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故里

范蠡故里

范蠡故里,是商聖范蠡的出生地。范蠡故里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北與方城交界,東與社旗、唐河接壤,南與新野相連,西與臥龍區毗鄰。全轄區8個鄉鎮、5個街道、159 個行政村、736 個自然村、58個社區。國土面積 683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69.9 萬畝,常住人口約 61.3 萬人。范蠡故里在宛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云:“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戶人,……”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淯水篇》中:“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范蠡故里就在宛城區黃台崗鎮三十里屯村(范蠡村)。

范蠡故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毓秀、人傑地靈。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歷史上一直是宛部落、宛侯國、申國、宛縣、南陽縣、郡、府、專署、市的治所。春秋時楚滅申建宛邑,史稱宛。在戰國時曾是全國最大的冶鐵中心,秦漢時是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內”之美譽。是商聖范蠡、光武帝劉秀、醫聖張仲景故里。有“南都”、“帝鄉”之稱。三國蜀漢大將黃忠等諸多歷史名人都出自宛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蠡故里 
  •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 
范蠡簡介,故里景點,范蠡故里范蠡祠,南陽府財神廟,南陽府衙,宛城區盧園范蠡塑像,南陽理工范蠡雕像,南陽梅城公園蠡亭,范蠡村民俗文化館,范蠡故里醫聖祠,范蠡村簡介,相關新聞,故里考證,

范蠡簡介

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實業家,楚宛三戶人。
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被後人尊稱為“商聖”。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年輕時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而和文種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滅吳,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後急流勇退,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來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文人雅士崇拜他,經商的人把他當作財神,從政的人推崇他的為官之道。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故里景點

范蠡故里范蠡祠

范蠡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黃台崗鎮。是兩層仿清代建築,大殿建築面積615平方米,高10.3米。2017年由河南省政府和黃台崗鎮鄉賢共同出資,重修范蠡祠,至現有規模。旨在打造成集范蠡事跡展覽、鄉賢文化研究傳承為一體的教育基地。2000多年來,紀念范蠡的地方由祠到廟的變化,說明了范蠡事跡、精神、文化影響的深遠,也說明了宛城先民建祠初心是對先賢志士的崇敬和膜拜。同時,也是范蠡由人變神的演變,為不忘先民的初心,故里人仍將本處建築命名為“范蠡祠”。
范蠡故里
范蠡故里范蠡祠
范蠡故里
范蠡財神像

南陽府財神廟

范蠡故里
南陽府財神廟
南陽府財神廟(今南陽宛城區商聖苑)位於南陽市民主街西端、南陽府衙西側,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三進仿古院落主要建築有:照壁、山門(戲樓)、鐘鼓樓、迴廊、泉池(放生池)、大拜殿(范公祠)、後殿(關帝殿)、廂房、配殿等。走進民主街,灰磚灰瓦的照壁臨街而立。
范蠡故里
宛城商聖苑
走進民主街,灰磚灰瓦的照壁臨街而立,三幅磚雕“魚戲蓮花圖”古樸典雅,“府財神廟”四個黃色大字格外醒目;繞過照壁,是一方寬闊的廣場,廣場中央一尊慈目善眉的漢白玉雕塑,底座上書:商聖范蠡:其後古色古香的山門上懸府財神廟扁額。山門左右有威武的哼哈二將及石獅。兩側的石碑為清同治年間“重修府財神廟碑記”及其補充的“提名碑”,分別記述了南陽府財神廟的位置、歷代修建情況,及時任知府、知縣等官員和商賈、富戶、匠師的捐資建廟名單。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區民主街西段,南陽府衙左首。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由古代官府出資興建,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行政級別最高的財神廟。
商聖苑坐北朝南,大門兩側立有兩座石碑,分別為清同治年間“重修府財神廟碑記”及其補充的“題名碑”,商聖苑內有范蠡亭,聞鶯閣、西施亭、蠡施閣、將相閣以及殿內供奉有范蠡像,牆上刻有范蠡的經商十八法。在這裡我們可以品味歷史悠久的商聖文化。
范蠡故里
范蠡亭

