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部反映長江流域文明的重大主題的長篇報告文學,全書以時間為經、以長江為緯,貫通歷史和現實、熔鑄自然和人文,在多角度凝視長江、多維度講述長江的前世今生中,作者把筆墨集中在當下和現實,重點書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長江治理、開發、保護的嶄新曆程,尤其是聚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全新的視野重新認識長江、審視長江,在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偉大實踐。這是一部關於長江人文歷史與生態變遷的自然之書,也是長江流域人的生活、生存的命運之書,更是一部全景式描寫長江的大傳,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品目錄
序章 第一章 母親的河 上望修水 鄱湖記 泛鄱陽湖 江南米市 | | 第三章 共飲長江水 去雲南 “霧都”重慶 浩浩武漢 合肥水意 南京,南京 美麗杭州 大上海 | | 第五章 一碧萬頃 植物志 江豚記 泥土訊息 從獵殺到守護 萬古長流 後記 追故鄉的人 |
作品鑑賞
作品中有很大篇幅是對長江歷史文化的探源和思考。作者對
三江源和沿江文化遺蹟的實地尋訪,帶讀者展開了一次文化之旅,讓讀者看到長江上游地區的
元謀人、
巫山人,中游地區的
長陽人、
鄖縣人,製造出石斧、石錛、石犁、石鏟等工具,石矛、石鏃、石刀、石丸等武器,學會鑽木取火,揖別茹毛飲血,高舉人類文明的爝火,走過了舊石器時代的漫漫長夜;看到長江上中游地區的
大溪文化、
城背溪文化、
屈家嶺文化,下游地區的
河姆渡文化、
馬家浜文化、
良渚文化等文明之花,次第盛開在新石器時代的晨光里,而且下游地區遺址無一例外地存有大量稻殼的遺蹟,實證了在7000—10000年前,長江流域已經開始種植水稻,“風吹稻花香兩岸”是古老民族的古老鄉愁;看到長江流域的羌藏文化、
巴蜀文化、
湖湘文化、
荊楚文化、皖贛文化、
吳越文化、
海派文化,如何一水貫東西,各呈芬芳,和而不同;看到長江流域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漁獵文明走向交融,
長江文化與
中原文化、
嶺南文化、
燕趙文化、
齊魯文化、西域文化的一線穿南北、相互交融,甚至與異域文化煮酒論道、交流互鑒的過程,使讀者加深了對“長江流域是人類的搖籃、
中華文化的故鄉、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世界文明的東方原點”的理解,加深了對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識。
作者用優美的文字描摹了他對長江的摯愛,讓讀者看到長江的風光之美、文化之美、人物之美。通過一城一鎮一物一景的描寫,讓讀者看到長江是文化的長廊、歷史的展廳,兩岸亭台樓閣林立,沿江寺院廟宇遍布,長江巨浪既塑成了偉岸峭壁、巍峨雄關,又分娩了煙柳江南、水墨雨巷,塗抹了水村山郭、湖光山色,那無數的文化經典、文化遺存、文化景觀、文化標識,從長江升空,輝映神州大地,那一帆一浪、一草一木,是長江的符號、文化的標點、中華民族的胎記。
作者通過自己的書寫、自己的思考,更讓讀者看到,廣納百川而不捐細流,吸納一切又輸出所有,是長江的品格;開山劈嶺、攻堅克難,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是長江的性格;動則驚濤,靜若止水,從不駐足,奔騰入海,是長江的追求;只爭朝夕,不捨晝夜,是長江的自覺。一切的雪、一切的霜,所有的雨、所有的風,只為孕育世間崢嶸、滋潤天下萬物,是長江的理想和信念。長江,是奮鬥的代名詞、拼搏的同義語,是包容的標誌、博大的象徵。長江是中華民族的集體鄉愁,是世代中華兒女的床前明月。
通過這本書,水利人看水利,文化人看文化,這是內行看門道;水利人看文化,是長知識,文化人看水利,是增見識。一部長江史就是一部變水患為水利的奮鬥史。年年水患,歲歲難安,患則一片汪洋、民失所居,枯則一落千丈、舟不暢行,這是舊中國的長江殘卷。現今,縱使潮起潮落,任憑水豐水枯,長江正產生著防洪、發電、供水、灌溉、航運、養殖、旅遊等多種效益,變水患為水利,變難安為安瀾。把長江的歷史文化、長江的生態變遷、長江的保護髮展展示給現今,把長江水系的豐富和水利工程的壯闊展示給世人,把水利人、長江人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來,讓人們聽到了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喝過長江水的人,心裡永遠流淌著一條長江,充滿期待、充滿自信。
作品影響
2023年7月2日,由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中國作家》雜誌社、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江西省作家協會、九江市委宣傳部主辦,
長江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九江市文聯、修水縣委、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徐春林長篇報告文學《和平長江》創作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2024年3月18日,“萬里長江探文明 千年文脈共和平”——《和平長江》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江西省作家協會、中國水利作家協會、九江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長江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九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修水縣委縣政府承辦。
