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范蠡(春秋時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

商聖范蠡(歷史人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其故里有徐人(今安徽省泗縣西北五十里一帶)、吳人(今蘇州市一帶)、楚宛三戶人三種說法,楚宛三戶又有今河南淅川縣寺灣鎮說和范蠡故里在宛城(宛城區,原南陽縣)說兩種。

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國大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被史學界稱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經營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國民間恭奉為“文財神”。 越國相國上將軍。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興越滅吳,後隱去。著《范蠡》兵法二篇,今佚。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文武雙全。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之後被拜為上大夫、相國,輔佐越國勾踐。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成就霸業,又被封為上將軍。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

因范蠡一生艱苦創業、三致千金, 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經商思想理論的影響力,在范蠡去世後,逐漸被後世尊之為財神、商聖、商祖,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畫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後裔,並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基本介紹

  • 全名:范蠡
  • 別名:范少伯、陶朱公、鴟夷子皮
  • :少伯
  • :陶朱公
  • 所處時代:春秋末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楚國三戶  
  • 出生日期:公元前536年(乙丑年)農曆九月初一
  • 逝世日期:公元前448年(癸巳年)
  • 主要成就:輔助越王勾踐滅吳、道商鼻祖
  • 主要作品:《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盧氏本草經》、《范蠡》兵法,今佚
  • 榮譽:商聖、文財神、配享武廟
  • 官職相國上將軍上大夫
  • 後人尊稱財神、商聖、商祖
  • 夫人:黃氏、官氏、西施(有爭議)
  • 老師計然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興越滅吳,功成身退,經商致富,壽終正寢,個人作品,主要成就,政治貢獻,軍事思想,商業成就,思想成就,後世影響,軼事典故,鳥盡弓藏,興越滅吳,泛舟西湖,三次隱居,史料記載,親屬成員,先祖,同輩,後人,人物評價,後世紀念,范蠡墓,范蠡祠,范蠡湖,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淅川縣寺灣鎮)三戶邑。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文武雙全,范蠡師從於計然
范蠡
相關圖片
公元前516年,楚國宛令文種見范蠡。
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種入越。
公元前493年,勾踐聞吳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吳王追而圍之。勾踐兵敗西於會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種等。
越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為之奈何?”蠡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勾踐曰:“諾。”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
公元前493年,勾踐、范蠡君臣入吳為奴三年。

興越滅吳

公元前490年,勾踐、范蠡君臣離吳返越。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於吳。二歲而吳歸蠡。
范蠡還建議勾踐勸農桑,務積穀,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有人生病,勾踐親自去慰問。有人去世,就親自去辦喪事。對家裡有變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公元前486年,勾踐欲起兵伐吳,范蠡勸阻。
公元前484年,吳再次伐齊,占於艾陵,越王君臣朝見吳王,君臣皆有賄賂,進一步麻痹吳人,夫差殺伍子胥。勾踐召范蠡曰:“吳已殺子胥,導諛者眾,可乎?”范蠡對曰:“未可”。
公元前482年,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復問范蠡,蠡曰:“可矣”。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吳告急於王,王方會諸侯於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秘之。吳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越。越自度亦未能滅吳,乃與吳平。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范蠡石刻像
公元前479年,越興師伐吳,兵至於五湖。
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吳、吳師還戰於笠澤、雙方夾吳松江而陣、越人大敗吳師。
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圍吳、范蠡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令吳師自潰。
公元前473年,年底,越滅吳,夫差自殺。

功成身退

公元前468年,越王實現霸業,范蠡即泛舟五湖。
范蠡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勾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勾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於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勾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遂去,自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經商致富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於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壽終正寢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時年88歲。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始配享武成王廟,被追封為古今六十四名將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宋朝時期,配享武廟。因范蠡一生艱苦創業、善於經營理財、三致千金, 又能廣散錢財救濟貧民且淡泊名利的商人形象,以及巨大的經商思想理論的影響力,在范蠡去世後,逐漸被後世尊之為財神、商聖、商祖,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畫像。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廟,被追封為古今六十四名將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宋朝時期,配享武廟。

