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龑(南漢高祖)

南漢高祖一般指本詞條

南漢高祖劉龑(889年―942年),又名劉紵,初名劉岩、劉陟,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郡望為彭城劉氏。封州刺史劉謙第三子,清海、靖海節度使、南海王劉隱之弟,南漢開國皇帝。其祖因經商南海,遷居泉州(今屬福建)。劉龑初掌軍事之時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割據勢力,控制嶺南,西與馬楚爭奪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分地區)。

乾化元年(911年),其兄劉隱去世,劉龑為權知清海軍留後,後梁授劉龑為清海軍節度使,封南平王。貞明三年(917年),劉龑稱帝,建都番禺 ,改稱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據有今廣東廣西雲南一部分。劉龑在位時期,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十餘人為官,避免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龑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為了課斂重賦並鎮壓人民的反抗,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二年(942年)劉龑去世,廟號高祖,諡號天皇大帝。

基本介紹

  • 本名:劉龑
  • 別名:劉岩
    劉陟
    劉紵
    劉龔
  • 所處時代: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日期:889年
  • 逝世日期:942年
  • 主要成就:平定嶺南,建立南漢政權
  • 籍貫: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
  • 諡號:天皇大帝
  • 廟號:高祖
  • 在位時間:911年—942年(917年稱帝)
  • 年號:乾亨(917年)、白龍(925年)、大有(928年)
  • 性別:男
人物生平,雄立嶺南,稱帝改號,內政外交,四向征戰,晚年生活,為政舉措,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宗教,人物評價,軼事典故,籠絡光裔,立儲難題,親屬成員,父祖,兄弟,后妃,兒子,人物爭議,祖籍爭議,稱帝時間,陵寢墓地,史書記載,

人物生平

雄立嶺南

劉龑的祖上是上蔡人(《舊五代史》作彭城人)霉兵嫌,他的祖父劉安仁,在唐朝時期為潮州(今廣東潮州市)長史,那時劉氏舉家遷往了嶺南地區。其父劉謙,其人素有才識。唐懿宗鹹通年間,時任宰相韋宙出鎮南海(今廣東廣州市),當時劉謙僅是區區一個牙校,官職地位十分低下。然而他相貌不凡,韋宙見後將自己的凶拳侄女許配給了他。
唐龍紀元年(889年),劉龑的母親段氏在外舍生下了他,當時其父劉謙已經是封州刺史,劉謙的正妻韋氏素來就嫉妒他對段氏的寵愛,聽說劉龑出生後十分惱怒,妄圖殺掉劉龑。將要殺劉龑之時,看到他的樣子,韋氏十分驚恐,感嘆他將來並非平凡之人。三天之後,韋氏殺掉了劉龑生母段氏,將劉龑親自收養。劉龑年紀稍大之後,身長七尺,垂手過膝,並且擅長騎射。
乾寧三年(896年),薛王少乘員樂李知柔被拜為清海節度使,出鎮廣州。劉龑之兄劉隱時任封州(今廣東新興縣)刺史,兼任清海行軍司馬,劉龑也被徵辟為薛王府諮議參軍。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劉隱兼任清海、靜海兩鎮節度使,以劉龑為節度副使。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劉隱病逝,劉龑代替他的地位自立。後梁乾化二年(912年),後梁封他為清海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又加封為檢校太傅。後梁末帝即位之後,將其兄劉隱的所有官爵都授給了他,襲封為南海王。
唐末中原大亂,南海是最後一個割據的地方,唐僖宗以後,各個節度使出鎮的地方都被割據,天下大亂,唯獨嶺南地區沒有被出鎮,所以自劉隱開始割據此地。當時,交州的曲承顥桂州(今廣西桂林)的劉士政、邕州(今廣西南寧)的葉廣略、容州(今廣西北流市)的龐巨昭,分別占據各地;盧光稠割據虔州攻打嶺上,其弟盧光睦割據潮州,其子盧延昌割據韶州(今廣東韶關);高州(今廣東高州)刺史劉昌魯、新州(今廣抹遙拘悼東省新興縣)刺史劉潛江東七十餘寨全都占據各地,都不受節制。劉隱率兵攻打韶州盧延昌,劉龑說:“韶州所依賴的人是盧光稠,如若攻打韶州,那么虔州的兵馬必然會去解救,那樣就會首尾受敵了,這不是一條明智的計策。”劉隱不聽,最後果然大敗而歸,於是就把所有的軍務都交給了劉龑。劉龑蕩平了嶺南割據的諸寨,擊殺高州刺史劉昌魯等人,在該地重新設定了刺史,並最終出兵討滅了盧氏,盡取潮、韶各州。又向西與馬殷爭奪容、桂二地,馬殷奪取了桂州,俘虜了劉士政;劉龑也趁機奪取了容州,驅逐了龐巨昭,又攻取了邕州。劉隱、劉龑兄弟自從接受後梁封爵之後,一直奉後梁為正朔,並暗中擴展疆界。

稱帝改號

劉龑在嶺南逐步消滅了各個割據勢力,初具建立政權的條件之後,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正式即皇帝位,初立國號大越,改元乾亨。追尊劉安仁為文皇帝,其父劉謙為聖武皇帝,其兄劉隱為襄皇帝,建立三廟。之後建立起正式的官僚政治體制。在朝中設定百官,以楊洞潛兵部侍郎李衡為禮部侍郎,倪曙為工部侍郎,趙光裔兵部尚書,都委以平章事。趙光裔自以為從唐朝起就是世族,不願意為劉龑政權效力,經常怏怏不快,希望早日回到中原政權。劉龑就偽造趙光裔的手書,遣使走小路送到洛陽,召其二子趙損、趙益以及他的其他家屬一起到了嶺南。趙光裔見了之後十分驚喜,此後盡心為劉龑效力。
雖然劉龑在嶺南成功建立了政權,但是劉龑生性也非常苛酷,他親自炮製了刀鋸、支解、刳剔等殘酷的刑罰,每次親眼觀看殺人的時候,他都喜不自勝,都像享受口福之樂一樣,口水直落下,當時的人們都以為他是蛟蜃。而且他又好奢侈,將南海的珍寶全都搜刮來據為己有祝良轎,將其建成玉堂珠殿。
南漢形勢南漢形勢
南漢乾亨二年(918年),劉龑在南郊祭天,大赦境內,正式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劉龑起初想要榆棵符僭越稱帝的時候,非常怕王定保不聽從號令,於是派遣王定保出使荊南,王定保返回嶺南後,劉龑也怕他不會聽從自己的意思,於是派倪曙慰勞他,將他建國稱帝的事情告訴他。王定保說:“既然都建國了,可我一進南門,卻發現從前清海軍的匾額還掛在城門上,這促犁連樣恐怕會遭到四方的取笑啊。”劉龑聽說之後笑著說:“我防備了王定保非常久了,竟然沒有想到這一點,怪不得他會嘲笑啊。”

