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新

姚崇新

姚崇新,男,1966年生,湖北隨州人,歷史學博士,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高校“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學術兼職有《藝術史研究》編委、《西域文史》編委、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等。主要著作有《巴蜀佛教石窟造像初步研究:以川北地區為中心》《中古藝術宗教與西域歷史論稿》《敦煌三夷教與中古社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崇新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隨州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新疆師範大學、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藝術史研究》《中古藝術宗教與西域歷史論稿》《敦煌三夷教與中古社會》 
  • 性別:男
  • 職稱:教授
研究方向,人物經歷,主要成果,專著,編著,譯著,科研與教學,科研課題,教學情況,人物履歷,

研究方向

佛教考古與佛教社會史
中外文化交流考古與敦煌吐魯番學
藝術史與藝術考古

人物經歷

1998.9—2002.7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佛教考古方向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學位論文:《廣元石窟造像的分期與研究》
1994.9—1997.7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外關係史方向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學位論文:《試論高昌國的佛教佛教教團》
1986.9—1990.7 新疆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獲學士學位。
學位論文:《麴氏高昌王國官府授田制初探》
1990.8—1994.8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工作。
1997.8—1998.1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2001.8—2004.10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講師。
2006.1—1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2004.11—2011.6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2011.5—2012.5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訪問學者。
2011.7—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2012.10—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生導師。

主要成果

專著

1.《敦煌三夷教與中古社會》,合著,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
2.《中古藝術宗教與西域歷史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3.《巴蜀佛教石窟造像初步研究——以川北地區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編著

1.《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合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吐魯番文書總目·歐美收藏卷》,合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譯著