個人作品

《范蠡》兵法兩篇,今佚,《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盧氏本草經》。

主要成就

政治貢獻

⑴勸服勾踐保全性命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范蠡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然而在檇李(浙江嘉興)之戰中大敗,被擊中腳趾,因傷勢過重,不久死去。吳王闔閭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公元前494年,勾踐聽說吳國日夜演練士兵,準備向越國報仇,打算先發制人,再來個檇李大捷。南陽人范蠡力諫: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勾踐不聽范蠡勸諫,執意出兵。范蠡預料此戰凶多吉少。果然,越國遭遇會稽山大敗。范蠡勸勾踐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而吳王沒有聽伍子胥“今不滅越,後必悔之”的進言,罷兵而歸。
⑵動搖夫差起惻隱之心
按照吳越雙方議和的條件,越國戰敗過了兩年,越王勾踐將要帶著妻子到吳國當奴僕,他想帶文種。范蠡願隨勾踐同行,說:“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且具有敢於擔當的高貴品格。
吳王夫差想勸范蠡離開勾踐,到吳國幫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動搖,很坦然說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
這是范蠡導演、勾踐出演的一出荒誕劇,演出成功對勾踐的前途起了至關重要的變化。經過此事,吳王被深深地感動,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而在政治當中,摻入了個人私情,注定夫差的結果是悲慘的。
⑶鞏固軍事力量,消磨敵方意志
戰爭之後,越國幾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復興之時,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讓吳國有所察覺。范蠡建議勾踐勸農桑,務積穀,不亂民功,不逆天時。先抓經濟,繼而親民,穩定社會。施民所善,去民所惡。協調內部關係,內親群臣,下義百姓。有人生病,勾踐親自去慰問。有人去世,就親自去辦喪事。對家裡有變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為了提高軍事力量,范蠡重建國都城。在建城的過程中,范蠡建了兩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給吳國看的,而大城建得殘缺不全,面對吳國的方向,不築城牆。這樣就迷惑了夫差。重視軍隊訓練,提高士氣,增加戰鬥力,組織了敢死隊,以最高金額獎勵。為了進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最喜好的東西,以討夫差的歡心。還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臥薪嘗膽,二十年磨一劍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南陽淅川范蠡祠
公元前476年,伐吳的條件終於成熟了,此時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使國力嚴重消耗,後方空虛,唯獨老弱與太子留守。越國經過近20年的精心準備,國力強大,范蠡建議勾踐立即興兵伐吳。
公元前473年,吳軍全線崩潰,吳王夫差逃到姑蘇台上固守,同時派出使者向勾踐乞和,祈望勾踐也能像20年前自己對他那樣寬容,允許保留吳國社稷,而自己也會像當年的勾踐一樣倒過來為之服役。勾踐動搖了,這時范蠡站出來,陳述利弊,平復了勾踐動搖的心態。夫差自殺的時候,想念起伍子胥,認為自己愧對伍子胥,以至於造成如今的結果,遂蒙面自殺。

軍事思想

樸素唯物主義戰略觀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范蠡造像
對於整個國家的軍事戰略問題,范蠡主張:“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其實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戰爭觀。
“持盈者與天”,指出了萬世萬物都有其自然的規律,就像日月更替,月圓月缺一樣,他提醒勾踐要按照規律辦事,遵守天地間自然的法則,這樣才能達到戰爭的目的。
“定傾者與人”,同樣是唯物論的觀點,提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戰爭中的作用,人要在遵守自然規律的同時積極謀劃準備,把人事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節事者與地”,指出了發展生產的重要性。在對吳國的戰爭中,范蠡很重視本國生產的發展,還對吳國發動了“糧食戰”。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
⑵靈活多變的戰術觀
范蠡在具體的戰爭實踐和戰爭指揮中,所運用的謀略十分靈活多變他主張“後則用陰,先則用陽;近則用柔,遠則用剛。”在戰場上,如果要採取先發制人的戰術就必須堅定不動搖,並要行動迅速,速戰速決,如果要後發制人,則要謹慎周密; 當敵人靠近的時候,可以主動示弱,引誘敵人,而後出奇制勝,當敵人距離較遠時,則要以強大的氣勢來震懾敵人。范蠡還主張在合適的時刻,要盡力促成主客的變化,靈活運用主客這一對矛盾來贏得戰爭的勝利。
⑶富國強民的國防觀
范蠡說過:“審備則可戰,審備慎守,以待不虞,備設守固,必可應難。”要想戰勝別人,首先要經過周密的準備,準備周密謹慎防守,這樣才能應對未知的挑戰,準備充分才會在面對危險困難時有備無患,這表明他充分認識到了戰爭準備的重要性,在這一主導思想的指導下,他提出了富國強民的國防戰備觀:“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行,則萬物之情可得而觀已。”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必須搞好戰備物資,然而戰備問題牽扯到方方面面,首先要發展生產,越國在范蠡和文種的主持下,頒布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措施,富國強民。

