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思路,二、主要目標,三、重點工作,(一)構建完善“三個體系”。,(二)提升“三個能力”。,(三)促進實現“三個轉變”。,四、保障措施,(一)加大投入力度。,(二)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三)加強組織領導。,
一、總體思路
堅持市場為導向,強化企業主體作用,突出產學研協同創新,努力構建“三個體系”,提升“三個能力”,實現“三個轉變”。即構建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體系和產品質量品牌保障體系,著力提升企業技術開發、科技成果轉化、品牌培育能力,推動初級產品向精深、中間產品向終端、一般產品向品牌轉變,為加快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實現以下目標:
(一)產品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全省新產品產值率保持在20%以上,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精細化學品率達到38%,軌道客車配套率達到50%,汽車配套率達到55%,主導產品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二)技術創新基礎條件進一步完善。建設完善70個重點實驗室、300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500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達到35個,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達到60個,中試中心達到20個,省級以上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達到40個,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數達到2400件。
(三)產品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全省工業企業吉林省著名商標達到1200件,吉林省名牌產品達到1000個;產品標準覆蓋率達到98%以上,重點工業產品標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重點領域主要工業產品85%以上按照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
三、重點工作
(一)構建完善“三個體系”。
1.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1)建設完善企業技術中心。加強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培育,大力開展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逐步完善以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企業技術中心為龍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骨幹,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的三級企業技術創新體系。
(2)建設完善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採取依託骨幹龍頭企業主建、若干企業聯建、企業與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等多種形式,圍繞產業集群布局,建設完善一批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積極開展公共技術研發、產品檢驗檢測、成果轉化推廣、行業人才培訓等產業公共服務。
(3)建設完善行業中試中心。圍繞我省支柱、優勢、特色產業,加強頂層設計,有重點地推動建設一批具有示範性的行業中試中心,加大扶持力度,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服務。
2.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服務體系。
(1)推動完善以省校合作為重點的產學研合作平台。充分發揮省校合作平台作用,不斷完善合作長效機制,繼續擴大省校合作領域和範圍。加強信息交流平台建設,定期匯集發布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企業技術難題。組織多種形式的產學研項目對接活動,“請進來,走出去”,促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向社會轉移。
(2)推動完善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整合創新資源,圍繞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以產業鏈體系建設為重點,推動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建設和發展。發揮聯盟“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機製作用,組織實施產業發展中重大問題聯合攻關。
(3)推動完善以成果轉化為重點的科技成果服務平台。一是進一步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力度,提升產品套用研究和創新水平,完善中間試驗、工程化研究、技術集成、成果產業化條件。二是加快建設技術轉移服務平台。要加快以吉林省科技大市場為主體的技術交易市場和技術轉移中心的建設工作,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使更多科技成果走向中試、走向市場。三是積極推動企校聯合共建大學科技園、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新基地等建設,促進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四是完善科技信息服務平台。完善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平台、科技文獻信息共享平台及各類科技服務平台建設,促進科技成果供需雙方的對接和互動,提升科技信息服務能力。
3.完善產品質量品牌保障體系建設。
(1)著力建設質量檢驗檢測平台。建設和完善國家質檢中心,使國家質檢中心真正成為集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技術研發、標準制(修)訂、技術服務於一體的專業檢測機構。結合各地民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突破、中小企業成長、產業集聚區及園區建設實際,規劃建設一批省級質檢中心。
(2)著力建設質量誠信平台。完善全省質量誠信評價系統,構建質量信用信息平台。及時、客觀、公正、準確地記錄企業質量信用信息,逐步實現企業信譽資料動態管理和實時查詢。完善便捷、快速的產品質量投訴和維權通道,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著力建設計量測試平台。強化計量基礎作用,建立和完善計量檢測平台。圍繞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搭建產業計量測試平台,構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提升服務保障能力。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提升對質量、數據流量等關鍵量及能源資源等重點對象的計量和量值傳遞能力。
(二)提升“三個能力”。
1.提升企業技術開發能力。
(1)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機構建設投入。實施重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指導計畫,加大對重點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支持力度,完善重點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研發條件,支持企業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省科技創新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實驗室,提高大中型企業擁有研發機構的比例。
(2)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實施企業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指導計畫,引導企業加大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投入,支持創新產品研發、套用驗證和首批次生產,採用成熟、可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推動產品質量提升和品種更新換代。組織實施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指導計畫,推動重點新產品、重大技術裝備的研製開發及產業化。
(3)推動企業兼併國外先進科技型企業。鼓勵企業走出去,通過兼併國外科技型企業、購併國外研發機構、購買適用專利技術、開展合資或技術合作,有效獲取國外先進智慧財產權、技術資源和科技成果,轉化國外專利技術和產品,快速提升企業技術開發水平。
2.提升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1)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強化以省校合作為重點的產學研聯合,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省校合作)項目指導計畫,支持企業轉化高校科技成果,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開發,共建研發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和合辦創新實體。