內政外交

南漢乾亨三年(919年),劉龑正式冊封越國夫人馬氏為皇后,馬氏是楚王馬殷之女。乾亨四年(920年)春天,劉龑設定選部貢舉,選拔進士明經十餘人,如同唐朝舊例,以後每年都按照這個方法選取。
南漢乾亨七年(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入汴京後梁滅亡。劉龑非常畏懼,於是派宮苑使何詞出使後唐,實則是窺探後唐虛實,稱大漢國主致書大唐皇帝。何詞返回南漢後,說後唐必生內亂,不足為慮,於是劉龑大喜。
劉龑生性喜好炫耀自己,嶺北的商賈到達南海的,大多都受到過他的召見,讓他們進入宮殿,將他搜去的珠寶展示給他們以誇耀其富。自稱本來是長安的貴族,恥於接受蠻夷(指沙陀族的後唐統治者)的封王,並且稱後唐皇帝為“洛州刺史”。同年,大長和國皇帝鄭仁旻遣使獻朱鬃白馬向南漢祈求通婚和親,使者自稱皇親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賜金錦袍虎綾紋攀金裝刀,封歸仁慶侯、食邑一千戶,持節鄭昭淳。鄭昭淳好學有文辭,劉龑與游宴賦詩,劉龑及群臣皆不能逮,遂以劉隱之女增城縣主嫁給鄭仁旻。
南漢乾亨八年(924年),劉龑建造南宮,王定保獻上《南宮七奇賦》為其稱頌。同年,改名為劉陟。乾亨九年(925年),據說有一條白龍出現在南宮三清殿,於是劉龑改年號為白龍,並於此時正式改名為“劉龔”,以印證白龍出現的祥瑞。當時有個胡人和尚說:“《讖書》曾經有言:‘滅劉氏者龔也。’”於是劉龔採用《周易》“飛龍在天”之義,創造“龑”字,最終改名劉龑。

四向征戰

南漢白龍四年(928年),雄踞湖南的馬楚派水軍攻打南漢封州,封州軍兵敗於賀江,劉龑非常恐懼,便用《周易》占卜吉凶,得到《大有》之卦,於是大赦南漢境內,改年號為大有。並派遣將領蘇章率領神弩軍三千援救封州,蘇章以兩個鐵索沉入賀江中,為巨輪於岸上,築堤以埋伏兵馬,以輕舟迎戰,佯裝兵敗逃走,楚軍追擊,蘇章舉巨輪挽索鎖楚舟,以強弩夾江射之,盡殺楚軍。
南漢大有三年(930年),劉龑派遣將領李守鄘、梁克貞攻打交趾(今越南北部),擒獲靜海節度使曲承美等人。曲承美到南海後,劉龑登上義鳳樓受俘,對曲承美說:“你經常說我的朝廷是偽朝廷,如今反而為我所俘,這是為什麼呢?”曲承美馬上頓首伏罪,於是劉龑赦免他的死罪。同年,梁克貞攻打占城,大肆劫掠了那裡珍寶財物而回。
南漢大有四年(931年),愛州(今越南清化)楊廷藝反叛南漢,攻打交州刺史李進,李進敗逃回南漢。劉龑派遣承旨程寶攻打楊廷藝,最終程寶戰死。大有五年(932年),劉龑封其子劉耀樞為邕王、劉龜圖為康王,其餘諸子皆封為王爵。

晚年生活

南漢大有九年(936年),劉龑派將軍孫德晟攻打蒙州(今廣西蒙山縣東南古湄),但未能攻克。大有十年(937年),交州牙將皎公羨殺死南漢將領楊廷藝而自立,楊廷藝原來的部將吳權攻打交州,皎公羨來向南漢求援。劉龑封其子劉洪操為交王,率軍從白藤出發進行討伐。劉龑自己率軍駐紮在海門,不久吳權殺死皎公羨,在入海口之處迎戰,並將鐵橛埋藏於海中,吳權的軍隊乘潮而進,劉洪操前去應戰,等到海潮退了之後回軍,回軍途中船隊觸碰到鐵橛的都遭遇了埋伏,劉洪操最終戰死,劉龑收攏了剩下的部隊回撤。
晚年的劉龑,年高志逸,“見北人必自言世居鹹秦,恥為南蠻王,呼中朝天子為洛州刺史。”他與大多數的傳統君王一般,在政局穩定之後,開始期冀在有生之年享受奢侈的生活。其一,大建宮殿,極盡奢侈。劉龑大建宮殿之餘,還“引嶺行商以示奢,亦由之而稱強盛,涼台之寶不亦辣乎”。其次,濫施酷刑。史載:劉龑設立了“湯鑊鐵諸具”,制定了“灌鼻、割舌、支解、跨剔、炮炙、烹蒸”等酷刑。同時,晚年的劉龑猜忌之心一日重於一日。在劉龑統治晚期,開始排斥士人們,最突出的表現是:劉龑對士人們的進諫,不再似建國之初般擇善而從。劉龑不願意聽取士人們的不同意見,士人們的勸諫,反而滋生了君主的厭煩。
南漢大有十五年(942年),劉龑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諡號天皇大帝,廟號高祖,葬於康陵。其子劉玢繼位,是為南漢殤帝。

為政舉措

政治

  • 爭取支持
唐朝末年,四海鼎沸。相對而言,嶺南卻是一塊平靜的“樂土”。從中原南遷避難的封建士大夫為數不少;原在嶺南做宮的,也都在此落戶。這些封建士大夫對劉氏是否支持,對南漢的立國和穩定,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劉龑很清楚這一點。因此,他繼承了其兄禮賢下士的作風。據史籍記載,當時客居嶺表或土著的士大夫,著名的有王定保倪曙、劉槽、李衡、周杰、楊洞潛、趙光裔等。這些士大夫在劉隱作鎮嶺南時,曾得到劉隱的“招禮”,“皆辟置幕府,待以賓客”。他們為劉隱在嶺南擴展勢力,鞏固地位作出了貢獻。劉龑兄終弟及,在嶺南建國後,將這些士人安置在國家的重要職位上。不僅如此,劉龑還注意解決一些士人的後顧之憂,使他們真心實意,腳踏實地地為南漢政權服務。
在地方,劉龑接受兵部侍郎楊洞潛的建議,一改唐末以來以武人刺史的流弊,主要任用士人為州刺史,“稗宣政教”,使“民受其福”,這一做法,使南漢地方吏治比較澄清。在史籍中,可以看到一些南漢地方官施行惠政的記載。如禎州(廣東惠州市)刺史簡文令“盡心民事”;得州(廣西桂平縣)刺史劉博古“有惠政,民多愛之”;郴州(湖南郴縣)刺史陸光圖“至郴,周恤窮民,招輯兵士,民皆呼為‘陸父’”。相反,州縣官吏貪濁殘暴的記錄卻不多見。當然,這並不能說明南漢地方上真的沒有貪官污吏,但這至少可以說明,南漢的地方吏治,總的來說,比以武人為刺史的中原王朝或其他割據政權要好。文士為官,縱或貪濁,其危害性總不如武人作官,愚魯不馴,性貪行暴,動輒興兵作亂,荼毒一方。南漢統治嶺南半個世紀,歷四主,除劉龑外,其餘三主都屬荒淫暴虐,政治腐敗。而南漢不致出現重大動亂,這大約與劉龑用文人治州縣,手無兵柄,吏治較清;中央雖亂,地方不亂,嶺南人民還能勉強維持生計有關。
另外,在拓展南漢疆域方面,劉龑也得到士人的大力協助。例如,劉龔興師平定鎮南(廣東羅定縣)叛亂,擊敗馬楚對嶺南西道的爭奪,累戰俱捷,盡有五管之地,就是因為得到兵部侍郎楊洞潛的協力襄助。
  • 藩鎮體制
劉隱成為清海軍節度使後,竭力延攬中原名士和手下得力幹將,日益完善其藩鎮體制。待劉龑時期,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和有決策能力的成熟的藩鎮幕職官系統。劉氏藩鎮中的幕職官包括文職和武職兩大職分。節度使府的主要文職有副使、行軍司馬、判官、掌書記、參謀、推官、衙推等;藩鎮幕府中還有不少武職,如都知兵馬使、兵馬使、都虞侯、虞侯、都押衙、押衙、都教練使、教練使、都指揮使、指揮使等,這些人員大抵出自行伍,是藩鎮節帥駕馭其魔下軍隊所倚重的軍事指揮骨幹。
  • 宗廟制度
劉龑即位伊始,即仿效歷代王朝之例,建立起宗廟制度。“追尊祖安仁曰太祖文皇帝,父謙曰代祖聖武皇帝,兄隱曰烈宗襄皇帝。”南漢國主除建立廟號之外,還承古制,行祭祀之禮。劉龑即位的第二年,即南漢乾亨二年(918年)十一月,“祀南郊、大赦”。《南海百詠》中記載:“一德由來可享天,東磷牛祭亦徒然,荒涼到處游糜鹿,誰識郊壇八面圓。”黃佐《廣東通志》中記載:“劉王郊台,在城西硬步,即漢台故址,南漢時郊於其上。”