商業成就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丘,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
⑴注意選擇經商環境,把握有利時機,運用市場規律,做事有準備,不盲目。據時而動,得失均衡。
范蠡關於把握時機的全面論述很有現代價值。他的待乏原則實際上是要求經營者站在時機的面前,逾時以待,就像以網張魚須迎之方能獲獵。
⑵“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南陽淅川范蠡祠內商聖苑
知道要打仗,所以要從各方面做好準備,知道貨物何時需用,才懂得貨物的價值。只有把時和用這兩者的關係搞清楚了,那么各種貨物的供需情況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⑶抓住現時得時無怠
因為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其三是從時而追。處於這種境況要講究一個快字,指出從時者,猶救火,追亡人。
⑷銷售理論,貴出賤取,貴出如糞土。
當商品價格漲到最高點時,要果斷出手。貴上極則反賤。賤取如珠玉,當商品價格跌落到最低點,要像珠玉一樣買進,賤下極則反貴。
⑸三八價格,農末俱利。
范蠡以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經營糧食商品;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會去發展農業生產。商人與農民同時受害,就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由政府把糧食價格控制在八十和三十之間,這樣農民和商人就可以同時獲利。
⑹積著理論。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要合理地貯存商品,加速資金周轉,保證貨物質量。
薄利多銷
范蠡主張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銷,不求暴利,這種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

思想成就

經濟思想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
首先,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範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
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係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范蠡試圖通過調整價格促進生產和流通,這都是通過經濟手段而不是通過行政命令。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再次,怎樣把物價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呢?范蠡主張用“平糶”的辦法,這就需要豐收年國家把糧收購儲藏起來,在歉收年缺糧時國家再把糧食平價糶出,這樣才能起到平定糧食和其他物價的作用,這就叫做“平糶齊物”。所以“平糶”是范蠡首先提出來的,戰國李悝推行平糶法和漢代設“常平倉”都是這一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因此,“平糶”思想的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范蠡有治國理財的實際經驗,他提出的“農末俱利”的價格政策和“平糶齊物”的經濟主張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道家思想
北魏李暹為《文子》作注,就曾指出: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此乃計然即老子弟子文子的重要文獻證據,正是這條材料使我們可以將范蠡與老子的學術聯接起來。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南陽淅川范蠡祠商聖苑
從年代上來看,范蠡在老子之後約四、五十年,而計然正好處在老子與范蠡之間,他就是老子之弟子文子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計然何時何地師從老子已不可考,或在老子為周守藏史期間,或在老子去周為“隱君子”期間,後“南遊于越”為范蠡之師。
從《史記·貨殖列傳》《越絕書》《吳越春秋》《文子》等典籍的材料看,計然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並在實踐中對老子的道論、自然無為的思想和治國治身的理論有所發揮和運用。特別是計然提出了關於天地陰陽刑德吉凶的理論和時變因循的理論,是對老子道家學說的重要發展,這些理論為范蠡所承襲並進一步運用發揮,後來成為戰國時期以《黃帝四經》和《管子》等為代表的道家黃老之學的重要內容。
從計然到范蠡,在長期的政治、軍事和實業活動中對老子思想加以運用和創新發展,終於形成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導社會實踐的新局面,開闢了道家學說理論發展的新領域和新方向。
道家學派創立後,原本主要是在南方的荊楚、吳越等地域流傳,而戰國中後期的道家黃老之學,又主要興盛於北方列國特別是齊國,道家學說何時經由何人傳入北方?這是先秦道家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問題,迄今尚未有人進行過專門的研究。
在道家思想的傳播與發展的過程中,范蠡入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
春秋戰國之際,范蠡將老子的思想傳播到齊國,開始了道家學派在北方列國流傳發展的新時期。
道家學派在北方流傳發展的最重要結果,是稷下黃老之學的出現,其標誌是帛書《黃帝四經》。
根據《史記》等史書的記載,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霸越之後,急流勇退,“浮海入齊”,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開始了後半生的實業生涯,成為遠近聞名的“陶朱公”。他所傳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隨著他在實業上的成功而在齊國傳播,並最終發展成為道家學派的重要學派——黃老之學。
由此,就可以解釋《國語·越語下》同《黃帝四經》、《管子》等戰國黃老作品為什麼有那么密切的思想聯繫,也就可以清楚地勾畫出一條從春秋戰國之際南方的原始道家到戰國的北方黃老之學之間流傳演變的清晰線索。

