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基礎,發展現狀,發展環境,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強化科技創新,實體經濟發展,增強輻射帶動,城市現代功能,人與自然共生,規劃實施保障,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要素保障,健全實施機制,
發展基礎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南京江北新區(以下簡稱新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緊扣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戰略定位,搶抓多重國家戰略疊加機遇,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在拉開發展框架、最佳化功能布局、集聚創新資源、打造產業地標、深化改革開放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發展現狀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000億元,較2015年實現翻番,占全省比重接近3%,占南京市比重超過20%,比2015年分別提高0.9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300億元,年均增長11.5%。新增人口8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萬元,年均增速超過8%。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成功獲批,綜合實力躍升至國家級新區第六位。
創新要素加快集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00家,備案新型研發機構近百家。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2%。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8000件,PCT專利申請數超過1100件。累計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2位、中外院士(團隊)61位(個),吸引大學生、留學生、高層次人才就業創業數量均居全省前列。成功引進劍橋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等全球頂尖創新資源,中國(南京)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正式運營,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總院入駐。
地標產業初具規模。積體電路產業實現從無到有,聚焦電子設計自動化等核心領域的自主可控,快速集聚上下游企業500餘家,初步形成涵蓋設計、製造、封測和設備材料的產業鏈,2020年積體電路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建成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東部)中心、亞洲最大的基因測序基地,長三角區域醫療中心快速崛起,生命健康產業企業數量超過900家,2020年生命健康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以產融結合為主要特徵的新金融加快發展,集聚400餘支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近5000億元。
制度改革迸發活力。由直管區、共建區、協調區組成的空間架構、賦權架構和“大部制、綜合性、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及“去行政化、全員聘用”的運行機制有效運轉。“搭建生物醫藥集中監管與公共服務平台”入選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7項改革經驗、7個創新案例在全省複製推廣,獲批以來累計新增註冊企業數超過1.6萬家。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在國家級新區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前列。“放管服”改革深入實施,率先實現“2330”改革目標。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啟動共建,寧淮智慧型製造產業園紮實推進南北共建省級創新試點園區建設。2020年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4.75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79.2億美元,分別為2015年的3.1倍和2.5倍。
城鎮化質量不斷提高。城鎮發展和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立體城市以及小街區、密路網等綠色集約先進理念深度融入建設實踐。定淮門長江隧道、江心洲長江大橋、浦儀公路西段跨江大橋建成通車,南京長江大橋完成封閉維修改造,過江通道數量增加至10條。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70公里,骨幹快速路網初步形成,鐵路南京北站樞紐配套工程開工建設。全國規模最大單體地下空間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高標準地下管廊建成近35公里。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持續擴大,公共服務設施支撐能力穩步提升,一批優質醫療和教育資源在新區集聚,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實施,新區市民中心投入使用。省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加快建設。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堅決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大戰略部署,國家交辦的生態環境清單事項和省級自查問題全面整改完成,清退占用岸線3.6公里,修復濱江濕地近2000畝,濱江岸線城市客廳初步成型。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全面實施,新材料科技園連續多年位列全國化工園區前三。河長制管理實現全覆蓋,累計整治河道百餘條,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入江支流水質全部達標。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36微克/立方米以內,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5%以上。
發展環境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搶占創新鏈價值鏈高端的競爭空前激烈。作為江蘇唯一的國家級新區,可以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台”作用,積極應對變局、迎接變革,著力在產業鏈自主可控、價值鏈高端攀升方面奮力突破,更好承擔起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責任,更大力度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貢獻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
從國內看,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勝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新區作為全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將努力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中找準定位,深入探索符合時代特徵、中國特色、新區特點的現代化路徑,爭當全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
從省內看,我省正深入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積極構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新區具有國家級新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疊加優勢,可以搶抓國家戰略的疊加機遇,更多地採用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法治化的手段,大力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塑造新優勢,切實增強自主創新、開放示範和輻射帶動能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樣板示範。
從自身看,新區正處在由創新資源集聚、地標產業蓄能、改革開放探索、城市建設提速階段,加快邁向科技創新突破、地標產業爆發、開放功能躍升、城市建設蝶變階段的關鍵時期,需要不斷增強創新資源集聚轉化能力,提升地標產業現代化水平,推動改革開放走深走實,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努力實現在國家級新區中爭先進位。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搶抓國家戰略疊加機遇,緊扣自主創新先導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戰略定位,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創新雙輪驅動、對外開放與對內帶動協調推進、發展與安全統籌布局,推進更大力度創新、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更高效能治理,在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現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基本原則
堅持自主創新。加快推進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產業科技創新為重點,緊緊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新業態新模式,轉化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促進新舊動能順暢轉換,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
堅持改革開放。對接國際先進規則,發揮綜合功能平台優勢,用好改革創新的自主權,聚焦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加強制度性創新和改革系統集成探索,在對外開放中實現制度型轉型,在對內合作中實現創新型引領,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
