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生產與生活:和諧世界的經濟哲學》是對2008年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反思之作。類似的書籍汗牛充棟,《生產與生活:和諧世界的經濟哲學》與萁它書籍所不同的是,沒有從現象討論現象,用工具分析工具。在第一部分,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回歸到人與財富的本質,這是經濟現象的根本源泉;在第二部分,作者基本在進行一本經濟學概論的介綏,向讀者闡釋業已存在的主要經濟規則的原理和歷史背景,這是理解經濟現象所必備的;在第三部分,作者則鮮明地亮出觀點,經濟現象的困局在於傳統理論的根本缺陷,以“欲望無限”進行“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偏頗的。這使得後工業社會的今天,在人類的生產水平已經大大提離的現實背景之下,仍然沿襲傳統的短缺經濟分’配規則,從而造成人類現在走不出的經濟怪圈:生產能力提高,生產大予需求。用消費刺激需求,用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適應生產水平的提高,造成當今全球經濟方式的極大失衡:富褡國家經濟體與貧困國家經濟體之聞不和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間的不和諧,生產與生活問的不和諧,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不和諧。
目錄
序
導論
第一部分 人與財富關係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章 人與社會
人類現在及以前的存在圖景
對“人”的分析
人群的分化——“行動力”、“自然稟賦”與“社會稟賦”差異的結果
人在社會中的驅動力——“利”與“名”
會分層與個人行動力的結果——“強者”的“優越感”
社會中人性的兩面性
行為的兩種狀態——“生產”與“生活”
第二章 財富
財富的概念
財富的特點與分類
財富的創造——生產的過程
財富的滅失——自然損耗、災害、戰爭及貶值
人與財富的關係
第二部分 當下主要的經濟規則與其成因
第三章 交換與價格
交換的實質與起源
貨幣交換與購買過程
價格機制——市場上“普通商品”價格的形式
商品交易量的經濟學意義
商品交換中的中介者——商人
交換中的非價格因素——品牌
第四章 需求、價值與價格
關於需求的進一步討論
價值
價格與價值的本質關係
第五章 生活與消費者
發條式的生活水平層次
作為勞動者的工資收入
勞動者生活中的收支平衡與破產
勞動者的勞動邊際
第六章 生產與生產者
生產的概念
人類生產歷史中的兩種階段——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
生產的分工
分工的組織
生產者的歷史形態
企業存在的核心準則——利潤
早期企業的產生
……
第三部分 和諧世界經濟理論的基礎
附錄 經濟關係中核心概念的公式解釋
·收起全部<<
前言
《生產與生活》是我六年前寫的關於人與社會諸多文章中的一篇,當時寫這一篇內容時,是準備在合適的時間將其展開,能夠稱之為一本書,因為它所涉及的實則是人的經濟存在方式,更深層次的則是政治。
2008年,深藏在腹中的騷動終於轉化為壓抑不住的衝動,是因為這一年所發生的一系列國際和中國的政治、經濟事件。2008年對於中國的意義自不待言,我認為這一年對於整個人類文明的意義,無論如何彰顯,可能都不為過。和平時期中的事件影響可能不是驚天動地、暴風驟雨式的,它可能是一些要素,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漸漸發酵而成,忽然在某一天,讓人突然認識到一壇醇酒釀成了。這段時間既可看作中國改革開放、嘗試新經濟制度的30年歷史,也可以視為200多年工業文明發展與衝突的進行史,更可以往前溯及五千多年以來,整個地球上人類所創造的文明史。這一年,能折射的歷史意義可能須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由後人評價出來。
將原本的騷動轉化為2009年的具體行為時,在此,我為其加了副標題——《和諧世界的經濟哲學》,原本想用《和諧經濟學》的名義,但真正落筆時,發現它與我理想中的一整套經濟理論,包含著嚴謹的論證體系,相差甚遠,因此退而選擇哲學思考的名義。無論如何,從內來看,這是對三十年中國改革開放、人類偉大社會實踐的回顧和總結;向外而言,則是對以自由主義名義之下,放任的政治、經濟規則所造成當下人類文明危機的深層反思。
自亞當·斯密先生1786年出版《國富論》,經濟學至今走了近250年的歷史。這250年,正是工業社會蓬勃發展的歷史,從另一角度而言,也是意識形態鬥爭極為尖銳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