後世影響

范蠡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商思想和較為完整的經商理論,無論是對他的同代人,還是後代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經商的,還是為官的,都在他的思想庫中汲取健康的營養,為商為政服務。
在受范蠡經商思想、理論影響之最大者,當數越王勾踐本身。越王採納范蠡之“商賈”興國之策,是從自身的國情出發,深知范之道能振興國家,完成報仇雪恥的任務。勾踐經勵精圖治,“治牧江南,七年而擒吳”,建立霸業,全仗“商賈”興國。
戰國時期,白圭受范蠡薄利多銷的影響,從實踐中總結出“欲長錢,取下谷”的經驗。他在經營“下谷”之類的生活必需品,利潤雖不高,在豐年收糧時,其價高於一般市場;在歉收年出售時低於一般市場。這樣加速周轉,薄利多銷,也獲得“積著率歲倍”的大利。
白圭又受范蓋天時變化的“時斷”與選擇貿易對象的“智斷”相結合中取利的影響,也認為農業收成與氣候有關,並提出:天時有循環,豐歉也有循環的“農業經濟循環論”。利用豐年與歉年的價格差異中可以得到成倍的收益。范蠡離越去陶後,有一魯國窮士猗頓聞陶朱公甚富,往而問術。范蠡答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稼(指母馬、母牛、母羊、母豬、母狗)。”猗頓依計,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從此馳名天下。
范蠡的經商思想,不僅影響春秋列國,而且一直延續到後代及至今日。范蠡對物價漲跌應有一個合理幅度的主張及由此而提出由國家規定糧食價格的政策,被漢宣帝所仿效採用。因為這種由國家調控糧食價格的政策,有助於“農末俱利”,起到了穩定糧食價格、穩定人心、安定社會的作用。
今天,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大潮中,我們的許多經商者,不管是國營的,還是私營的,或是別的其它形式的,仍然在效仿他的經商理論。為了穩定和鼓勵農業生產,現在國家實行了糧棉油預定價格的政策,這無疑是起到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供給,穩定民心、社會的作用。
在有關副食品供應上,特別是肉類、蛋類等,實行了最高限價的政策,這樣既照顧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又照顧到經營者的利益,促進了生產和經營的共同發展。捕捉信息,開發產品,優質服務,無不是為了在商戰中取勝。
在商品的生產和經營中,提倡名牌戰略,目的是在吸引消費者的需求,以質取勝,達到獲利的目標。許多商場、賓館、酒樓,打折迎客戶,除了客觀因素外,也是一種“薄利多銷”的戰略。

軼事典故

鳥盡弓藏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之後,立刻離開了越國。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南陽商聖范蠡畫像
他從齊國寫信給文種說:“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大意是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什麼還不快離開呢?文種在收到信後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卻早早料到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他的過人之處啊!而鳥盡弓藏自此以後便成為了一個成語,比喻事成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後代諸多名臣都以此為警戒。

興越滅吳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導致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泛舟西湖

勾踐滅了吳國,在大擺慶功酒的那天夜裡,功勞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帶了西施,偷偷出齊門,坐上早就等在那裡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過護城河,轉了一個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們到了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見這裡風景優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幾間草房子,隱姓埋名住了下來。期間文種被殺,范蠡為了保住性命曾三遷他地,但是由於西施非常喜愛五湖風光,最後二人還是定居西湖。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胭脂湖

