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簡介
面對大調整、大變革的世界,以
胡錦濤同志為
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和諧世界的理念,明確了與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長遠目標。這一理念和目標的提出,從根本上回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今後社會走向的疑問,從根本上
回擊了形形色色的“
中國威脅論”,從根本上回答了人類希望有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以及怎么樣去構築這樣的世界。這些中國和國際社會所共同面對的重大命題。構建和諧世界是針對當前不和諧的世界發出的
真誠而正當的呼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國際上的延伸,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礎上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是中國和平
國際主義的再一次宣示,是對“新安全觀”的繼承與發展,是崛起的中國
重塑國際新秩序的世界責任。構建和諧世界的倡導和理念必將在求和平、謀發展的國際社會得到廣泛的回應,必將在樹立中國國際新形象、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推動國際政治
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等各個方面起到觀念建構與行為影響的雙重作用。
政治內涵
和諧世界是基於中國文化傳統的系統觀、整體觀而提出的全球政治倫理、法律與國際關係建設的偉大理念,中國的“和諧世界”理論,不僅解決了中國發展道路問題,也是建立全球國際政治倫理與
國際秩序的指導原則,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僅僅狹隘地站在中國自己的角度,中國提倡的“和諧世界”理念,才是真正為世界政治體系建設服務的有效理論,自會得到包括
已開發國家與
開發中國家的贊同!實現各國和諧共處,建立民主的世界。
國際關係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證。只有不同國家間
和諧共處、實現國際關係民主化,才是建設和諧世界、促進人類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關鍵和前提。 實現全球經濟和諧發展,建立公正的世界。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好比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一方面帶給世界各國經濟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給全球經濟的發展埋下了一系列
隱患、製造了不小的障礙,鑒於此,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理念在經濟方面的理論內涵,就是要致力於促進全球經濟的和諧發展,以實現建立公正的世界的目標。
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建立包容的世界。“和諧世界”理念在文化方面的理論內涵,就是要致力於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以實現建立包容的世界的目標。這也恰恰是在繼承了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思想博大精深,無論是“和”還是“合”,都不是強調絕對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異、有特性的事物和諧共處。實現各國和諧安全,建立和睦的世界。“和諧世界”理念在國家安全方面的理論內涵,就是要致力於實現各國的和諧安全,以實現建立和睦的世界的目標。這是因為,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而沒有了
和平與發展,也就永遠不會實現共同繁榮的總體目標。
主要宗旨
中國的“和諧世界”論述,其主旨是創造“普遍發展、共同繁榮與持久和平的”世界,這與《聯合國憲章》等普遍性國際組織的宗旨完全一致。中國當前正在國內建設偉大的“
和諧社會”,而在國際層面上的“和諧社會”就是“和諧世界”。這是對聯合國精神和原則的豐富和貢獻。“和諧世界”論述實際上從“全球治理”的角度指出了如何面對全球化挑戰、管理全球化的思路。它們包括:第一,和平、公平、有效和民主的多邊主義。中國理解的
多邊主義不是空洞的,而是內容充實的。中國加強了“共同安全”的概念,堅持把聯合國當做全球安全機制的核心。第二,通過開放、公平、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共同發展。第三,文明、文化、制度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第四,通過改革加強聯合國。聯合國不可替代,是應對全球挑戰的主體。改革後的聯合國一定會有力、有效地對付全球威脅。第五,“積極促進和保障人權”,“使人人享有平等追求全面發展的
機會和權利”。
中國一直主張通過談判手段和平地解決
國際衝突。如果外交失敗,中國不主張訴諸武力。在“和諧世界”的論述中,中國“反對強行干涉內政”,“反對任意使用武力”。這體現了中國在全球化下對
不干涉內政原則的新理解。中國不是抽象地反對一切國際干涉,而是反對不具有合法性的強行干涉,反對非法地任意使用武力。“和諧世界”論述再次定義、更加明確了中國在全球化世界中的
國際責任,那就是,作為世界的中國,“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世界上某些力量繼續堅持錯誤的“中國威脅論”,把中國的發展和變革與世界和平和繁榮對立起來。其實,中國的發展已經成為促進世界和諧化的重要因素,而“和諧世界”理論的提出將更積極地協調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和諧世界”是關於全球治理的中國主張,是在世界變化新現實和趨勢下的中國世界觀。
發展進程
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參加
雅加達亞非峰會,在講話中提出,亞非國家應“推動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同年7月,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和諧世界”被寫入《中俄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和諧世界”第一次被確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共識,標誌著這一全新理念逐漸進入國際社會的視野。9月,胡錦濤在
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的深刻內涵。
2006年8月,胡錦濤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指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和平發展的重要條件。要致力於同各國相互尊重、擴大共識、
和諧相處,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
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堅持各國平等參與國際事務,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致力於同各國深化合作、共同發展、互利
共贏,推動共享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成果,促進世界普遍繁榮;致力於促進不同文明加強交流、增進了解、相互促進,倡導世界多樣性,推動
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致力於同各國加深
互信、加強對話、增強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全球性問題,促進和平解決
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地區安全穩定。
前提條件
國際關係和國際格局正在醞釀大調整、大變革。國際形勢出現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變化。
一是新興力量發展迅速,世界多極化有新的發展。俄羅斯經濟恢復,國力回升。以中國、印度、巴西、
