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莫理斯·溫特尼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
- 作者:莫理斯·溫特尼茨
-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08697
- 類別:圖書>哲學/宗教>宗教>佛教
- 開本:32 開
- 裝幀:精裝
- 叢書名:宗教文化譯叢
《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莫理斯·溫特尼茨。
《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莫理斯·溫特尼茨。 內容簡介本書是歷經百餘年後仍然在佛學界一直享有盛譽的經典名著,其重要價值在於介紹了佛教經典中重要的兩大語言體系——巴利文與梵文的佛教三...
《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莫里斯• 溫特尼茨。內容簡介 該書是歷經百餘年後仍然在佛學界一直享有盛譽的經典名著,其重要價值在於介紹了佛教經典中重要的兩大語言體系——巴利文與梵文的佛教三藏。作者詳盡解析了巴利文經藏五部,論述了三藏之外的巴利文文獻在史學、哲學和...
《印度文獻史 : 佛教文獻》是2023年5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奧]莫里斯·溫特尼茨,譯者宋立道。內容簡介 本書是歷經百餘年後仍然在佛學界一直享有盛譽的經典名著,其重要價值在於介紹了佛教經典中最重要的兩大語言體系——巴利文與梵文的佛教三藏。作者詳盡解析了巴利文經藏五部,論述了三藏之外的巴利文...
,多了約六十年(546-486=60)。若以印度歷史的考證來說,『阿育王刻文』是推算印度歷史年代,最清礎與可信的根據和基準,對印度佛教與政治史獻來說,公元前一世紀的《阿育王傳》與世友的《十八部論》,是記錄 佛陀與阿育王時代,最為古老的佛教文獻,以此作為推算佛世的基準,應是比較可靠的說法。原始佛教...
而其力作《印度佛教史序說》(L'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Paris,1844)一書,可說是其佛教文獻研究之金字塔。此外,在巴利語文獻的研究上,布赫諾夫也扮演開拓者的角色。在此領域上,在斯里蘭卡任職的突諾爾(G. Turnour,1799~1843),已在1837年刊行巴利原典《大史》(Maha^vam!sa...
廣義是指佛教的一切文獻,即包括用巴利語、梵語書寫的南方上座部原始聖典、大乘經典與相關著作,以及漢、藏、日、韓等各種語言的佛教文獻。狹義則專指讚嘆釋迦及其弟子的一生行誼與本生(前生)故事之著述,以及各民族用文學表現方式所創作的佛教作品。簡介 玆依廣義角度,將印度、中國、日本佛教文學的內容,擇要略述...
犍陀羅佛教原稿 犍陀羅佛教原稿是已發現最早的佛教文獻及印度文獻。原稿是以犍陀羅語佉盧文書寫。1994年,大英圖書館獲得8份一世紀到二世紀的犍陀羅原稿。這些原稿全部被寫在樺樹樹皮上及泥陶罐上。
《世界佛教通史。第2卷,印度佛教:公元7世紀至20世紀》是2015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廣榮。內容簡介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範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程,由十四卷十五冊構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對印度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對中國...
產生並流傳於古印度,以佛教教義為核心的宗教哲學。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印度。佛教興起時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留著氏族公社制的殘餘;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從...
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wen四聲)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蹟傳世,無法證實。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於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以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古代稱之為...
印度可信的政治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
世界的創造和毀滅之神,他又被稱作「獸王」或「魯德羅」(意即憤怒),早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受到崇拜。在吠陀時期,他的地位不高,被稱為「樓陀羅」。後來在印度教時期,他與梵天,毗濕奴構成三神組合,保護和毀滅。佛教文獻中稱濕婆為「大自在天」。G·眾女神 吠陀神話中有一些能歌善舞的美麗女神,例如黎明女神...
其中正統六派哲學的主要經典多為全譯本,而吠陀奧義書、耆那教、順世論、佛教的文獻多為選譯本。這些資料是研究古印度哲學的必讀文獻,是了解印度文化的基礎材料。作者簡介 姚衛群,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國內知名印度哲學和佛教哲學研究專家,代表著作(譯著)有《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佛學概論》等。目錄...
