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

《十堰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已經十堰市政府同意,十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9月23日印發.

基本介紹

全文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和增進人民福祉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型升級、融合創新服務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根據《湖北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十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規劃基礎
“十三五”期間,十堰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信息基礎設施、智慧城市建設、數字創新能力、產業數字融合等領域建設全面展開,創新基礎設施體系日趨完善,有力支撐了十堰市“十三五”發展目標的實現。
第一節 發展基礎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十三五”末期,十堰市光纜網路總長度超過28.18萬公里,網際網路出口頻寬達2440G,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09.64萬,移動網際網路用戶320.56萬戶,全市城區與農村行政村光纖寬頻和4G網路基本實現全覆蓋,城市家庭寬頻接入能力平均達到100M,中心城區達500M,成功入選2020年度國家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城市。全市5G網路部署進展順利,已建設完成5G基站1702個,超額完成預定目標13.4%。
智慧城市建設實現新突破。十堰市智慧民生領域快速發展,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旅遊、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區、智慧環保、電子商務、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等方面套用不斷豐富。“十三五”末期,全市660所規模以上中國小已基本實現寬頻網路“校校通”,416個“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工程”全部完成。建成與公安聯網A類視頻探頭6600餘個,社會單位B類探頭75000個,實現重點場所、住宅小區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在2018-2019年度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影響力評估中,十堰市獲評中國轉型升級優秀智慧城市。
數字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十三五”時期,十堰市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產業布局持續最佳化,以汽車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在數字創新領域呈現良好勢頭。東風汽車商用車公司技術中心(國家級)、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十堰)示範基地、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汽車動力傳動與電子控制”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國家和省級創新平台、國家汽車零部件質檢中心等產業創新平台建設成果突出。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300家,擁有發明專利634件,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培育及專家庫平台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產業數字融合套用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十堰市產業數位化水平顯著提升。農業信息化穩步發展,農村網際網路體系建設逐步成熟,全市村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達900餘個,各縣(市、區)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全覆蓋。“兩化融合”水平持續增長,工業網際網路套用順利推進,東風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湖北萬潤“鋰電池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創新平台建設”項目、“東風宏雲項目”入選國家重點平台及項目,2019年全市“兩化融合”類試點示範企業達118家,企業“兩化融合”評估指數達56%,企業上雲數量達930餘家。智慧旅遊水平持續提升,旅遊雲計算數據中心、十堰智慧旅遊公共服務網、十堰智慧旅遊電子商務網、十堰智慧旅遊客戶端建設升級順利推進。
技術合作持續深入推進。“十三五”時期,十堰市數字經濟領域對外合作不斷推進。京東集團與十堰市人民政府簽署“網際網路+”新經濟合作協定,共建雲計算大數據產業基地、電商產業生態中心、產業孵化創新中心、“網際網路+旅遊”套用示範中心等重大項目。北京中潤普達集團分別與十堰市人民政府、張灣區人民政府簽署戰略框架協定和投資協定,在十堰市建設中文語義類腦智慧型系統(機器人)研發中心、套用中心和產業孵化中心,構建人工智慧產業鏈、創新鏈和生態鏈。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堰市快速發展,新經濟產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成效顯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等技術創新持續突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城市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
第二節 機遇與挑戰
技術變革推動數字經濟全面發展。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產業體系架構重塑,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正發生重大變化。信息技術升級疊代周期持續縮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疊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關鍵引擎。以5G、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競爭進入白熱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邁入高速發展新階段。
新需求驅動新型基礎設施加速發展。國內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堅期,國際環境也處於深度變革期,同時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帶來的經濟下行仍在持續。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具有提升民生消費質效和強化經濟發展後勁的雙重作用,黨中央、國務院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接連作出重要部署,湖北省也陸續出台相關支持政策,加速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新型基礎設施正迎來蓬勃發展期。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崛起、漢江生態經濟帶等重大戰略為湖北省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十堰市巨觀經濟發展環境和發展基礎不斷向好,新型基礎設施產業生態持續完善。