1.《民族考古學實踐》,合譯,長沙:嶽麓書社,2009年。
2.《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合譯,台灣: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再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3.《犍陀羅語與佛教在中亞的傳播》,《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61—66頁。
4.《中亞與西藏》,合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待版。
論文、書評、考古簡報
1.《和田達瑪溝佛寺遺址出土千手千眼觀音壁畫的初步考察——兼與敦煌的比較》,《藝術史研究》第十七輯,2015年,247—282頁。
2.《北朝晚期至隋入華粟特人葬俗再考察——以新發現的入華粟特人墓葬為中心》,載榮新江主編《粟特人在中國:考古發現與出土文獻的新印證》,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584—609頁。
3.《從高昌到西州——中古吐魯番佛教寺院功能的轉變》,《西域文史》第十輯,2015年,93—125頁。
4.《古代高棉的觀音造像與觀音信仰》,載廣東省博物館編《高棉的微笑:高棉古代文物與藝術》,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5年,168—180頁。
5.《淨土的嚮往還是現世的希冀?——中古中國藥師信仰再考察》,《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4卷,2014年,321—342頁。
6.《佛教海道傳入說、滇緬道傳入說辨正——兼論懸泉東漢浮屠簡發現的意義》,載榮新江、朱玉麒主編《西域考古、史地、語言研究新視野:黃文弼與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459—496頁。
7.《藥師與地藏——以大足北山佛灣第279、281號龕造像為中心》,載重慶大足石刻博物館編《2009年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449—468頁。
8.《觀音與神僧——觀音化身問題再考察》,《藝術史研究》第15輯,2013年,135—160頁。
9.《“素畫”與“塑畫”——再論唐代伊吾祆廟的“素書”》,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編《國學的傳承與創新——馮其庸先生從事教學與科研六十周年慶賀學術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72—989頁。
10.《白衣觀音與送子觀音——觀音信仰本土化演進的個案觀察》,《唐研究》第十八卷,2012年,245—276頁。
11.《晚唐五代敦煌及其周邊地區的祆教藝術及其表現形式再考察》,《龜茲學研究》第五輯,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2012年,498—528頁。
12.《四川安岳西禪寺1號龕僧伽三十二化變相圖及相關問題》,合著,《藝術史研究》第十三輯,2011年,251—285頁。
13.《唐代僧尼授田問題新探——以新獲吐魯番文書為中心》,載樊錦詩等編《敦煌文獻·考古·藝術綜合研究:紀念向達先生誕辰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544—569頁。
14.《評Zhiru, The Making of a Savior Budhisattva: Dizang in Medieval China》,《唐研究》第十七卷,2011年,579—590頁。
15.《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時代遺址2009年發掘簡報》,執筆,《考古》2011年第5期,3—15頁。
16.《中古時期巴蜀地區的火祆教遺痕》,載朱鳳玉、汪娟編《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年,997—1028頁。
17.《唐代西州的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文史》2010年第4輯,147—174頁。
18.《中山大學圖書館藏北齊盧舍那法界人中像及相關問題》,合著,《藝術史研究》第十一輯,2009年,161—208頁。
19.《中古時期西南地區的粟特、波斯人蹤跡》,《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集刊》第一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04—125頁。
20.《“火神廟”非祆廟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125—135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宗教》2009年第6期全文轉載,93—99頁)。
21.《中外醫藥文化交流視域下的西州藥材市場》,《文史》2009年第4輯,87—106頁。
22.《觀音與地藏:唐代佛教造像中的一種特殊組合》,合著,《藝術史研究》第十輯,2008年,467—508頁。
23.《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從新出吐魯番文書看高昌國僧尼的社會角色》,《西域研究》2008年第1期,45—60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宗教》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19—31頁)。
24.《<中國歷史文獻課>教學札記》,載《教學研究與實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249—260頁。
25.《2008年和田考察行程日誌》,合著,《西域文史》第三輯,2008年,127—152頁。
26.《廣元唐代佛教窟龕與造像的分期與研究》,《考古學報》2007年第4期,423—468頁。
27.《中古時期巴蜀地區的粟特人蹤跡》,《西域文史》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169—182頁。
28.《對大足北山晚唐五代千首千眼觀音造像的初步考察》,載《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449—468頁。
29.《評張總<地藏信仰研究>》,《藝術史研究》第八輯,2006年,507—512頁。
30.《廣元石窟窟龕形制初步研究》,載《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558—571頁。
31.《對部分廣元密教造像題材的再考察——兼析某些密教造型藝術的淵源》,《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1—5頁。
32.《青州北齊石造像再考察》,《藝術史研究》第七輯,2005年,309—342頁。
33.《廣元唐代石窟造像題材二題》,《四川文物》2005年第3期,56—63頁。
34.《唐代西州的私學與教材——唐代西州的教育之二》,《西域研究》2005年第1期,1—8頁。
35.《評Angela F. Howard, The Summit of Treasures》,《藝術史研究》第七輯,2005年,494—503頁。
36.《2004重慶市忠縣石匣墓地發掘簡報》,執筆,《南方文物》2005年第2期,1—7頁。
37.《廣元唐以前佛教窟龕與造像的分期與年代》,《藝術史研究》第六輯,2004年,256—278頁。
38.《唐代西州的官學——唐代西州的教育之一》,《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65—76頁。
39.《評Chun-fang Yu,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藝術史研究》第六輯,2004年,476—482頁。
40.《試論廣元、巴中兩地石窟造像的關係——兼論巴中與敦煌之間的古代交通》,《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63—70頁。
41.《廣元的地藏造像及其組合》,《藝術史研究》第四輯,2002年,305—323頁。
42.《吐谷渾佛教論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53—63頁。
43.《太史文和他的中古中國宗教研究》,《文史知識》2001年第1期,47—50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宗教》2001年第4期全文轉載)。
44.《成都地區出土南朝造像中的外來風格淵源再探》,《華林》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245—258頁。
45.《<吐魯番新出摩尼教文獻研究>評介》,《書品》2001年第3期,37—40頁。
46.《評杜斗城<北涼佛教研究>》,《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53—360頁。
47.《試論高昌國的佛教與佛教教團》,《敦煌吐魯番研究》第四卷,1999年,39—80頁。
48.《從考古材料看麴氏高昌國的僧官制度》,《青年考古學家》第11期,1999 年,41—46頁。
49.《北涼王族與高昌佛教》,《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68—77頁。
50.《從“義和政變”到“延壽改制”——麴氏高昌王國晚期政治史探微》,合著,《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二卷,1996年,163—188頁。
51.《麴氏高昌王國官府授田制初探》,載《中國吐魯番學學會第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烏魯木齊,1992年,131—147頁。