南非等為代表的一批新興發展中
大國發展勢頭迅猛。它們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迅速增長,在全球政治、安全事務和國際體系中的作用和影響明顯上升,成為牽動世界格局變化,推動多極化趨勢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調整與變革成為各國重要政策取向。為應對全球化挑戰,各大國紛紛調整內外政策,進行體制機制變革。美國提出並實施變革外交,與
多邊機制和大國合作增多。歐盟積極推動多邊主義和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俄羅斯提出大國“集體領導”。各大國都力求在新一輪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先機。
三是全球性問題備受各方關注。恐怖主義和大規模
殺傷性武器擴散威脅依然嚴峻,國際軍控和裁軍進程停滯不前,能源安全問題持續升溫,氣候變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焦點。各國紛紛推出各種
倡議和主張。全球性問題推動全球性合作,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孕育調整,各種新的合作機制加快形成。
四是亞洲地區地緣政治格局孕育深刻變動。亞洲對世界經濟成長的拉動性增大。東北亞地區局勢相對緩和,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建設問題提上
議程。
東協、上海合作組織、南盟等深化務實合作。亞洲區域合作進一步增強。
五是世界經濟成長趨緩,
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增高。今年以來,原油和主要礦產品價格繼續攀升,農產品價格則不斷上漲,國際市場主要初級產品價格高位波動,原油價格在100美元以上震盪。美國
次貸危機與國際原油及商品價格連創新高不期而遇。受供求關係趨緊、美元貶值推動、國際投機資本炒作、地緣政治事件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上能源、資源和食品價格高企短期內難以改變,
通脹壓力上升。美經濟減速對世界經濟成長產生負面影響。全球生產、消費和投資活動受到抑制,世界經濟不確定和風險因素明顯增多。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經過30年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形成了
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提出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做出的戰略選擇。這是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決定的,是由中國
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是由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決定的,也是由中國發展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國與國關係日益密切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應該走和平發展道路。
互利共贏,是指導中國在新形勢下處理國與國關係的重要原則。當今世界,追求“一家獨大”、“
一枝獨秀”已經行不通。互利共贏的精神不僅適用於對外經濟合作,也應該成為國際關係中一項普遍適用的準則。只有秉承這一準則,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才能順利發展。
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是中國從解決人類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促進人類發展進步的高度提出的重大外交思想。和諧不是同一,而是“愛其所同,敬其所異”。“不同”是客觀現實。建設和諧世界的關鍵,是在
承認世界多元性、利益差異性、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下,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協調利益,化解矛盾,追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的進程,就是不斷解決矛盾、增加和諧因素的進程。
上述外交理念,體現了中國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的統一,體現了中國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統一,體現了中國和平發展與促進世界穩定繁榮的統一,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統一。
中國豐富的外交活動實踐著上述外交理念。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斷擴大和
深化,積極參與國際安全合作及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廣泛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為推動和平解決朝核、伊朗核、
蘇丹達爾富爾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
歷史淵源
1、“和諧世界”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學術界對“和諧世界”進行的尋根主要集中在文化上,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理念是“和諧世界”的歷史文化來源。大部分學者認為“和諧”與“和合”等義,“和合”的概念既有和諧、團結的意思,又有向內聚攏的意思,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整體性。體現“和合”思想最豐富的古書是《易傳》;另外還有學者認為“和諧”是儒家基本思想之一,包括“天人合一”和“人我合一”。根基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人作為宇宙的組成部分,應與自然達到天人相通、相交、同體、一氣、一理、一心的和諧境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指的是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等等,“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法則。“和而不同”才能催生新事物、世界才能發展。人們只有用和諧思維方式,做到“天和”、“地和”、“人和”的統一才能創造人、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世界。在《尚書·堯典》中講到:“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最高境界就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實際上,“和諧“的理念不僅被古代思想家作為哲學的抽象
範疇加以研究和
闡釋,而且這一理念也被君主帝王運用到治國的方略中。千百年來滲透在中國傳統
政治文化中的“和為貴”、“合則兩利”、“和而不同”的傳統
政治思想使中國始終保持著與他國睦鄰友好的關係。自
秦漢以來,統治者按照禮治原則建立了傳統中國政治文化體系,即國家的最大利益是“天下太平”、“四海昇平”,這個體系的實質和靈魂是天下觀。
費孝通曾做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的天下體系就像在水裡投人一塊石頭所產生的狀態:水波由中心向四方無限伸展、開放。在這種狀態中,就淡化了除中央王朝之外的“自我”的絕對主體性,進而從本體上取消了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對立。在缺乏主體對立的體系中,無政府性是不存在或很微弱的。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在政治文化傳統上堪稱世界幾大文明體系中少見的淡於宗教、遠於宗教、非宗教的國家。正因為如此,中國人不會像美國人那樣大腦里始終裝著“上帝的選民”之類的概念,更不會認為自己有責任向任何地球上落後地區傳播天文,甚至為了他們的利益而統治野蠻和天知的民族。中國人認為自己的文化與哲學是無與倫比的,但卻很少人認為這需要強迫整個世界都來追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哲學追求一種和諧共生精神,“中國並不謀求把它的生活方式推廣到其他國家。”