“東數西算”戰略助推新型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隨著數據逐步成為基礎戰略性資源和重要生產要素,國家加快實施“東數西算”戰略,並明確提出構建布局合理、綠色集約、東西一體的基礎設施格局,中部地區優先加強與鄰近國家樞紐節點的網路連通,後續根據發展需要,適時增加國家樞紐節點。十堰市是湖北省對接西部數據中心的橋頭堡,在清潔能源、氣候環境、生態條件等方面具備突出優勢,同時在數據信息套用領域擁有廣闊市場需求,未來將積極爭取國家、湖北省在十堰市布局大數據中心樞紐節點,持續提高數據中心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水平,為十堰市大數據中心、物聯網等建設提供強大驅動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迎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期。
總體看來,省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勢頭良好,為十堰市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整體發展環境有利的同時,十堰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數字經濟規模總體較小、高科技企業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精通數位化生產製造的高端數字複合型人才匱乏、人才培養難度較大,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創新融合能力不足、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不夠,“城市大腦”數據價值挖掘不夠深入、市政智慧化建設有待最佳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模式需要進一步探索創新等。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十堰市區位、交通、產業、市場、科教優勢,在抓好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產業富市、科技興市、生態立市、交通強市、文化塑市的基礎性、引領性、關鍵性舉措,加快推進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技術創新平台、大科學裝置等建設,著力培育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的新業態和新增長點,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推進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建設全省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為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貢獻基建力量。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統籌謀劃,高位推進。堅持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盤棋,加強多部門跨領域全區域協調,統一思想認識,各司其職、齊抓共管、形成合力,高質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結合先進地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經驗,探索符合十堰市實際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積極調動各類市場要素和主體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數智賦能,激發活力。推動數據資源高效匯聚和深度開發,構建數智賦能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找準公共數據開放共享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不斷提升數據資源價值,激發經濟新活力。
融合創新,建用並行。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各產業各領域深度融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推廣新技術套用,形成以建促用、以用助建的良性發展格局。
第三節 總體結構
1.功能架構
按照“全局構建、集約建設、長效發展”的設計思想,堅持統籌規劃、統籌布局、統籌建設,自上而下打造共建共享、高效利用、功能完善的新型基礎設施,構建“新基礎、新支撐、新平台”。“新基礎”是指以網路體系、無線城市、數據中心、區塊鏈為主,打造高效、集成、可靠的信息基礎設施;“新支撐”是指圍繞產業發展和城市運行需求,全面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智慧農業、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智慧城建、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數位化治理、智慧環保等智慧設施,提升十堰市融合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新平台”是指支持在政務服務、城市管理、前沿創新等領域推動互動式智慧型化新型基礎設施套用平台建設,為十堰市產業發展與便民惠民並舉提供創新驅動力。
2.層級架構
向上對接湖北省信息網路設施、計算存儲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和安全基礎設施,向下統籌搭建市、縣(市、區)兩級架構。
市級層面。升級城域網、“市—縣”骨幹承載網,開展城區5G網路和千兆光網深度覆蓋。建設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區域大數據中心、城市大數據中心、本地計算設施、邊緣計算節點。建設市級共性套用支撐基礎設施和智慧城市運營中心等特色基礎設施。根據十堰市創新能力和產業特徵,建設市級創新基礎設施和企業級創新基礎設施。完善市級網路安全設施,推動企業級網路安全設施建設。
縣級層面。建設完善“縣—鄉鎮”接入骨幹網,加快推進縣(市、區)5G網路和千兆光網覆蓋,有序推進行政村5G網路和千兆光網建設。縣(市、區)根據實際需求建設邊緣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設施。積極參與市級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十堰市共性支撐能力,發展智慧化特色套用,結合各地特點建設開發區、產業園等創新設施載體。配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建設網路安全防護軟體和設備。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以信息網路升級為重點任務,全市光纖寬頻、無線寬頻、廣播電視網路實現全域深度覆蓋,5G商用全面普及,重點城鎮實現5G全覆蓋,打造8-10個重點領域5G網路試點示範套用樣板,建成廣覆蓋、大頻寬、高移動的泛在信息網路設施,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布局更加合理,投資帶動作用更加明顯,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型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