外交

南漢與南唐相鄰。這幾個國家,對南漢的治亂安危有重要影響。劉龑通過通婚、遣使聘問等途徑,與諸鄰國建立睦鄰關係。劉隱在位時,為睦鄰,曾嫁女與楚國主,是為馬皇后。劉龑建國後,馬皇后已死。當時,楚國勢力較強,與南漢爭奪嶺南西道發生摩擦,兩國友好關係陷入僵局。南漢兵部尚書趙光裔意識到楚國對南漢的潛在威脅,對劉龑說,“自馬後崩,未曾通使於楚。親鄰舊好,不可忘也”。劉龑根據趙光裔的推薦,委派“有使臣才”的諫議大夫李纖出使楚國,重修舊好。楚國也遣使報聘。兩國握手言和。南漢與、南唐、閩也是使者往來頻繁,關係十分友好,極少發生爭戰;與蜀和雲南鏢信(唐時的南詔)等政權也有“遠交”關係。封建史家對南漢的外交政策很讚賞,說南漢“睦鄰封,續舊姻,寧邊鄙,弧敵兵”;“行李往來,常勤聘問,區區嶺外,晏然小安”。劉龑“講信修睦,以通鄰好”的外交政策,維護了嶺南的安定局面,使嶺南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五代十國形勢五代十國形勢

經濟

從唐朝中後期始,嶺南地區的經濟已有長足的發展,成為一個極富特色的經濟區,號稱“富饒之地”,是唐朝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地。唐末戰亂,黃巢義軍雖曾進軍嶺南,但對嶺南經濟並未造成嚴重破壞。經濟的發達,促進經貿的繁榮;加之劉龑出自富商之家,具有重商思想,富有從商經濟。因此,在他統治時期,鼓勵發展經濟貿易。當時,“嶺北商賈至南海者”,他“多召之”。還“與嶺北諸藩歲時交聘”。這除了推行睦鄰政策這一政治因素外,藉此進行經濟貿易,互通有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尤其是西通黔蜀,其經濟意義應是占主要地位的。南漢的經貿活動,最令人矚目的,還是在於對外貿易方面。廣州地處南海,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很早就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五代時期,雖中國戰亂,經濟殘破,對外貿易已大大萎縮,但廣州在南漢統治下,對外貿易規模雖不及盛唐之時,卻也持續不衰。這與劉襲在位時,著意招徠海商,“籠海商得法”有密切關係。外貿的結果,使南漢獲得豐厚的利益,“內足自富,外足抗中國(中原王朝)”,號稱“富強”。劉龑重視商業,扶持經貿,主觀上純粹是為了滿足南漢統治者奢侈腐化的生活需要,但在客觀上,卻促進了嶺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文化

劉龑接受楊洞潛的建議,興學校,倡教育,置選部,行貢舉。貞明四年 (918年),即南漢建立次年,就舉行科舉考試,錄取進士明經十餘人。以後,科舉取士“歲以為常”。劉龑重視文教,重用士人,刺激了嶺南文化事業的發展。南漢在音樂、曆法、詩賦等文化領域,都有一些建樹。如陳用拙,自少學習禮樂,“尤精音律”,著有《大唐正聲琴籍》十卷,其中載錄了琴家對操名的論述,以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事跡;又以古調缺徵音,補新征音譜若干卷。周杰精於歷算,鑒於傳統《大衍曆》中的記述與現存算法有出入,所以著《極衍》二十四篇。黃損曾與都官員外郎鄭谷、僧人齊已定近體詩諸格,為湖海騷人所宗。

宗教

劉龑尤其好佛,在治內大量營造佛教建築。他不僅在皇宮內建有皇家寺廟,為應天上二十八宿之數,還在廣州城的四個方位各建七間佛寺,合稱“南漢二十八寺”。現廣州越秀區的大佛寺,其前身就是二十八寺之一的新藏寺。

人物評價

  • 後梁末帝朱友貞:“(劉龑)益恣凶狂,妄稱漢室遺宗”。
  • 吳越國王錢鏐:“此兒輩自坐爐炭之上,而又踞我於上耶?吾以去偽平城,承天子疇庸之命,至於封建車服之制,悉有所由,豈圖一時之利,乃隨波於爾琴也?”
  • [宋]佚名《五國故事》:“岩性嚴酷,果於殺戮.每視事,則垂簾於便殷,使有司引罪人於殿下,設其非法之具而屠膾之,故有湯鑊、鐵床之獄。又有投湯鑊之後,更加日曝,沃以鹽醋,肌體腐爛,尚能行立,久之乃死。其餘則錘鋸互作,血肉交飛,腥穢之氣、冤痛之聲,充沸庭虎。而岩之唇吻必垂涎及照領,若喻青血之氣者。久之方復常態。有司侯其復常,乃引罪人而退。蓋妖委毒龍之類,非可待以人倫也。”
  • 薛居正《舊五代史》:陟性雖聰辯,然好行苛虐,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據爐炭。惟厚自奉養,廣務華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嶺北行商或至其國,皆召而示之,夸其壯麗。每對北人自言家本鹹秦,恥為蠻夷之主。又呼中國帝王為洛州刺史,其妄自尊大,皆此類也。
  • 歐陽修《新五代史》:龑性聰悟而苛酷。
  • 王夫之稱南漢高祖統治前期:“坐擁百粵,閉關自擅,而不毒民”。