2、“和諧世界”思想與
西方文化傳統。在西方,“和諧世界”的相關理論,最早出現於著名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
傅立葉的《全世界和諧》一文中,他將其“理想制度稱為‘和諧制度’,是文明制度經過保障制度與協作制度的過渡後達到的。”[4]到了近代,“和諧世界”的思想在康德那裡被詮釋為“世界和平論”。歐洲在中世紀乃至近代歷史,都曾是戰爭頻頻發生的地區。人們在對封建時代頻發戰爭帶給人類巨大災難的思考中,從理性上提出在國家關係中也應實行“和平、自由、民主、平等”等觀念。
康德在《永久和平論》(1795)中構想,“每個國家的社會體制都應該是
共和制”,共和體制應當建立在“自由”、“平等”和“所有人都服從法律”這三項原則之上;它能夠保證當權者的權力受到國家公民的約束。康德認為,共和制政體是實現永久和平的最基本的保證,因為是否應該進行戰爭,需要國家公民表示同意。由於各國作為國家已經具備了保障自由權利的體制,同時理性從道德的權威出發,也要譴責作為征服行動的戰爭。這樣,保持和平狀態便成為一種義務。
儘管馬克思沒有對國際關係理論作出專門的論述,但是其國際關係的思想仍然是相當豐富的。“其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內容應包括:(1)強調國際關係充滿著衝突與矛盾,這種衝突與矛盾源於具體的國際生產活動。(2)在現實世界中,這種衝突與矛盾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造成的。(3)馬克思主義理論把社會主義作為解決矛盾的最終方案。(4)並不是所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都強調
暴力革命是解決衝突與矛盾的唯一方式,有些理論則認為妥協與合作或其他形式的革命也可以促使國際矛盾與衝突得到解決。
其中的核心原則就是國際主義,即反對民族壓迫,鼓勵國家平等,維持國際和平,參與國際交往。馬克思認為各民族國家是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體系,“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但是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理念、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必須是與時俱進的,是結合實際的、實事求是的、活的套用,絕不是教條的套用甚至
歪曲。馬克思
恩格斯本人也曾經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脫離了時代,脫離了時代的問題,也就不存在活的馬克思主義。
?>
郭樹勇認為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思想發展到現在經歷了三個形態期:經典形態、發展形態和當代形態。判定經典形態的標準是社會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開始轉換,關注點是壓迫其他民族的民族自身不能獲得解放,主要的國際組織是第一、二、四國際。在發展形態下是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關注點是
世界革命,國際組織是第三國際。到了當代形態,爭取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關注點是民族獨立、國家強調世界交往的重要性,代表性的國際組織是上海合作組織。時代格局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形態轉換的一把鑰匙,一戰前後、二戰前後以及
冷戰結束前後的時代變遷,意味著國際關係實踐體系的變遷,
時代主題變了,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思想也必須隨之發展變化。
當代國際社會,協調與合作成為國際關係的主流,共贏、合作成為各國謀和平、促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以主權平等、和平共處、尊重多樣性和反對霸權為主要內容的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推進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
國際機制的發展,無疑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現實支撐。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時代性質有清醒的認識和把握,力求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係思想中國化,充分展示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話語權,並以此來實現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以及妥善處理好與其他各國的關係。綜上所述,中國在當代提出了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的
外交戰略,互利共贏的行為理念,服務於國家利益的政策方針,以及“和諧世界”等以人類終極目標為基準的理想信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支柱和方法論基礎的,是根植於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世界發展趨勢相結合的產物。
歷史地位
一、構建和諧世界是中國針對當前不和諧的世界發出的真誠而正當的呼聲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複雜而深刻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
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大國關係總體保持穩定。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給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和更大空間。但是,人類的和平與發展仍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尚未根本改變,
霸權主義和
強權政治時有表現,地區熱點問題
錯綜複雜,局部衝突時起時伏。
恐怖主義活動、毒品走私、跨國犯罪、環境污染、嚴重傳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災害等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威脅。南北
差距繼續擴大,貿易糾紛和摩擦上升,資源能源問題突出。全球安全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天下仍不太平,世界並不和諧。面對機遇和挑戰,世界各國應順應歷史潮流,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應對挑戰。“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胡錦濤主席在在聯合國講壇上發出的
倡議是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真誠而正當的政治呼聲,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二、構建和諧世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國際上的延伸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了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
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這既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提高黨的