展望2035年,十堰市高效、穩定、完善、泛用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新型基礎設施規模和質量達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建成鄂西北區域性網路樞紐、漢江流域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為區域經濟社會數位化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點。信息網路、新技術基礎設施實現持續演進升級,對經濟社會生態發展賦能作用顯著。融合基礎設施全面普及,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互動式智慧型化套用平台套用質效躋身全省前列,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第三章 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打造高質量網路體系
加快部署5G網路。分步建設5G基站,加快5G規模組網,優先覆蓋大型交通樞紐、重要公共場所、重點產業園區、景區景點等區域,推進室內分布系統共建共享,確保室內信號全覆蓋。強化典型引領和場景建設,推動5G創新套用。實現全市城區(含縣城)5G網路深度覆蓋,鄉鎮駐地、周邊主要景區、道路實現5G網路連續覆蓋,“十四五”末,全市5G基站數量達到7000座。
推進信息網路升級。持續開展光纖網路擴容,布局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推進千兆光纖入戶、萬兆光纖進樓。加快部署天基網際網路、物聯網系統,推進典型套用的IPv6升級,推動網路、套用、終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接入設施SDN、NFV改造,建成智慧型、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網路。“十四五”末,網際網路出口頻寬超過2Tbps,IPv6活躍用戶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建設高標準數據中心。依託華為等國內頂尖的網際網路企業,加快十堰武當雲谷大數據中心建設,提升雲計算服務、數據存儲能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積極爭取納入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布局。重點加快十堰武當雲谷大數據中心建設、十堰一體化大數據套用平台改造、十堰工業大數據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十四五”末,全市在用數據中心機櫃數達到4萬架,數據中心PUE值不高於1.4,建設完成40個以上邊緣計算資源池節點。
打造網際網路服務平台。圍繞城市管理、民生保障、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等領域打造新型物聯網,規模化部署低功耗、高精度的智慧型化感測器,實現大規模“物物連線”。建立對接國家標準的物聯網感知設施標識和編碼標準規範,加強數字標識推廣套用。探索區塊鏈技術先行先試,打造區塊鏈交易中心、檢測中心、場景體驗中心等公共平台,推動區塊鏈和物聯網、數字孿生城市等前沿技術融合套用。“十四五”末,全市培育至少4家省級智慧型製造示範企業,帶動1500家企業上雲,依託全市大數據云體系實現物聯網平台各縣(市、區)及各行業全覆蓋。
第二節 構建漢江流域大數據中心重要節點
積極爭取國家、湖北省在漢江流域布局大數據中心集群,爭取將十堰市作為漢江流域大數據中心集群重要節點城市。充分發揮十堰市跨區域數據協同多、範圍廣的優勢,構建漢江流域大數據中心,推動跨區域數據匯聚和按需使用。依託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開展跨區域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協作。建設市級大數據中心,對接縣(市、區)級邊緣數據中心、企業大數據中心,形成政務、交通、水利、農業、城管等主題資料庫,推動數據互通共享、融合套用。
第三節 探索區塊鏈基礎設施套用
對接BSN湖北主幹網,推進市級節點建設。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區塊鏈通用技術平台,推動面向智慧型製造、農業產銷、企業評級、金融貿易等領域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據信息和公共服務平台。推進跨鏈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安全穩定的區塊鏈環境,保障跨鏈延伸安全性。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實現業務快速上鏈,加快形成規模效應。
第四章  促進高效智慧型融合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基礎設施融合賦能,促進高效智慧型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構建農業、交通、能源等領域大數據平台,推進水利、城建、環保等領域感知設施部署,實現傳統基礎設施智慧型感知、高效運營和數字管控,提升各領域現代化發展水平。
第一節 加快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建設
加強工業網際網路網路建設。提升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十堰)簽批行業服務能力,完善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體系,面向全市重點行業建成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支持東風、三環、小康等龍頭企業搭建2-3個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加快推進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智慧型網聯汽車綜合試驗平台建設。
加快標識規模化創新套用。圍繞智慧型製造、汽車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快速部署的套用模式,逐步向更多領域拓展。推動基礎電信企業持續升級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外網,打造低時延、高頻寬、廣覆蓋、可定製的高質量外網。鼓勵十堰市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利用5G、邊緣計算、時間敏感網路等新技術進行區域網路改造。選擇全市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建設打造一批“5G+工業網際網路”內外網建設改造樣板工程,挖掘提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工業套用場景,形成“5G+工業網際網路”建設改造示範引領效應。
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在汽車電子、智慧型汽車等重點領域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支持東風公司等龍頭企業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助力十堰汽車產業快速實現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升級。繼續推動重點工業設備上雲、企業上雲,加速形成建平台與用平台雙輪驅動的良性循環。
