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淨土思想研究》是2010年11月1日巴蜀書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志強。
基本介紹
- 作者:汪志強
- 出版時間:2010年11月01日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頁數:281 頁
- ISBN:9787807527213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叢 書 名: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
- 版次:1
- 所屬分類:宗教類圖書
《印度佛教淨土思想研究》是2010年11月1日巴蜀書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志強。
《印度佛教淨土思想研究》是2010年11月1日巴蜀書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志強。內容簡介《印度佛教淨土思想研究》較為全面地研究了印度佛教淨土思想,對印度佛教各淨土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了系統的梳理。主要內容包括:原始...
在佛教興起以前,婆羅門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羅門教思潮占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
他的目的只是要把印度、中國及日本七位高僧所傳授與發展的淨土教理之核心顯示於眾人。他從有關淨土的經典以及七位高僧的論著中整理一套有系統,能平等解救眾生的教理。這就是淨土真宗的起緣。這個淨土學系在西方被普遍稱為“真宗”(Shin Buddhism)。眾生成佛 大乘佛教相信眾生皆有佛性。凡相信自身的佛性,並使...
《淨土學論集》是201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釋印順。內容簡介 淨土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淨土法門也是佛教徒熟知的修行方式。本書匯集了印順法師著作中關於淨土學的精彩見解,包括東西二大淨土的比較、念佛法門、淨土法門的抉擇等重要論述。本書作者印順法師,當代佛學泰斗、著名高僧,一生講學不綴,著述等身...
《淨土與禪》是2011年4月1日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釋印順。《淨土與禪》系統、全面地介紹了印順法師的佛學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學術界、佛教界的廣泛歡迎。內容簡介 應讀者要求,我局今推出“印順法師佛學著作系列”,將印順法師的佛學著作以單行本的形式逐一出版,以滿足不同領域讀者的研究和閱讀需要。為方便...
佛教是印度文化的產物,因此,在印度的自然風土文化等基礎上,佛教文獻必然強烈反映著印度獨特的哲學、宗教、文藝等性格。歐洲學者對於印度思想的研究,雖然僅有兩百年左右的歷史,但是他們以優異的語言學研究成績為基礎,進而作梵文文獻的研究,接著在印度文化的探究上留下許多成績。印度的宗教、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的...
佛教彌陀淨土信仰是中國漢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自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入中土,經胡人的弘傳、經典的漢譯、漢人的學修、流派的紛爭、宗派的融合,與中國古代兩千年的歷史同步演進。與此同時,佛教淨土思想也隨之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逐步地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里。因此,對佛教淨土信仰的研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
《言詮與意趣:佛教義學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周貴華。內容簡介 《言詮與意趣:佛教義學研究》是農將佛教研究區分為學術研究與義學研究的基礎上展開的印度佛教義學研究的一個探索。具體是對印度佛教的義理的一些重要方面。予以了深度研究,主綴進衍了義理的結構、概念與思想脈絡的梳理...
風格的歧異提供解釋。探求中國佛教思想課題在印度佛教經論上的淵源,顯示其整體發展的特殊意義和貢獻。作者簡介 廖明活,廣東省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哲學博士,主修佛學。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作甚豐,有:《嘉祥吉藏學說》、《淨影慧遠思想述要》、《懷感的淨土思想》等,及中、英文論文多種。
《佛教戒律中國化研究》是呂昂創作的宗教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4月。佛教戒律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大乘興起後,戒律中的大乘中心思想明顯增強。佛教傳入中國後,戒律也隨著中國的環境發生了諸多變化。該書在考察印度佛教戒律傳統的基礎上,從政治化、專科化、宗派化、儒道化等方面探討了佛教戒律在中國社會的種種...
慈恩宗護法統十師:慈恩大師玄奘著作《成唯識論》,創唯識宗,系綜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著述思想,而主要依據護法論師。王順悟真導蓮池:善導大師在藍田王順山悟真寺開創淨土宗,引導一切眾生往生西方蓮池。此聯含:六大宗派,即真言宗、賢首宗、律宗、三論宗、慈恩宗、蓮宗。四位祖師,即賢首大師、道宣大師、慈恩大師...
師為後來唐代淨土教之集大成者奠下重要之基礎,此外師亦為當代著名之四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學者,後世且尊之為四論宗之祖。著有往生論注二卷,其書乃世親淨土論之注釋書。師結合印度佛教二大思潮之祖龍樹與世親之思想,而將空宗思想注入淨土教教理之中,頗受後世重視。另著有贊阿彌陀佛偈...
林煌洲 1. 印度菩那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Ph.D., The Dep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Pune, Pune, India)2. 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文學碩士 3. 東吳大學日語系文學學士 專長:印度佛教與印度教比較研究、印度文化史、印度哲學史、古奧義書、初期佛教、中印佛教史、禪宗、淨土宗、印度文化史。
第二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 第三章 中國佛教哲學的思想體系 第二編 人生論 小引 第四章 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 第五章 中國佛教的神不滅論 第六章 中國佛教涅*觀念的演變與發展 第七章 中國佛教對於“佛” 的涵義轉化與拓展 第八章 中國佛教淨土觀念的類別與轉型 第三編 心性論 小引 第九章 印度佛教...
《維摩詰經》,它對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自不必說,龍樹的《大智度論》等著作中曾引用它就是鐵證;它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更不必說,漢地佛教尊奉它為禪門三經之一,就是明證。此外,自姚秦高僧鳩摩羅什第六次譯出本經並初次為它做注以來,元、清兩朝除外,代代都有高僧為之或注或疏,其中有地論師巨匠淨影...