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坐落於南陽市區民主街西部北側,始建於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歷經元、明、清共199任知府。現存房屋150餘間,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36000平方米,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規制完備的知府衙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知府衙門現存建築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築藝術,坐北向南,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兩側輔助,布局多路,院落數進。中軸線兩側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後寢。單檐硬山式建築。它是清代全國215個知府衙門中保存完整、規制完備的惟一府級官署衙門。府衙的照壁呈凹形,高5米,寬22.5米,用青磚砌成,磚上有“南陽府城”、“南陽府”磚銘。照壁前左、右兩側現有召父、杜母坊遺址,是為紀念兩漢時治南陽政績卓著的兩位賢太守召信臣、杜詩而建的。大門前築女兒牆,兩側是八字牆,牆體內各鑲石碑4通。進入面闊3間、進深2間的拱券式的大門,便是儀門。儀門形制同大門,惟前坡內側檐部採用木構卷棚。儀門為禮儀之門,凡新官到任,至儀門前下馬,由迎接官員迎入儀門內。嘉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也要大開儀門。儀門之後便是大堂,它面闊5間,進深3間,是中軸線上主體建築,也是第三進院落。檐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明亮寬敞。大堂是知府開讀詔書,接見官吏,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堂正中設公案,兩側列“肅靜”、“迴避”及其他儀仗等。大堂之後的二堂是府衙長官處理一般公務的地方,有莊重威嚴的氣氛。穿過二堂大門20米便是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政事,處理公務及宴居的地方。堂後為府衙花園——一泓池水,明靜清澈,山石玲瓏,樹木青蔥,奇花異草,爭芳鬥豔,為知府及家眷的休憩場所。南陽知府衙門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秦始皇設定郡縣制以來,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現存建築就是一個歷史檔案館,它既是北京故宮的縮影,又是南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建築藝術價值。
范蠡故里
南陽府衙前豫南首郡牌坊

宛城區盧園范蠡塑像

范蠡故里
宛城區盧園
宛城區盧園范蠡塑像坐落於盧園西南角,盧園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漢冢古鎮南側312國道旁萬莊村,地勢優越,交通便利,距南陽市區僅需半小時車程。景區以“自然、綠色、生態、環保”為主題,集生態觀光、餐飲、娛樂、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休閒旅遊勝地。
范蠡故里
盧園范蠡塑像
宛城盧園景區內花卉爭艷,自然環境優美,被南陽市政府評為“南陽五星級鄉村旅遊示範園”。

南陽理工范蠡雕像

南陽理工范蠡雕像位於南陽理工學院的范蠡廣場,商聖范蠡“雕像坐落於此。
范蠡故里
南陽理工范蠡像

南陽梅城公園蠡亭

蠡亭位於南陽市宛城區梅城公園內。是為紀念商聖范蠡而建,仿古建築,形式同梅城公園內的亮亭、景亭、衡亭,文化韻味很濃厚。蠡亭的兩邊立柱上的楹聯分別是“興邦濟世千秋商聖出三戶,緯地經天八鬥奇才泛五湖”,這高度概括了商聖范蠡經商的成就。進入長廊,兩邊紅色立柱上的楹聯,給人回味的時間。十六對立柱,十六副楹聯,或詠史,或言志,教你知識,啟迪人生。陶朱公經商十八法浮雕昭著於世,成為經商必修之道,深深影響著後人。站在高處,透過溫涼河眺望蠡亭,美麗如畫。
范蠡故里
南陽梅城公園蠡亭

范蠡村民俗文化館

范蠡故里
范蠡村民俗文化館
范蠡村民俗文化館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黃台崗鎮。也是范蠡村的村史館,館內收集有石雕、石碑、石匾以及陶器、木器、石器等數百件物件,在這裡您能欣賞到東漢——雙龍穿壁紋磚、明代——《碑陰紀名》絞龍碑首、漢代畫像石——踞坐執燈侍女、漢代畫像石——白虎、鋪首、漢代——神獸磚及五銖錢紋磚、清代牌坊構件——福祿壽石雕、明代瓦雕——鹿鶴同春、民國祠堂石匾——《瀹祀蒸嘗》、元代瓦當、漢代糧倉、清代牌坊石雕、乾隆年——《鄧六平懿行碑》等。