持續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平台建設。對接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監測與態勢感知平台,面向全市重點工業企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利用流量分析、主動探測等技術手段,構建集監測、預警、通報、處置為一體的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體系。推動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監測平台建設,提升企業自身安全防護能力。
第二節 推廣高效智慧農業設施
推進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的智慧型化與網路化。擴大農業物聯網和大數據套用,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智慧型感知、智慧型識別、智慧型控制、遙感監測等技術和裝備在大田作物、設施園藝、畜禽養殖等產業領域的集成套用,構建具有十堰特色的數字農業套用典範,實現種植養殖環境智慧型監控、水肥藥精準施用、生產智慧型分析決策、農機智慧型作業與線上調度監控等,提升全市農業生產精準化、智慧型化水平。以特色綠色食品為重點,推進農業物聯網示範工程。完善全鏈條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體系,運用區塊鏈等技術推進農產品質量全程線上監管,有序擴大農產品追溯管理範圍,探索推廣“合格證+追溯碼”管理模式。完善農業投入品監管平台,匯集全市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及監督檢查等數據,推動農業投入品線上監管。
支持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流通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推展銷”網路化發展,推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加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進城工程,支持和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展網上業務,重點打通茶葉、食用菌、黃酒等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鼓勵採摘農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等經營主體利用網路平台開展宣傳展示、網路預訂和線上交易,探索“農業+”業態智慧服務模式。
提升農業裝備智慧型化水平。促進物聯網、智慧型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和作業中的套用,推廣以無人機為重點的智慧農業裝備套用。開展無人駕駛農機試驗示範,推動無人機在農業病蟲害預警、大田作物播種、精準施肥施藥、土地確權、農業保險定損等領域的套用。大力推進智慧農機工程建設,促進北斗導航等技術在農機領域的大規模套用。對接湖北省智慧農機監管調度系統,推广部署農機智慧型監測終端,為農機安全生產監管、跨區域智慧型調度、精準作業和線上服務提供支持,有效提升農機作業效率,強化農機管理。加快推廣農機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平台,提高農機作業質量與效率。
第三節 發展便捷智慧交通設施
加快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廣5G、物聯網、BIM、GIS、北斗等信息技術在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建造、運維領域的套用,推動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鐵路智慧型化升級。感知網路與道路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加快城市道路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改造,逐步實現市域內機場、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線港口、重要國省幹線、綜合交通樞紐的新一代交通通信網路連續覆蓋。基於5G車聯網和車路協同工程,加快十巫、十淅高速公路及鄖武、城區至機場一級路、十堰市武十高鐵十堰東站至武當山西站智慧公路等項目建設,提升“人、車、路、雲”融合協同能力。整合行業主管部門、高速交警、經營單位等存量高速公路信息基礎設施,提升高速公路智慧型化水平,深化高速ETC拓展套用。推進西安至十堰高速鐵路主體工程實現全線2G到5G網路全覆蓋。實施庫區智慧水運示範工程,積極推進漢江電子航道圖、電子航標建設,加快推進庫區船舶AIS全覆蓋,實現船舶不停航監管和航道智慧型檢測,適時推進丹江口大壩、孤山航電樞紐智慧型船閘系統建設。“十四五”末,全市智慧高速公路達到1000公里。積極推進鐵路設施智慧型升級,加快建設十堰至西安高鐵、謀劃推進十堰至宜昌高鐵,融入“米字型、十通向”高鐵樞紐網,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提升鐵路建設、監測及管理等方面智慧型化水平。
提升民航智慧型化服務。推進武當山機場智慧型化升級,加快實現“5G+Wi-Fi6”網路全覆蓋,積極部署人臉無感登機、無紙化一證通關、行李自助託運、智慧型機位分配等服務設施。推進竹山、竹溪、鄖西、丹江口通用機場建設,建成“一主多輔”的航空樞紐體系。“十四五”末,全市智慧機場數量達到2個。
提升交通管理和決策智慧化能力。打造十堰市“數據一中心、交通一張圖、業務一平台”,全面實現交通數據集中管理、業務信息共享互通。建設交通大數據中心,匯總全市所有交通基礎設施的基礎信息、日常運行情況、規劃建設養護等基礎數據,實現交通基礎信息“一本賬”。構建交通網路一張圖,匯集全市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建立具備實時監控、動態更新的一體化信息資源庫。打造交通綜合平台,分類構建交通信息分析展示、交通運行監測、應急指揮調度、交通規劃建設信息管理等模組,搭建統一的套用支撐平台,以模組化、組件化的方式提供靈活度高、操作性強的平台環境。
推動公眾出行智慧型化。積極推進鐵路、民航、道路客運售票、檢票、安檢、登乘等服務設施設備智慧型化升級改造,實現市內客運樞紐服務“無紙化”,打造客運全程電子化服務體系。促進交通、旅遊等各類信息共享融合,推進各種運輸方式實現信息互通、運力匹配、組織銜接、時刻對接,形成“線上資源合理分配,線下高效優質運行”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搭建智慧公交雲平台,建設城市公交智慧型港灣候車廳,實現線路站點實時查詢、車輛位置實時共享、到站實時提醒等功能,積極推廣手機NFC、二維碼等移動支付,形成涵蓋“人、車、站、線”的智慧公交出行網路。創新拓展以智慧型移動終端為基礎的微博、微信、APP等多種交通出行服務信息發布渠道,強化與氣象、公安交警、旅遊、運管等相關部門信息共享,結合移動信令數據,為公眾提供更加個性、及時的出行服務信息。
完善智慧物流設施建設。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實現公路、鐵路、民航、市場監管、衛生防疫、商務等部門數據交換與共享。打造高效快捷的城市商品物流配送中心,推動智慧型倉儲、集運分撥、共同配送、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核心環節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加快貨運物流數位化建設,實現貨物動態跟蹤與管理,提供全程可監測、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務。推廣“網際網路+貨運物流”新模式,建立統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實現物流業務的線上化、數位化、標準化、自動化和智慧型化。建設多式聯運信息系統,實現航空、公路、鐵路等統一調度。加快研究制定全市貨運物流單據電子化相關技術標準,推進貨運單證電子化,構建“一單制”高效多式聯運體系。