又,今後印度、西藏佛教學的研究領域很可能即將形成。藏系佛教典籍因保存甚多印度已佚失的佛教文獻資料,以及思想體系的傳統保守,故不僅可為密教研究與佛典之比較校訂的輔助資料,也是佛教研究之原始典據之一。圖齊(Giuseppe Tucci)、瑞利赫(YurijNikolaevich Rerikh)等人在研究西藏文獻、語言方面的成就甚為可觀。◎附...
《淨法與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是2006年12月1日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湛如。本書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律制與信仰的學術專著。內容簡介 作者依據翔實的文獻資料和碑銘材料,對印度早期佛教僧團的淨法與佛塔信仰做了深入的梳理與研究,指出所謂淨法是佛教僧侶的行為準則,主要涉及衣食兩方面。印度佛教的部派分裂...
古印度法是印度奴隸制時期法律規範的總稱,既包括婆羅門法和早期佛教法,也包括國王頒發的敕令,法律中公開宣揚社會的不平等,將一切居民的地位和權利、義務用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形成一套完整的種群制度。古印度法的形成對印度法制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印度法系,匯合法律、倫理道德和哲學為一體,法典實質是三者的...
印度文獻史 (Die Geschichte der indischenLiteratur)三卷。德國布拉格大學教授溫特尼茲(Moriz Winternitz)撰。西元1905~1922年刊行。系與印度文獻有關的文獻學鉅著。第一卷收吠陀文獻、敘事詩與《往世書》;第二卷收佛教文獻、耆那教文獻;第三卷收純文學、學術文獻。原文系以德文刊行。英譯增訂版在印度出版。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古印度金幣 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
現在,佛教在歐美地區也十分活躍。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佛教存在的區域十分廣泛,各地的地理環境極為不同。在不同的地域,比如內陸海島、山川河谷、農區牧區、都市鄉村、熱帶溫帶等,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都會對佛教的存在形態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印度佛教作為世界佛教的源頭活水,《通史》的第一、二卷,集中...
佛滅後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統治時期,由於國王虔誠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許多非佛教徒,為了分享這些布施而來參加僧團,其行為放逸,則與佛教的教義相反。結果使那些行為純潔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願與這些行為不正的人為伍。據說在華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沒有舉行過“布薩”和“自恣”等宗教儀式...
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耆那教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
《世界佛教通史(第7卷)》是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尕藏加。內容簡介 《世界佛教通史》是一部佛教的世界通史,論述佛教從起源到20世紀在世界範圍內興衰演變的主要過程,由十四卷十五冊構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是對印度佛教的貫通性敘述。第三卷至第八卷是對中國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的全面論述...
佛教文獻研究第一、二輯 《佛教文獻研究第一、二輯》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廣錩
◎附四∶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第九章(依觀摘譯)陀羅尼(dha^ran!i^,護咒)在大乘文獻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古時,吠陀中,尤其《阿達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於攘災、祝禱。它們在印度人心中甚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無法將它廢除。錫蘭佛教徒將若干優美的經典當作明護(paritta、...
◎附四∶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印度文獻史》〈佛教文獻〉第九章(依觀摘譯)陀羅尼(dha^ran!i^,護咒)在大乘文獻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古時,吠陀中,尤其《阿達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於攘災、祝禱。它們在印度人心中甚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無法將它廢除。錫蘭佛教徒將若干優美的經典當作明護(paritta、...
藏外文獻有喇嘛教之新舊諸宗派聖典,及喇嘛傳記、寺志、史書、文法書、曆法書、醫學書、讚歌、儀軌、誓願文、信等。蒙古民族自十三世紀信仰佛教以來,除由藏文大藏經翻譯成蒙古語大藏經之外,用蒙古語所著作之書、注釋書等,數量亦很龐大。(五)漢文佛典:分為印度傳來的佛典之漢譯及我國所撰述者二種。前者之原本...
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許多來自中亞地區操印歐語的白種人部落出現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們自稱為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雅利安人說當地人是黑色的,“沒有鼻子的”;並稱他們為“蔑戾車”,意思是野蠻人,或稱為“達薩”,意為敵人。由於在吠陀文獻中有許多描述雅利安人對達薩戰爭的片斷,這樣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