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勝(漢語成語)

出奇制勝(漢語成語)

出奇制勝(chū qí zhì shèng),漢語成語。

釋義:奇(ji)是個數學辭彙,奇數、偶數的奇,古人又稱為“余奇”,多餘的部分。兵法原意是指,在以正兵與敵人交戰的時候,永遠要埋伏一支多出來的兵力,就是奇(ji)兵。奇兵能出其不意,在戰鬥中突然打亂敵人的部署,是速勝的關鍵。(選自《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因此,本成語恰當的解釋應該是:在關鍵時候,出奇兵取得速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出奇制勝
  • 出處:《孫子兵法》
  • 拼音:chū qí zhì shèng
  • 釋義:在關鍵時候,出奇兵取得速勝
成語,拼音,引證解釋,成語典故,詞語辨析,

成語

出奇制勝

拼音

chū qízhì shèng

引證解釋

奇:奇兵;奇計;制勝:奪取勝利。①原指作戰時運用奇兵,取得速勝。②泛指用新奇的、出人意料的辦法獲勝。
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ji)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陸贄《論替換李楚琳》:“楚琳卒伍凡材,廝養賤品,因時擾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堅殪敵之雄,出奇制勝之略。”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劉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學拳棒。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制勝處,於是奔走江湖,將近十年。”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勝,所謂兵不厭詐,非小儒所能知也。”
老殘遊記》第七回:“在嵩山少林寺學拳棒,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制勝處,於是奔走江湖。”
高陽《清宮外史》下冊:統率所部,出奇制勝,將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圖恢復。

成語典故

在春秋戰國時期,樂毅田單都是十分有名的將領。兩人都擅長布陣打仗,精通兵法。有一次,他們倆碰巧在戰場上對壘,田單帶領齊國的軍隊,樂毅帶領燕國部隊。兩軍在即墨這個地方交戰。樂毅把田單的軍隊包圍了,田單和他的軍隊被困在了城裡,樂毅為了減少士兵的傷亡,沒有再繼續攻打。田單在城中,也沒有放鬆一點,他為了鼓舞戰士的士氣,不讓他們驚慌,就和他們同吃同睡,讓他們知道將領和自己在一起。
出奇制勝
但是,三年過去了,田單的軍隊供給成了很大的問題,他們還是堅持不住了。而就在這時,燕國的國君死了,新的國君隨即即位。田單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突圍的好辦法。他先派人到燕國散布謠言(rumors),說樂毅的種種壞話,揚言樂毅要起兵反燕或是要歸順他國。新即位的燕王不了解情況,加上樂毅兵權在握,屢立戰功,人多勢眾,遭到了燕國大臣的妒嫉(envy),新燕王怕他功高蓋主就把樂毅撤職了。樂毅在戰地知道自己得罪了權貴,恐怕凶多吉少,就直接逃到趙國避難去了。
田單順利地達到了第一個目的。於是又派人到與自己對壘的燕軍中散播謠言說:“即墨人最怕被別人挖祖墳。祖墳一挖,他們就會驚慌失措,一定會使軍心大亂。”樂毅走後,擔任燕軍將領的是一個無能的小人,只會溜須拍馬,他聽到了這樣的傳言就真的相信了,叫人去挖了即墨人的祖墳,結果即墨的軍民非常氣憤,立誓要報仇雪恨,跟燕軍拚命,打仗的士氣一下子就提高了。田單看敵軍首領昏庸無能,齊軍士氣涌動,作戰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就假裝向燕軍投降。那個燕國將領還以為是自己叫人挖墳導致齊軍投降,非常高興。而就在此時,田單在城裡命令士兵把刀子綁在牛角上,把鞭炮綁在牛尾巴上用彩色的綢子包住牛的全身。當齊軍步行到燕軍的附近時,單田就下令點燃鞭炮。牛聽到鞭炮的聲音都受了驚,發瘋似地沖向燕軍,嚇得燕軍四處逃跑。就這樣燕軍被打敗了。司馬遷後來在寫史書時評價這次戰爭時說了“出奇制勝”這四個字。