作品評價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吳義勤:“該書是一部向人類文明、偉大自然和人民致敬的作品。徐春林採用行走式的寫作,寫出對長江百科全書式的感受,作品囊括了對長江保護、長江歷史發展及其背後文化的思考,從中可以看出作家所花費的功夫。”
中國出版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長
鄔書林:“能與時俱進地把母親河長江寫好,在愛國主義教育、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和平長江》從自然、歷史、文化、社會變遷、黨的政策等多角度打通,寫出了新意、寫出了文化精神的高度。”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徐劍:“這本書是徐春林作為成長在長江岸邊的孩子,對這條大江的致敬性書寫。作為一個80後的作家,他試圖從這條江的沿岸走下來,用筆記錄長江氣吞山河的盛況,也寫出長江兩岸百姓蒼生的故事和城市文明的發展。”
江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江西省新聞出版局(著作權局)局長
黎隆武:“《和平長江》是一部反映長江流域文明重大主題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作品體現了賡續歷史文脈的文化自覺,體現了推動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文學擔當。”
江西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江西省作家協會主席
李小軍:“作品是從生活的激流中出發的長江書寫,是關於長江人文歷史與生態變遷,長江流域人民的生活與命運,以及通江達海連通世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全景式描寫,對於講好長江故事、中國故事,同時鼓勵江西作家樹立精品意識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水利部辦公廳一級巡視員、中國水利文協副主席兼中國水利作協主席
李訓喜:“《和平長江》視角獨特,實現了宏闊視野與細節落地的有機統一。該書創作過程中最大的考驗,是如何把百科全書式的內容細落到一個個故事裡。作者採用第一人稱平民化視角,通過講述一個個真實的人物和故事,使得長江可感可觸、可親可敬。”
中國作協社聯部主任
李曉東:“該書以水為綱,圍繞長江、水利展開寫作的脈絡,既涵蓋了歷史,又涵蓋了整個的區域,寫出了長江流域的地理、歷史、人文發展變遷的規律。”
《文藝報》副總編輯
岳雯:“作者是用‘我’的心靈,從‘我’的經歷和感性經驗出發,去書寫涵蓋長江。正是因為這些經驗構築了一個橋樑,能讓讀者抵達過去。”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張子影:“這部作品更偏散文化,作者試圖描述一條大江的歷史脈絡:它的嬗變歷史、沿江文化風貌以及人文生態建設和成就。作者對於宏大視野與精微細部結合的敘事掌控,依然存在進步空間。”
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長
郭義強:“作者能夠始終把自己的身影、情感、思考灌輸全書,把激情融入到平實的文字中去,內容豐富又充滿哲理。”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
白燁:“作品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具備較強的個人化色彩,或者說‘我’的形象在作品裡非常突出,這是與眾多作者的不同之處,也是80後報告文學作家的寫作特點。”
中國出版集團原副總裁
潘凱雄:“長江在書中就是徐春林的長江,整部作品中灌注了徐春林強烈的主體意識。《和平長江》這一書名,就是他主體意識的一種表現,暗含徐春林心目中理想的長江形象。”
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
李朝全:“作者以一種串珠式的結構展開敘述,通過這種結構,徐春林以時間、空間作為經緯線,編織起長江的傳記。”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叢治辰:“該書打動我的是作者特別注意‘文學是人學’,在整個書寫當中,徐春林始終注意把人放到長江的故事中去,把寫長江轉化為寫與長江有關的人。”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副主席
凌先有:“在《和平長江》中,作者著眼當下,將視角聚集到新時期長江水資源利用、保護偉大的探索和巨大的成就上來,作者筆下的長江是微觀與巨觀的結合,是一元和多元的結合。”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徐春林,一九八一年生,江西修水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水利作協契約制專業作家,中國自然資源作協第二、三屆簽約作家,
河南省文學院第六批簽約作家。曾在《人民文學》《詩刊》《當代》《中國作家》《北京文學》《清明》《散文》《青年作家》《黃河》《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文藝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作品300餘萬字。著有長篇小說《白虎郢都》《活火》,小說集《該死的見面》,散文集《山居羊跡》《芳亭記》等十餘部。曾獲中國當代文學獎,
中華寶石文學獎,《人民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短篇小說獎等獎項。
魯迅文學院首屆自然作家班學員,魯迅文學院第三十六屆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