第四節 建設低碳智慧能源設施
推進智慧電廠建設。以京能十堰熱電智慧電廠項目為抓手,綜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搭建適應電廠複雜環境的全域工業物聯網和數據傳輸網路。率先在火電和水電領域開展基於5G通信的工業控制與檢測網路升級改造,實現生產控制、安全巡檢、運行維護、應急救援等重點環節智慧化套用。
推進智慧型油氣建設。加快“5G+充電設施”建設,統一智慧型充電服務平台,依託加油站、停車場、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場所,建設車樁相隨、智慧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探索新能源換電模式,推動智慧型換電站建設,發展智慧型換電服務網路,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能源轉型。加快補齊儲氣能力短板,推進以縣(市、區)為單位的LNG儲氣設施建設。“十四五”末,全市各級網路充換電設施投資達到7.34億元,中心城區規劃各類充換電設施約1.38萬個,其中專用網路約1268個、公用網路約955個、基礎網路約1.16萬個,儲氣能力達到150萬立方米。
推進智慧電網建設。升級改造電網智慧型調控系統,加強5G技術在分散式電源接入調控、輸變電環境實時監測與故障定位、配電自動化等環節的套用。加快建設十堰至臥龍50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啟動十堰第二座500千伏變電站建設,全面最佳化原十堰東汽電網,建設城區上海路、鄖陽老城、鄖西上川、房縣化龍、竹山麻家渡、竹溪郭家梁輸變電工程及丹江大柳樹變擴建工程等25個110千伏電網項目,建設鄖陽梅鋪、鄖西黑虎、房縣萬峪、竹山黃栗、竹谿縣河、丹江石鼓輸變電工程等44個35千伏電網項目,確保全市每個鄉鎮至少1座35千伏及以上變(配)電站,提升城鄉電網供電能力與可靠性。“十四五”末,形成以500千伏十堰變、漢水變為支撐,南、北2個220千伏環網,中部3條220千伏鏈路“兩環三鏈”結構的智慧電網,保障十堰電力可靠供應與外送。
第五節 建設協同智慧水利設施
加強數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落實華為與漢江水利水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框架協定,基於華為在ICT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先優勢,以水利信息化推動水利數位化,打造水利水務智慧型體。依託城市大腦防汛場景建設,升級現有通訊信息網路,形成數據匯集、交換和共享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市監測站網布設,擴大信息採集覆蓋面,提升防洪排澇動態監測能力,加強全市重點防護對象的水情、雨情、墒情、工情、災情監測。提升江河湖庫水文監測、水庫安全監測、水質站監測、水工程安全運行實時監測等監測能力,提高重要堤段、重點險工險段、敏感河段監測覆蓋率。
第六節 建設先進智慧城建設施
實施智慧型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試點建設,對全市燃氣、供水、排水、熱力、橋樑、通信等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和智慧型化管理,加強各類市政設施銜接協調,著力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慧型綠色、安全可靠的智慧型基礎設施體系。推進智慧型感知設施建設,搭建智慧型運維基礎體系,實現基於BIM、CIM平台的市政基礎設施智慧型化管理,對管網漏損、燃氣安全等及時預警和應急處置。構建包括基礎地理信息、建築物和基礎設施三維模型、標準化地址庫等的CIM平台基礎資料庫,持續更新完善,提高數據種類和模型精度,充分發揮CIM平台的基礎支撐作用,在城市體檢、城市安全、智慧型建造、智慧市政、智慧社區等領域深化套用。
第七節 打造便民智慧醫療設施
完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資源,推進跨院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共享。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的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與省級平台對接,整合各類醫療機構數據,促進數據互通與共享套用,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及全市2389家醫療機構全民健康信息網路覆蓋。支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性疾病防控、健康服務業發展等領域大數據開發套用,完善基於大數據的傳染病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和分級精準回響機制,建立健全有效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推進智慧醫療設施升級工程。加快推進智慧醫院建設。依託實體醫院,推動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對接省級平台,推動全市人工智慧醫療影像雲和人工智慧輔助診療平台建設。
加快遠程醫療服務平台和視頻雲服務平台建設,推動醫療機構利用網際網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推動太和醫院、人民醫院、國藥東風總醫院等三家甲等綜合性醫院建設5G智慧醫院,重點建設5G遠程診斷、5G遠程手術、5G遠程急救等,到2025年,完成全市三級以上醫院5G智慧醫院建設。大力推廣遠程診療模式,推進智慧醫療和健康服務。推動建立醫院綜合運營管理系統、醫療廢棄物管理系統、智慧型設備監控系統等,提升醫院管理智慧化水平。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流程醫療服務。推動太和醫院、人民醫院等重點醫院加快建設網際網路醫院,加快實現醫聯體資源上下貫通、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促進醫聯體機構間檢查檢驗結果實時查閱、互認共享,構建“醫聯體式”網際網路醫院格局。
發展人工智慧醫學影像雲,提升醫療機構影像診斷能力。以太和醫院、國藥東風總醫院、人民醫院等重點醫院為試點率先建設人工智慧醫學影像雲,提供遠程診斷、疾病智慧型篩查、治療方案推薦等人工智慧輔助服務。
第八節 完善雙線融合智慧教育設施
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充分依託國家、省骨幹網路,建設教育專網,暢通連線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實現網路地址、域名和用戶的統一管理,深入推進IPv6等新一代網路技術的規模部署和套用。按需擴大學校出口頻寬,實現全市中國小固定寬頻網路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推動中國小校園區域網路升級,通過5G、千兆無線區域網路等方式,實現校園無線網路全覆蓋,保障校內資源與套用的高速訪問。建設校園物聯網,推動安防視頻終端、環境感知裝置等設備聯網。通過寬頻網路為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輸送優質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完善智慧教學設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體教學裝備水平,支持互動反饋、高清直播錄播等教學方式。部署學科專用教室、教學實驗室,依託感知互動、仿真實驗等裝備,打造生動直觀形象的新課堂。有條件的學校普及符合技術標準和學習需要的個人學習終端,支撐網路條件下個性化的教與學。建設滿足教學和管理需求的視頻互動系統,支撐居家學習和家校互動。推動中國小校智慧型實驗室建設,利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實驗教學、模擬實驗過程,創新實驗教學模式,探索實驗室安全智慧型監管。
