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思想新論

維摩詰經思想新論

《維摩詰經思想新論》是2009年10月1日由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新水。

基本介紹

  • 書名:詰經思想新論
  • 作者:王新水 
  • ISBN:9787546108377
  • 出版時間:2009-10-01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圖書信息

作 者:王新水
叢 書 名:東吳學術文庫
叢書主編:蔣國保周可真
出 版 社:黃山書社
ISBN:9787546108377
出版時間:2009-10-01
版 次:1
頁 數:310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宗教 > 佛教

內容簡介

《維摩詰經思想新論》一書主要從佛學義理的角度,試圖對《維摩詰經》本身的主要思想及其對中國佛學思想的主要影響,做全面的整體性的研究。 論述按如下主題展開:經的形成、傳譯註疏;宗旨和結構;思維方式(含對吉藏、智顗佛學思想的影響);不思議解脫觀;成就眾生的可能性與方法(含如來種觀及方便觀對後世佛學的影響);嚴淨佛土的可能性與方法(含唯心淨土思想對惠能及後世淨土思想的影響);與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的關係。作者立足原著,運用現在所能掌握的資料,就中觀的思維方式、性惡思想、唯心淨土思想及其影響、經與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的關係等問題,針對目前學界流行的某些觀點,提出探討性的一孔之見。

作者簡介

王新水,江西餘江人,1971年1月16日生。2006年復旦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畢業。畢業後到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任教。

目錄

《東吳學術文庫》總序/001
中文摘要/001
ABSTRACT/004
緒論/001
第一節 《維摩詰經》之形成、傳譯與註疏/001
一、大乘運動之興起和《維摩詰經》之形成/001
二、《維摩詰經》之傳譯與註疏/003
(一)經之傳譯/003
(二)經之註疏/007
第二節 現代研究綜述/010
一、大陸之研究狀況/010
二、港台及國外研究狀況/012
三、研究中存在之問題/016
第三節 本文寫作意圖與方法,思路與結構/018
一、寫作目的與方法/018
二、本文思路與結構/021
第一章 《維摩詰經》的宗旨與結構/040
第一節 經旨:“不思議解脫-成就眾生-淨佛國土”/040
一、前人釋經宗旨/040
二、“不思議解脫-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之宗旨/044
第二節 層層遞進、縱橫交錯之結構/048
一、前人之科判/048
二、層層遞進、縱橫交錯之結構/057
第二章 經之思維方式——否定形態之肯定(上):“空”觀/065
第一節 佛教“空”觀之發展軌跡/067
一、“空”觀念之淵源/067
二、原始佛教時期之“空”觀/068
三、部派佛教時期之“空”觀/071
四、《般若經》之“空”觀/074
第二節 《維摩詰經》之“空”觀/076
一、本經對《般若經》“空”觀之繼承與發展/076
二、本經“空”觀之特色之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082
(一)何為“從無住本立一切法”/082
(二)“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與否定形態之肯定/088
(三)“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義之拓展/088
(四)《壇經》“無住為本”是否受本經“無住本”之影響/103
三、本經“空”觀特色之二:即“惡趣空”而超越之/107
第三章 經之思維方式——否定形態之肯定(下)
“中道”和“無分別”觀/112
第一節 <維摩詰經>的“中道”思想/112
一、“中道”思想之淵源及發展/112
(一)原始和部派佛教的“中道”思想/112
(二)《般若經》與小品《寶積經》的“中道”思想/118
二、《維摩詰經》的“中道”思想/122
三、吉藏、智頻對本經“中道”思想的發揮/126
第二節 《維摩詰經》的“無分別”觀/128
一、“無分別”思想之歷史回顧/128
(一)原始和部派佛教的“無分別”觀/129
(二)《般若經》的“無分別”思想/129
二、《維摩詰經》的“無分別”思想/132
(一)對弟子及菩薩“分別”思想的彈斥/132
(二)不二法門/137
第四章 “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世間即出世間之
“不思議解脫”觀/151
第一節 佛教解脫觀簡述/154
一、解脫之涵義及其種類/154
二、解脫與涅盤與/157
第二節 “不思議”與“不思議解脫”/164
一、何謂“不思議”/164
(一)“不思議”之一般涵義/164
(二)本經“不思議”之特殊涵義/165
(三)本經為何說不思議/169
二、“不思議解脫”/170
(一)“不思議解脫”之涵義/170
(二)本經“不思議解脫”之實質/173
第五章 眾生如何成就——“如來種”觀和“方便”觀/175
第一節 “如來種”——眾生成就之可能性/176
一、為何說煩惱為“如來種”/176
二、智頻由“如來種”導向“性惡說”/178
第二節 “方便”——眾生成就之法門/183
一、“方便”(“漚和”)思想之淵源/184
二、《維摩詰經》的“方便”思想/187
(一)本經之方便教化——“方便行”/188
(二)本經“方便”之兩層涵義:方便行與方便智/192
第三節 印度佛教對“方便”思想的發展/199
一、《法華經》對“方便”思想的發展/199
二、作為“十波羅密”之一的“方便波羅密”/203
三、《瑜伽師地論》的“方便”思想/207
第四節 中國佛教對“方便”思想的發揮/208
一、成實師法雲對“方便”思想的發揮/208
二、天台宗智頗對“方便”思想的發揮/211
三、三論宗吉藏對“方便”思想的發揮/215
四、唯識宗窺基對“方便”思想的發揮/219
五、禪宗機鋒教化對本經“方便”施教的繼承/222
第六節 關於“方便”之小結/223
第六章 佛土如何嚴淨——經之淨土和“唯心”思想/225
第一節 佛土與淨土概述/225
一、佛土/225
二、淨土/228
第二節 “心淨則佛土淨”——本經之淨土觀和唯心觀/229
……
第七章 《維摩詰經》與居士佛教教世俗化/250
參考文獻/276
附錄/285