堅持以人為本。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系統謀劃推進城市的發展、建設和治理,適應人口加速集聚、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突出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治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豐富城市內涵,打造接軌世界、輻射周邊、引領未來的現代濱江魅力新區。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擦亮綠色發展生態底色,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統籌推進、相得益彰。
發展目標
“十四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力爭達到兩位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成長保持基本同步,到2025年,新增集聚人口100萬,力爭實現在國家級新區中爭先進位。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成為江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承載區,科技成果轉化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創型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4%,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5件。
——產業發展能級大幅躍升。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積體電路、生命健康兩大千億級地標產業集群加速崛起,新金融集聚效應顯著增強,數字產業發展成效初顯,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取得紮實成效。到2025年,製造業增加值占比穩定在4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0%。
——改革開放全面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建設實現新突破,制度型開放向縱深邁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跨區域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聯通國際、帶動國內的橋樑紐帶作用更加凸顯。到2025年,力爭累計形成500項以上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在省級以上複製推廣超過50項。
——現代城市品質穩步提升。新城建設與老城更新統籌推進,現代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完善,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供給持續擴大,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以上,法治建設滿意度達到90%。
——綠色低碳發展更顯成效。碳達峰、碳中和穩步有序推進,綠色發展新動能加快釋放,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自然生態、山水相融的美麗城市特質充分展現。到2025年,能耗強度降低、碳排放強度降低、空氣品質達到優良天數比例確保完成下達指標,地表水省考斷面水質考核達標率100%。
到2035年,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新高地;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功能充分彰顯,形成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新格局;城市軟實力、吸引力和美譽度顯著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達到新高度;地區生產總值邁上萬億元以上新台階;率先建成具有強大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的現代化新區,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樣板區。
強化科技創新
以高水平科技供給為導向,集聚多元化創新資源,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的創新平台,構建完善協同創新體系,營造崇尚創新、服務創新、啟迪創新的良好生態,著力提升原始創新成果轉化能力,建設自主創新先導區。
打造國際人才特區
1.實施人才引培行動。實施頂尖專家領航行動,聚焦科技和產業前沿,引進全球頂尖專家,夯實創新底蘊,提升創新層級。實施高層次人才領軍行動,開展高層次科技人才定向培養,加大海內外柔性引才用才力度,深化海外“人才飛地”建設。實施新型企業家領創行動,推行“零門檻”“零成本”創業服務,建設新型企業家隊伍,全面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郁氛圍。實施青年大學生領英行動,吸引更多大學生落戶新區、就業創新。實施勞模工匠領先行動,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塑造新區工匠、新區勞模。“十四五”時期,力爭新增頂尖人才(團隊)20人(個)以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600人以上。
2.打造人才服務品牌。打造國際人才服務品牌,圍繞海外人才回國(來華)發展需求提供選單式服務,完善海外人才綜合服務視窗和一站式服務中心。支持國外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秀海外華人組織設立分支機構。打造“人才安居”品牌,完善人才公寓、購房補貼或租賃補貼等安居措施,實行“先租後售、租購併舉”的安居方式,提供個性化購房服務。打造“人才暖心套餐”品牌,強化高端人才公共服務,為其子女教育、配偶就業、醫療服務、文化體育消費等提供便利。
3.探索人才機制改革。推進人才選用機制改革,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試點、新型研發機構“雙聘制”試點,實行優秀人才舉薦制、認定製、長周期考核制度,構建以品德、能力、業績和社會貢獻為主要標準的市場化導向人才綜合評價體系,為科技人才兼職兼薪、離崗創業建立更加靈活的管理制度。推進海外引才機制改革,高水平建設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海外引才工作站,拓寬“高精尖缺”外國人才工作許可容缺受理、優先辦理範圍,加強新區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聯誼會)建設。健全海外資格互認機制,推動境外人才職業資格和職稱互認,健全持有國際專業資質人才從業管理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人員參加各類職業資格考試。
建設領先創新平台
1.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加強省地聯動,支持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創建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台,強化引進若干國家重大科學裝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推進建設領先的科學實驗室,建立健全開放式、功能化、平台型運行管理機制。大力建設光電子實驗室、基因與細胞實驗室、腦科學與類腦技術創新中心,努力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高質量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東部)中心、下一代網際網路國家工程中心南京創新中心等引領性創新平台載體,支持創建國家積體電路設計服務產業創新中心。推動建設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分中心,深入實施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產業技術創新計畫,參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
2.加快建設國際創新合作平台。實施重點領域、重點國別科技計畫,主動加強與創新大國、關鍵小國科技對接以及與高水平科研機構、知名創新功能平台合作。深化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聯合醫學研究院、中德智慧型製造研究院等高層次國際合作項目建設,推動境外原始創新資源加速集聚。加快中國-歐洲國別合作園區建設,拓展美國矽谷、英國劍橋等海外“飛地”創新中心和孵化基地建設布局,探索設立創新基金參與離岸孵化器項目投資,鼓勵社會資本發起海外平行基金,零距離對接國際知名創新型國家和地區優勢資源,深度連結全球創新網路。
3.推動建設區域創新共同體。深度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快建設長三角科學大資料庫,進一步深化開放創新和資源共享,推進創新券通兌通用,推動產業錯位和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支持新區與在寧高校高標準規劃建設高校創新集聚帶,加快實施南京大學江北國際科教創新區、東南大學江北新區國際創新港、南京工業大學科技園等校地合作項目,加快推進氣象谷、龍華智谷等校地共建項目。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在新區設立分支機構、科研中心、研發機構。培育專業化協同創新聯盟或協同創新學院,鼓勵採用“張榜招賢、技術打擂”等形式推進聯合攻關。加快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構建完善軍民協同創新載體和融合創新體系。
4.提升新型研發機構質效。加快新型研發機構機制改革,支持在寧高校、科研院所參與新區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持海內外高水平科研團隊、領軍企業牽頭布局建設一批前沿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發展,創造條件建設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大學,大力發展專業化研究所,培育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深入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加速新型研發機構向技術源頭和產業套用“雙向拓展”,強化創新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功能,支持國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市場化運營。完善以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等為主的考核機制,探索實施新型研發機構負責人和實驗室主任全球公開招聘制。到2025年,建成20家左右國際一流新型研發機構。