詞語辨析

成語繁體 出奇制勝
成語簡拼 cqzs
成語注音 ㄔㄨ ㄑㄧˊ ㄓㄧˋ ㄕㄥ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褒義成語
語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用於軍事或其它行動
成語結構 連動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 奇,不能讀作“jī”。
成語辨形 制,不能寫作“治”或“致”。
【反義詞】按兵不動、束手待斃
成語例子 統率所部,出奇制勝,將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圖恢復。(高陽《清宮外史》下冊)
成語謎語 馬到成功
成語辨析
出奇制勝是《孫子兵法·勢篇》中的一種戰術謀略,講的是:“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以正合,以奇勝,講的是正面的軍隊與側面的軍隊互相配合,變化運用,使敵人無法應戰,而取得勝利。商場如戰場。在商場中,有不少晉商經營看長遠,不貪圖近期利益,常常是為人之所不為,走人之所不走,辦人之所不辦的商務,採取“人棄我取,人去我就”的戰術。就像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奇兵,不從正面作戰,而是一支從側面突然出現的軍隊,往往出奇制勝,獲得別人料想不到的收穫。
明代蒲州人王海峰,他經商的做法往往與眾不同,卻總能收到出奇的效果。當時,蒲州商人外出經商,大多是西到秦隴,東到淮浙,西南到蜀。王海峰經商一開始也是去上述地方。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他認為這些地方經商盈利不大,後來他就不去沿習他人的經商路線,而是東走青滄。青指青州,在今山東益都;滄指滄州,即今河北滄州。這兩個地方,在明朝時是長蘆鹽區。場時,長蘆鹽區官僚顯貴、勢豪奸紳上下勾結,使鹽區的運銷不能正常進行,商人紛紛離去。但王海峰認為,這裡是春秋時齊國管仲收魚鹽之利的地方,陶朱公也是據此地而累致千金。長蘆鹽區的現狀是法治不嚴,管理不善造成的,商人們離去是不正常的現象,不應以正目視之。經商就要“人棄我取,人去我就”。王海峰經過全面認真的思考,認為此地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他胸有成竹地來到長蘆鹽區的滄州後,先熟悉該鹽區的鹽政,了解該鹽區的運銷歷史,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然後向當地政府提出整頓鹽制、嚴禁走私的建議。後來,長蘆鹽區經過整頓,鹽業運銷再度繁榮起來,各地鹽商又蜂擁而至,鹽區鹽稅收入比過去增長三倍多。而這時的王海峰已成為該鹽區的著名富商,動輒萬金毫不在意。
兵家權變之術中,很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固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晉商在商場中也成功地運用了這一謀略。
再如,先後擔任蔚豐厚票號駐:北京、上海、漢口等分莊經理的李宏齡常常能依據形勢的變化,決斷進退之策,收到奇效,在票業界享譽甚高。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冬,李宏齡由北京調往上海分號。未動身起程時,適遇中日宣戰,人心惶惶,京中官場攜眷出京者紛紛,同業各家倉皇家藏金貨幣,凡持券兌付現金者,皆拒兌換,票號各家多採取停止收交的辦法。李宏齡靜觀形勢,正確預見未來形勢的發展,採取與他家票號不同的做法,獨行其道,當機立斷,通電各分莊照常營業,遇有大宗庫款儘管收來,不過匯費要加重,交款期限要延長,同時,將收匯的款項和收進的存款,盡童調至南方有關分莊放賬,待事定之後再調回京號。李宏齡的這一獨特的做法,使蔚豐厚票號北京分莊的信件倍增,獲利頗豐。
是年臘月,李宏齡由京抵滬任蔚豐厚駐上海分莊經理。他在滬上任後,細詢市情,竟無拆息,生意十分清淡。他向夥友詢問說:“以前楊掌柜住申,生意極多,庫款常有,每次銀信準有五七封,何以至今甚少?”夥友答:“x掌柜住申,不準收匯零款,即從錢鋪帶銀信,隨令退去,日久人人皆知,銀信零款皆不來兌。至於庫款,近來庫費、平碼均不知道,不能貪做。”了解到這種情況後,李宏齡將各庫費與平碼一一開列,並說:“庫款較買主生意肥厚得多,不可不做,對零星匯款,不可過於較量,以從權收之為好。至於銀信交款,更要多做。大凡往北京銀信,多是京官,往往款項不用,立一摺子不知何日取完,且京官今日當差,異日放學差、試差,均是至顧,其後交遊愈廣,生意愈多,豈非人己兩益.何樂而不為!”夥友們亦深信此言為是,口服心服。李宏齡在上海分號,經營兩載,號中獲利頗豐。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下班返里,總號經理讚揚說:“狼行千里吃肉,阿夥計此番住申大為出力,可嘉可嘉嘉!”
李宏齡無論是在京採取與他號不同的做法,還是在滬採取與前任相異的舉措,都是因地制宜,對形勢有了深刻了解後,採取獨行其道的辦法,使票號既保持了信譽,又獲得了比他號他人更多的利益,收到了不同尋常的經營效果。這就叫出奇制勝。(自張輝《晉商謀略》)
勘誤
出奇致勝是一個易寫錯的中國成語,一般朋友會把“制”錯寫成“致”。 實際這個詞是不存在的,應該為“出奇制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