科研與教學

科研課題

1.2016—,主持境外合作項目“佛教海上傳播圖輿計畫”之子項目“嶺南佛教文獻及遺蹟遺物的調查與整理”,項目經費40萬元。
2.2016—,主持廣州市政府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程委託項目“廣州光孝寺與海上交通關係研究”,項目經費8萬元。
3.2014—,主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疆師範大學西域文史研究中心重點項目“高昌國佛教社會史研究”,項目編號XJEDU040214B01,項目經費4萬元。
4.2014—2015,主持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委託項目“廣州市番禺區、花都區地下文物考古調查”,項目經費24.8萬元。
5.2013—,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西南唐宋石窟重要遺存專題研究”,項目批准號13AZD040,項目經費30萬元。
6.201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課題“川渝地區唐宋佛教石窟的考古學研究”,批准號11BKG011,項目經費15萬元。
7.2009—2011年,主持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項目“內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經費15萬元。
8.2005—2007年,主持全國藝術學科“十五”規劃2005年度課題“廣元唐代石窟造像藝術的分期與研究”,批准號05CF082,項目經費5萬元。
9.2003—2004年,主持“廣州市南越國公署遺址發掘項目”,項目經費10.06萬元。

教學情況

本科課程: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文獻、宗教考古、田野實習與田野考古學
研究生課程:藝術史與藝術考古專題、中國考古學研究
博士研究生課程:經典文獻研讀
  1. 本科生課程:
學術交流
1.2016年9月,赴俄羅斯參加“The Written Legacy of Dunhuang”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高昌回鶻王國的觀音信仰與觀音造像遺存》,俄羅斯:聖彼得堡。
2.2016年8月,赴西班牙參加“International Forum on Buddhist Art & Buddhism’s Transmission to Europe”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十字蓮花:佛教藝術對基督教造型藝術在東方的影響——以唐代景教藝術遺存為中心》,西班牙:馬德里。
3.2016年7月,參加“暑期觀音經論研習班與觀音學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古代高棉的觀音造像與觀音信仰——兼與中國的比較》,浙江:普陀山。
4.2016年1月,參加“海上交通與佛教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試論扶南與南朝的佛教藝術交流——從東南亞出土的南朝佛教造像談起》,廣州:中山大學。
5.2013年10月,參加“黃文弼與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佛教海道傳入說、滇緬道傳入說辨正——兼論懸泉東漢浮屠簡發現的意義》,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
6.2013年8月,參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成立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淨土的嚮往還是現世的希冀?——中古中國藥師信仰再考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7.2013年5月,赴韓國參加“The Cult of the Healing Buddha in East Asia”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Yearning for Pure Land or Wishing for This Life?——A Reexamination of connotation of the Healing Buddha Belief in Medieval China.” 韓國:大邱
8.2012年8月,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發表專題演講,題目是“Cundi Guanyin and Its Belief”。
9.2012年2月,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發表專題演講,題目是“White-robed Guanyin and Bestowing Guanyin”。
10.2011年5月—2012年5月,獲新加坡“Kwan Im Thong Hood Cho Temple Fellow”的fellowship,應新加坡國家文物局邀請,在其下屬的亞洲文明博物館合作研究觀音信仰和東南亞佛教藝術。
11.2010年10月,參加“國學前沿問題研究暨馮其庸先生從教六十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素畫”與“塑畫”——再論唐代伊吾祆廟的“素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2.2010年8月,參加“漢唐文明下的龜茲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晚唐五代敦煌及其周邊地區的祆教藝術及其表現形式再考察》,新疆庫車。
13.2010年6月,參加“紀念向達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唐代僧尼授田問題新探——以新獲吐魯番文書為中心》,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14.2010年4月,參加“百年敦煌文獻整理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杭州:浙江大學。