5.打造特色創新創業社區。深化國家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建設,加快構建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制度、市場環境和平台支撐體系。引導多元化主體投資建設孵化器,強化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及眾創空間建設,建設專業性強、產業集聚度高的省級眾創社區。以專業化服務為基礎,以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為特色,加快建設有產業方向、有創新主體、有孵化生態、有公共服務的“四有”創新社區。完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科技服務體系,支持新區自主創新服務中心建設全方位、“一站式”服務視窗。
培育創新企業集群
1.完善科技創新企業成長機制。實施龍頭骨幹企業創新登峰工程,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的優勢,在前沿技術、關鍵基礎技術等國內空白、行業緊缺領域加大布局投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引育工程,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精準引進機制,實行建庫培育、對標培育、有效培育,推進“小升高”“規升高”。實施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對接“科創板+註冊制”改革,加快推動單項冠軍企業和科技型高成長企業上市融資。實施中小企業創新提升工程,深入實施產業科技金融融合創新先導工程,用好“融小北”等金融平台,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到2025年,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分別達到10家、170家、5000家和5000家。
2.加強創新主體能級提升引導。全面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建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平台化發展和服務化轉型,提升全產業鏈專業化協作和配套水平,將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納入供應鏈管理。鼓勵民營科技企業承擔政府科研項目和創新平台建設,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
3.最佳化公共技術平台專業化服務。支持建設新區主導產業協同服務創新平台和工程數據中心,打造跨區域、全產業鏈條的綜合性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按照集約化管理、市場化運營模式,整合新區科學儀器設備資源,提升儀器設備使用效率。建立開放協同、人才集聚的國資實驗室運行機制,推進實驗室開放、儀器設施共享、研究人員流動。拓展創新券使用範圍,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科研設施與儀器設備。
營造優良創新生態
1.打造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地。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加大智慧財產權日常監管力度。加快推進中國(南京)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支持開展專利快速審查、確權、維權和專利導航、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推動中國(南京)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與仲裁委、海關、法院等單位協作,開展智慧財產權糾紛訴訟、仲裁、人民調解等服務,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加快建設南京國際智慧財產權金融創新中心,支持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金融特色平台,開展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等試點。高水平建設智慧財產權服務業集聚區,落實專利代理機構執業許可審批告知承諾制度,支持引進智慧財產權運營、諮詢、金融等高端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爭取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落戶,推動參與智慧財產權國際規則制定。
2.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支持區內有關高校院所深入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允許提取部分轉化淨收入用於機構能力建設和人員獎勵。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術轉移體系。加快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構築全球互動的技術轉移網路。培育和引進一批技術轉移專業化機構,打通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資本投入與股權交易退出的便利通道,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基地。鼓勵發展設計服務、研發服務、創業服務、智慧財產權服務、基礎技術服務和技術改造服務等創新服務業。到2025年,技術契約交易額突破150億元。
3.建設套用場景開放平台。堅持“套用+”導向,組建套用場景開放平台或未來場景實驗室,強化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場景實測,促進落地驗證和疊代升級。加快建立技術攻關和創新套用兩張清單,建立星級成果分段分級評價機制,配套完善支持機制。加大對重大創新產品和服務、核心關鍵技術的政府採購力度,擴大首購、訂購等非招標方式的套用,加快推進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的示範套用。支持前沿先進技術在城市建設、民生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率先套用、融合創新。
4.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改革重點研發計畫項目管理方式,實行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制度、非競爭性和競爭性“雙軌制”科研經費投入機制,對科研項目經費實施“包乾制+負面清單”管理。支持申報國家和省科技計畫項目。探索設立非共識科技項目試點,支持非共識性、變革性研究。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中小型企業提供創新服務。完善科研誠信管理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全面實行科研誠信承諾制。營造鼓勵科技創新寬容失敗氛圍,強化資本支持、金融服務、績效評價、創新產品推廣套用等制度保障。建立容錯糾錯、盡職免責機制。
實體經濟發展
聚焦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深入推進兩業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積體電路、生命健康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科技創新,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建設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
打造積體電路產業集群
1.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大力發展安全可控的高端晶片設計,支持創建國家積體電路設計服務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積體電路設計自動化技術創新中心,高水平建設中國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創新中心,加速國產EDA工具和智慧財產權核商業化進程。深耕智慧型汽車晶片、物聯網晶片、人工智慧晶片、信息通訊晶片、光電晶片等重點領域,圍繞先進晶圓製造及封測、前沿材料研製、高端設備製造等關鍵環節,加快突破三維堆疊封裝、晶圓級封裝、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功率半導體等核心技術。
2.構建具有根植性的產業生態網路。大力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招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打造具有地標特色的積體電路產業集群。強化積體電路設計、軟體開發、系統集成、內容與服務協同創新,打造涵蓋晶片、軟體、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的產業生態。突出“套用牽引”“芯機聯動”,拓展積體電路創新產品市場化套用,構築整機帶動晶片技術進步、晶片支撐整機競爭力提升的生態閉環。放大產業帶動效應,加大人工智慧、新一代通信、汽車半導體、智慧型製造、衛星導航等領域專用積體電路開發力度,吸引帶動上下游企業落戶。
3.打造全鏈條式產業服務體系。深化南京積體電路產業服務中心建設,加快人才資源、開放創新、公共技術、產業促進等特色服務平台功能升級,完善EDA工具、測試與驗證、多項目晶圓、材料和器件分析、智慧財產權核庫等專業化公共服務平台體系,打造全國積體電路公共服務平台標桿。深化南京積體電路培訓基地建設,完善產學融合、學學協同、學科交叉的積體電路產業人才培養機制。持續辦好世界半導體大會、積體電路系列賽事等重大行業活動,推動重大活動品牌化、市場化、平台化發展。引導國內頂尖的專業諮詢和研究機構在新區開展專業化服務。進一步完善積體電路產業支持政策體系。
打造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1.構建“醫藥研教康養”產業生態圈。以基因技術和細胞治療為主攻方向,堅持健康服務與生物醫藥“雙輪驅動”,集聚全球產業資源及創新要素,發展“高端醫療+健康養老+醫教研”一體化模式,促進“醫藥研教康養”融合發展,實現醫藥結合、醫研結合、醫教結合、醫康養結合,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
2.建設精準醫療創新和服務高地。加快建設前沿醫療服務中心、國際專科服務中心、綜合健康服務中心,支持國內外特色醫療創新機構落戶,推進前沿技術研究和精準醫療技術轉化,引進國際領先的專科醫療服務和大型醫療設備,發展醫療健康服務混合雲、全息數字健康管理、第三方醫學檢驗,提供代表國際水平的專業診療方案。依託基因測序平台,搭建質譜檢測與分析平台,推廣疾病早期篩查和居民健康基本狀況評價。推進國家生物樣本庫(濕庫)建設,持續構建華人遺傳信息資料庫。深化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東部)中心建設,加強醫療健康大數據採集、分析與存儲,拓展精準醫學和智慧型診斷等領域套用。支持建設醫療創新特區,在醫療器械進口、診斷試劑和藥品定點試用、審批簡化等方面先行先試。支持建設智慧型穿戴、健康監測、失能輔助技術設備研發創新高地。
3.打造生物醫藥創新基地。組織開展靶向藥物、抗體藥物、疾病模型、藥物篩選、一致性評價等關鍵技術研究,深化重大新藥創製國家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重點發展高選擇性小分子靶向藥等化學創新藥,支持原創藥研發、產業化和參與國內外競爭。加快發展生物藥,加強中醫藥及健康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製劑研發套用。依託新材料科技園,向契約研發生產、精細原輔料、製劑研發方向延伸。加快引進體外診斷產品、醫用高值耗材、醫用裝備和家用醫療器械研發企業。鼓勵基因晶片、基因編輯、幹細胞等生物醫學技術研究和套用。支持建設生物醫藥研發特區,深化生物醫藥集中監管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完善生物製品快速通關機制,探索建立創新藥臨床前實驗中心,實施優先倫理審查、優先臨床試驗。