前言

本書原為作者的博士論文。感謝導師王雷泉先生的循循善誘,方便教化。先生教人佛理,最注重引導學者樹立正見,而非要人急於闡發新義。先生不但注重以佛理啟發人,更強調以佛家情懷薰陶人。先生不但尊重佛教徒的信仰,更以悲天憫人的情懷,身體力行,為一切有利於淨化佛教的事業,奔走呼號。
感謝復旦大學哲學系堅守哲學陣地的一群矢志不移的精神衛士——老師和同學們。不親身融入這樣一個群體,是感受不到他們為人類的精神而奮鬥的精神的。
《維摩詰經》,它對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自不必說,龍樹的《大智度論》等著作中曾引用它就是鐵證;它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更不必說,漢地佛教尊奉它為禪門三經之一,就是明證。此外,自姚秦高僧鳩摩羅什第六次譯出本經並初次為它做注以來,元、清兩朝除外,代代都有高僧為之或注或疏,其中有地論師巨匠淨影慧遠、三論宗大師吉藏、天台宗創立者智者大師、唯識宗二傳高弟窺基大師。民國以來為之註解者也不乏其人,其中較著者有太虛大師等。至於現代以來,高校學者及學子圍繞本經所做的研究性論文,大陸及港台都為數不少。雖然如此,專門就全經義理做全面系統性研究的專著尚未見面世,本書即是朝這種方向所做的一種嘗試。
嘗試自然難免有許多遺憾。然而最令筆者感到遺憾的是,筆者至今對梵語依然一竅不通,更不用說用它來做佛學研究,而日本大正大學已在2004年出版了新發現的梵語原本《維摩詰經》。
熱切期待根據梵語本所做的義理性研究專著問世。
全書共七章。
第一章論述經之宗旨和結構。筆者認為,本經乃以不思議解脫-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為宗旨。“不思議解脫”、“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名三而實一。前者為宗之體,後二者為宗之用,體用一如;又前者為果,後二者乃行,行果一體無間。本經乃一層層遞進、縱橫交錯之結構。
第二章論述“空”觀。本經除繼承、發展《般若經》“空”觀,著重中道空外,尚有二特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與即“惡趣空”而超越之。
第三章論述中道觀和無分別觀。真空假有、雙遣空有的“中道”思想,在否定“自性有”之同時,安立“假有”,且當下即朗現一中道實相之境界。菩薩行即體現了中道思想。本經中道思想對龍樹之“八不中道”影響很大,吉藏和智顗則皆承龍樹之“八不中道”而有創新。“不二法門”充分體現了“無分別”思想。“不二”即無差別。實相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無於彼此,故云“不二”。“不二法”即中道實相。“入不二法門”,義有“三階”。不二即不思議,入不二即不思議解脫。筆者認為,吉藏之四重二諦思想,受本經影響較大,而《壇經》之“三十六對法”,並無明顯受本經影響之證據。
