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草藥(黃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檗(名醫別錄) 檗木(神農本草經),黃檗木(本草綱目),黃波欏樹,黃伯栗、元柏(東北各省),關黃柏(全國中草藥彙編),黃柏(南方各地),生漢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黃檗),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 出東山者,厚而色淺,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一種小樹,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檗,亦主口瘡。又一種小樹,多刺,皮亦黃,亦主口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檗
  • 主治:外用治瘡瘍,黃水瘡,燙火傷
  • 用量用法: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等
  • 臨床套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肺炎肺結核等
歷史記載,性味功能,臨床套用,常用選方,

歷史記載

黃柏出自《本草綱目》、《別錄》:黃檗,生漢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黃檗),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 出東山者,厚而色淺,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一種小樹,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檗,亦主口瘡。又一種小樹,多刺,皮亦黃,亦主口瘡。《蜀本草》:《圖經》雲,黃檗,樹高數文,葉似吳茱萸,亦如紫椿,皮黃,其根如松下茯苓。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州山谷。皮緊厚二、三分,鮮黃者上。二月五月采皮,日乾。《本草圖經》:檗木,黃檗也,今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佳。五月六月采皮,去皺粗暴乾用。其根名檀桓。《綱目》:檗木,名義未詳。《神農本草經》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豈古時木與皮通用乎。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性寒。清熱解毒,瀉火燥濕,退虛熱。
黃檗黃檗
蒙藥:味苦,性涼、糙、鈍、稀。燥“希日烏素”,清熱,解毒,明目,止血,止瀉。
主治:中藥治濕熱黃疸,瀉痢,足膝腫痛,帶下,熱淋,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外用治瘡瘍,濕疹,黃水瘡,燙火傷。
蒙藥治“希日烏素”病,黃水瘡,疥,癬,禿瘡,皮膚瘙癢,麻風病,各種出血,陳熱,痢疾,眼白斑,結膜炎,腎熱,尿頻,遺精,毒熱。
用量用法:
中藥5~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油調塗患處。
蒙藥單用1.5~3克,研末沖服,或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藥材鑑別
性狀樹皮呈板片狀,長寬不等,厚2~4毫米。外表面黃綠色或淡棕黃色,較平坦,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皮孔小而少見,偶有灰白色的栓皮殘留,栓皮厚,有彈性;內表面黃色或黃棕色。體輕,質較硬,易折斷,斷面鮮黃色或黃綠色,裂片狀分層,纖維性。氣微,味甚苦,嚼之粘膩。
以皮厚、無栓皮、斷面色鮮黃者為佳。
黃檗黃檗
鑑別本品粉末綠黃色或黃色。纖維鮮黃色,直徑16~38微米,常成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壁木化增厚。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或紡錘形,直徑35~128微米,有的呈分枝狀,枝端銳尖,壁厚,層紋明顯。草酸鈣方晶直徑約至24微米。
炮製過程
1、黃柏:揀去雜質,用水洗淨,撈出,潤透,切片或切絲,曬乾。
2、黃柏炭:取黃相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放涼,曬乾。
3、鹽黃柏:取黃相片,用鹽水噴灑,拌勻,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晾乾(每黃柏片100斤用食鹽2斤半,加適量開水溶化澄清)。
4、酒黃柏:取黃柏片,用黃酒噴灑拌炒如鹽黃柏法(每黃柏片10O斤用黃酒10斤)。
5、《雷公炮炙論》 :凡使(黃檗),用刀削上粗皮了,用生蜜水浸半日,漉出曬乾,用蜜塗,文武火炙令蜜盡為度。凡修事五兩,用蜜三兩。

