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稱在常朝日能朝見皇帝的高級官員為升朝官。或稱朝官、常參官。在唐代,凡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天參見皇帝,為常參官。...
《請定朝官除任月限奏》是唐代闕名創作的一篇散文。...... 前大卿監五品升朝官西班將軍,皆在任許滿二十五月,如沖替已經二十月,即別任用。少卿監舊例三任、...
《朝官升任宜令中謝奏》是唐代闕名創作的一篇散文。...... 《朝官升任宜令中謝奏》是唐代闕名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朝官升任宜令中謝奏 創作年代 唐代 ...
古代一般稱中央系統的官員為京官,以別於地方官和差遣外出之官。宋代指不經常列班上朝、職務較輕之官為京官,而以常參官為升朝官。...
翌年又“詔吏部流內銓,進納授官人舉縣令者,須及五考,有所部升朝官三人同奏舉,乃聽施行”。這是對他們任官地區和充任縣令所作的限制。慶曆七年(公元1047...
主管從初任到選人的文臣;撤銷審官西院而改為吏部尚書右選,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職任非樞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銷三班院而改為吏部侍郎右選,主管副尉以上到從義郎...
⑦升朝:指升朝官,又稱朝官或常參官。宋代將常朝日參見皇帝的高級官員稱為常參官,有一定的官階規定。⑧京官:宋代宮階在升朝官以下的官員稱京官,即常參官以...
在京朝官到職勾當及三年者與磨勘,內前任勾當年月日及公程日限,並非因陳乞而移任在道月日,及升朝官在京朝請月日,並令通計。其遠官近地,勞逸不同,並在...
主管從初任到選人的文臣;撤銷審官西院而改為吏部尚書右選,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職任非樞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銷三班院而改為吏部侍郎右選,主管副尉以上到從義郎...
宋代主管官府按照格式,為官員批寫或填寫有關印紙或付身,稱“批書”。批書印紙有缺漏,或不依條式,須召升朝官兩員作保,並罰降兩月名次注闕。《慶元條法事...
官署名。簡稱尚右。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 改革官制,由審官西院改名,掌銓注武臣升朝官自皇城使、職事官自金吾街仗司以下、非樞密院宣授者。設右選郎中一...
其中自開府儀同三司到通直郎,共二十階,屬升朝官;自宣德郎(微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到承務郎,共五階,屬京官。哲宗元佑三年(1088),將朝議、中散、正議、...
而京朝官又被分為“京官”和“升朝官”,有資格上朝議政的叫做“升朝官”,秘書郎以下的小官員叫做“京官”。范仲淹有句名言:“常調官好做,家常飯好吃。”...
其中自開府儀同三司到通直郎,共二十階,屬升朝官;自宣德郎(微宗政和間改稱宣教郎)到承務郎,共五階,屬京官。哲宗元佑三年(1088),將朝議、中散、正議、...
亦稱“胄試”。宋代科舉考試方式。有關官員子弟、親戚、門客,為避嫌,牒送別處貢院考試,稱“牒試”。景德二年(1005年),始命文武升朝官嫡親送國子學附試,此後...
官署名合稱。隸中書。北宋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前置。孔目房掌文武升朝官及刺史以上、少尹、上佐、衛佐、伎術官、堂後官進奏、除授,及知州、通判差遣之...
主管從初任到選人的文臣;撤銷審官西院而改為吏部尚書右選,主管升朝官以上和職任非樞密院除授的武臣;撤銷三班院而改為吏部侍郎右選,主管副尉以上到從義郎...
唐敏求1,字好古,太平當塗人。宣和六年進士,調德化主簿。盜起,敏求挺身率眾捍賊,度力不能支,諭以禍福,賊憤詆觸,噪而前,遂遇害。事聞,加贈升朝官,仍補...
今請再降旨命指揮,皇城內此後每有人戶喪葬,令至晚淨後取便出門,不得取內外諸色趨朝官右。謹具定到五品至八品升朝官、六品至九品不升朝官,及檢校兼試官並...
柱斧(zhù fǔ),是漢語辭彙,解釋為用水晶制的小斧。朝官所用。...... 《朱子語類》卷一二八:“祖宗時,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頭子在轎前。...
初以提點倉草場官勾當,後命步軍司兼領。哲宗元符元年(1098),置為步軍司差使剩員所,以文臣升朝官二人管勾,隸兵部。 [1] ...
封建時代按官吏的官階和爵位,封其妻、母、祖母、曾祖母。《宋史·職官志十》:“敍封……其餘升朝官已上遇恩,並母封縣太君;妻,縣君。雜五品官至三任與敍...
乃官家平日處理政務、召見眾臣之所,於福寧殿南,是皇帝“內朝”日常接見群臣...北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內殿崇班以上均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後,...
六月癸未,詔司諫、正言、殿中、監察御史,仿故事,以升朝官通判資序歷一年者為之。辛丑,夏人寇塞門砦。甲辰,五色雲見。秋七月戊申,荊王頵薨。戊辰夜,東北方...
凡喪皆有品第,恐或無知之人,妄稱官秩,自今以後,除升朝官、見任官亡歿外...兼勒驅使官與金吾司並門司同力轄鈐,如有大段逾越,即請據罪科斷行人,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