完善智慧教學平台。升級面向廣大師生的網路學習空間,依託空間匯聚各類終端、套用和服務產生的數據,為教育教學提供支撐,促進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建立師生數字檔案,記錄存儲學習經歷與成果。普及新技術條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體驗式、探究式等教學,探索新型教學方式。依託國家、省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本地優質資源庫建設,推動“三個課堂”等套用,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建設中國小學情分析系統,開展基於大數據的智慧型診斷、資源推送和學習輔導等套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建設智慧教育平台。依託“網際網路+教育”平台,促進教育數據套用,形成教師、學生、學校組織機構等權威數據源,為推動“一數一源”提供支撐。升級十堰教育發展動態監測能力,提升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強化精準趨勢分析能力,完善教育科學決策服務系統。深化管理套用,推動教育行政辦公數位化,支持全流程、全業務線上辦理,普及線上協同辦公、移動辦公等新形式,利用一體化服務平台,推動政務服務全程網上受理、網上辦理和網上反饋,實現一網通辦。
第九節 發展創新智慧文旅設施
推進智慧文旅平台建設。整合全市旅遊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實時採集分析,為旅遊產品訂製、應急事件處置、政府行政監管等提供決策支撐。加快建設集旅遊行業管理、信息服務、市場行銷於一體的全域智慧文旅綜合服務平台,著力實現“掌上游十堰”。運用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5G、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構建便捷、高效、統一的智慧旅遊大數據服務模式,集聚文旅資源、整合供應鏈服務,實現全域信息服務一體化、市場行銷精準化、行業監管智慧型化、產業運行數據化。
推進智慧景區建設。以武當山等重點旅遊景區(點)為抓手,深入推進“智慧景區”建設,建設完善景區預約服務平台、信息發布平台、安全巡查系統、電子票務系統、智慧停車系統、智慧型調度平台、應急管理平台等,提升旅遊服務體驗。加快5G網路在景區、景區道路覆蓋。結合5G、大數據、人工智慧、AR/VR等技術,開展網路直播、AR/VR等線上旅遊。發展創新智慧景區建設,建成一批數字虛擬景區,豐富虛擬旅遊內容層次,立體展現十堰自然風貌、人文歷史、風土民情等特色。
推進智慧文化場館建設。推動智慧文化(群藝)館、智慧圖書館建設,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信息化水平。完善市級圖書館電子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電子資源統一檢索平台,提升電子資源的一站式檢索和個性化推薦服務功能。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虛擬專網聯通數字圖書館與數字文化館,推動市縣圖書館、文化館與國家及省圖書館、文化館數字資源互聯共享,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推廣線上線下互動式服務模式套用。運用人機互動、VR/AR等技術,融合十堰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互動式特色文化體驗專區,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互動性、趣味性、科普性。
推進智慧體育場館建設。依託十堰市奧體中心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信息化平台,集成全民健身電子地圖、場館運營動態、國民體質監測、賽事活動發布、科學健身指導、全民健身參與度調查等功能,提供查詢、預訂、參賽等便捷服務,實現全民健身信息資源共享。匯總分析民眾健康管理、場館運營效率、賽事活動參與度等數據,提升全民健身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第十節 升級數位化社會治理設施
推進“城市大腦”建設。構建多級聯動的城市管理大數據中心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實現全市各縣(市、區)總體態勢、運行管理、綜合服務、分析決策、重大項目等“一屏感知”。緊抓十堰市與華為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合作契機,順應城市發展趨勢,由城市數位化邁入城市智慧化。依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賦能,推動“城市大腦”建設,重點圍繞“優政、善治、惠民、興業”四個方面穩步提升智慧化城市套用,加快“城市大腦”在城市治理、生態環保、公共安全、應急指揮等領域綜合套用。
推進共性支撐能力建設。完善個人身份認證、機構電子印章、電子證照、網上支付等系統建設,探索建設區塊鏈政務服務平台。完善市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構建十堰市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和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平台,建設全市物聯網感知設施統一管理平台。積極推進城市級BIM管理平台建設,統籌構建CIM基礎平台,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
第十一節 改造先進智慧環保設施
加快智慧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全市水環境、大氣自動監測網路、“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構建集生活污水、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運行和監測監管於一體的城鄉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加快竹谿縣、鄖陽區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區的智慧生態示範點建設。推進工業、農業、服務業等中小企業共建共享污染治理設施。加快“雙碳”工作數位化,以十堰遠景方舟能碳數字管理平台為試點,推動能碳管理數位化,打造數字賦能“雙碳”管理全省示範。推進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污染源監控、環境綜合執法等領域套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新體系。
第十二節 推動建設智慧民政設施
以十堰市民政數據資源中心為基礎,進一步推進全市各級民政業務數據的高效採集、有效整合,對接民政部金民工程數據交換平台、省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和十堰“智慧城市”等重點項目,開發“智慧民政”綜合信息系統,利用數據採集、存儲、清洗、分析、可視化、安全與隱私保護等領域關鍵技術,深化數據關聯分析與融合利用,提高頂層決策、監管和公共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推進民政大數據匯聚、治理、共享、套用、安全的全方位發展,在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殯葬管理、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慈善事業、志願服務等方面實現信息匯總、數據核查、智慧型糾錯、業務監管、應急調度、服務套用等功能,推動民政公共服務智慧便民。