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下提出和諧世界也是為中國國內創建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因為全球化所產生的相互依存使得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否和諧,能否實現長治久安,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國際社會是否和諧。國家和地區和諧是國際社會和諧的基礎;國際社會的和諧反過來又能夠促進一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和諧。如果把一國的和諧建立在國際社會的動盪之上,這樣的和諧是不可能持久的。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上,堅持國家和諧與世界和諧、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相結合。在國內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在國際上提倡建立和諧世界,也是出於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的考慮。構建和諧世界,昭示了中國領導層不僅在本國社會強化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而且在國際社會倡導以人為本的時代潮流。
三、構建和諧世界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礎上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
和諧世界的新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是緊密相連,它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即“和合”思想之上。作為中華民族獨創的精神財富,和合概念與
和合文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和”指的是和諧、和睦、和平、和善;“合”指的是匯合、結合、聯合、融合等。“和合”,就是認可世界的和諧本質,以和平與合作的手段謀得利益,達到一種和睦而至
大同的境界。“和合”文化體現在國際關係上,主張“和”為主,“和為貴”。“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反對以強凌弱,干預他國內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崇“柔遠懷德”和“厚往薄來”,強調大國與小國相互信任的取得在於大國對小國的謙下和小國對大國的尊重,“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
各得其所,大者宜為下”;倡導“兼相愛,交相利”的“
非攻”思想,應“視人之國若其國”,“以義名立於天下”。殷周時期《尚書·堯典》中提出的“協和萬邦”的觀念,即是祖先所嚮往的和諧世界。在殷周時期邦國林立的情況下,《堯典》以道德教化為本,以“親九族”、“平章百姓”的本邦治理為前提,然後去感化他國,使各國團結起來,達致“協和萬邦”,體現了一種處理邦國關係的原則和理想。這個原則和理想就是“和合”。正是在“和合”思想深厚的積澱中蘊藏著“平天下”而致大同的最終核心條目。這一貫穿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之魂為新
時期中國外交構建和諧世界指明了方向,並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實現了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
四、構建和諧世界是中國和平國際主義的再一次宣示中國發展道路如何,不僅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復興,也對世界產生了
深刻的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戰略猜疑很重。“中國威脅論”的叫囂困擾著當前中國的發展。面對詆毀,如何與國際社會建立戰略互信,就成了中國大戰略的重中之重。“和平崛起”的提出,不僅要在實踐上,而且要在理論上向世界證明,中國不是一個現有秩序的挑戰者,而是一個
參與者,中國將以實現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向國際社會兌現和平崛起的承諾。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再一次向國際社會表明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胡錦濤主席指出,中國將
始終不渝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只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共同繁榮。這是中國政府對和平國際主義外交政策的
闡述,並早已切身
付諸實踐。
五、構建和諧世界是對“新安全觀”的繼承與發展
在全球化時代,傳統安全威脅和
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僅僅靠軍事力量來
維護國家安全是遠遠不夠的。相互依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斷引發外來危機加劇國內問題,同時國內問題又常常“溢出”國界。國內事務國際化與國際事務國內化使得一國“孤單而又封閉的安全”成為神話。事實證明,單極世界謀取的“霸權穩定”也是不可能的。
後冷戰時代的全球安全離不開國際視野和集體觀念。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是適應時代的要求,提出了建立互信、
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觀。新安全觀提出多維的安全內容,
強調國家安全的平等原則,主張建立共同合作安全模式,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和談取代衝突,以人類共同安全取代聯盟集團安全,才能跳出國家安全的困境,實現世界的太平與和諧。在此基礎之上,胡錦濤提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體現了各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共生、共存的新觀念,是對符合這一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國際安全觀的繼承,是維護全球持久和平和戰略穩定的基點。他指出:“要摒棄冷戰思維,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共同防止衝突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此,各國應共同應對全球安全威脅;加強聯合國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國際合作中發揮的核心作用,切實遵循聯合國憲章確定的宗旨和原則,切實維護安理會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權威;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協商、談判解決國際爭端或衝突,共同反對侵犯別國主權的行徑,反對強行干涉一國內政,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加強反恐合作,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消除
根源,堅決打擊
恐怖主義;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現有效裁軍和軍備控制,防止核擴散,積極推進國際
核裁軍進程,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六、構建和諧世界是崛起的中國重塑國際新秩序的世界責任當前世界不和諧,最突出的表現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尚未根本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時有表現;世界發展很不平衡;多種文明之間的衝突加劇。作為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作為正在崛起的最大的開發中國家,提出構建和諧世界新理念是中國致力於和平、發展與合作,重塑國際新秩序的世界責任。
建設和諧世界,就必須改革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一貫主張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恪守以主權平等和