軼事典故

籠絡光裔

為了鞏固統治,爭取士人的支持,劉龑可以說費了一番力氣。如趙光裔,原是中原大族,唐末滯留嶺南,雖被委以高官,但“恥事偽國,常怏怏思歸”。劉龑知情,即令人模仿趙光裔手跡,遭使貴書至洛陽,召其二子並其家屬皆至嶺南,使趙光裔“驚喜,為盡心焉”。劉龑推誠相待,換取了士人的秉力支持。《新五代史》載,南漢建國後,“為國制度,略有次序,皆用此數人焉”。趙光裔在南漢為相二十餘年,使南漢“府庫充實,政事清明,輯睦四鄰,邊境無恐”。

立儲難題

劉龑兒子一多,在立賢與立長的問題上必然要大費心思,要江山永固,必要立賢,若長而不賢則必有紛爭。劉龑晚年對此問題也頗為傷神。劉龑子皆為“宏”字輩,自宋以來諸史因避諱,時為“洪”或“弘”。因老大劉耀樞、老二劉龜圖早夭,故老三劉宏度得立。劉宏度平時整日與無賴小人在一起,劉龑疏於對其教育,所以即位後一如繼往的驕奢淫逸,不親政事。“高祖在殯,作樂酣飲夜與娟婦微行,課男女而觀之。左右件意輒死,無敢諫者。”儘管如此,劉宏度對其它弟弟們還是有所防範,每有集會宴樂,令宦官守門,群臣宗室皆露體搜身而入。人總是有缺點的,劉宏度喜歡手搏,其弟晉王劉宏熙利用他這個缺點,投其所好,令指揮使陳道庫引力士劉思潮、譚令梗、林少強、林少良、何昌廷等練習手搏,等劉宏度夜宴長春宮醉酒之後殺之。年二十四,謚曰殤。正在劉氏兄弟閱於牆之時,境內百姓不堪重負,各地相繼爆發了動亂。

親屬成員

父祖

  • 祖父:劉安仁,追尊為太祖文皇帝。
  • 父親:劉謙,追尊為代祖聖武皇帝。
  • 生母:段氏。
  • 養母:韋氏,其父劉謙正妻。

兄弟

  • 長兄:劉隱,追尊為烈祖襄皇帝。
  • 二兄:劉台。

后妃

兒子

  • 邕王 劉耀樞:早夭。
  • 康王 劉龜圖:早夭。
  • 殤帝 劉弘度:即位後改名為劉玢
  • 中宗 劉弘熙:即位後改名為劉晟
  • 越王 劉弘昌:乾和二年(944年)被劉晟所殺。
  • 齊王 劉弘弼: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韶王 劉弘雅:乾和三年(945年)被劉晟所殺。
  • 鎮王 劉弘澤:乾和二年(944年)被劉晟所殺。
  • 萬王 劉弘操:大有十一年(938年)戰死。
  • 循王 劉弘杲:乾和元年(943年)被劉晟所殺。
  • 息王 劉弘暐: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高王 劉弘邈:乾和十二年(954年)被劉晟所殺。
  • 同王 劉弘簡: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益王 劉弘建: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辨王 劉弘濟: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貴王 劉弘道: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宣王 劉弘昭: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通王 劉弘政:乾和十三年(955年)被劉晟所殺。
  • 定王 劉弘益: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人物爭議

祖籍爭議

舊五代史》云:“(劉龑)其先彭城人,祖仁安,仕唐為潮州長史,因家嶺表。 ”《新唐書》中作:“劉知謙(劉龑之父),壽州上蔡人。避亂客封州。”《新五代史》記載:“劉隱(劉龑之兄),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 ”《隆平集》中有記:“南漢劉鋹(劉龑之孫),五世祖仁安,唐潮州刺史,其子孫因家嶺南。 ”《資治通鑑》中記載:“初,上蔡人劉謙為嶺南小校,節度使韋宙奇其器,以兄女妻之。 ”《東都事略》中有載:“劉鋹,其先蔡州上蔡人也,五世祖安仁,唐潮州刺史,子孫因家嶺南。”《文獻通考》記載:“劉隱,其祖安仁,上蔡人,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 ”《宋史》中記載:“南漢劉鋹,其先蔡州上蔡人,高祖安仁,仕唐為潮州刺史,因家嶺表。”《八閩通志》記載:“安仁,南漢主龑之祖,本上蔡人,徙家閩中,卒葬於此。”上述史籍,有關劉氏祖籍有兩種記載:上蔡與彭城。
《新唐書》記載:“劉知謙,壽州上蔡人。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淮南道壽州,本為淮南郡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壽州下轄五個縣,分別為:壽春安豐、盛唐、霍丘霍山。可見,壽州所轄並無上蔡縣。所以,以上蔡縣系之壽州,當誤。
《東都事略》、《宋史》中皆云:“其先蔡州上蔡人。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蔡州本豫州,寶應元年(762)更名,下轄十個縣,分別為:汝陽、朗山、遂平上蔡、新蔡、褒信、新息真陽、平與、西平。上蔡縣的確隸屬於蔡州。那么,《東都事略》、《宋史》所記上蔡縣隸蔡州,無誤。
至於彭城說。 漢高祖劉邦起家於彭城郡(今江蘇徐州),因此,漢朝皇室劉氏的郡望是彭城,故被稱為彭城劉氏。南漢劉氏即自稱是漢朝皇室的後裔,故以彭城為郡望,將其祖籍說成是彭城。但是,這只是一種攀龍附鳳之說。後梁末帝貞明五年(919年),南漢脫離後梁獨立後,梁末帝下詔吳越,令其出兵攻伐南漢,即稱南漢主劉龑“益恣凶狂,妄稱漢室遺宗”。可見,南漢劉氏將其祖籍說成“彭城”,是南漢劉氏的“妄稱”,不足為憑。綜上所述,南漢劉龑祖籍,當為蔡州上蔡。妄稱其祖籍為彭城,是劉龑為了確立自己正統與高貴的出身。

稱帝時間

關於劉龑建國的時間,史籍中記載不一。
《舊五代史》中有云:“梁貞明三年八月,陟乃僭號於廣州,國號大漢,偽改元為乾亨。”
《冊府元龜》中記:“梁末帝貞明二年,僭號於廣州,國號大漢。”
《新五代史》中記載:“貞明三年,龑即皇帝位,國號大越, 改元曰乾亨。”
《資治通鑑》中所記,與《舊五代史》大致相同。“(後梁貞明三年八月)清海、建武節度使劉奧即皇帝位於番禺,國號大越,大赦,改元乾亨。”
《隆平集》中沒有記載具體時間,“聞錢鏐封吳越王,貞明中,陟遂僭稱帝,國號大漢,改元乾亨。”
《九國志》云:“貞明二年八月癸巳稱帝,建國號曰越,改元乾亨。追尊祖安仁曰太祖,父謙曰代祖,兄隱曰烈宗。乾亨二年十一月,改國號曰漢。”
《五國故事》中未記其登帝位的時間:“梁朝命冊南平王,以中原多事,乃僭號,改元乾亨,封其子十有八人為王。”
《東都事略》中亦未記載時間:“(陟)遂盡有嶺表之地。僭稱帝,國號大漢,改元乾亨。”
《吳越備史》中記載:“(貞明四年)夏四月,廣帥劉岩僭稱大漢皇帝,年號‘大有’,進士王詡之在南海著《昭陽賦》一篇,序云:‘皇帝基搏乾坤,十有八歲矣。甲子春始作茲殿。’計其甲子,則岩本年僭號。”
《宋史》中記載:“貞明三年,僭帝號,國稱大漢,改元乾亨,行郊祀禮。”
上述史籍中,記載劉龑稱帝的時間有貞明二年八月、貞明三年八月、貞明四年四月三種說法,難以取捨。《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及《宋史》,均記載劉龑稱帝在貞明三年,當有所本,可以信實。世紀年代,五代人何松所撰寫的《梁吳存愕墓志銘》被發現,其中記載了南漢劉龑稱帝的具體時間:“劉龑稱帝改元在貞明三年十一月一日,國號大越。翌年,改國號為漢。” 如是,則《舊五代史》等史籍中“貞明三年八月”的記載,年份無誤,月份則當以《梁吳存愕墓志銘》所載為準。