第十三節 推進建設智慧林業設施
加快推進十堰市智慧林業設施建設。構建全市林業信息化“一張網、一套數、一張圖”,為全市林長制工作和林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信息化、智慧化支撐。
統籌整合全市林業資源信息數據。通過推進業務系統建設,促進全市林業資源信息數據深度融合。完善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機制,提升信息開放服務能力和大數據綜合開發利用能力。逐步完善林業資源資料庫,完善平台統一、數據統一的全市林業“一張圖”管理,進一步形成信息共享、數據共用的全市林業“一套數”,為全市林業建設提供全面、共享、及時、準確的數位化支撐。
大力推進林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完善延伸林業專網為基礎,以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為重點,以省市縣點四級為節點,加大林區4G/5G網路信號覆蓋度。積極推動以人工智慧為引領的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衛星遙感、5G、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林業領域套用,建設技術先進、覆蓋面廣、高效協同的“天網、地網、林網、人網”一體化林業信息基礎設施和林草生態感知網路體系。
加快推進林火預警監測和森林資源監管體系建設。建設推廣林火衛星監測、高空雲台視頻監控、無人機巡護、護林員巡檢於一體的“四位一體”技防體系。重點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新(擴)建視頻監控系統,提高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的覆蓋率。構建以省森林防火巡護站為中心,各市縣區和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為網點的全市無人機巡護系統。改進林火衛星遙感監測系統,提高準確率。最佳化森林防火護林員“掌上森林”巡護系統,提高使用率。運用“四位一體”(含野外遠紅外攝像機及遠程地面監測)的多種監測手段聯檢聯動,提升林區生物多樣性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監測能力。通過體系建設,不斷提高林業智慧型化監測監管能力水平,逐步形成全市林業“空天地人”一體化的林火預警監測和森林資源監管網路體系。
第五章 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套用平台建設
第一節 完善政務服務信息平台建設
持續深入開展數字政府建設,全面推進政務服務數位化,帶動政務服務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重塑變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加快整合各部門政務信息系統,實現與湖北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對接。推動網上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充分利用線上平台拓展辦事渠道,實現政務服務“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馬上辦”,提升全市統一網路理政服務效能。完善十堰市政務雲平台建設,搭建統一的政務雲服務管理系統,加快企業雲、行業雲與城市政務雲平台融合對接,形成覆蓋全市、互聯互通的“1+9+N”政務雲體系。建立市、縣(市、區)兩級數據交換共享平台,實現市、縣(市、區)兩級數據資源交換共享。落實湖北省統建四級縱向網路、市縣鄉分建橫向網路體系建設,建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統一出口”的政務外網“一張網”。加速政務專網和政務外網業務整合,實現政府內部職能和外部功能數位化轉型。
第二節 推廣城市數字管理平台建設
升級城市治理基礎設施。推動各設區市完善新一輪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有序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和縣城智慧化改造,實施供水、排水、燃氣等市政公用設施智慧型化升級。完善城市物聯網綜合感知平台,充分利用CIM技術,推行城市大腦建設,打造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實施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設社會綜合治理平台、格線化綜合管理、社會治理智慧型化套用平台和社會治理大數據套用中心。普及城市公共服務平台套用,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台。
第三節 加強前沿高端創新平台建設
建設前沿高端的創新基礎設施,推進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最佳化提升全市重點實驗室創新研發能力,重點謀劃推進國家級汽車動力傳動與電子控制實驗室等項目建設。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聚焦重點產業領域,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和新型研發機構,統籌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支持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籌建湖北省首批工業設計研究院。重點推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重點支持建成湖北商用車及智慧型裝備工業設計研究院、汽車零部件輕量化技術轉化中試研究基地,積極參與車聯網路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全力推動建成遠景零碳汽車技術聯合研究院,聯合東風汽車集團公司等頭部企業,積極開展零碳技術、新能源汽車和配套裝備技術等研發,牽頭制定國家商用車換電模式標準、新能源集成式底盤製造標準等國家行業標準。“十四五”末,全市力爭新增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新建2個國家級、15個省級創新平台,規上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超過60%。
第六章 提升新型基礎設施安全可靠水平
第一節 構建設施安全保障體系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的網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從基礎層到套用層的網路軟硬體相互交融貫通的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將網路安全思想、政策、法規、技術嵌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全過程,健全網路安全系統條塊結合、各司其職、協調融合的網路安全技術架構。重點圍繞5G、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套用場景,建設網路安全測試驗證、產品檢測、實訓演練等技術支撐平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網路安全保護系統,全面提升大數據環境下防攻擊、防泄露、防竊取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快各行業、領域安全防護平檯布局。
第二節 提升安全技術支撐能力