構建新金融產業體系
1.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重點發展自貿金融、數字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引進金融機構省級分支機構,提升金融業規模、能級和決策層級。加快跨境金融服務機構集聚,加大金融服務對貿易便利化支撐力度,大力探索跨境人民幣業務。支持數字金融發展,加快建設金融科技集聚區。圍繞“長三角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開展金融創新工作,鼓勵金融機構提供定向科技金融產品服務,構建完善以科技支行、科技保險支公司、科技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風險投資等為主的多層次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擔保、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支持創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構建以小微金融、民生金融、三農金融為主的普惠金融體系,加快探索服務於普惠領域的金融創新。推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申報建設工作,在擴大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規模、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融資便利度等方面積極探索,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小助微。
2.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便利化,進一步簡化業務辦理流程。推進企業跨境財務結算中心集聚發展,實施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管理,進一步擴大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政策受益面,逐步建立跨境資金管理服務體系。落實放寬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拓寬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經營範圍等政策,鼓勵外資投資信託、金融租賃、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非銀金融領域。深入實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積極穩妥推進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對外投資試點,探索離岸銀行、離岸保險、離岸證券等離岸金融業務。
3.創新金融監管機制。持續完善金融監管政策體系,建立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重大風險識別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建立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監管機制,構建自貿試驗區金融風險防控新模式、新機制。探索數字金融領域“監管沙盒”,持續加大對數字小微金融的監管力度。探索監管科技創新,鼓勵建設數字金融技術安全評測中心,提升風險感知和計畫預警能力。探索利用數字貨幣技術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實現對相關金融機構智慧型監管。
發展壯大數字產業
1.做強優勢數字產業。聚焦高端軟體和信息服務,大力發展雲計算和大數據、高端工業軟體和工業網際網路APP、信息安全等核心產業,推動長三角信創套用場景合作共建,打造信息技術創新套用產業高地。支持發展高端數據增值服務,大力發展自主公有雲平台、大數據平台和邊緣計算,建設一批軟體開發雲生態交易平台。推進智慧型邊緣雲在智慧城市、智慧型製造等場景率先實現規模套用,加快雲網邊協同、CDN全覆蓋,打造“雲上軟體產業集群”。探索建設“算法市場”。
2.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建設跨境數字貿易服務示範區,構建“自貿區+數字”發展模式,推動數位技術與貿易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數字金融、數字醫療等業態。推動設立替代性爭議解決機制研究中心、智慧型製造跨境技術貿易中心,在制度創新、商業模式、行業標準、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和探索實踐力度。建設國際商會(協會)資料庫,加強與全球數字貿易技術鏈、產業鏈、貿易鏈和傳播鏈關聯公司合作,共建雲鏈展示平台、雲集采服務生態平台。
3.培育未來新興產業。瞄準國際前沿技術與產業變革趨勢,立足新區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深入探索“研創經濟”“平台經濟”“離岸經濟”“智慧型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以數位技術為引領,聚焦人工智慧、未來網路、區塊鏈、智慧型網聯汽車、量子信息等新技術,超前部署、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顛覆性技術研究,培育打造未來產業集群。
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
1.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深入推進化工新材料、鋼鐵產業轉型發展、進口替代,支持引進先進綠色環保技術和工藝,打造生命科學、高端專用化學品和高分子材料產業集群,建設金屬複合材料產業基地。發展智慧交通裝備產業,打造全球先進智慧交通裝備產業基地、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推進質量強區建設,實施標準化戰略和質量提升行動,開展全產業鏈質量管理,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制修訂,打造一批新區自主品牌。大力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支持企業技術裝備升級、智慧型化改造,推廣智慧型工廠與智慧型車間試點,提升先進制造水平。構建新型企業創新體系、生產體系、管理體系和行銷體系,實現設計數位化、裝備智慧型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網路化、商務電子化、服務定製化,創建國家級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示範基地。
2.推進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推動製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發展工業設計服務、定製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生產性金融服務、共享製造、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節能環保服務等服務型製造模式,支持服務型製造平台發展,打造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引導研發設計企業與製造企業嵌入式合作,促進工業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型。深化信創產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突破工業機理建模、數字孿生、信息物理系統等關鍵技術,發展智慧型化解決方案服務。發展工業旅遊,擴大工業文化旅遊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影響力。推廣零庫存管理、生產線邊物流、服務衍生製造等融合型新業態新模式。
3.打造區域消費中心。順應多樣化、品質化、國際化消費升級趨勢,增強中高品質消費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提升對南京都市圈的消費吸引力。打響自貿消費品牌,探索免稅店建設,打造集進口網購保稅、保稅展示交易、國際免稅店於一體的線上線下零售展示交易中心。大力發展“首店經濟”,支持國際知名品牌在新區設立區域性品牌首店、旗艦店、體驗店。高標準建設特色街區和商業綜合體,最佳化提升現有商圈,進一步完善商圈布局。推動旅遊休閒、教育培訓、文化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托幼等服務消費向中高端升級,鼓勵發展夜間經濟、銀髮經濟、嬰童經濟等新業態。
4.發展特色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樞紐經濟,推動南京北站樞紐經濟區打造多元功能、智慧型智慧的重要門戶樞紐,推動西壩港向多功能、綜合型現代物流貿易服務聚集區轉型升級。引導國內外知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和實驗室,爭取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發展進出口相關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等服務。發展特色會展經濟,建設高新技術交流、高端產品購銷重要平台,發展“樞紐港+保稅+會展”業態,引進培育一批影響力強的品牌展會。
增強輻射帶動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放大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雙區”疊加優勢,全面推動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融入和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打造跨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建設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台。
深化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建設
1.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加強“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支持企業參與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產能合作區,鼓勵企業建立海外加工製造基地、區域性行銷中心,帶動技術、設計和標準走出去,推動形成“以我為主”的國際產業鏈。加大多元化海外市場開拓力度,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全面強化與港澳台地區合作,依託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永久會址,搭建兩岸高規格對話合作平台,促進兩岸經貿創新交流,加強金融合作,在符合中央金融監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前提下,探索設立台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