臨床套用

1、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用黃柏製成的流浸膏(每毫升相當生藥黃柏1g),3歲以下每6小時服3ml,3歲以上4~6ml,成人6~10ml。治療10例,年齡最大24歲,最小4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18天,全部治癒。輕症治療後1天即好轉,一般約在治療8天后症狀與體徵消失,約10天后腦脊液轉為正常。治療同時仍應予水分、營養及常規護理,並輔以一般對症處理。對於嘔吐劇烈的患者,有人試用黃柏甘草湯(黃柏1兩,甘草4錢,加水煎成100ml)作保留灌腸,首次50ml,以後每次30ml,每6小時1次。待嘔吐停止後,改為內服。治療10餘例,其中4例自始至終均採用保留灌腸法,療效與內服相同。
2、治療細菌性痢疾: 內服黃柏乾浸冒(0.13g=生藥1g),每次0.4g,每日3~4次,治療31例,全部治癒。又採用黃柏乾浸膏(0.2g=生藥 1g)每次0.9g,每日4次,連服2~3日,治療25例,治癒24例。退熱平均為2.3天,腹痛及乙狀結腸部壓痛消失為4天,里急後重消失為3.3天,大便性狀恢復正常肉眼為4天,鏡檢為4.7天,糞培養轉陰為4.4天。有用鹽酸黃柏小檗鹼片(每片含鹽酸小檗鹼0.04g,相當於生藥1g),首劑服0.24~0.32g,以後每4小時服0.12~0.16g,臨床症狀好轉後,改為每6小時給藥1次。治療菌痢83例,痊癒82例。體溫降至正常平均為1.6天;腹痛消失為4天;里急後重消失為3.8天,便次恢復正常為3.8天;糞檢恢復正常為4.8天;糞培養陰性為5.4天。多數病例的臨床症狀、糞檢及細菌培養,均在 1周內恢復正常。對於慢性細菌性痢疾,可用黃柏皮切碎曬乾,研粉過篩,再用10%酒精泛丸。每次4g,日服2次,7天為一療程。觀察40例,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結果:3例腸腔黏膜糜爛經2~4療程治癒2例;16例潰瘍經第一療程癒合者10例,第二療程癒合者5例,第三療程癒合者1例;3例重度充血者,經第一療程治癒者2例,第二療程治癒看 1例;14例一般充血者,第一療程治癒10例,第二療程治癒3例,第三療程治癒 1例;僅有出血點者4例,於第一療程全部治癒。採用黃柏生藥每次1.5-2錢,每日3次,煎服,療程8~10天。治療菌痢156例,痊癒者90%,基本痊癒者4.9%,大便培養轉陰率為96%,陰轉時間多為2~6天。其療效似較磺胺為優。
3、治療肺炎: 用0.2%黃柏鹼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3ml,每8小時1次,體溫降至正常後2~3天,減為每日注射2次。治療兒童小病灶性肺炎6例、大葉性肺炎1例,患兒熱度均乾用藥後12~72小時內下降至正常,炎症吸收消散平均為9天。實驗證明,黃柏鹼在試管內對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顯著的抑菌作用。
4、治療肺結核:用0.2%黃柏鹼注射液3~6ml,肌肉注射,每日2次,2個月為一療程。治療30例(其中浸潤型26例,血行播散型4例;有空洞者占17例),治後病灶吸收好轉者24例,無變化者6例,8例空洞縮小。血沉增高的23例,治後均見減低。副作用有輕微腹瀉,注射局部的疼痛,經調整注射液的 PH至6.5左右即僅有酸脹感。一般認為黃柏鹼注射液對浸潤型滲出為主的炎性病灶有良好的效果,對增殖性病灶則療效不顯。亦有用黃柏乾浸膏每日3g,分3次食後服,3個月為一療程。治療12例,治癒8例,進步和顯著進步各2例。一般服藥後熱度很快恢復正常,咯痰減少,食慾增進,體重增加。
5、治療肝硬化慢性肝炎:用黃柏小檗鹼注射液治療肝硬化40例,臨床治癒6例,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 1例,死亡3例;慢性肝炎19例,臨床治癒12例,顯效5例,無效2例,治療期間未見副作用。
6、治療滴蟲性陰道炎:每晚清洗陰道後,塞黃柏栓劑 1枚(每枚重7g,含黃柏鹼0.5g),4次為一療程;對陰道宮頸炎患者,隔日使用1枚。治療滴蟲性陰道炎14例,13例轉為陰性;單純宮頸炎6人,全部治癒。本藥對妊娠及未婚吝,均可使用。
7、治療急性結膜炎:用10%黃柏煎液滴眼,治療兒童患者474例,每次用1~2ml沖滴,每日2~3次。由於黃柏質量不同,療效亦有差別。優質黃柏的治癒率100%(78例),3~4日治癒;劣質黃柏的治癒率為55.8%(158例),在3日內治癒者漢23.96%。
8、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採用20%或30%黃柏煎液(濾過冷藏)滴耳。用時先以雙氧水洗淨外耳道膿液,拭乾,而後滴入藥液5~10滴,側臥15分鐘。所治76例,有41例合併鼓膜中央性穿孔。治療效果:痊癒59例,進步13例,無效4例。與0.5%金黴素甘油溶液及4%硼酸酒精溶液作對照,療效相似。
9、治療慢性上頜竇炎:局部穿刺沖洗後,用黃柏流浸膏的30%稀釋液徐徐注入,每側隔4日注入1次。治療10例,治癒8例,好轉2例。
10、治療耳部濕疹: 用黃柏粉(含小菜鹼 1.6%) 1份,香油1.2份,調成糊狀,每日塗藥1次。共治療30例,塗藥1-2次後85%以上患者濕爛面乾燥結痂,5~7次後均基本好轉或痊癒。
11、黃柏所致過敏性藥疹:曾有1例患者用開水沖服黃柏1錢左右,於服藥5-6小時後,胸部發癢,繼起多個小疙瘩,並蔓延全身,經脫敏常規治療而愈。事後再用黃柏煎液行皮膚劃痕試驗,呈強陽性反應。

