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大體上以歷史為線索、以不同的主題為框架,展示了佛教戒律是怎樣在不同層面上契合中國傳統,轉化自身表述甚至內在邏輯的。該書共設六章,第一章對印度的佛教戒律發展史加以考察。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章採用主題的形式,從多個角度對戒律中國化的歷史、狀況、影響加以敘述分析。第六章則概述了近代中國佛教戒律的情況與佛教戒律對當代的啟示。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佛教戒律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章 佛教戒律的政治化 第三章 佛教戒律的專科化 | 第四章 佛教戒律的宗派化 第五章 佛教戒律的儒道化 第六章 佛教戒律的現代化 |
作品思想
該書詮釋的重要觀點有:①佛教戒律的中國化首先體現在政治化。佛教在中國,從來沒有取得過像在印度那樣的宗教權威,但成功地讓中國的世俗權威接納了它。佛教初傳中國,一個明顯的不同體現在禮儀上。在沙門拜俗這一問題上受到了來自中國傳統的批評,最終佛教屈從於中國的王權與倫理。佛教在中國一直要依靠國主進行傳播,國主也利用佛教管理國家,“
轉輪聖王”的概念便被中國國王頻繁的利用。北魏君王甚至自詡為佛,梁武帝也號稱“皇帝菩薩”。國家的法律與佛教的戒律,也發生了一系列相互影響。中國特有的僧官制度最初是為了監督僧人,但後期敗壞嚴重。中國佛教的寺院經濟較為突出,對佛教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佛教的宗族性也是一大特色。
②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為專科化,也即律宗的形成。律典一一傳入中國,各有傳承,南方盛行《十誦律》而北方盛行《摩訶僧祇律》,但《四分律》後來居上,一統南北。隋唐之時,中國佛教在戒律方面面臨著衝突、取捨的問題,不同的律師給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總體上是成功的。律宗三家中,相部最先,南山其次,東塔最末,最終三家合一,南山獨大。
道宣將教法判為化制二教,又論證《四分》通大乘,完成了律與法的統一。南山律宗對中國佛教戒律的重要理論貢獻有二,一是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戒律理解體系,即戒律四科。二是將戒律學形而上化,即戒體思想。道宣以種子戒體為根本說,是圓融且符合中國現實的。
③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為宗派化,即各大宗派所表現出的戒律思想。唯識宗認為唯識無境,故以心為徹底的戒之對象。《瑜伽戒本》也對大乘戒有很大影響。天台宗在自身理論的基礎上,強調實相戒體與戒乘不二。華嚴宗以法界緣起為精要,立多種“十戒”,將律學經學化。禪宗自東山法門始,主張農禪並重。六祖
惠能展開了理論革命,因心性本淨而立無相戒法。後期禪宗繼承了這樣的思想理路,以機鋒教人破除戒執,從另一重角度看,也可以說禪戒不二。淨土宗以淨土之內涵消弭了戒律,因至淨土便不需持戒,在實踐修行上,一心念佛便是一心持戒。
④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又體現為儒道化。在儒道二家的影響下,大量的儒家與道家元素充實進佛教戒律之中,成為僧人所遵循的準則。佛教的苦行思想與素食思想,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儒家喪禮與道家養生的影響。在孝的方面,佛教受到了儒家的強烈批評,因此,中國僧人展開了對佛教孝道觀的改造,從“孝名為戒”到“孝在戒先”,反映的是佛教孝觀念中國化的不斷深入。佛教又以五戒比附儒家五常與道家五行等,以方便中國人接受。與戒律相比,僧制清規是中國佛教更遵循的日常規範。
百丈懷海首立清規,將中國的日用常行與禪法結合起來。後期清規體現了禮儀、道德上的儒學化與法事、概念上的道教化。
⑤佛教戒律的中國化必須迎接現代化。在近現代的中國佛教改革之中,建設新時代的佛教戒律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戒律鬆弛的狀況非一日之寒,是民俗佛教自然形成的結果。近現代佛教改革較具代表性的有:虛雲法師以實踐為導向的諸種僧制新創,太虛法師以倫理為核心的整體僧制改革,
弘一法師以律學為根基的南山律學復興。中國佛教與中國戒律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關係,構成了現代中國戒律宏大包容、兼收並蓄的體系。在現代社會中,戒律文化依然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既能幫助佛教樹立良好形象,也能促進社會道德的建設。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呂昂,遼寧撫順人,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中國美術館聯合培養博士後,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佛教戒律、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