(2)推進技術資源市場化。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及有關單位的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型科學儀器中心、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等將條件成熟的實驗室、小試基地和中試中心向行業、企業開放。充分發揮吉林省科技大市場的交流交易、對接服務等功能,定期梳理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企業技術難題,積極組織項目對接活動,促進高校成果、企業技術難題和需求市場化。
(3)強化重大轉化項目支撐。組織實施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計畫、高技術產業發展和信息化推進專項計畫、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計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專項計畫,實施戰略性重大科技專項、“雙十”(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重大項目、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加大對中試、工業化試驗等關鍵環節的支持力度,鼓勵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承擔產業技術創新重大項目,推動科技成果本地轉化。
3.提升企業品牌培育能力。
(1)加強標準體系建設。組織實施標準體系建設工程,引導企業積極採用國際先進標準,鼓勵企業參與或承擔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推進標準的制定、實施與推廣,促進標準化與產品創新密切銜接。
(2)強化產品質量管理。推行卓越績效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提高工業產品質量的整體水平。推行產品質量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完善質量信用獎懲機制,實行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失信企業懲戒制度和市場退出制度,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健全質量獎運行機制,從技術標準、操作規程、行為準則等方面規範吉林省質量獎評選工作。
(3)深入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加強馳名商標的申報、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維權工作,引導企業申請商標國際註冊。實施產業集群品牌基地創建工程,引導產業集群內企業爭創名標名牌。支持特色工業園區企業聯合申請註冊具有園區標誌性的商標,集中打造區域性特色產業公共品牌。把我省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資源產業中技術水平高、競爭能力強、拉動作用明顯的產品作為吉林省名牌產品認定重點,推動創建國家、省級知名品牌示範區。
(三)促進實現“三個轉變”。
結合我省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實際,圍繞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延伸產業鏈條,最佳化產品結構,促進我省工業由大向強轉變。
1.加工類產品由初級向精深轉變。石化產業領域要發揮基礎化工原料優勢,重點發展乙烯、丙烯下游產品和精細化工領域產品。農產品加工著力打造綠色食品、生物化工、特色資源產業鏈,大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利用生物工程技術,以化工醇和聚乳酸為發展主線,重點發展系列生物質醇、聚乳酸、生物聚酯和生物樹脂等產品,並加快下游產品的開發。重點支持人參、林蛙、鹿產品精深開發、系列加工,採取先進加工萃取工藝,利用超微粉碎、超臨界提取等技術,開發保健品、功能食品、健康食品、化妝品等系列產品,著力打造長白山特色品牌。原材料領域重點結合我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鎂合金、鋁合金、碳纖維、硅藻土和納米碳酸鈣下游終端產品,加快形成新材料產業集群。
2.製造類產品由中間向終端轉變。重點完善汽車及裝備製造業的產業配套體系,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智慧型製造裝備、衛星及套用、航空裝備、光電裝備、醫療儀器設備和環保裝備等終端產品為重點的汽車及高端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領域以光電子、汽車電子、新興元器件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發展重點,重點發展雷射產品、光電分析檢測儀器設備、半導體照明與顯示、光伏、光通信、車載、車身、車控、高檔片式元器件、新型機電元件、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金氧半場效電晶體(MOSFET)等產品的研發生產,推動無線射頻識別、移動智慧型終端、網路通信晶片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終端電子產品的設計製造。
3.行業重點產品由一般向品牌轉變。圍繞我省支柱、優勢和新興產業領域發展重點,打造行業產品品牌。汽車及零部件行業重點圍繞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汽車、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品,打造支柱產業品牌;圍繞玉米、雜糧、人參、林蛙、礦泉水等農產品和長白山特色產品,打造一批國內重要的特色資源產業生產基地和示範基地,培育農特資源產業品牌;圍繞疫苗、基因工程藥物、中藥提取物等培育現代中藥、生物醫藥產品品牌;圍繞光電子、汽車電子、新型元器件等產業,培育電子信息類產品品牌;圍繞軌道客車、風電裝備、新型換熱設備、農用機械、襪業、服裝等行業,培育和爭創國家、省知名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力度。
各市(州)、縣(市)和省直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現有各類專項資金的作用,圍繞產品創新的重點工作和方向,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把企業創新投入力度作為相關專項資金引導支持的重要依據,鼓勵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市場策劃和行銷投入,促進提升產品開發能力,提高工藝裝備質量水平,拓寬產品推廣渠道,強化品牌宣傳。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加大對企業產品創新的信貸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產品創新投入機制。
(二)營造良好的技術創新環境。
要落實好國家、我省有關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稅收、金融、國土等優惠政策。要在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智慧財產權保護、企業併購、人才引進、品牌創建、創新體系建設等方面完善更有利於企業技術創新的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推動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要加大對技術創新的宣傳力度。加大企業技術創新政策和典型的宣傳,切實營造全社會關注創新、鼓勵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產品創新工作。要根據各自職責,儘快完善工作體系,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切實推進產品創新機制建設,形成共同推進產品創新工作的良好局面。
附屬檔案:工作責任分工
附屬檔案
工作責任分工
牽頭單位:
省工業信息化廳。牽頭負責企業為主導的產品創新協調推進工作。具體負責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和省校合作工作,負責組織實施產學研聯合(省校合作)、企業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等指導計畫。
參加單位:
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產業公共服務平台、高端合作創新平台等建設,負責組織實施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計畫、高技術產業發展和信息化推進專項計畫、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計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專項計畫等;負責組織實施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工程等。
省科技廳。負責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重點實驗室、省科技創新中心、行業中試中心、大學科技園及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新基地、科技信息服務平台、技術交易平台建設等工作。負責組織實施戰略性重大科技專項、“雙十 ”重大項目、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等。
省質監局。負責省名牌產品、質量、標準及品牌建設,以及質量檢驗檢測、質量誠信、計量測試等平台建設工作。
省工商局。負責著名商標創建、馳名商標保護、管理及運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