2.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加快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推進商品和要素開放向規則和制度開放轉變。鼓勵開展首創性改革創新,重點圍繞市場準入、服務貿易、研發創新等難點問題,強化系統集成改革創新,率先形成一批有推廣價值的先行經驗,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先進性的改革品牌。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探索實施的改革開放措施,具備條件的在新區範圍內全面實施,並優先支持逐步在南京市和全省複製推廣。完善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運行管理機制,探索開展強化競爭政策試點,健全跨國貿易、數據流動、人員進出等風險安全監管制度。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與自貿試驗區上海臨港新片區等合作,探索自貿試驗區跨省聯動新模式。深入推進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與省內其他片區、省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發展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各類開發區等開放平台載體聯動創新發展。
3.推動全域投資便利化。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資綜合服務體系,著力引導外資投向積體電路、生命健康等地標產業以及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高端服務等重點領域,推動使用外資提質增效。進一步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爭取金融、電信、醫療、法律服務等領域先行先試擴大開放舉措。結合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需求,支持海外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在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依法設立辦事機構,在允許境外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支持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產品、開展國際醫療保險結算試點等領域開展探索。建設總部經濟集聚區,著力引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企業,支持吸引跨國企業總部及功能性機構,集聚更多本土跨國企業設立全球總部。“十四五”時期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5年地區總部與功能性機構超過100家。
4.推動更高水平的貿易自由。積極申報設立綜合保稅區。持續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全面推廣套用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完善口岸服務體系,推動由口岸監管向口岸物流、貿易服務等一體化全鏈條服務拓展,爭取航空口岸功能向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延伸。創新貿易綜合監管模式,推廣“兩步申報”通關監管。深入推進研發物品通關便利化,在實驗動物進境、生物製品監管等方面開展更多探索。促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支持企業發展貿易數位化服務。
5.加快發展新型貿易業態。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試點,發展積體電路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研發、健康醫療服務、保稅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服務、智慧財產權服務、展覽展示等服務貿易。鼓勵發展數字貿易,提高數位化套用水平,深化雲服務、數字服務、數字內容等領域開放合作,打造以數字貿易為標誌的新型服務貿易中心。推動服務外包加快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品質和高效益轉型升級,發展服務外包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育跨境電商產業園。支持銀行為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資金結算服務。
打造跨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
1.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加強與上下游地區協同治理,與南京長江南岸地區統籌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探索沿江流域生態補償區域協作機制,支持創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聯動打造長江水災害監測預警、災害防治、應急救援體系,共建安瀾長江。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強化航運服務功能,鼓勵發展長江貨櫃江海直達業務,打造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支持與上海、武漢、重慶等長江沿線航運中心合作,拓展長江中上游腹地運輸需求,參與港口物流聯盟等合作組織,共同打造江海聯運體系。拓展濱江地區旅遊休閒功能,協同打造長江郵輪旅遊航線。
2.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主動服務和支持上海發揮龍頭作用,接受人才流、技術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輻射帶動,提升新區在區域及全球產業創新體系中的地位。面向上海高層次人才構建多樣化“柔性引才”機制,探索建設滬寧人才合作示範區。加強與上海浦東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等聯動發展,圍繞改革系統集成、制度型開放和高效能治理等重點方面,學習借鑑上海浦東新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聚焦積體電路、生命健康、人工智慧等重點產業,與長三角地區突出特色錯位、功能協同,創新探索要素共享、收益分配長效機制,合力推動世界級產業集群發展。融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參與共建技術轉移轉化、科技資源共享、科技戰略智庫等服務平台。融入長三角信用網路,探索信用信息跨區域共享、信用報告互認共用,共同實施誠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
3.深度參與南京都市圈建設。圍繞快速交通網路建設、產業分工合作、生態環境保護、區域合作機制創新,加快跨江融合、南北融合。以智慧型製造、積體電路等為著力點,發展“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智慧+套用”“服務+共享”模式,協同構建都市圈產業生態系統和全流程創新鏈。推進區域統一市場體系建設,打造面向都市圈的智慧財產權服務平台、技術交易服務市場等功能性機構。服務寧鎮揚一體化發展,深化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一卡通,推動跨區域數據交換和共享,推進生態環境協同共治。增強新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與淮安、滁州等城市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深化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寧淮智慧型製造產業園等區域一體化發展特色探索實踐,支持寧淮智慧型製造產業園高質量建設省南北共建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園區。
4.構建江北全域一體化發展格局。突出“共繪一張圖、共建新主城”理念,強化與南京市浦口區、六合區協同聯動,突出錯位發展與優勢疊加,提升區域競爭力。推動重大基礎設施、重大技術服務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共建共用共享。圍繞積體電路、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產業開展產業上下游協作配套。整合文化旅遊資源,開展全域旅遊合作。強化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形成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合力,協同推進滁河水環境治理。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強化城鄉建設統籌規劃,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對接。
5.加快推動城鄉深度融合發展。促進現代都市農業特色化發展,高標準建設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運營和管護機制,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城鄉均衡布置,建設一批城鄉綜合保障項目。調整完善鎮村布局規劃,立足鄉村特色產業、生態和文化,重塑田園風光、建築和生活,建設一批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特色田園鄉村。完善鄉村支持體系,加大涉農財政投入,帶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農業農村建設發展。積極穩妥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
加強改革系統集成
1.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支持新區開展跨區域發展政策協同試驗,參與構建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市場體系,推動建立標準統一、信用互認的管理制度,加強執法、政府服務等領域合作。鼓勵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合作、文旅交流等重點領域,牽頭組織或參與各類區域創新聯盟、產業聯盟,支持圍繞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開展戰略合作。依託跨區域合作載體,探索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支持在項目聯合招商、稅收利益分享等方面開展先行先試。
