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別錄》是清代黃鈺編寫的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名醫別錄
- 作者:黃鈺
《名醫別錄》是清代黃鈺編寫的典籍。
《名醫別錄》,藥學著作。簡稱《別錄》,3卷。輯者佚名(一作陶氏)。約成書於漢末。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一書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藥物。由於本書系歷代醫家陸續匯集,故稱為《名醫別錄》。原...
《名醫別錄(輯校本)》由尚志鈞輯校,舊題梁·陶弘景撰,是繼《神農本草經》之後,有重要本草文獻學價值的著作,收錄了漢代至魏晉時名醫在《神農本草經》中增附的資料,是這一時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原書早佚。本書是由輯校者從...
《別錄》,即名醫別錄,藥學著作,輯者佚名(一作陶氏)。約成書於漢末。簡稱《別錄》是秦漢醫家在《神農本草經》一書藥物的藥性功用主治等內容有所補充之外,又補記365種新藥物,分別記述其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
黃檗(名醫別錄) 檗木(神農本草經),黃檗木(本草綱目),黃波欏樹,黃伯栗、元柏(東北各省),關黃柏(全國中草藥彙編),黃柏(南方各地),生漢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黃檗),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 出東山者,厚而...
藥名,出自《名醫別錄》,主治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明目。主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中耳炎;小兒菌痢;砂淋;目赤流淚;白內障;耳後濕瘡;痔瘡 簡介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蜀本草》:“雞膽,以烏雄為良。”【英文名】...
黍米性味甘、溫,無毒。《名醫別錄》記載:久食季米使人多濕熱,心煩。黍米性微寒,味甘,應放置在低溫、乾燥、陰涼、通風處儲存或乾燥的密封罐子、罈子里。黍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B族維生素、維生素E、鋅、銅、錳等營養元素,...
楮實子(Fructus Broussonetiae)始載於漢代《名醫別錄》,又名為楮實、榖實、榖子、楮桃,為桑科植物構樹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河南、湖北、山西、甘肅等地。楮實子味甘性寒無毒,具有滋腎益陰、清肝明目、利水消腫等功效,常用於...
《名醫別錄》記載金銀忍冬可以祛風、清熱、解毒;它的葉子對變形桿菌有的抗菌作用。化學成分 經研究確定,金銀忍冬的有效成分為總黃酮類化合物和綠原酸、異綠原酸,含量測定表明金銀忍冬中總黃酮和綠原酸的含量高於金銀花;另外,野生和栽培的...
《名醫別錄》載大蔥:“傷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除肝中邪氣,安中利五臟,殺百藥毒”。大蔥可治傷寒,喉嚨麻痹腫脹,對五臟和肝具有保養作用。大蔥可將蛋白質分解成腖,從而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且能促進機體的消化。大蔥在...
苧麻根始載於《名醫別錄》。形態特徵 苧麻根是多年生草本,高達2米。莖直立,分枝,有柔毛。單葉互生,闊卵形或卵圓形,長7~15厘米,寬6~14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有粗鋸齒,基部渾圓或闊楔形,上面綠色,粗糙,下面除葉脈外全部密...
百部最早記載於《名醫別錄》,被列為中品,在中國藥用歷史悠久,為中醫臨床常用中藥,性甘、苦,以粗壯、肥潤、堅實、色白者為佳。外用可殺蟲、止癢、滅虱;內服有潤肺、止咳、祛痰之效,其功效在歷代本草著作,例如《本草綱目》《...
《名醫別錄》記載廣藿香:“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 亂、心痛”,除藥用價值之外,廣藿香還被譽為“精油界的女兒紅”。在現代廣藿香被廣泛的使用在各種香水配方中,是香水原料中最能代表東方香味的精油。廣藿香的香氣和花語一樣...
“鐵馬鞭”一名始載於《名醫別錄》。鐵馬鞭產於中國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四川、貴州、西藏等省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野生於向陽的荒坡、路旁等地,耐乾旱,忌水浸,對土要求不嚴,一般平地及山區均可種植。但以...
覆盆子在《本經》《名醫別錄》等典籍記載中具有益腎固精縮尿、養肝明目、抗癌、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炎等作用,常用於遺精滑精、遺尿尿頻、陽痿早泄、目暗昏花等症狀。覆盆子還可作盆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2020版《中國藥典》規定...
藕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相當高,《名醫別錄》中認為生藕性寒,能生津涼血;熟藕性溫,能補脾益血,減少脂類的吸收 。藕色白、質脆、味甜,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早藕脆嫩作水果或涼拌菜生食,中、晚熟藕作蔬菜熟食,可炒、燉、燴...
馬唐藥用價值始載於《名醫別錄》,性甘、寒,入肝脾;主治明目潤肺、目暗不明、肺熱 咳嗽 。馬唐葉片柔嫩繁多,營養素含量 較高 ,莖稈纖細,無論是鮮草還是乾草,都是良好的飼草;還可在結實之前壓制綠肥,也可作為固土、綠化等地...
金花菜原名南苜蔌,也稱“花苜蓿”,屬豆科植物。見載於陶宏景《名醫別錄》。嫩莖葉,又名黃花苜蓿,刺苜蓿、草頭。莖平臥或傾斜之出複葉,8 月至立春3 月陸續採收,各地有野生,亦有栽培。江蘇蘇州等地將其嫩苗醃作菜蔬,叫醃...
牛蒡根具獨特的芳香,可加工製作茶飲,也作藥用植物栽培,《名醫別錄》記載牛蒡果實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散結解毒之功效;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利咽之功效。牛蒡食用前先剝去根的外表皮,煮軟後的牛蒡清涼爽口,風味特殊,可清拌、...
薺藥用價值很高,被譽為“菜中甘草”,《名醫別錄》中記載薺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薺常用於治療產後出血、月經過多。薺菜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薺菜也叫“野菜”,是...
粳米,又稱粳粟米等,與秈米相對應。粳米在中國作為食物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藥用首載於《名醫別錄》,其功效為“主益氣,止煩,止泄。”粳米是粳稻的種仁,又稱稻米,是稻穀的成品,其製作工序包括去殼、碾米、成品整理等。粳米的...
櫸樹的樹皮和樹葉可供藥用,在《名醫別錄》等本草書籍中有記載。櫸樹作為形色兼美的景觀樹種,在公園和風景點中的套用廣泛;其木材是高檔家具及裝飾主要用材,明清江南地區民間流傳著“無櫸不成俱”的說法。“櫸”諧音“舉”,且“硬...
《神農本草經》《蜀本草》《名醫別錄》載,赤小豆可排癰腫膿血、清熱解毒。古代人們認為大人和小孩中風得病,都是由於疫鬼作祟,故有“赤豆打鬼”說話,所以在臘月初八用紅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人們習慣將赤小豆與許多食材烹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