陵寢墓地

主詞條:康陵
劉龑的陵墓康陵位於小谷圍北亭村大香山南坡。是大型磚室墓,前室當門橫立著一塊哀冊文刻,其形如碑,保存完好,高115厘米、寬154厘米、厚20厘米。志文楷書,首題“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38行,滿行35行,共1062字。
南漢康陵南漢康陵
康陵地處大香山南麓,分地上建築和地下玄宮兩部分。地宮位於山坡南端的一級台階,為帶墓道的豎穴磚室墓。墓穴上方為磚土結構的圓壇建築;山坡的第二級台階,在圓壇的東北和西北面築有方形台基。三者呈倒“品”字形分布,相距約50米。
康陵在歷史上已經多次慘遭被盜。據清康熙二十五年版(1686年版)番禺縣誌》和屈大均《廣東新語》等記載,康陵在明崇禎九年(1636年)遭較大規模盜擾。而考古人員就在現場發現了7個盜洞,其中前後三個較大盜洞直入地宮,一個就打在壇門位置上。由於曾遭多次遭竊,前、後室兩個大盜洞鑿穿券頂,完整器極少。陶瓷器為罐、碗殘片,還有石俑殘件、玉石片、銀環、開元通寶銅錢等。但特別的是有香蕉、鳳梨、芘菇、木瓜、荸薺、桃子、柿子等陶製生果,以及一批碗、杯、瓶等玻璃器皿殘片。

史書記載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僭偽列傳二》
  •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 十國春秋·卷五十八·南漢一 烈祖世家、高祖本紀》

稱帝改號

劉龑在嶺南逐步消滅了各個割據勢力,初具建立政權的條件之後,於後梁貞明三年(917年),正式即皇帝位,初立國號大越,改元乾亨。追尊劉安仁為文皇帝,其父劉謙為聖武皇帝,其兄劉隱為襄皇帝,建立三廟。之後建立起正式的官僚政治體制。在朝中設定百官,以楊洞潛兵部侍郎李衡為禮部侍郎,倪曙為工部侍郎,趙光裔兵部尚書,都委以平章事。趙光裔自以為從唐朝起就是世族,不願意為劉龑政權效力,經常怏怏不快,希望早日回到中原政權。劉龑就偽造趙光裔的手書,遣使走小路送到洛陽,召其二子趙損、趙益以及他的其他家屬一起到了嶺南。趙光裔見了之後十分驚喜,此後盡心為劉龑效力。
雖然劉龑在嶺南成功建立了政權,但是劉龑生性也非常苛酷,他親自炮製了刀鋸、支解、刳剔等殘酷的刑罰,每次親眼觀看殺人的時候,他都喜不自勝,都像享受口福之樂一樣,口水直落下,當時的人們都以為他是蛟蜃。而且他又好奢侈,將南海的珍寶全都搜刮來據為己有,將其建成玉堂珠殿。
南漢形勢南漢形勢
南漢乾亨二年(918年),劉龑在南郊祭天,大赦境內,正式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劉龑起初想要僭越稱帝的時候,非常怕王定保不聽從號令,於是派遣王定保出使荊南,王定保返回嶺南後,劉龑也怕他不會聽從自己的意思,於是派倪曙慰勞他,將他建國稱帝的事情告訴他。王定保說:“既然都建國了,可我一進南門,卻發現從前清海軍的匾額還掛在城門上,這樣恐怕會遭到四方的取笑啊。”劉龑聽說之後笑著說:“我防備了王定保非常久了,竟然沒有想到這一點,怪不得他會嘲笑啊。”

內政外交

南漢乾亨三年(919年),劉龑正式冊封越國夫人馬氏為皇后,馬氏是楚王馬殷之女。乾亨四年(920年)春天,劉龑設定選部貢舉,選拔進士明經十餘人,如同唐朝舊例,以後每年都按照這個方法選取。
南漢乾亨七年(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攻入汴京後梁滅亡。劉龑非常畏懼,於是派宮苑使何詞出使後唐,實則是窺探後唐虛實,稱大漢國主致書大唐皇帝。何詞返回南漢後,說後唐必生內亂,不足為慮,於是劉龑大喜。
劉龑生性喜好炫耀自己,嶺北的商賈到達南海的,大多都受到過他的召見,讓他們進入宮殿,將他搜去的珠寶展示給他們以誇耀其富。自稱本來是長安的貴族,恥於接受蠻夷(指沙陀族的後唐統治者)的封王,並且稱後唐皇帝為“洛州刺史”。同年,大長和國皇帝鄭仁旻遣使獻朱鬃白馬向南漢祈求通婚和親,使者自稱皇親母弟、清容布燮兼理、賜金錦袍虎綾紋攀金裝刀,封歸仁慶侯、食邑一千戶,持節鄭昭淳。鄭昭淳好學有文辭,劉龑與游宴賦詩,劉龑及群臣皆不能逮,遂以劉隱之女增城縣主嫁給鄭仁旻。
南漢乾亨八年(924年),劉龑建造南宮,王定保獻上《南宮七奇賦》為其稱頌。同年,改名為劉陟。乾亨九年(925年),據說有一條白龍出現在南宮三清殿,於是劉龑改年號為白龍,並於此時正式改名為“劉龔”,以印證白龍出現的祥瑞。當時有個胡人和尚說:“《讖書》曾經有言:‘滅劉氏者龔也。’”於是劉龔採用《周易》“飛龍在天”之義,創造“龑”字,最終改名劉龑。

四向征戰

南漢白龍四年(928年),雄踞湖南的馬楚派水軍攻打南漢封州,封州軍兵敗於賀江,劉龑非常恐懼,便用《周易》占卜吉凶,得到《大有》之卦,於是大赦南漢境內,改年號為大有。並派遣將領蘇章率領神弩軍三千援救封州,蘇章以兩個鐵索沉入賀江中,為巨輪於岸上,築堤以埋伏兵馬,以輕舟迎戰,佯裝兵敗逃走,楚軍追擊,蘇章舉巨輪挽索鎖楚舟,以強弩夾江射之,盡殺楚軍。
南漢大有三年(930年),劉龑派遣將領李守鄘、梁克貞攻打交趾(今越南北部),擒獲靜海節度使曲承美等人。曲承美到南海後,劉龑登上義鳳樓受俘,對曲承美說:“你經常說我的朝廷是偽朝廷,如今反而為我所俘,這是為什麼呢?”曲承美馬上頓首伏罪,於是劉龑赦免他的死罪。同年,梁克貞攻打占城,大肆劫掠了那裡珍寶財物而回。
南漢大有四年(931年),愛州(今越南清化)楊廷藝反叛南漢,攻打交州刺史李進,李進敗逃回南漢。劉龑派遣承旨程寶攻打楊廷藝,最終程寶戰死。大有五年(932年),劉龑封其子劉耀樞為邕王、劉龜圖為康王,其餘諸子皆封為王爵。