2.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統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在更大範圍和更多行業推動“照後減證”和簡化審批。分類推進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改革,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擴大“一業一證”試點,全面落實“多證合一”、全程電子化登記、住所(經營場所)登記便利化、簡易註銷等改革舉措。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行告知承諾制,完善審批事項清單管理,進一步擴大區域評估集成改革的評估事項和實施範圍。加強政務服務規範化、智慧型化和制度化建設,深化“不見面審批(服務)”改革,全面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全面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現綜合監管、智慧監管、精準監管。推進事中事後監管統一化、科學化,建立健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大力推行“網際網路+監管”,在符合數據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推進市場監管相關信息向公眾開放。探索建立公平高效的第三方監督審查機制,提高“審管聯動”效率。吸引優質司法資源,集聚法治建設高端平台,為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提供優質司法服務保障。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推動徵信體系全覆蓋,完善信用信息記錄以及失信行為認定、記錄、歸集、共享、公開、懲戒和信用修復等機制,支持建設信用國際化示範(試驗)區。
3.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最佳化市場準入環境、競爭環境和消費環境,大幅提高市場主體辦事的便利度和可預期性,保證市場主體依法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向核心主業、優勢企業集聚。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最佳化國企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推廣職業經理人制度,探索實施中長期激勵機制。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放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民營資本準入條件。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完善企業融資增信支持體系。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清理涉企收費事項,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到2025年,年新增企業法人單位數達到1.6萬家。
4.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培育數據要素市場,規範數據資源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鼓勵開展數據市場化交易,加快制定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爭取開展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試點。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完善閒置土地使用權收回機制。開展工業用地供應方式改革,支持採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供應工業用地,探索開展混合產業用地試點。依法依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推動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合理有序流動,加快發展技術要素市場。
城市現代功能
最佳化國土空間格局,完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治理效能,打造美麗宜居、職住平衡、安全韌性的現代化城市,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設新型城鎮化示範區。
最佳化城市功能布局
堅持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按照集中集聚、帶型多中心布局的原則,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構建完善高效緊湊、藍綠交織、山水相融的國土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軸、兩帶、三心、三楔、四組團”的空間結構。最佳化城市發展格局,全面推進“中部崛起,北進南拓”。中部以中央商務區為主體,加快建成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等地標建築,打造體現新區國際化形象的集中展示區和總部經濟核心承載區。北部以新材料科技園、智慧型製造產業園、生物醫藥谷為支撐,加快南京北站、西壩港等重大樞紐工程建設,成為新區輻射蘇皖的產業高地和區域合作示範區。南部以產業技術研創園為主體,抓住五橋開通契機,強化全域聯動創新,打造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的經濟發展新引擎。
完善基礎設施體系
1.構建以南京北站為核心的交通樞紐體系。加快建設南京北站樞紐軌道“四網融合”示範區,打造蘇皖同城創智樞紐、南京文娛門戶樞紐和江北數位化場景科技樞紐。紮實推進過江通道建設,擴大通道運輸能力,開展多方式立體、功能複合的過江通道設計研究。完善鐵路運輸網路,加快建設寧淮城際、北沿江高鐵等幹線鐵路和城際鐵路,預留遠期城際鐵路通道,加快貨運鐵路布局最佳化調整。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提升軌道線網覆蓋率,實施軌道交通場站用地綜合開發,推進停車換乘(P+R)設施建設,構建一體銜接的換乘系統。加快推動江北海港樞紐轉型升級,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拓展和提升樞紐口岸功能。適時開展馬鞍機場客運化前期研究。加快構建高速公路環射結構、國省道路網結構,最佳化寧滁、寧揚跨界地區路網銜接。最佳化完善快速路網與骨幹路網,實現區域內快速通達。加密支路網體系,構建“小街區、密路網”微循環。
2.完善現代化公共基礎設施。加強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地下綜合管廊體系,提升地下基礎設施智慧化水平,支持探索“需求不出地塊”單體地塊市政基礎管網建設模式,保障地下空間高效安全利用。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分類實施海綿型河道水系、公園綠地、建築小區、道路廣場。推進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骨幹河道防洪治理等防洪減災工程建設,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和城市內澇治理。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綜合能源網路和智慧能源平台,加強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互補利用、集中式與分散式能源協調運行。推進新區暖居工程建設,擴大居民小區分散式熱源集中供暖覆蓋範圍。
3.建設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加快5G基礎設施建設,實現5G基礎設施室外全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加強城市光網建設,實現住宅小區千兆光纖全覆蓋,進一步強化重點商務樓宇萬兆光纖接入能力。加快推進IPv6規模部署和試點示範,加強窄帶物聯網(NB-IoT)等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國際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設長三角離岸數據中心、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積極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支持套用5G、工業無源光網路(PON)、窄帶物聯網、時間敏感網路(TSN)等新型網路技術升級工業企業區域網路。在城市各節點、市政設施全面部署智慧型攝像頭、各類感測器等智慧型感知終端,支撐城市智慧型體模型平台建設。
4.建設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超級智慧型算力中心、人工智慧計算中心等新一代高性能計算設施,提升算力能級,構建計算科學研究樞紐和超算套用高地。加速套用建築和城市信息模型(BIM/CIM)技術,構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加強城市大腦建設。深化區級政務雲服務平台建設,加快開展政務雲數據中心二期建設。探索建設“人工智慧+一網通辦”基礎平台,在“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場景中全面開展電子證照套用。
塑造濱江城市魅力
1.展現山水城市美麗風貌。有序推進土地成片開發,以保護民眾利益為前提,穩步推進“征一片、建一片、成一片”。把控簡潔典雅的城市色彩,建設樓宇群精品城市地標,勾勒錯落有致的城市天際線。推進濱江風光帶建設,打造高品質城市客廳,發揮老山生態核功能,完善青龍綠帶城市綠廊布局,建設濱江人文綠網,繪就山水相依、山城相融美麗畫卷。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特色,賦能城市部件,打造長江文化標識。推廣小尺度街區建設,營造友善的交通尺度、細密的城市肌理和人性化的公共空間。推進“立體化”城市建設,一體化統籌開發重要軌道交通站點、商業綜合體、公共建築地下空間。
2.推進城市更新和舊城改造。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推進定山寺等遺址的保護和修復,加快浦口老火車站歷史風貌街區保護利用,推動大廠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推動歷史建築確定。以“拆改整留”並舉的方式實施新一輪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推進老舊城區拆遷改造,實施南京北站樞紐經濟區環境風貌整治。深化省級綠色建築示範城區建設,全面提升新建建築綠色設計水平和建設品質,持續推動既有建築綠色化改造,提升建築能效水平和健康性能。加強低效工業用地整治與廠房改造,利用老廠區、老廠房、老設施發展文化創意園區和影視拍攝基地,完善配套商業服務功能,加快建設工業文明特色小鎮。
3.建設更有溫度的公共空間體系。完善多類型開放空間體系,打造連線各組團的城市公園帶,延展慢行街道網路,增補街頭口袋公園,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營造更具活力、更加友好的公共開放空間。加快重要廣場公共空間建設,建成開放南京美術館新館、江北圖書館,加強文化創意要素與開放空間融合,在濱江濱河等景觀帶、開放空間內導入馬拉松、音樂節等大型文體活動賽事。加強社區交往空間建設,鼓勵企業、學校等開放共享內部公共空間,提高社區公共空間規模和密度。