三次隱居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捕漁、曬鹽),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宋國陶邑(今菏澤定陶區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宋國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

史料記載

史料記載
類別
作者
名稱
史書
國語
史記
越絕書

親屬成員

先祖

范武子(約前660年–前583年),范姓始祖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政治家、軍事家、中軍將、太傅,士蒍之孫。

同輩

妻子:黃氏、官氏,西施(有爭議)

後人

范履冰:唐朝宰相,范仲淹的先祖。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人物評價

文種:蠡有神鬼不測之機。
蔡澤: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長為陶朱公。
李斯: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載而下,孰可比倫?
張良:霸業朽,忠名在
東方朔:計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司馬遷:“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
“范蠡三遷皆有榮名, 名垂後世,臣主若此, 欲毋顯得乎 ?與時逐而不責於人。”
李陵: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耳。
褚少孫:夫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 天地之常也。知進而不知退, 久乘富貴, 禍積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辭不受官位, 名傳後世, 萬歲不忘, 豈可及哉! 後進者慎戒之。
劉向箕子棄國而徉狂, 范蠡去越而易名, 智過去君, 弟而更姓, 皆見達識微而仁能去富, 勢以避萌生之禍者也。
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將范蠡列為“智人”。
趙曄:“智臣曰范蠡,勇而善謀。”
袁紹:然齊桓夷吾不能成霸,句踐非范蠡無以存國。
劉劭《人物誌》:“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范蠡、張良是也。”
高適:天地莊生馬, 江湖范蠡舟。逍遙堪自樂, 浩蕩信無憂。去此從黃綬,歸歟任白頭。風塵與霄漢, 瞻望日悠悠。
韓愈:為人謀而不忠者, 范蠡其近之矣。
蘇軾:“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以吾相蠡, 蠡亦鳥喙也。”
林亦之:范蠡之去似可全身, 然卒使後世君臣猜忌百出, 無一日相安者, 其患自范蠡始也。
黃震:春秋戰國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終者惟范蠡一人。
羅大經:范蠡霸越之後, 脫屣富貴, 扁舟五湖, 可謂一塵不染矣。
李綱《 論范蠡張良之謀國處身》:故夫智謀之士, 處困阨之時, 能忍辱以伸其志; 當事幾之會, 能決斷以收其功; 功成名遂, 能高舉遠引以全其身, 微二子,吾誰與歸 ?
李昉太平廣記·神仙傳》:在越為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
王世貞:五湖淼淼煙波闊, 何處黃金鑄范蠡 ?
趙孟頫:功名自古是危機,誰似先生早拂衣。好向五湖尋一舸,霜黃木葉雁初飛。
黃道周:兵者兇器,戰者逆德。勾踐犯之,故遭天責。棲保會稽,已當死厄。厚禮卑辭,蠡之善策。使種請成,初猶不測。既賄貪讒,乃許歸國。嘗膽臥薪,仇填肝膈。二十餘年,報猶不得。至吳北盟,南師方迫。吳使請成,難援前跡。君縱哀憐,臣則赫赫。天與不承,死乃自賊。功成去之,有如行客。三致千金,三散豈嗇。如此高人,千秋生色。
蔡元放:在《東周列國志》評本中說:“才智全備之范蠡”“范少伯見機遠隱,其高不必言,又精於貨殖之術,能生財而致富,真是千古奇人”。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後世紀念

范蠡墓

范蠡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往東北,就到了一個叫崔莊的小村落。2013年被列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封土南北長70米,東西寬100米,最高處2米。墓項呈橢圓形,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墓地及其周圍有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殘片。
據《史記》載,范蠡輔越滅吳後,棄官經商,先到齊國,後定居於陶,自稱陶朱公,曾三致千金。死後葬於此地。