常用選方

1、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檗半兩,赤芍藥四錢。上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大者加丸數。(《閻氏小兒方論》)
2、治痢疾: 黃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將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黃柏200克,共水煎兩次,合併煎液,用文火濃縮成膏狀,將剩餘100克黃柏研細粉加入膏中,攪勻,低溫烘乾,研細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3、治妊娠及產後寒熱下痢: 黃檗一斤,黃連一升,梔子二十枚。上三味,細切,以水五升,漬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盡。嘔者加橘皮一把,生薑二兩。(《千金翼方》)
4、治小兒熱瀉: 黃檗,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十全博救方》)
5、治消渴尿多能食: 黃檗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飲之,恣飲數日。(《獨行方》)
6、治傷寒身黃,發熱: 肥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7、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檗(炒)、蒼朮(米泔浸、炒)。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8、治熱甚夢泄,怔忪恍忽,膈壅舌乾:黃檗(去粗皮)一兩。搗羅為末,入龍腦一錢匕,同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濃煎麥冬湯下。(《聖濟總錄》清心丸)
9、治白淫,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 黃檗一斤(放新瓦上燒令通赤為度),真蛤粉一斤。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 空心酒下。(《素問病機保命集》珍珠粉丸)
10、治下陰自汗,頭暈腰酸: 黃柏三錢,蒼朮四錢,川椒三十粒,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中級醫刊》(3)∶177,1966)
11、降陰火、補腎水: 黃檗(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四兩,熟地黃(酒蒸)、龜板(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脊髓、密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丸)
12、降心火,益腎水: 黃檗三兩,砂仁一兩半,甘草一兩。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肉蓯蓉半兩,切碎,用酒一大盞,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四沸,去滓,以清酒送下。(《奇效良方》封髓丹)
13、治時行赤目: 黃檗,去粗皮,為末,濕紙包裹,黃泥固,煨乾。每用一彈子大,紗帕包之,浸水一盞,飯上蒸熟,乘熱熏洗。一丸可用三、五次。(《眼科龍木論》五行湯)
14、治小兒蓐內赤眼:黃檗,以乳浸,點之。(《小品方》)
15、治口中及舌上生瘡: 搗黃檗含之。 (《千金方》)
16、治小兒重舌: 黃檗,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千金方》)
17、治口疳臭爛: 黃檗五錢,銅綠三錢。共為未摻之,去涎,愈。 (《小品方》)
18、治唇瘡痛癢: 黃檗末, 以野薔薇根搗汁調塗。(《聖濟總錄》)
19、治肺壅,鼻中生瘡,腫痛: 黃檗、檳榔等分。搗羅為末,以豬脂調敷之。(《聖惠方》)
20、治奶發,諸癰疽發背及妒乳: 搗黃檗末,篩,雞子白和,厚塗之。乾,復易。(《補缺肘後方》)
21、治癰疽腫毒: 黃檗皮(炒)、川烏頭(炮)等分。為未調塗之,留頭,頻以米浴泔潤濕。 (《瀕湖集簡方》)
22、治男子陰瘡損爛: 一、煮黃檗洗之,又白蜜塗之。二、黃連、黃檗等分,末之,煮肥豬肉汁,漬瘡訖,粉之。(《補缺肘後方》)
23、治小兒臍瘡不合: 黃檗末塗之。(《子母秘錄》)
24.治小兒膿瘡,遍身不乾: 黃檗末, 入桔礬少許摻之。(《簡便單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