上兩章所論述之“空”觀、“中道”觀和“無分別”即經之思維方式。此思維方式,一言以蔽之:否定形態之肯定思維。只有運用否定之肯定思維,才能真正生大悲心,起方便行,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得不思議解脫。
第四章論述經旨“不思議解脫”。不思議之一般含義,指理之深妙或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議之。本經之不思議,除上述一般涵義外,乃特指解脫而言,不思議即解脫,解脫即不思議,合稱不思議解脫。不思議解脫之實質,即成就眾生和淨佛國土。亦即不斷煩惱而入涅盤,行於非道而通達佛道,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即世間而出世間。
第五章論述眾生成就之可能性和法門——經之如來種觀和方便觀。所謂“如來種”,起於眾生當下之欲望、煩惱。如來種說與真常唯心論所謂之“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說有別,前者可發展為後者。智顗即挾《法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之思想,會通本經之如來種說和《涅盤經》之佛性論,開出天台之性具善惡說。“方便”為眾生成就之法門。“方便”有三義:一曰“方便智”,二曰“方便行”,三曰“方便法”。《維摩詰經》論“方便”多“行”、“智”合一,其前之《般若經》亦然。《般若經》乃至《維摩詰經》之“方便”,多屬由菩薩之大悲心而生髮之涉有化他之智慧和修行,乃大乘不思議解脫之法門。至《法華經》,則三乘皆變而為權、方便,唯一“成佛乘”為真實。《瑜伽師地論》乃開出向內修證佛法之內六方便,及外成眾生之外六方便。而後中國諸師之詮釋方便,多循法華之進路加以發揮。
第六章論述佛土如何嚴淨——經之淨土觀和“唯心”觀。“心淨則佛土淨”之“心”,乃當下現實之一念心。此心染淨並具、真妄合一,而非本淨之真心。而所謂“心淨則佛土淨”,此“心淨”非僅指主觀一心之淨,而亦指眾生心之淨。“佛土淨”有兩層含義:性淨之佛土與修淨之佛土。性淨即本來清淨,指畢竟空。佛土之性淨,即佛土之畢竟空,無論心淨與否皆然。修淨即離垢清淨,乃因修而得,故“心淨”則見,不淨則不見。惠能“即心即佛”之思想,與《維摩詰經》“心淨則佛土淨”之理念,大異其趣。惠能完全否定西方淨土之存在,其淨土思想全重在個人一心之頓悟,而本經則主張,令自心清淨亦令眾生心清淨方能得佛土清淨。包括惠能在內之後世所有“唯心淨土”思想,與“心淨則佛土淨”思想皆迥然不同。“唯心淨土”思想重在言性而非言修,而“心淨則佛土淨”思想重在言修而非言性。然性本因修而說,修須藉性而修,故二者實可貫通。
第七章論述本經與居士佛教及佛教世俗化之關係。本經思想並不必然為居士佛教與佛教世俗化提供任何理論基礎。所有從中尋找理論根據者,或為順應時運和眾生之機而方便施教;或為他故而六經注我。
附錄所收四篇,是緊扣原著,對本經“佛國品”、“方便品”、“佛道品”以及“入不二法門品”等四品大義的解讀,對正文可以說並非蛇足,對於喜歡原經的讀者而言,未嘗不可藉此一睹經文原貌的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