4.實施新一輪城鄉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推進長江沿岸和老山山前片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一批老舊小區出新工程,加快老舊生活區環境綜合改善。繼續推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適度超前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建成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完善農村污水處理系統,改造升級城鄉公廁。進一步強化城市水體治理,打造城市景觀河道。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完善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建設集生活垃圾處理、分揀中心於一體的垃圾中轉站,到2025年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餐廚垃圾處理率達90%。
共建美好幸福家園
1.加快建設卓越學校集群。按照獨立主城規模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健全與新區常住人口變化和城鎮化進程相適應的中國小布局建設機制。推動名校帶新校,創建一批優質品牌學校,加快建設北京師範大學南京江北新區實驗學校,深化新建學校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市第一中學、鼓樓幼稚園等名校合作機制,創新實施集團化、一體化等辦學模式,探索名校(高校)託管模式。依託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建設國際教育交流服務中心,推動建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加強中國小國際理解教育,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完善教師專業發展聯盟、骨幹教師倍增計畫,擴大優質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培養造就一批有影響力的名教師、名校長,創新實施課程教學改革項目,聚力提升區域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十四五”時期,新增3-4所高中學校,創建一批省級高品質示範高中。
2.集聚高端醫療服務資源。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組織和供應模式,實施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工程,打造長三角區域醫療中心。引導省內外高端醫療服務資源按規劃通過整體搬遷、聯合辦醫等多種方式在新區落戶,加快南京鼓樓醫院江北院區二期、中大醫院新院區建設及省腫瘤醫院遷建。鼓勵外商依法依規投資設立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加快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形成具備國際特色的醫療服務優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深化社會辦醫療機構大型設備配置改革,取消床位規模限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建設省級健康促進區。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顯著提高。
3.加強人口精準服務。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環境,發展多形式嬰幼兒照護服務,優先支持普惠性托育機構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發展老年醫療護理服務,鼓勵發展時間銀行、銀髮顧問、社區互助式養老等新模式,探索打造社區嵌入式醫養融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新區模式。建設青年友好型新區和尊老愛幼模範新區,彌合全民“數字鴻溝”,構建“從小到老”的全齡友好社會。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和共建共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動態管理制度,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均等化全覆蓋。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的社保政策和運行機制,放寬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條件,不斷提高參保繳費率。完善覆蓋新區、統一管理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引進國際商業健康保險機構,探索“一站式”國際醫療保險結算服務。建立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精準幫扶困難民眾。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最佳化住房供應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接受上門服務的居家老年人數占比進一步提高。
4.營造便捷優質的社區生活圈。深化街道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格線化治理模式,推動“多網合一”和“紅色格線”全域覆蓋,探索“格線+網路”管理服務模式。順應人口結構多元化發展趨勢,打造“15分鐘社區服務圈”“15分鐘智慧服務圈”“10分鐘公園綠地服務圈”“10分鐘體育健身圈”“5分鐘便民生活圈”。布局數字未來社會,支持建設數字社區,打造便民服務大數據分中心,構建智慧型聯動的一站式鄰里綜合服務平台。因地制宜增加社區公園、小尺度廣場及各類體育運動場地和休憩健身設施,滿足市民健身休閒需求。鼓勵結合社區更新,發展嵌入式創新創業空間。建設全時段運營社區,提供更長時間的高品質生活、休閒、娛樂和購物等服務。
5.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全面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完善精神文明建設長效機制。保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高水平打造雨花石文化、濱江生態文化等區域文化品牌,建設一批歷史文化休閒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創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方式。延伸文化旅遊體育產業鏈,推動文物及文化藝術品在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存儲展示,著力推進老山生態旅遊體驗園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擴大南京(國際)動漫創投大會等特色展會平台影響力,辦好世界田聯室內田徑錦標賽。
6.全力打造安全韌性城市。健全矛盾預防和化解機制,加強非訴訟糾紛解決綜合平台的建設,探索建立大數據輿情監控預警系統和“聚合式”“功能性”爭議多元化解平台。健全重大風險防控機制,深入實施安全生產整治專項行動,完善安全責任機制,嚴格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強化危化品風險管控,深化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南京基地建設。健全食品藥品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全力保障金融安全,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分析,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及時化解處置金融風險隱患。健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完善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體系,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救治“預備役”制度。完善防災減災工作體系,提升應急回響能力,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
人與自然共生
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推進濕地、林地、綠地共建,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好轉。
構建多層次生態安全網路
1.加強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兼顧永久嚴格保護、近期加快發展、遠期充分預留的需要,全面最佳化沿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任務,開展“拯救江豚行動”和江豚觀測計畫,加強江灘蘆葦生境保護,大幅提升長江江北段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優先保護濱江生態岸線,增強岸線對生態安全、水源地安全、防洪安全的保障能力。嚴格實施岸線利用階段性開發限制,深入推進生產岸線搬遷和效率提升,加強生產岸線集約利用,加快港口功能最佳化整合。著力提升生活岸線品質,實施濱江岸線復綠增綠工程,高標準建成生態、智慧、文化、景觀融合的濱江城市客廳。
2.加強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科學劃定並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著力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生態保護空間格局,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圍繞濱江岸線—三橋濕地—老山—龍王山,切實加強江豚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龍王山景區等生態紅線區域的保護,構建滁河水系廊道和高速公路沿線綠化防護生態廊道,促進生態空間與城市空間融合共生。嚴格保護沿江濕地、河湖濕地,強化濕地生態修復,加快綠水灣省級濕地公園建設,啟動建立長江中下游首個國家濕地定位站。深入開展礦山宕口生態修復和植被恢復。探索建設自然生態修舉實驗區,實施生態保護負面清單,促進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有序演化。加強珍稀物種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3.實施園林綠化增綠增效行動。更大力度推進防護林帶和重要生態林網建設,構建生態綠色廊道。推行林長制,大力實施森林撫育,加快低效林改造,完善提升沿江、沿河、沿湖水源涵養林建設質量。密織城市綠道網路,開展城市綠化和彩化工程,美化城市界面,豐富色彩景觀。實施公園城市建設行動,高水平打造郊野公園,精心布局城市遊園綠地和口袋公園,構建山水城林、藍綠交織、自然和諧的全域公園體系,營造內涵豐富、環境優美的休憩空間。到2025年,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
健全環境綜合治理體系