范蠡故里醫聖祠

范蠡故里
范蠡故里醫聖祠
醫聖祠,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為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所在地,現占地面積1203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築物面積6669平方米,含各式房屋136間。墓祠古建築群占地3200平方米,建築計有大殿、東西偏殿、過殿、拜殿、仲景墓、春台亭、秋風閣、行方齋、智圓齋、仁術館、廣濟館、仲聖堂、壽膳堂、山門、六角亭、醫聖井、荷花池、歷代名醫塑像、東西碑廊、大門、漢闕等。館藏器具文物100餘件(套),古籍書刊文獻1萬餘冊。

范蠡村簡介

范蠡村(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下轄村),是春秋越國大夫范蠡的故里,即史書上所謂的“楚宛三戶”。范蠡行政村轄范蠡村、新村2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770戶,2842人,人口主要集中在老村,整體面積3.84平方公里。范蠡村有范蠡祠、范蠡村民俗文化館、豫西南黨代會舊址紀念館等景點。

相關新聞

南陽市人民政府:建設南陽文化旅遊活力中心。開發范蠡故里等,與市“三館一院”相呼應,完善提升文化旅遊服務體系,把中心城區打造成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點互相襯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南陽文化旅遊活力中心。

故里考證

長期以來,“范蠡故里在宛城”,即“宛縣”(原南陽縣)的歷史文獻具體說有九大直接的歷史根據:
其一,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卷41)。該書“正義”云:“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戶人,伴倜負俗,文種為宛令,遣吏謁奉”。“後知種必來竭,謂兄嫂曰,有客來,願假衣冠。有頃,種至。”這裡不僅十分明晰地註明了范蠡故里在宛縣,還詳細地記載了宛縣“父母官”“宛令”文種發現范蠡的經過。(“正義”,即“正當的或正確道理”的意思,見《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1740面》,也是《史記》校勘者考證多種說法後取其中認為是正確的說法,中國古代常用它作注釋經史的簡約定論)。《太史公素王妙論》曰:“蠡,南陽人”,時“南陽人”僅指“宛城”或“宛縣”人而已,詳細地論證在此文章的後邊。
其二,出自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該書中云:“大夫種姓文名種,字子禽,荊平王時為宛令,之三戶之里,范蠡從犬竇蹲而吹之”。
其三,《吳越春秋》還特用“正義”文字為范蠡故里正名。“范蠡,本楚宛三戶人也。”唐代史學巨擘張守節在《史記正義》援引此書時,再次肯定“楚宛三戶”的說法,足見對范蠡在宛的肯定性。
其四,晉盛弘之的《荊州記》“正義”亦說:“范蠡,本楚宛三戶人也,與文種俱之越”。
其五,東漢袁康撰寫的、同代無名氏補著的《越絕書》中說,“蠡,宛縣人,生於宛囊或五戶之城......大夫種入其縣,得蠡而悅。”這裡的“五戶”與“三戶”之說看似矛盾,其實說明了同在“宛縣”的意思。“城”同“圩”,即農村小集市。古代:“里,居也。二十五家為里”。(見《辭海》對古代“里”字的注釋。“三戶里”應該是居住七、八十戶人家的大村莊、小集鎮,而“五戶之城”則應該是居住百戶人家的大一點的村莊或集鎮,這些都與1990年版《南陽縣地名志》和1998年撤地設市後的《南陽市地名志》關於“三戶里”的解釋:“三戶里,春秋時行政區名。舊址在今南陽縣黃台崗鄉三十里屯村附近)屬楚國宛縣,春秋末政治家、軍事家范蠡故里”,特別是與酈道元所作的《水經校注》書中“宛城南三十里的”“故宅”之說相吻合。至於“或”字呢,竊以為,這裡並不是指的“另一個地方”,而就是一個古“域”字,見《辭海1989年版3536面對“或”字的第2個注釋》。據此可以理解為,范蠡故里的大致範圍就在宛縣一個地域形狀像“橐”,即“口袋型”的農村集鎮。