晚年生活

南漢大有九年(936年),劉龑派將軍孫德晟攻打蒙州(今廣西蒙山縣東南古湄),但未能攻克。大有十年(937年),交州牙將皎公羨殺死南漢將領楊廷藝而自立,楊廷藝原來的部將吳權攻打交州,皎公羨來向南漢求援。劉龑封其子劉洪操為交王,率軍從白藤出發進行討伐。劉龑自己率軍駐紮在海門,不久吳權殺死皎公羨,在入海口之處迎戰,並將鐵橛埋藏於海中,吳權的軍隊乘潮而進,劉洪操前去應戰,等到海潮退了之後回軍,回軍途中船隊觸碰到鐵橛的都遭遇了埋伏,劉洪操最終戰死,劉龑收攏了剩下的部隊回撤。
晚年的劉龑,年高志逸,“見北人必自言世居鹹秦,恥為南蠻王,呼中朝天子為洛州刺史。”他與大多數的傳統君王一般,在政局穩定之後,開始期冀在有生之年享受奢侈的生活。其一,大建宮殿,極盡奢侈。劉龑大建宮殿之餘,還“引嶺行商以示奢,亦由之而稱強盛,涼台之寶不亦辣乎”。其次,濫施酷刑。史載:劉龑設立了“湯鑊鐵諸具”,制定了“灌鼻、割舌、支解、跨剔、炮炙、烹蒸”等酷刑。同時,晚年的劉龑猜忌之心一日重於一日。在劉龑統治晚期,開始排斥士人們,最突出的表現是:劉龑對士人們的進諫,不再似建國之初般擇善而從。劉龑不願意聽取士人們的不同意見,士人們的勸諫,反而滋生了君主的厭煩。
南漢大有十五年(942年),劉龑去世,時年五十四歲,諡號天皇大帝,廟號高祖,葬於康陵。其子劉玢繼位,是為南漢殤帝。

為政舉措

政治

  • 爭取支持
唐朝末年,四海鼎沸。相對而言,嶺南卻是一塊平靜的“樂土”。從中原南遷避難的封建士大夫為數不少;原在嶺南做宮的,也都在此落戶。這些封建士大夫對劉氏是否支持,對南漢的立國和穩定,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劉龑很清楚這一點。因此,他繼承了其兄禮賢下士的作風。據史籍記載,當時客居嶺表或土著的士大夫,著名的有王定保倪曙、劉槽、李衡、周杰、楊洞潛、趙光裔等。這些士大夫在劉隱作鎮嶺南時,曾得到劉隱的“招禮”,“皆辟置幕府,待以賓客”。他們為劉隱在嶺南擴展勢力,鞏固地位作出了貢獻。劉龑兄終弟及,在嶺南建國後,將這些士人安置在國家的重要職位上。不僅如此,劉龑還注意解決一些士人的後顧之憂,使他們真心實意,腳踏實地地為南漢政權服務。
在地方,劉龑接受兵部侍郎楊洞潛的建議,一改唐末以來以武人刺史的流弊,主要任用士人為州刺史,“稗宣政教”,使“民受其福”,這一做法,使南漢地方吏治比較澄清。在史籍中,可以看到一些南漢地方官施行惠政的記載。如禎州(廣東惠州市)刺史簡文令“盡心民事”;得州(廣西桂平縣)刺史劉博古“有惠政,民多愛之”;郴州(湖南郴縣)刺史陸光圖“至郴,周恤窮民,招輯兵士,民皆呼為‘陸父’”。相反,州縣官吏貪濁殘暴的記錄卻不多見。當然,這並不能說明南漢地方上真的沒有貪官污吏,但這至少可以說明,南漢的地方吏治,總的來說,比以武人為刺史的中原王朝或其他割據政權要好。文士為官,縱或貪濁,其危害性總不如武人作官,愚魯不馴,性貪行暴,動輒興兵作亂,荼毒一方。南漢統治嶺南半個世紀,歷四主,除劉龑外,其餘三主都屬荒淫暴虐,政治腐敗。而南漢不致出現重大動亂,這大約與劉龑用文人治州縣,手無兵柄,吏治較清;中央雖亂,地方不亂,嶺南人民還能勉強維持生計有關。
另外,在拓展南漢疆域方面,劉龑也得到士人的大力協助。例如,劉龔興師平定鎮南(廣東羅定縣)叛亂,擊敗馬楚對嶺南西道的爭奪,累戰俱捷,盡有五管之地,就是因為得到兵部侍郎楊洞潛的協力襄助。
  • 藩鎮體制
劉隱成為清海軍節度使後,竭力延攬中原名士和手下得力幹將,日益完善其藩鎮體制。待劉龑時期,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和有決策能力的成熟的藩鎮幕職官系統。劉氏藩鎮中的幕職官包括文職和武職兩大職分。節度使府的主要文職有副使、行軍司馬、判官、掌書記、參謀、推官、衙推等;藩鎮幕府中還有不少武職,如都知兵馬使、兵馬使、都虞侯、虞侯、都押衙、押衙、都教練使、教練使、都指揮使、指揮使等,這些人員大抵出自行伍,是藩鎮節帥駕馭其魔下軍隊所倚重的軍事指揮骨幹。
  • 宗廟制度
劉龑即位伊始,即仿效歷代王朝之例,建立起宗廟制度。“追尊祖安仁曰太祖文皇帝,父謙曰代祖聖武皇帝,兄隱曰烈宗襄皇帝。”南漢國主除建立廟號之外,還承古制,行祭祀之禮。劉龑即位的第二年,即南漢乾亨二年(918年)十一月,“祀南郊、大赦”。《南海百詠》中記載:“一德由來可享天,東磷牛祭亦徒然,荒涼到處游糜鹿,誰識郊壇八面圓。”黃佐《廣東通志》中記載:“劉王郊台,在城西硬步,即漢台故址,南漢時郊於其上。”

外交

南漢與南唐相鄰。這幾個國家,對南漢的治亂安危有重要影響。劉龑通過通婚、遣使聘問等途徑,與諸鄰國建立睦鄰關係。劉隱在位時,為睦鄰,曾嫁女與楚國主,是為馬皇后。劉龑建國後,馬皇后已死。當時,楚國勢力較強,與南漢爭奪嶺南西道發生摩擦,兩國友好關係陷入僵局。南漢兵部尚書趙光裔意識到楚國對南漢的潛在威脅,對劉龑說,“自馬後崩,未曾通使於楚。親鄰舊好,不可忘也”。劉龑根據趙光裔的推薦,委派“有使臣才”的諫議大夫李纖出使楚國,重修舊好。楚國也遣使報聘。兩國握手言和。南漢與、南唐、閩也是使者往來頻繁,關係十分友好,極少發生爭戰;與蜀和雲南鏢信(唐時的南詔)等政權也有“遠交”關係。封建史家對南漢的外交政策很讚賞,說南漢“睦鄰封,續舊姻,寧邊鄙,弧敵兵”;“行李往來,常勤聘問,區區嶺外,晏然小安”。劉龑“講信修睦,以通鄰好”的外交政策,維護了嶺南的安定局面,使嶺南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五代十國形勢五代十國形勢