互不干涉內政為核心的國際關係準則,致力於創造安全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一貫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致力於建立共同發展的新型國際關係,造成自主選擇、求同存異、和諧合作、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國際局面;積極推動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
儘管中國本身還是一個中低收入的國家,但中國卻是落實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推動
南南合作的典範。中國本著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胡主席在出席聯合國發展
籌資高級別會議上,宣布中國將向開發中國家,特別是那些最不
發達國家和重債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對其商品給予零關稅待遇,減免債務,在今後3年內向開發中國家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以及幫助他們培訓各類專業人才等。這充分表明,中國願意在發展的道路上,與廣大開發中國家分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果。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將不斷加強援助開發中國家的能力,中國還將向世界提供資本、市場和更多的“公共產品”。中國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共同進步聯繫在一起,將從推動國際體制、國際組織、政策、觀念和加強與已開發國家的協調協作等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幫助開發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和最不已開發國家加快發展。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各種文明只有在對話和交流當中才能更好地發展、豐富與完善。胡錦濤指出:“要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本著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動各種文明和平共處、
取長補短、共同發展,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胡主席說,應當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鑑以推動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實現振興和發展;應該加強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慮和隔閡,使人類更加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應當以平等開放的精神,維護文明的多樣性,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協力構建各種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總之,只有堅持包容精神,
承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才能實現和諧社會。也正是在“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指導下,中國通過參與到
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協“10+1”、
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經濟和政治組織,通過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合作”、“雙贏”中大大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總之,“和諧世界”是一種充滿民主精神和大局意識的國際安全觀,它真實地反映出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期待。它向世界
昭示了一個正在崛起的負責任的大國,首次以一種全球的視野,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的終極目標所做的價值思考和人文關懷。
構建和諧社會的倡導和理念必將在求和平、謀發展的國際社會得到廣泛的回應,必將在樹立中國國際新形象、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
推動國際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觀念建構與實際影響的重大作用。“和諧世界”理念與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脈相承,但又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和諧世界”新理念的目標──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是對
中國外交政策宗旨的繼承和升華。它主張:在和諧世界中,各國內部的事情由各國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國平等協商解決,開發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享有平等參與權與決策權。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將自己的意志
強加於人,不將自己的安全與發展建立在
犧牲他國利益基礎之上……
推動措施
首先,從中國自身的走向而言,報告強調要
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和諧世界的前提是各個國家、尤其是各個大國都能堅持和平發展,否則和諧世界實現不了。中國是一個占
世界人口1/5的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承諾和平發展,既是中國對外宣示要走出一條與傳統大國
興衰不同的發展道路,也將成為推進和諧世界建設的重要基礎。對整個國際社會,尤其是其他大國而言,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宣示顯然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中國對自身發展與世界和平之間相互關係的表述為,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幾十年來的豐富實踐已經證明了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其次,從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而言,報告強調要
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這是實現和諧世界的必然途徑,也是和諧世界所
呈現出來的一個必然形態。西方有句名言:“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詮釋。這裡所說的永恆利益,顯然是指一個國家的利益,而且很有可能是建立在損害別的國家利益基礎之上的一己之利。這句話也描繪了迄今為止國際關係中的一個常態。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通過
執政黨的政治報告公開地向世界承諾願意與國際社會互利共贏。中國不僅這么說了,而且也這么做了。改革開放就是實施互利共贏戰略的開端,也為實施互利共贏提供了基本條件。在新時期的發展,就是從開放國門和吸引外資開始的,所以從改革開放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接受並逐步適應互利共贏的理念。開放式的發展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但這種模式同時使中國獲得了加速度的發展,減少了復興進程中的阻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是世界上最有資格來談互利共贏的國家。十七大報告還提出,要在實現本國發展的同時兼顧對方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正當關切。也就是說,互利共贏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利益共享,還應該照顧和支持那些貧困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這就將互利共贏理念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互利共贏思想在具體實踐中確已超出了經濟