完善數據加解密、VPN、審計、防火牆、入侵監測等傳統網路安全防護,充分利用人工智慧、IoT智慧型感知、軟體定義安全、安全虛擬化等新技術,提高主動預警和安全防禦能力。支持科研機構、新型基礎設施企業和安全平台企業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安全實驗室建設,結合重點行業新型基礎設施控制系統體系架構特徵,從設備安全、網路安全、套用安全、邊界安全等方面建立多維安全防護策略,完善安全防護流程。
第三節 加強行業套用安全防護
鼓勵安全平台企業為數字政府、工業控制、智慧型交通、電子商務、智慧農業、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電網、智慧城市等套用場景提供整體安全解決方案與定製化安全功能,綜合運用基礎安全技術、安全防護體系與安全防護框架,持續開展安全設施提升改造,推動形成網路安全能力與行業套用深度融合的功能自適應,保障重點場景安全運行。加快推動密碼技術創新和規範套用,廣泛部署商業密碼在智慧型交通智慧能源、數字市政等融合基礎設施領域套用,推動商業密碼與金融、政務、民生、製造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提升融合基礎設施穩定可靠運行水平。加快推廣自主可控處理器、作業系統、資料庫底座套用,構建自主可靠的政務雲服務環境。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機制。建立十堰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進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協調機制,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旅局、市衛健委、市行政審批局、市通信管理局等部門加強協同,引導和鼓勵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科技企業等社會資源共同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多要素資源協調。推動智庫建設,成立跨行業、跨區域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引導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和企業廣泛參與,為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學決策建議。
第二節 強化資源支撐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原則,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創新多元化資金投入、多元化主體參與的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模式,對公益性項目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對經營性項目強化政府引導。加強用地用能保障,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結合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布局,提前做好土地儲備和資金分配調劑,優先保障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強化資金保障,積極爭取中央和省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專項基金,統籌市級相關資金,支持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建立政銀企對接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項目信貸支持力度。切實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鼓勵各類投資公司等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出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人才支持政策,強化人才培育,加快人才引進,做好各級幹部和技術技能人員關於新型基礎設施相關主題培訓工作。
第三節 推動資源共享
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共享復用”的原則,統一建設城鄉新型基礎設施感知體系,推進資源共享,助力平台共用。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統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加大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建設力度。廣泛匯聚信息資源,構建人聯、物聯、智聯的數據共享開放服務體系,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推進信息資源聚合、互通和運用。
第四節 最佳化發展環境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構建從建設、套用到產業化的全價值鏈規劃體系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保障。加強5G網路規劃編制,將各縣(市、區)5G通信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內容,並將5G通信設施建設納入建築物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開展聯合規劃、設計和驗收。加大新型基礎設施項目招商引資力度,降低落地門檻,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公共樓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高鐵、機場、高速公路等公共設施免費開放給5G設施使用,合理制定支持5G、大數據中心落戶本地的用電補貼政策,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建立電力保障聯繫溝通機制和基站用電報裝綠色通道,按照國家支持5G建設的電價政策給予優惠,支持通信基站開展直供電改造。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勞動力、資本要素市場,加快培育技術、數據等新興要素市場。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新型基礎設施相關企業設立、經營、發展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最佳化創新環境,加強新型基礎設施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開展產業專利導航,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等工程。
第五節 保障安全生產
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全市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過程中全面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作為本地區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其他班子成員對分管範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承擔領導責任。工程項目實施前建設單位充分評估安全生產風險,加強對供電、通信管線等隱蔽性設施監測監控,建立大型工程安全技術風險防控機制。圍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建立市場準入、違規行為查處、誠信體系建設、施工事故處罰相結合的管理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