經濟

從唐朝中後期始,嶺南地區的經濟已有長足的發展,成為一個極富特色的經濟區,號稱“富饒之地”,是唐朝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之地。唐末戰亂,黃巢義軍雖曾進軍嶺南,但對嶺南經濟並未造成嚴重破壞。經濟的發達,促進經貿的繁榮;加之劉龑出自富商之家,具有重商思想,富有從商經濟。因此,在他統治時期,鼓勵發展經濟貿易。當時,“嶺北商賈至南海者”,他“多召之”。還“與嶺北諸藩歲時交聘”。這除了推行睦鄰政策這一政治因素外,藉此進行經濟貿易,互通有無,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尤其是西通黔蜀,其經濟意義應是占主要地位的。南漢的經貿活動,最令人矚目的,還是在於對外貿易方面。廣州地處南海,以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很早就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五代時期,雖中國戰亂,經濟殘破,對外貿易已大大萎縮,但廣州在南漢統治下,對外貿易規模雖不及盛唐之時,卻也持續不衰。這與劉襲在位時,著意招徠海商,“籠海商得法”有密切關係。外貿的結果,使南漢獲得豐厚的利益,“內足自富,外足抗中國(中原王朝)”,號稱“富強”。劉龑重視商業,扶持經貿,主觀上純粹是為了滿足南漢統治者奢侈腐化的生活需要,但在客觀上,卻促進了嶺南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文化

劉龑接受楊洞潛的建議,興學校,倡教育,置選部,行貢舉。貞明四年 (918年),即南漢建立次年,就舉行科舉考試,錄取進士明經十餘人。以後,科舉取士“歲以為常”。劉龑重視文教,重用士人,刺激了嶺南文化事業的發展。南漢在音樂、曆法、詩賦等文化領域,都有一些建樹。如陳用拙,自少學習禮樂,“尤精音律”,著有《大唐正聲琴籍》十卷,其中載錄了琴家對操名的論述,以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事跡;又以古調缺徵音,補新征音譜若干卷。周杰精於歷算,鑒於傳統《大衍曆》中的記述與現存算法有出入,所以著《極衍》二十四篇。黃損曾與都官員外郎鄭谷、僧人齊已定近體詩諸格,為湖海騷人所宗。

宗教

劉龑尤其好佛,在治內大量營造佛教建築。他不僅在皇宮內建有皇家寺廟,為應天上二十八宿之數,還在廣州城的四個方位各建七間佛寺,合稱“南漢二十八寺”。現廣州越秀區的大佛寺,其前身就是二十八寺之一的新藏寺。

人物評價

  • 後梁末帝朱友貞:“(劉龑)益恣凶狂,妄稱漢室遺宗”。
  • 吳越國王錢鏐:“此兒輩自坐爐炭之上,而又踞我於上耶?吾以去偽平城,承天子疇庸之命,至於封建車服之制,悉有所由,豈圖一時之利,乃隨波於爾琴也?”
  • [宋]佚名《五國故事》:“岩性嚴酷,果於殺戮.每視事,則垂簾於便殷,使有司引罪人於殿下,設其非法之具而屠膾之,故有湯鑊、鐵床之獄。又有投湯鑊之後,更加日曝,沃以鹽醋,肌體腐爛,尚能行立,久之乃死。其餘則錘鋸互作,血肉交飛,腥穢之氣、冤痛之聲,充沸庭虎。而岩之唇吻必垂涎及照領,若喻青血之氣者。久之方復常態。有司侯其復常,乃引罪人而退。蓋妖委毒龍之類,非可待以人倫也。”
  • 薛居正《舊五代史》:陟性雖聰辯,然好行苛虐,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據爐炭。惟厚自奉養,廣務華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嶺北行商或至其國,皆召而示之,夸其壯麗。每對北人自言家本鹹秦,恥為蠻夷之主。又呼中國帝王為洛州刺史,其妄自尊大,皆此類也。
  • 歐陽修《新五代史》:龑性聰悟而苛酷。
  • 王夫之稱南漢高祖統治前期:“坐擁百粵,閉關自擅,而不毒民”。

軼事典故

籠絡光裔

為了鞏固統治,爭取士人的支持,劉龑可以說費了一番力氣。如趙光裔,原是中原大族,唐末滯留嶺南,雖被委以高官,但“恥事偽國,常怏怏思歸”。劉龑知情,即令人模仿趙光裔手跡,遭使貴書至洛陽,召其二子並其家屬皆至嶺南,使趙光裔“驚喜,為盡心焉”。劉龑推誠相待,換取了士人的秉力支持。《新五代史》載,南漢建國後,“為國制度,略有次序,皆用此數人焉”。趙光裔在南漢為相二十餘年,使南漢“府庫充實,政事清明,輯睦四鄰,邊境無恐”。

立儲難題

劉龑兒子一多,在立賢與立長的問題上必然要大費心思,要江山永固,必要立賢,若長而不賢則必有紛爭。劉龑晚年對此問題也頗為傷神。劉龑子皆為“宏”字輩,自宋以來諸史因避諱,時為“洪”或“弘”。因老大劉耀樞、老二劉龜圖早夭,故老三劉宏度得立。劉宏度平時整日與無賴小人在一起,劉龑疏於對其教育,所以即位後一如繼往的驕奢淫逸,不親政事。“高祖在殯,作樂酣飲夜與娟婦微行,課男女而觀之。左右件意輒死,無敢諫者。”儘管如此,劉宏度對其它弟弟們還是有所防範,每有集會宴樂,令宦官守門,群臣宗室皆露體搜身而入。人總是有缺點的,劉宏度喜歡手搏,其弟晉王劉宏熙利用他這個缺點,投其所好,令指揮使陳道庫引力士劉思潮、譚令梗、林少強、林少良、何昌廷等練習手搏,等劉宏度夜宴長春宮醉酒之後殺之。年二十四,謚曰殤。正在劉氏兄弟閱於牆之時,境內百姓不堪重負,各地相繼爆發了動亂。

親屬成員

父祖

  • 祖父:劉安仁,追尊為太祖文皇帝。
  • 父親:劉謙,追尊為代祖聖武皇帝。
  • 生母:段氏。
  • 養母:韋氏,其父劉謙正妻。

兄弟

  • 長兄:劉隱,追尊為烈祖襄皇帝。
  • 二兄:劉台。

后妃

兒子

  • 邕王 劉耀樞:早夭。
  • 康王 劉龜圖:早夭。
  • 殤帝 劉弘度:即位後改名為劉玢
  • 中宗 劉弘熙:即位後改名為劉晟
  • 越王 劉弘昌:乾和二年(944年)被劉晟所殺。
  • 齊王 劉弘弼: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韶王 劉弘雅:乾和三年(945年)被劉晟所殺。
  • 鎮王 劉弘澤:乾和二年(944年)被劉晟所殺。
  • 萬王 劉弘操:大有十一年(938年)戰死。
  • 循王 劉弘杲:乾和元年(943年)被劉晟所殺。
  • 息王 劉弘暐: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高王 劉弘邈:乾和十二年(954年)被劉晟所殺。
  • 同王 劉弘簡: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益王 劉弘建: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辨王 劉弘濟: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貴王 劉弘道: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宣王 劉弘昭: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 通王 劉弘政:乾和十三年(955年)被劉晟所殺。
  • 定王 劉弘益:乾和五年(947年)被劉晟所殺。