範疇,體現在各個領域、各方面交往當中。十六大以來,中國在外交上不斷強調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與世界大多數國家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要使中國的政策主張與世界發展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一致起來。這些都體現了互利共贏的思想。回過頭看,這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成功實現與世界共同發展,與各國友好合作關係不斷加強的原因所在,並為推動構建和諧世界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也許有人會問,互利共贏是不是會
損害中國自己的利益?答案是否定的。30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已經證明這一點。恰恰是一開始就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才使中國能夠更根本、更長久、更
辯證、從而更可持續地維護和拓展了國家利益。
第三,推動建立和諧世界可以從周邊地區做起。周邊地區是與中國的利益交融最深入的地區,也是中國可以更多發揮作用和影響的地區。和諧世界的重要特徵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中國所在亞洲地區的最重要特點就是充滿多樣性,不同
社會制度、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發展階段,大小強弱都不一樣。所以在周邊
構建一個和諧地區,首先要追求一個“和”,就是這個地區的國家共同來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尊重本地區各國的“不同”,形成“和而不同”,最終構成一幅在尊重多樣性前提下,各國共同致力於地區和平與繁榮的和諧圖景。
應該看到,和諧世界目前更多體現為人類社會的美好理念。實現這個理念,將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
歷史進程。同時也應該看到
和諧世界理念的現實意義,這就是可以舉起這面旗幟,更加有信心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有說服力地宣傳解釋中國的發展道路,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中國的外交活動。這個理念為中國確立了一個奮鬥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標,要逐步把握和發掘其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切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外交工作當中不斷地加以實踐,不斷地加以完善,不斷地加以發展,從而使中國不斷地接近這個
崇高目標。
具體實踐
自2005年9月中國領導人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
首腦會議上發表《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重要講話以來,和諧世界已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名片。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就是各國政治上應相互尊重,共同協商;經濟上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文化上應相互
借鑑,共同繁榮;安全上應相互信任,共同維護。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中國外交更加成熟、務實。無論是在雙邊,還是多邊舞台,無論是擴大合作,還是解決衝突,都充分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大國關係
和諧的大國關係是建設和諧世界的關鍵,中國與大國之間良性互動不斷加深。中美雙方不僅是
利益攸關方,更是建設性合作者,共同肩負全球責任已成為
共識。中美高層會晤頻繁,戰略對話、
戰略經濟對話定期舉行,軍事交流不斷。中俄兩國長達4300公里
邊界線走向已全部確定。兩國簽署關於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互辦“國家年”。目前,兩國已在制定關於《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9年至2012年的實施綱要。中日關係歷經5年僵局終於
緩和。雙方在發展戰略互惠關係上達成一致。儘管近期日本政壇發生變化,但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不會改變。
中歐關係全面深入。自2003年雙方確定發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雙方在政治對話和經貿、科技、能源、防擴散、環保等各領域的合作卓有成效。2006年9月,雙方一致同意啟動中歐夥伴合作協定談判。
和諧周邊
中國主張開放的地區主義,利用
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
東協地區論壇、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橋樑,積極推進周邊利益共同體。在平等協商和互諒互讓的原則下,中國已經與其14個鄰邦中的12個簽訂了邊界協定或
條約,22000公里的陸地邊界已有90%得到劃界。在海洋能源問題爭端中,中國本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已經同包括越南和
菲律賓在內的一些鄰邦在共同開發礦產能源問題上達成共識。中國積極推動在打擊跨國犯罪、防治
禽流感傳播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地區合作,幾乎參加了亞洲所有的地區安全機制。在中國倡導下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以一種新的合作方式和新型國家關係,為地區安全和繁榮作出了貢獻。中國還推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已經開始進入全面運作階段,大
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亞洲開發中國家合作的典範。中國對泰國的水果、蔬菜等產品實行零關稅政策,單方面向高棉、
寮國和緬甸擴大特惠關稅產品範圍。中國的老百姓能夠輕鬆買到
榴槤的同時,泰國人民也吃到了山東的蘋果。
援助弱國
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出訪
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足跡踏遍幾十個開發中國家。中國與
阿拉伯國家、非洲、太平洋島國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建立合作論壇,與
安第斯共同體建立了磋商與合作機制。自2002年以來,僅中國援建開發中國家超過億元人民幣的會議中心、辦公樓、劇院等標誌性工程,就有29個。2006年11月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宣布8項援非政策措施,贏得48國非洲領導人的高度讚譽。隨著非盟會議中心在
亞的斯亞貝巴奠基、由
國家開發銀行出資並承辦的
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在北京開業、首個援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揭牌等,8項援非政策措施正在逐一得到落實。
國際責任
面對地區衝突,中國堅持和平談判、外交
磋商。中國倡導和積極推動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派出維和部隊深入蘇丹達爾富爾、
