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一般指本詞條

產褥期乳腺炎常發生於第一次分娩後,根據病變發展過程分以下兩種類型:淤積性乳腺炎和化膿性乳腺炎。產褥期乳腺炎即急性乳腺炎時乳房的化膿性感染,幾乎所有病人均為初產婦,發病多在產後3~4周,臨床主要表現為乳房的紅、腫、熱、痛,局部腫塊膿腫形成,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增高。在膿腫形成前以抗感染促進乳汁排出為主,膿腫形成後以切開引流為主。預後較好。

基本介紹

  • 外文名:puerperal mastitis
  • 就診科室:婦產科
  • 多發群體:初產婦
  • 常見發病部位:乳房
  • 常見病因:乳頭皸裂,乳腺管阻塞,細菌入侵,乳汁淤積
  • 常見症狀:乳房紅、腫、熱、痛,局部腫塊,膿腫形成,體溫升高,白細胞計數增高
  • 傳染性:無
  • 中文名 :產褥期乳腺炎
病因,臨床表現,治療,預防,

病因

產褥期乳腺炎是產褥期的常見病,常常繼發於乳頭皸裂、乳房過度充盈、乳腺管阻塞。
通常是由於哺乳姿勢不正確,嬰兒未將乳頭及大部分乳暈含吮在口內,且固定於一側的哺乳時間過長所致。
2.乳腺管阻塞
常見於繼發性的乳汁淤積,不完全吸空乳房、不規律性經常哺乳及乳房局部受壓是其主要原因。乳汁淤積也多見於乳頭髮育不良者(如乳頭凹陷),影響了哺乳的進行。另外,初產婦的乳汁中含有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更容易引起乳腺管的阻塞,使乳汁淤積加重。
3.細菌入侵
急性乳腺炎主要的病原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少見於鏈球菌
(1)細菌可直接經乳管侵入,因由乳汁淤積瀦留,容易感染。因瀦留的乳汁易分解,分解的產物為酸性不僅對乳腺管有刺激,而且是細菌繁殖很好的培養基
(2)細菌可通過乳頭小創口或裂縫進入,經淋巴管侵入乳葉間質形成蜂窩織炎
(3)產褥期產婦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可經血循環引起乳腺感染。
(4)另一條感染途徑是由嬰兒體內的病原菌(如口腔、鼻咽部感染)在哺乳時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葉、在淤積的乳汁中生長繁殖引起乳腺感染。
4.乳汁淤積
(1)初產婦哺乳無經驗,乳汁多,嬰兒往往不能把乳汁吸盡,致使有多餘的乳汁淤積在腺小葉中,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初產婦的乳汁中含有比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易引起乳腺管的堵塞,使乳汁淤積加重。乳汁的淤積促使急性炎症發生。
(2)初產婦如孕期不經常擦洗乳頭,上皮脆弱,小兒吸吮時間過長,乳頭表皮浸軟,易發生皸裂,發生皸裂後嬰兒吸吮引起母親劇烈疼痛,影響充分哺乳,乳房不易排空,乳汁易淤積。此外,乳頭髮育不良,短平、小、內陷等,乳汁更易淤積。

臨床表現

1.淤積性乳腺炎
發生於產褥初期(常在產後1周左右)。由於初產婦缺乏餵哺乳兒經驗,易致乳汁淤積,未按時排空所致。患者感雙乳不等程度的脹痛,並有中等度體溫升高(38.5℃左右)。檢查乳房脹滿,表面微紅(充血),壓痛,但經吸出乳汁後症狀多能消失。但如不及時處理,或乳頭較小,被新生兒用力吮破,滯留乳汁可為化膿性細菌所污染。因此,須將多餘乳汁排空,並注意乳頭清潔。
多由於葡萄球菌或鏈球菌通過破裂的乳頭感染所致。如前所述,產後乳汁淤積,如不及時排空,易致感染。細菌侵入乳腺管後,繼續向實質部侵犯,則可形成各種類型的化膿性乳腺炎。
(1)炎症擴散至表淺淋巴管,導致丹毒淋巴管炎。患者突發高熱,往往伴有寒戰,乳房觸痛,局部皮膚出現紅點或紅線,為此型特徵。
(2)炎症局限於乳暈部結締組織,形成乳暈下膿腫
(3)感染沿著淋巴管擴散到乳腺間質內,可自表面至基底,橫貫乳房組織。由於結締組織化膿而形成間質部膿腫。此種膿腫可局限於單一乳腺小葉,亦可擴散至大部乳腺。
(4)感染迅速擴散,深達位於乳房基底部與胸大肌之間的乳房後疏鬆結締組織,形成乳房後膿腫
炎症或膿腫所在部位,均表現紅腫及壓痛。膿腫部按之有波動感,必要時可行試驗穿刺,抽出膿液細菌學檢查,並做藥物敏感試驗,以供選擇抗生素時參考。

治療

1.膿腫形成之前
(1)早期僅有乳汁淤積的產婦 全身症狀輕,可繼續哺乳,採取積極措施促使乳汁排出通暢,減輕淤積。用繃帶或乳托將乳房托起,乳汁淤積期患者可繼續哺乳,局部用冰敷,以減少乳汁分泌。
(2)局部治療 對乳房腫脹明顯或有腫塊形成者,局部熱敷有利於炎症的消散,每次熱敷20~30分鐘,3次/天,嚴重者可用25%硫酸鎂濕敷
(3)抗生素使用 選用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抗生素,根據病情或口服或肌內注射或靜脈點滴。
2.膿腫已形成
應及時切開引流,切口一般以乳頭乳暈為中心呈放射形,乳暈下淺膿腫可沿乳暈做弧形切口,膿腫位於乳房後,應在乳房下部皮膚皺襞1~2厘米做弧形切口。

預防

1.保持乳頭清潔,經常用溫肥皂水洗淨,如有乳頭內陷者更應注意清潔,不要用乙醇擦洗。
2.養成良好的習慣定時哺乳,每次將乳汁吸盡,如吸不盡時要擠出或不讓嬰兒含乳頭睡覺。
3.如有乳頭破損要停止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在傷口癒合後再行哺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