人物爭議

祖籍爭議

舊五代史》云:“(劉龑)其先彭城人,祖仁安,仕唐為潮州長史,因家嶺表。 ”《新唐書》中作:“劉知謙(劉龑之父),壽州上蔡人。避亂客封州。”《新五代史》記載:“劉隱(劉龑之兄),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 ”《隆平集》中有記:“南漢劉鋹(劉龑之孫),五世祖仁安,唐潮州刺史,其子孫因家嶺南。 ”《資治通鑑》中記載:“初,上蔡人劉謙為嶺南小校,節度使韋宙奇其器,以兄女妻之。 ”《東都事略》中有載:“劉鋹,其先蔡州上蔡人也,五世祖安仁,唐潮州刺史,子孫因家嶺南。”《文獻通考》記載:“劉隱,其祖安仁,上蔡人,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 ”《宋史》中記載:“南漢劉鋹,其先蔡州上蔡人,高祖安仁,仕唐為潮州刺史,因家嶺表。”《八閩通志》記載:“安仁,南漢主龑之祖,本上蔡人,徙家閩中,卒葬於此。”上述史籍,有關劉氏祖籍有兩種記載:上蔡與彭城。
《新唐書》記載:“劉知謙,壽州上蔡人。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淮南道壽州,本為淮南郡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壽州下轄五個縣,分別為:壽春安豐、盛唐、霍丘霍山。可見,壽州所轄並無上蔡縣。所以,以上蔡縣系之壽州,當誤。
《東都事略》、《宋史》中皆云:“其先蔡州上蔡人。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蔡州本豫州,寶應元年(762)更名,下轄十個縣,分別為:汝陽、朗山、遂平上蔡、新蔡、褒信、新息真陽、平與、西平。上蔡縣的確隸屬於蔡州。那么,《東都事略》、《宋史》所記上蔡縣隸蔡州,無誤。
至於彭城說。 漢高祖劉邦起家於彭城郡(今江蘇徐州),因此,漢朝皇室劉氏的郡望是彭城,故被稱為彭城劉氏。南漢劉氏即自稱是漢朝皇室的後裔,故以彭城為郡望,將其祖籍說成是彭城。但是,這只是一種攀龍附鳳之說。後梁末帝貞明五年(919年),南漢脫離後梁獨立後,梁末帝下詔吳越,令其出兵攻伐南漢,即稱南漢主劉龑“益恣凶狂,妄稱漢室遺宗”。可見,南漢劉氏將其祖籍說成“彭城”,是南漢劉氏的“妄稱”,不足為憑。綜上所述,南漢劉龑祖籍,當為蔡州上蔡。妄稱其祖籍為彭城,是劉龑為了確立自己正統與高貴的出身。

稱帝時間

關於劉龑建國的時間,史籍中記載不一。
《舊五代史》中有云:“梁貞明三年八月,陟乃僭號於廣州,國號大漢,偽改元為乾亨。”
《冊府元龜》中記:“梁末帝貞明二年,僭號於廣州,國號大漢。”
《新五代史》中記載:“貞明三年,龑即皇帝位,國號大越, 改元曰乾亨。”
《資治通鑑》中所記,與《舊五代史》大致相同。“(後梁貞明三年八月)清海、建武節度使劉奧即皇帝位於番禺,國號大越,大赦,改元乾亨。”
《隆平集》中沒有記載具體時間,“聞錢鏐封吳越王,貞明中,陟遂僭稱帝,國號大漢,改元乾亨。”
《九國志》云:“貞明二年八月癸巳稱帝,建國號曰越,改元乾亨。追尊祖安仁曰太祖,父謙曰代祖,兄隱曰烈宗。乾亨二年十一月,改國號曰漢。”
《五國故事》中未記其登帝位的時間:“梁朝命冊南平王,以中原多事,乃僭號,改元乾亨,封其子十有八人為王。”
《東都事略》中亦未記載時間:“(陟)遂盡有嶺表之地。僭稱帝,國號大漢,改元乾亨。”
《吳越備史》中記載:“(貞明四年)夏四月,廣帥劉岩僭稱大漢皇帝,年號‘大有’,進士王詡之在南海著《昭陽賦》一篇,序云:‘皇帝基搏乾坤,十有八歲矣。甲子春始作茲殿。’計其甲子,則岩本年僭號。”
《宋史》中記載:“貞明三年,僭帝號,國稱大漢,改元乾亨,行郊祀禮。”
上述史籍中,記載劉龑稱帝的時間有貞明二年八月、貞明三年八月、貞明四年四月三種說法,難以取捨。《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及《宋史》,均記載劉龑稱帝在貞明三年,當有所本,可以信實。世紀年代,五代人何松所撰寫的《梁吳存愕墓志銘》被發現,其中記載了南漢劉龑稱帝的具體時間:“劉龑稱帝改元在貞明三年十一月一日,國號大越。翌年,改國號為漢。” 如是,則《舊五代史》等史籍中“貞明三年八月”的記載,年份無誤,月份則當以《梁吳存愕墓志銘》所載為準。

陵寢墓地

主詞條:康陵
劉龑的陵墓康陵位於小谷圍北亭村大香山南坡。是大型磚室墓,前室當門橫立著一塊哀冊文刻,其形如碑,保存完好,高115厘米、寬154厘米、厚20厘米。志文楷書,首題“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38行,滿行35行,共1062字。
南漢康陵南漢康陵
康陵地處大香山南麓,分地上建築和地下玄宮兩部分。地宮位於山坡南端的一級台階,為帶墓道的豎穴磚室墓。墓穴上方為磚土結構的圓壇建築;山坡的第二級台階,在圓壇的東北和西北面築有方形台基。三者呈倒“品”字形分布,相距約50米。
康陵在歷史上已經多次慘遭被盜。據清康熙二十五年版(1686年版)番禺縣誌》和屈大均《廣東新語》等記載,康陵在明崇禎九年(1636年)遭較大規模盜擾。而考古人員就在現場發現了7個盜洞,其中前後三個較大盜洞直入地宮,一個就打在壇門位置上。由於曾遭多次遭竊,前、後室兩個大盜洞鑿穿券頂,完整器極少。陶瓷器為罐、碗殘片,還有石俑殘件、玉石片、銀環、開元通寶銅錢等。但特別的是有香蕉、鳳梨、芘菇、木瓜、荸薺、桃子、柿子等陶製生果,以及一批碗、杯、瓶等玻璃器皿殘片。

史書記載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僭偽列傳二》
  •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南漢世家第五》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
  • 十國春秋·卷五十八·南漢一 烈祖世家、高祖本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