上洛(今商州市)。
周顯王十八年(前351年),修築商城(今丹鳳縣古城村),為商地所建最早之城池,稱“城商塞”。
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衛鞅大破魏軍,獲大勝。俘公子卬,秦王封衛鞅商於十五邑,號“商君”,遂稱“商鞅”。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地屬內史南境。治所設
鹹陽,統轄境域相當於今商洛地區的一半,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上雒、商(縣),包括今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4縣。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國就在這裡修了城,地址在今丹鳳縣城西2.5公里古城嶺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之一,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出土文物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給商鞅之封邑。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
地屬
弘農郡,隸
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貌略鎮北),領11縣,在陝西境內的上洛、商縣兩縣,即大體相當於現今的商洛地域。舊史載:上洛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戰國時即有。漢朝忌水,將上洛改為上雒,這是用“雒”字的開始。而新發現上洛(雒)源於上鄀。雒的使用春秋戰國既有,秦朝建制也有“上雒”。地域包括今商州區、洛南縣兩地。今丹鳳、山陽、商南3縣時為商縣。旬陽縣北部(今鎮安、柞水縣東南部)是漢中郡轄區;
杜陵縣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是京兆尹轄區。
東漢(公元25——220年)
地屬
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於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
尹治設在長安,仍領10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
三國(公元220——265年)
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11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
曹丕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地包括今商州區、洛南兩地。
西晉(公元265——316年)
地屬
司州,轄區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
山西省西南部及陝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
洛陽,領12郡。泰始二年,
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領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
南北朝時期,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
郡縣朝設夕廢,統屬複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洛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
屬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於上洛城設
荊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縣北部劃設拒陽縣,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將荊州遷往
盧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遷往
襄陽,撤上洛郡,於上洛城設立洛州,領5郡,其中3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2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2縣;萇和郡,領南商1縣,即今商南。
西魏
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領
上洛郡(今商州區)、
拒陽郡(今洛南縣)、
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
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
雍州管轄。
北周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洛(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4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
隋代(公元589——618年)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區)、商洛縣(舊說商洛即從前的商縣-----今丹鳳縣一帶,隋文帝改稱商洛,這是“商洛”二字連用起來稱呼地名的開始,新說商洛一詞在漢代就有連用),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5縣;
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
唐代(公元618——907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劃歸
山南道,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西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區)、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
五代十國(公元907—979年)
五代十國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於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陝南東部經歷了後梁(公元907一923年)、後唐(公元923—936年)、
後晉(公元936—946年)、後漢(公元947—950年)、
後周(公元951—960年)等5個期代。
後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5縣;洛南縣改屬華州;
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4縣;南縣仍屬華州;
乾佑縣(公元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
北宋時,商州初屬陝西路,後屬
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金、南宋時,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併入上洛、洛南兩縣;
鹹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
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區、丹風、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
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並統領洛南縣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商州先屬
安西路,
陝西行省,後屬
奉元路管轄。元代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天大體相當。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區、丹風縣兩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為縣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4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為避
明興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
闖王政權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
闖王軍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不詳)。永昌二年正月,闖王政權結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陝西省,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4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鹹寧、藍田、鎮安3縣之地置
孝義廳,屬西安府,這是柞水縣的前身。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區、丹風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風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3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3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6縣,一度還管過
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定局。1949年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
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
商縣設定陝甘寧邊區
陝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區,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7縣。
1950年,改名陝西省商洛分區專員公署,仍轄以上7縣。
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12月,撤銷丹風、柞水兩縣(丹風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併),
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5縣。
1961年10月又恢復為7縣。
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經國務院批准,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
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
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
商洛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元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縣為縣級
商州市。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地級
商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