賴比瑞亞等熱點地區,主張政治解決伊朗核問題;面對受災國,中國盡己所能提供援助。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生後,中國政府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對外救援行動;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新成員,中國認真履行各項承諾,為世界經濟成長,尤其是亞洲經濟的增長提供了動力。中國還在全球氣候變暖、
公共衛生等領域承擔著自己的責任。對於普通中國公民,外交不再是一個“高深”的領域,在一個個公眾開放日中,中國外交掀起了神秘的面紗;日益增強的領事保護工作也使更多的海外中國人在危難之時備感
祖國的溫暖。5年時間,中國更加融入世界,世界也更加依賴中國。和諧理念,這一中國古代哲學在現代外交上的運用,將引導中國實現穩定和繁榮,並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發揮積極作用。
重要影響
“和諧世界”的理念是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四代領導人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國際環境下提出的開拓性的外交理念。這一理念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是“和諧世界”思想的文化土壤;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品格成就了中國領導人的這一外交理念;中國國內建設“和諧社會”在處理國際問題的拓展從而構成“和諧世界”的母體。“和諧世界”的理念對於當代中國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它為消除中國威脅論以及國際安全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一脈相承
首先,和諧世界理念與中國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脈相承。中國外交的根基是獨立自主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諧世界的提法來源於這一
根基,同時又在此根基上有所發展。和諧世界要求各個國家、各種制度和各種文明之間不僅僅是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井水不犯河水,還進一步發展為和諧共存,增添了彼此尊重、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等一些新的內涵。換句話說,增加了各類國家和各種力量之間積極互動的新要素。從和平共處到和諧共存,體現了中國外交理念既與時俱進,又一脈相承。
重要延伸
第二,和諧世界理念是迄今中國提出的外交戰略思想的重要延伸。建國以來,尤其是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根據不同時期所處的國際環境,以及維護中國根本利益的需要,相繼提出了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解決和平與發展兩大課題、推進世界多極化進程、提倡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戰略思想。和諧世界理念是在此基礎上的延伸。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
包容性,具有更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涵蓋了更多的普世價值,體現了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在國際關係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的精神。這就使和諧世界理念
能夠獲得外界更多的共識和共鳴,也能夠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認可和支持。
傳承文化
第三,和諧世界理念傳承了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深厚底蘊。中國文化或者東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視和提倡“和”這個概念。和諧世界發出的第一個強烈信息,就是“和”。所以說,以“和”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後可能由此而逐漸發展完善的一個理論體系,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關係理論數百年來的權威學說。和諧世界理念不僅使東方的優秀文化傳統具有了現代化意義,也將為中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國際關係理論開闢道路。
新世界觀體系
第四,和諧世界理念初步勾畫了有中國特色的新世界觀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環保五個方面闡述了和諧世界的基本要素,從而使和諧世界的理念實際上
涵蓋了中國迄今陸續提出的新秩序觀、新安全觀、
新文明觀以及新
環境觀,儘管還只是一個框架,但是否可以說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世界觀。
建設軟實力
第五,和諧世界理念全面啟動了中國建設軟實力的進程。任何一個世界強國地位的確立,不僅僅需要硬實力,也需要具備相應的軟實力。中國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要下氣力進一步增強軟實力的新階段,或者說到了一個下力氣來發掘自身軟實力巨大潛力的新階段。和諧世界理念提出之後,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
理解和接受,這本身就反映了中國的影響力、感召力在不斷擴展。
歷史意義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人和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由巨觀到微觀,歐洲人的思維方式是由
微觀到巨觀,不同的思維方式創造了不b同的科學體系、文化體系和歷史形態。現代科學體系和現代的
資本主義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觀到巨觀思維方式的基礎之上。它們帶有由小到大的思維方式的種種局限,如發展的
盲目性、競爭的無序性、過度強調
個人利益等。這些局限發展到今天,已經給地球、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嚴重的影響到人類的長遠發展。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由大到小,整體意識較強,強調的是秩序、和諧。這恰好是當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創建和諧世界理論是在本質上對西方主導的以
利己主義和自由競爭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一種修正。這種修正將有利於各地區人民的和諧共存,有利於人類的長遠發展。繼2004年提出創建和諧社會的構想之後,胡錦濤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
東協峰會上正式表達了
創建和諧世界的構想。這種具有中國特色構想的提出,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標誌著中國及中國文化、中國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後,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華民族用自己的智慧為人類的和平發展做出的又一次偉大貢獻。
和諧世界的理論的提出具有現實意義,它是對現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義和
自由競爭為基礎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的一種修正。對西方體制主導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種種頑疾(如:環境問題,種族問題,文明衝突,武器擴善等)給出了一個最終的解決思路。
重大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這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