范蠡祠

范蠡祠共有四處,浙江諸暨范蠡祠山東肥城范蠡祠,浙江德清范蠡祠,湖南沅江市赤山島有范蠡祠。
浙江諸暨范蠡祠
浙江諸暨范蠡祠主要以范蠡軍事政治才能和商業才能及生平業績為主要展示內容、以其它相關人文故事為襯托。全部建築由范蠡祠及財神廟、魁星閣、三星廟(暫用名)等相關建築組成,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60平方米,正殿內塑高3.5米范蠡全身銅像一座,銅像背後牆面用木條仿竹簡形式,再現《史記》中記載范蠡故事的精彩篇章,所有立柱均鑲嵌楹聯。殿外左右兩側建長廊兩條,陳列與范蠡生平業績相關的詩碑,並以彩繪壁畫等形式,生動介紹范蠡卓越的軍事、政治和經商才能。其它輔建築依相應位置而建,錯落有致,相關塑像如:比干趙公明關公及福、祿、壽三星均以民間傳說的形象為依據,或坐或立,神態各異。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浙江諸暨范蠡祠 范蠡墓碑
范蠡祠共有塑像8座,除范蠡全身銅像外,其餘均採取民間傳統的貼金彩繪相結合的形式。范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雞山,氣勢恢宏,採用清代民間建築風格,黛瓦粉牆,古樸典雅。主要建築除“魁星閣”外,屋架及相應構件均從民間整體購買,各種木雕構件琳琅滿目,精彩非常,充分展示了江南民間建築藝術特色。
范蠡祠戲台位於浙江省德清縣乾山村蠡山,為范蠡祠的門樓部分。
湖南沅江范蠡祠
湖南沅江市赤山島有范蠡祠,建於光宅元年(684年),祭祀越相范蠡。歷史上文人墨客寫赤山范蠡祠的詩文據嘉慶年間編的《沅江縣誌》即已有十多篇。該祠於嘉慶年間已毀,嘉慶十二年,漵浦貢員戴安禮登臨赤山時,寫下了《蠡山殘廟懷古》:“五湖蹤跡竟浮漚,獨有茲山廟尚留。座下蘚苔春滿地,渚邊蘆葦月千秋。姑蘇幾見群麋走,相國旋同野鶩游。辟穀高風堪共仰,丞嘗為雪楚平羞”。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范蠡舊宅
赤山在唐天寶年間曾改名“蠡山”,就是因為傳說范蠡曾在此隱居。島上還有“香爐山”、“蠡施村”等地名也佐證了這些傳說。

范蠡湖

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之內湖。面積7.2平方公里,環湖一周約21公里,相當於杭州西湖1.3倍。
范蠡(商聖范蠡(歷史人物))
蠡湖夜色
蠡湖之名,是民國時無錫人根據范蠡和西施的傳說而改名。
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後,功成身退,偕西施曾在此逗留,借這個傳說便把五里湖改稱為蠡湖。相傳范蠡曾在蠡湖泛舟養魚並著《養魚經》一書。
1934年,無錫的著名民族工商業家榮德生六十壽辰,以壽資辦慈善事業,造寶界橋。橋長375米,60孔。從此一橋臥波,架通南北。
1993年,榮德生之孫即榮毅仁之子榮智健又捐資造新的寶界橋。新橋21跨,長390.7米,寬18.5米,新老兩橋,稱“寶界雙虹”。北堍樹碑建亭,由書法家啟功書寫碑文,記述兩橋歷史滄桑。
1991年,五里湖又建成犢山防洪工程,梅園黿頭渚之間有了第二通道。

影視形象

影視和藝術形象
首播/首映年份
作品名稱
類型
范蠡飾演者
播映電視台/製作單位
1940年
西施
電影
新華影業公司
1949年
西施
電影
南天影業公司
1956年
電影
中國電影製片公司
1960年
西施
電影
海洋影片公司
1965年
西施
電影
清水灣電影製片廠
1986年
越女劍
電視劇
香港亞洲電視(ATV)
1986年
西施
電視劇
亞洲電視
1987年
西施
電視劇
中華電視公司(華視)
1995年
西施
電視劇
內地電視劇
1996年
電視劇

央視電視劇製作中心
1998年
電視劇
台灣電視劇
2003年
電視劇

2006年
電視劇
香港無線電視
2007年
電視劇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歡樂文化
2007年
電視劇
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
2009年
電視卡通片

蘇州飛馬良子動漫設計有限公司
2011年
西施
電影
數字電影
2012年
電視劇
安徽廣播電視台
2013年
英雄
電視劇
華視
2021年
浣溪沙
電視劇
天津天逸盛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