1.大幅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全面完成水源地清理整治和“雙水源”建設。全面開展入江排口及入江支流整治,推動實現入江斷面全面穩定達標。加強城鎮污水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開展城鎮區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加快消除污水管網空白區、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強農村水環境治理。推進有機毒物、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管控和防治。實施大氣污染物排放精細化差別化動態化管控,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作防治,推進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完善推廣“點位長”制,抓好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建設新材料科技園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達標區,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開展“綠島”建設試點。實施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制度,鼓勵更大幅度自主減排。強化土壤分類管控和治理,嚴格再開發利用地塊準入管理和暫不開發利用地塊的風險管控。持續開展重金屬污染重點行業整治,推進退出化工企業污染場地修復,加強新材料科技園土壤和地下水風險管控。
2.有效防範重大環境風險。完善環境風險差異化動態管控體系,開展飲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風險評估和重點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加快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污染物收集、污染物處置、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開展園區環境風險三級防控體系建設。推進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行動,加強有毒有害物質風險防控、化工企業環境安全整治及廢水深度處理升級改造。加強新材料科技園環境風險防控預警平台建設,建設危廢固廢安全達標示範區,實施污染排放精準監管。推進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管,加快提升與實際需求匹配的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利用能力,鼓勵主動排查整治歷史遺留的非法填埋等問題。提升突發環境事件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健全污染預警及應急回響機制,加強環境應急物資裝備區域儲備、統籌、共享和環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3.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目標評價考核、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加強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嚴格執行重點排污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深入實施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構建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發揮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優勢,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提高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水平。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完善環保信用評價制度,開展綠色等級評定。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支持建立根據生態產品質量和價值確定財政轉移支付額度、橫向生態補償額度的體制機制。支持生態資源一體化管理、開發和運營。
加快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1.有序推進碳排放達峰。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實施碳排放總量、強度“雙控”和碳峰值目標管理。培育綠色低碳新興產業,大力推進能源生產深度脫碳,加快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加強可再生能源建築規模化套用,構建綠色低碳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非二氧化碳類溫室氣體控制。推進大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融合管控,探索排放單位監管、排污許可制度、減排措施有機融合。加強低碳發展能力建設,完善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統計和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開展碳中和研究,大力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創建一批零碳樓宇、工廠、園區,推動碳中和示範區建設,探索零碳發展模式。
2.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堅持和完善建設用地、用水、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確保完成省下達指標。深入實施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行動,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推進城鎮低效產業用地再開發,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堅持“節水優先”方針,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及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支持開展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加強取用水過程監管,嚴格落實計畫用水管理制度、用水統計制度。加大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力度,開展供水管網分區計量,進一步降低供水管網漏損。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建設,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尾水再生利用。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嚴格執行煤炭消費等量減量替代,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制度,深化區域能評制度改革,實施能效提升計畫和節能改造工程,支持開展用能預算管理。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資源環境承載力剛性約束,全面提升資源產出率。實施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工程,深入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化改造、產業循環型組合,支持創建省級綠色循環發展示範區。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最佳化完善廢舊家電、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回收處理體系。紮實推進“減塑”行動,加強建築垃圾、餐廚垃圾等無害化處置及資源化利用,健全線上線下融合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加快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推廣建築工程全壽命期系統化集成設計、精益化生產施工。
4.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建立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和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精準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推廣可循環包裝、綠色物流配送等新業態新模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塑造一批成效突出、特點鮮明的綠色生活優秀典型。
規劃實施保障
充分發揮規劃對新區發展的引導作用,全面加強規劃組織實施和統籌協調,健全規劃實施長效機制,確保規劃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規劃組織實施全過程,為實現規劃目標提供堅強保障。進一步完善新區管理體制,健全省級層面支持新區發展工作機制,探索按設區市計畫單列,承接更多省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省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明確支持新區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南京市要履行主體責任,強化組織協調和授權、委託事項指導管理。新區要承擔具體落實責任,確保建設發展各項任務務實高效推進。
強化要素保障
統籌做好規劃重大事項、重大任務和重大項目的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持保障。對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項目實行“一事一議”。深化“人地掛鈎”改革,在分配國家計畫時給予傾斜,優先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對科技、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給予一定的編制資源傾斜。支持省、南京市和新區幹部人才常態化交流。
健全實施機制
新區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要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建立健全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強化規划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完善主要指標統計監測體系,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主動推進規劃信息公開,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完善社會公眾參與規劃實施的機制。及時發布規劃實施進展,主動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