四位一體。這一戰略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抓住和用好
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中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複雜、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前提。
必然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把握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於深刻複雜的變化之中。中國的改革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同時又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
安寧,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在這樣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中國要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面。這是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這要求中國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必須正確認識及妥善處理
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必須抓緊解決人民民眾生產生活中的
突出問題和困難;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只有把這些工作都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做好了,黨才能不斷增強執政的社會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時代賦予的歷史任務。
歷史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係到黨的事業
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全黨同志一定要從戰略全局的高度,
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自覺承擔起和諧社會建設的歷史任務,腳踏實地做好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中國崛起是這一時代最偉大事件之一,也是全球體系中除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崛起後的偉大的事件之一。“中國已經在兩級外交與
多邊外交中成為主動者,並在東協、上海合作組織、東亞峰會高級商談等新的地區機制中積極作出有助於發展的努力。中國在
朝鮮半島上的主導性角色,使得曾經一直是這一地區安全產品主要提供者的美國調整了自身在這一地區中的定位,承認了中國在接洽朝韓之間的有效性和在東北亞談到體系中的獨特地位。”
儘管“和諧世界”的理念強調中國的發展不會威脅、妨礙其他國家,但隨著中國實力的逐步增長而面臨的外部壓力增長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可能會隨著中國實力的進一步增長而逐步增大,中國面臨“崛起困境”。這一困境是大國在實力迅速上升階段面臨的對外決策
困境,其核心含義是一方面隨著實力的增長崛起國家的對外影響力必然逐步擴展,另一方面擴展影響力必然會遭遇到其他國家,尤其是全球體系主導國家、周邊強國的牽制。一旦把握不好外部壓力可能打破
大國的崛起進程,於是崛起國家在對外決策中會面臨進退兩難的戰略困境。以2007年1月中國
反衛星飛彈試驗引起的對華國際喧譁為最突出事件,“中國(未來)軍事威脅論”再見
高揚,並可預見引發美國公眾的尚屬模糊的“中國(未來)軍事威脅”意象,因為它在某些關鍵的軍事能力領域已開始真正觸痛美國的過敏的神經。另外,中國面臨的國際社會是一個無政府社會,在這個無政府社會中並非沒有秩序。當今國際關係理論界流行三種秩序觀:霸權秩序觀、法制秩序觀和和諧世界秩序觀。並認為在現代各國和地區中,美國的外交理念是霸權秩序觀的代表;法制秩序觀主要是在歐洲地區盛行,如
歐共體;而中國的
和平外交正是和諧秩序世界觀的集大成者。而這三種秩序觀中起支配作用的是霸權秩序觀,美國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讓世界各國接受其大國的
強權政治理論。美國支配下的“中心和輪輻”體系的存在,使得以和諧世界秩序觀為外交理念的中國很難進入世界各國的視野。
面對艱難的國際環境,中國領導人在著力改變調整外交戰略和策略,積極關注外部世界,在“和諧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和諧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向世界表明中國願意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承擔責任,這樣既有助於消除“中國威脅論”,提升中國的軟實力,也有利於加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從而影響和改變世界。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外交理念由於合理而且符合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也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麥可·科弗認為,由於美國支配下的“中心和輪輻”體系的存在,表明東方特別是中國在冷戰後期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秩序“缺席”,是一種“共享的缺席”。此外,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美國的霸權政策也越來越不適用於當代社會。用一位傑出的美國國際政治學家20多年前一本名著的標題來說,就是“貿易國的興起”,與先前的歷史時代相比,戰爭作為國家利益的有效工具的價值總的來說已大為衰減,國際關係的日常首要問題越來越從
領土、軍事安全轉向經濟問題和軟權力問題,國際經濟互相依賴的程度和影響愈益增大,國家在經濟、文化、外交和道義影響方面的表現一般來說越來越比軍事表現重要,同時各種跨國的非傳統威脅愈益突出。
和諧世界理念根據對現實機遇與挑戰的辯證分析以及對世界發展趨勢的準確把握,
闡明對現在和未來世界秩序的看法。它“首先是堅持多邊主義,以集體安全機制來防止衝突和戰爭。其次是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各參與國皆贏的局面,著眼於把世界經濟的蛋糕做大,而不是死守著已分得的一塊蛋糕,畏懼他國來分享。其三是堅持包容精神,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化解不同文明之間的誤解和衝突。第四是推動聯合國改革。”由此可以看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必將對世界安全和經濟發展有著不同於
霸權秩序觀和法制秩序觀下的新的發展。倡導構建實現共同安全、經濟上共同繁榮、文明上兼容並蓄的和諧世界,無疑會對整個世界的良性發展產生直接的積極影響,必將推動世界走向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之路。
沁園春和諧世界
詞:
望七洲四洋,千秋祥泰,生機永盎,獨燦星罡;
萬國江山,英姿颯爽,龍騰巍巍百代昌;
登峰極,喜乾坤錦繡,浩瀚春光。
溯追混沌初荒,
後生息繁衍,聚邦圖強;
武功文治,達政通商。
長河今夕,鯤飛鵬翔,海闊天高共舉襄;
譯文:
古老永恆的宇宙蒼穹,皎潔的月光在銀河閃耀,太陽迸發出燦爛的光芒。看看擁有
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球啊!永遠是那么吉祥、充滿生機,在無數星球中顯得絢麗多彩。
世界各國的江河山川,英氣蓬勃,如巨龍奔騰,巍峨豪邁,世世代代都保持著繁茂昌盛。當你登上最高峰,你會欣喜天地的美麗,無邊無際的春光景致。追溯
洪荒遠古,傳說我們的祖先開啟天地恩澤四方,不斷繁衍,子子孫孫漸漸聚集成國家,發奮圖強;通過統一及治理,最後在政治、商貿等方面都繁榮起來。
歷史的長河中,當今正是發展的大好時機,廣闊自由的空間讓地球人攜手互助,成就偉業。此刻,悅耳的濤聲傳來,回響這個興旺和諧的世界,祝願地球上的人民共同創造
平安健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