15.2009年10月,參加“2009’中國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藥師與地藏:——以大足北山佛灣第279、281號龕造像為中心》,重慶。
16.2009年9月,參加 “文化視域的融合——第九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唐代西州的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台北:台灣大學。
17.2008年10月,參加“第三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歐亞遊牧民族的起源與遷徙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唐宋時期巴蜀地區的火祆教遺痕》,新疆吐魯番。
18.2007年5月,應北京大學“新出吐魯番文書整理小組”的邀請,赴新疆吐魯番市參與新出吐魯番文書的整理與研究工作。
19.2006 1月-11月,獲美國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 基金會的Fellowship,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在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做訪問學者,與美國學者共同研究觀音信仰與觀音造像問題。期間走訪美國東部主要大學和博物館。
20.2006年5月,參加“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Xiangtang Shan Temple Caves of China”
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
21.2006年10月,參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Symposium on Religions and Religious Arts ”,並做專題演講,演講題目:A Review on the Stone Sculptures in Northern Qi Dynasty Discovered in Qingzhou,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22.2006年11月,參加“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中山大學。
23.2005年8月, 參加“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科學考察60周年紀年會”,提交論文:《對大足北山千手千眼觀音造像的初步考察》,重慶。
24.2004年8月,參加“漢文化與漢代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青州北齊石造像再考察》,濟南。
田野工作
2010年8月,再次考察和田、吐魯番等地的寺院、石窟寺遺蹟。
2009年8月—11月,主持發掘內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時代遺址。
2008年1月—2月,考察新疆庫車、巴楚、和田等地的古代石窟、寺院和墓葬遺蹟。
2005年5月,考察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古代城址、墓葬及石窟遺蹟。
2007年3月,考察江西贛州、弋陽以及廣東韶關等地的古代石窟、寺院遺蹟。
2007年1月,考察四川邛崍、灌縣等地的古代石窟、寺院、刻經遺蹟以及成都周邊的其他遺蹟。
2005年8月,考察重慶大足、四川安岳等地的唐宋時期的石窟群。
2005年1月,考察重慶大足地區的唐宋時期的石窟群。
2004年8月,考察濟南周邊地區的古代城址、墓葬及寺院遺蹟。
2003年12月,帶領我系考古專業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廣東省考古所主持的廣東龍川荷樹排遺址發掘的後期整理工作。
2003年8月—11月,帶領我系01級考古專業部分學生在廣州南越國宮苑遺址實習。
2002年11月—2003年1月,帶領我系考古專業和人類學專業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主持發掘湖北巴東縣沿渡河鎮孔包墓葬群。
2000年5月—11月,參加由北京大學、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川北石窟考古調查隊”,考察川北地區的古代石窟和摩崖造像,並重點對廣元地區的石窟和摩崖造像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
1999年7月—8月,參加由北京大學、雲南大學聯合組成的“劍川石窟考古調查隊”,對雲南劍川石窟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
1998年9月—2000年1月,參加“北京大學三峽考古隊”,參與發掘重慶忠縣瓦渣地遺址和半邊街墓葬群。
獲獎情況
  1. 2011年,獲新加坡國家文物局(National Heritage Board of Singapore)提供的“Kwan Im Thong Hood Cho Temple Fellow”研究基金。。
  2. 2010年,參編的《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一書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3. 2006年,獲美國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y基金會提供的“Chinese Fellowship for Scholarly Development”研究基金。
  4. 2005年,論文《試論高昌國的佛教與佛教教團》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人物履歷

1.《藝術史研究》編委
2.《西域文史》編委
3.《絲綢之路研究》編委
4.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