《越絕書》的作者袁康是史地學家,所以在該書中對山川地貌的描寫特別多。袁康雖是最早寫越國歷史和范蠡籍貫的史學家,但他卻沒有到過南陽,他對范蠡籍貫的認知很可能根據聽到的大致情況和“文種為宛令”的主要根據而認定的,所以選用那個“或”字,即“域”字來標明。宛城區(1994年南陽撤地設市後,1995年撤南陽縣設宛城區)黃台崗鎮三十里屯村的地貌、地理特徵及多方面的地理條件有諸多相似之處。當時的“宛三戶里”以南北方向的坐標位於四季通航的淯水東畔,集鎮中有從宛城通往南方的重要通衢——“宛襄古道”,集鎮的南北兩端設有兩個渡津,是楚國宛縣最繁華的水旱碼頭,商賈往來頻繁,加之這裡“距城南三十里”,信息反饋靈通,有造就像范蠡這樣治國安邦人才的諸多天時、地利、人和條件。
其六,《水經注》定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淯水篇》中說:“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後漢末范曾,字子閔為大將軍司馬,討黃巾賊至此祠,為蠡立碑,文勒可尋。夏侯湛之為南陽,又為立廟焉。”關於“三公城”《南陽縣地名志》解釋是“在三戶里附近”。
其七,北宋樂史《太平襄宇記鄧州人物》載:“范蠡,楚宛三戶人”,又載:“范蠡祠,即故宅也”。
其八,歷代方誌都明白地把范蠡籍里鎖定在原南陽縣(即宛縣,今宛城區)。明代鄧州人李賢是位赫赫有名的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他對南陽府的歷史沿革和南陽歷史名人應當是最為清楚的,他著的《明一統志》中說“范蠡,南陽宛人”,把司馬遷泛指的“蠡,南陽人”縮小和界定到原南陽縣和南陽城內。《明嘉靖南陽府志》不僅進一步確認了范蠡的故里在南陽縣,還特意標出了范蠡廟的具體位置:“府南三十里,祠越大夫范蠡廟”。清康熙年間的《南陽府志》中有張地圖,還清楚標明了范蠡故里在今宛城區黃台崗鎮三十里屯村方位上。清雍正年間(1723年)纂修的《河南通志》的記載,與上述幾種志書的記載一脈相承,都堅持范蠡籍貫在“宛縣”此處。現仍然健在的宛城區文化館老文物工作者吳湛曾在《宛城勝跡》史料刊物上撰文說,三十里屯村附近“原有范蠡故里碑一座,1958年拉到瓦店南墊橋使用。”1991年在瓦店鎮界中村發現的清乾隆27年刻的“古范鄉碑”,很可能就是散落在民間紀念范蠡的碑坊之類實物的其中一塊。1994年版的《南陽地區志》說得更明白:“范蠡,春秋時楚宛三戶人(今南陽縣人)”。1985年,時任《南陽地區志》主編的彤良翰先生還在《南陽志通訊·第3期》上發表文章,鮮明指出了范蠡故里在宛城的歷史根據,對清初以來突然冒出的“范蠡故里在浙川”說,進行了批駁(見南陽晚報2005年2月2日第13版)。
其九,《古今圖書集成·袁宏道日記》之《經范蠡鄉》篇中說:“從林水驛(今瓦店鎮)發,過光武故里經范蠡鄉,宛三戶也”。也就是說從瓦店出發,向南走去,先是路過光武故里——白水村,而後就到了范蠡鄉,也就是楚三戶即今界中古稱“界冢”(農村集鎮)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1年),時任南陽知府的葉佩蓀在“界冢范蠡廟”詩作中說:“涅陽古道沒沙城,界冢何年少伯廬。故國久辭三戶遠,扁舟常向五湖疏。風流古今吳宮怨,霸氣春秋越絕書。總為楚材能雪恥,寒潮不必怨靈胥”。說明清朝乾隆年間界冢還有范蠡廟。袁宏道(湖北公安人,明萬曆二十年進士,著名文學家)和葉佩蓀的說法,進一步驗證了袁康范蠡故里“宛素或(讀“域”)”五戶之城”的說法的正確性。“城”同“圩”,即古代農村集鎮。也就是說,范蠡故里不僅在“宛縣”,而且就在今“三十里屯村”至界中兩個農村大集鎮之間。大量的歷史文獻證明:“范蠡故里”就在宛城區內。
正由於此,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各種工具書(除上海某家辭書外),都認為范蠡籍里在原南陽縣或縣級南陽市城內外(即今中心城區)。如1979年出版的《辭海·縮印本》就這樣注釋:“楚宛三戶人(今河南南陽縣1991年版《中國古今名人辭典》對“楚宛三戶”解釋為“今南陽市人)”,即原縣級南陽市所轄的範圍(中心城區內外)等等,這都是對“楚宛三戶人”的“正義”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