小乘美術大體上相當前述的第1體系,指斯里蘭卡以東的南傳佛教諸國的美術,及北傳佛教諸國的前期美術。南傳佛教諸國的小乘美術,大多分別融入印度教及各國原始宗教的因素。對此,大乘美術與大乘思想的發展相呼應,主要屬於第2體系,特別盛行於中國和日本,到後期還分化為淨土教美術、法華經美術、禪宗美術。在日本還與...
在編纂的過程中,主編者考慮到佛教內在方面、即佛教本身的內容[教義],又顧及到佛教的外在方面,即佛教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一般文化、思想的影響,或與其他學術的彼此交涉與牽連。本書按禪宗、佛教史、唯識、華嚴、三論、天台、淨土、密宗、律宗、印度佛教排列十輯,共100冊。每輯並非只屬一個主題,如第一輯,以...
1. 漢末佛教傳入階段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時,先依附於流行於漢代的道術(方術),魏晉時,又依附於玄學。發展緩慢,僅流行於宮庭。這時的佛教學說大體上為神不滅說和因果報應說,佛成為中國傳說中的天地神仙。佛教到中國,特彆強調因果報應,跟中國原有的福善禍淫思想相通,傳佛教者學習中國方術...
淨土行人希望求往生淨土,也是要現世念佛,念佛功夫不夠,也是無法往生的,所以把現實的世界,作為立足點,老實念佛、修持,別無捷徑。尤其淨土對現在家庭,對忙亂的社會人生,淨土是安定我們的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禪淨雙修,更能契合人間的佛教思想。——星雲法師 陳兵教授借深厚之佛學修為,以弘揚淨宗之宏願開方便之...
第十五章 台灣佛教 作者簡介 謝路軍,山東魚台人,1993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的教學與研究。謝路軍教授長期從事宗教和哲學方面的研究,學術成果豐碩,學術造詣深厚。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善導淨土思想述評》《...
中國淨土宗祖庭,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2005年於東林寺淨土宗研究生班,講解此論注。作者介紹 天親菩薩梵名婆藪磐豆,新譯世親,佛滅後九百年頃,後於龍樹菩薩約二百年,西元五世紀初,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父為國師,兄弟三人,兄名“無著”,弟名“獅子覺”。兄乃菩薩根性...
顯示了佛教在中國化的進程中,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不斷融合,並產生中國佛教哲學的過程。專家評論說“與以往同類著作相比,該書無論是就思想的深度還是廣度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不僅如此,這部書在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問題上,都在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方立天筆耕不輟,發表的文字已有400多萬...
《中國唯識宗通史(套裝全2冊)》分七章,系統考察中國唯識宗的興起、發展和衰微的歷程,展現唯識宗由學派到宗派再到唯識學的歷史演變過程,並揭示唯識宗與中國思想文化的關係。內容簡介 唯識宗為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又稱法相唯識宗、法相宗、慈恩宗等。其理論淵源是印度的瑜伽行派,所依經典有“六經十一論”之...
全文竭力調和佛教與儒家禮教的矛盾,顯示出中國佛教思想的鮮明特色,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文獻。論文收載在《弘明集》卷5中,版本以《四部叢刊》為佳。儒佛爭議 一、印度佛教的政治倫理觀念 印度佛教有著濃厚的出世主義傳統。原始佛教從“人生皆苦”基本價值判斷出發,認為超世脫俗,了斷生死,消除煩惱,才能走向涅盤...
聲明:研究語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義淨說“西方” 6歲童子開始學《悉談章》等聲明著作。中國唐代沙門智廣撰有《悉曇字記》,即此類專著 因明:印度邏輯學。印度正理派首創。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學者彌勒、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用“論體”等七事來作解釋,重在辯論術方面的研究。到了陳那作《集...
佛教哲學討論心性、理事問題的目的在於否定客觀世界的真實性,解決成佛的問題,但各宗派的觀點有很大不同。主張印度佛教唯識學說的唯識宗強調境不離識,“萬法唯識”,認為凡夫只有轉識成智才能成佛。具中國化特點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則認為人心即“真心”,其自性本覺,只因妄念所蔽,故為凡夫。如能熄滅妄念,...
印度佛教當時正處在部派佛教衰敗,大乘佛教正在興起的時期,為了更多的人來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將佛陀聖教判為“二道”,認為二乘靠自力得解脫的修行方法太難,而淨土思想所倡導的依靠阿彌陀佛來接引而往生較為容易,這樣無形中人們對淨土經典思想的研究也就越來越重視。如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娑論》中所說:“至阿...
大乘佛教派別包括中觀派、瑜伽行派等眾多教派 ,或以修持行為為差別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三論宗等,它們代表了大乘思想從古印度向中國和東南亞傳播的千餘年間的演化結果。中觀派的思想依據在《般若經》等類中,其有代表性的世間菩薩眾為 龍樹菩薩 及 提婆菩提等。依據他們的論著,以後...
1985年(80歲)3月,《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7月,《空之探究》出版。1988年(八83歲)4月,《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1989年(84歲)3月,開始《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之寫作。1990年(85歲)元月六日,身體違和;九日,經斷層掃描,發現腦部有瘀血,急送台大醫院,於10日凌晨2時手術。手術過程順利,休養約...
中國唯識宗立宗的主要理論依據,以大乘佛教唯識宗創始人之一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為主線,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譯而成,最能體現法相唯識學派的基本思想。唯識論 唯識的認識論,就是由識分成“見分”(認識的主體,亦即認識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認識的客體,亦即反映在主觀上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