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信仰與中古社會

淨土信仰與中古社會

《淨土信仰與中古社會》是賈發義創作的宗教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6月。

該書主要討論彌陀淨土信仰在中古時期的傳播、發展過程及其與中古社會的互動關係。該書指出,淨土信仰體系經東漢至隋唐最終形成,具有明顯的地域和信仰特點。彌陀淨土信仰在中古社會的傳播與普及,同時也是淨土信仰中國化的過程。彌陀淨土信仰對中古社會的孝文化、喪葬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淨土信仰與中古社會
  • 作者:賈發義
  • 類別:宗教學著作
  • 字數:286千字
  • 首版時間:2012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正文的總體結構共分四章:第一章考察彌陀淨土信仰的淵源、思想及性質;第二章分階段論述中古時期彌陀淨土信仰的社會表現及地域分布特點;第三章論述中古時期彌陀淨土信仰的特點及其中國化的條件;第四章論述彌陀淨土信仰對中古社會的影響。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淨土信仰的淵源、思想及性質
第二章 中古時期彌陀信仰的社會表現
第三章 中古時期彌陀淨土信仰的特點及其中國化的條件
第四章 彌陀淨土信仰對中古社會的影響

創作背景

宗教是人類社會思想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歷史存在,也是一種現實存在,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仍會繼續存在下去”,所以,宗教信仰發展的歷史與整個社會歷史相結合的研究也是人們需要面對的課題。佛教彌陀淨土信仰是中國漢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自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入中土,經胡人的弘傳、經典的漢譯、漢人的學修、流派的紛爭、宗派的融合,與中國古代兩千年的歷史同步演進。與此同時,佛教淨土思想也隨之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逐步地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里。因此,對佛教淨土信仰的研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是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學習、理解和傳承,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從中國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歷史來看,這種研究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基於此,《淨土信仰與中古社會》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彌陀淨土信仰歸屬大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空宗有宗相調和的產物。中國古代先民對西方和淨土的嚮往和追求,是彌陀淨土能為中土民眾接受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早在佛教未傳入中土之前,中國古代先民已經產生對西方神秘世界的強烈好奇以及對西方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嚮往;《禮記》中提出的“大同”世界是這種美好世界的代表。對西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中國古代先民也從未停止過。西方由天文地理的自然意義,逐漸被賦予了文化的意義;西方由古老的神話傳說被牽引到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因此,古代中國社會對西方和淨土的詮釋,為印度彌陀淨土信仰能夠為中國古代民眾接受提供了意識上的同一性。
②中古彌陀淨土信仰的存在和發展有深厚的社會土壤。中古時期彌陀淨土信仰從傳入、流播、普及到隆盛跨越了七八個世紀之久。從時間縱向上說,早在漢末三國時期,宣揚彌陀淨土的佛經即已譯成漢文,西晉時期已經出現了彌陀淨土的信仰者。東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專門宣講彌陀淨土經典的僧人和雕刻彌陀佛像、建造佛寺的大量記載,說明彌陀淨土信仰在這一時期傳播和普及的速度是比較快的。隋唐時期,彌陀淨土信仰從信仰人數到信仰地域都達到空前的隆盛。從地域分布橫向上說,中古時期彌陀淨土信仰地域分布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四大特點:由北向南的初傳態勢;以各朝代都城所在地向周邊擴延的趨勢;以幾大名山為根據地形成了幾大信仰中心;唐代彌陀淨土信仰隆盛道場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③淨土信仰不僅需要理論的支持,還需要有信仰的形式。縱觀中古時期民眾淨土信仰發展的歷史,信仰形式表現出紛繁複雜的情況。但總體來看,在以下四個方面表現得相對集中,形成了比較鮮明的特點:其一,念佛的普及;其二,寫經的流行;其三,造像的興盛;其四,結社的興起,等等。這些表現形式既顯示了中古彌陀淨土信仰之興盛,又促進了中古時期彌陀淨土信仰的進一步發展。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淨土信仰與中古社會》
2012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0671-6

作者簡介

賈發義,男,山西陽城人,歷史學博士,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主要從事魏晉隋唐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及山西地方史的教學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