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十三太保”在
西北軍中是怎樣叫起來的,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為是在1919年前後
馮玉祥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湖南常德的時候。那時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戰的軍官,即:機關槍營營長
韓多峰、一團二營營長
孫良誠、三團一營營長
韓復榘、三團二營營長
石友三、三團三營營長
趙席聘、四團一營營長
劉汝明、四團二營營長
佟麟閣、以及炮兵營長
孫連仲,其餘也都是營級軍官。這些營級軍官,特別為馮氏信任和倚重。馮部官兵在艷羨之餘,於是套用了京劇《珠簾寨》中李克用寵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將韓復榘、孫良誠等13名軍官,也稱之為“十三太保”。這名稱的內涵既有戲謔,也有諷刺。
馮玉祥的這13名“太保”,從年齡上來說,大都是1890年前後生人,比
馮玉祥年青一些。從籍貫上來說,都是北方人(淮河以北統稱之為北方),比如
石友三是吉林省人,
過之綱是安徽省蒙城人,
韓復榘是河北人,
韓多峰是山東人,我把他們都稱之為北方人。實際上馮玉祥
西北軍的成員,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馮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這些人稟承了西北軍的傳統能忍艱耐苦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戰,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韓復榘,因為他的父親是教書先生,所以他近水樓台也讀了不少“子曰、詩云”,並且練就了一手好字(我見過他寫的字),並不是傳說中的大老粗。馮玉祥沒有正式進過什麼學校,當兵後他酷愛讀書,所以對他的有點文化的部屬特別青睞。“十三太保”這些人,雖不是外國或中國軍事學校的畢業生,但卻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在他的絕大多數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
馮玉祥的重視,逐步把他們提拔為高級軍官,到1928年
西北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時,“十三太保”大都已成為師長以上的高級軍官了。
西北軍中的十三太保以
韓復榘、
孫良誠、
孫連仲、
石友三、
劉汝明這5人升遷得最快,到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時,他們除擔任軍職外,有的還擔任了地方行政職務,如孫良誠擔任山東省主席,韓復榘擔任河南省主席,孫連仲擔任青海省主席,劉汝明、石友三也都當了軍長。正因如此,在西北軍中這5人又被稱為“新五虎將”,借喻他們與
馮玉祥像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之與劉備一樣。至於為什麼稱他們為“新五虎將”,是因為
西北軍中已有“老五虎將”之說,即
宋哲元、
鹿鐘麟、張之江、劉郁芬、李鳴鐘是也。北伐以後“老五虎將”大都已離開部隊另有任用,“新五虎將”在西北軍中也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韓復榘
韓復榘(1890—1938年)字向方,1890年出生在河北霸縣
勝芳鎮(今霸州)東台山村一個小康之家。中國近代史上軍閥之一,在20世紀20至30年代聲震西北、華北、中原各地,曾叱吒風雲一時,後投靠
蔣介石,官至國民黨
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因其不戰而放棄濟南並密謀反蔣,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處決。
石友三
石友三(1891年—1940年12月1日),字漢章,中國吉林省長春農安人,國民革命軍
陸軍中將。1926年9月17日,
馮玉祥在蘇聯和
中國國民黨的支持下返回國內,決定出兵支持北伐,
五原誓師後組成
國民軍聯軍。石友三因背叛馮玉祥投靠晉軍,害怕得到報復,乘車前往
五原賠罪。一見馮玉祥撲身跪在地上大哭起來,馮玉祥說:“過去的事,一概不談,過兩天我就到包頭去!”10月8日,國民軍聯軍總部遷至包頭,石友三叛離閻錫山晉軍編入國民軍聯軍,再度投靠馮玉祥。此後。他投蔣叛蔣、投張(
張學良)叛張,投日又抗日,罵聲不絕。1938年,山東被日本占領後,他又投共叛共。1940年4月,石友三在冀南戰鬥中遭到八路軍的毀滅性打擊,遂轉而投靠日軍,在開封與日本駐軍司令
佐佐木簽訂互不侵犯協定,並準備在聯合消滅八路軍後向
日軍投降。
石友三的結義兄弟、部下
高樹勛不願做漢奸,遂密謀暗殺石友三。12月1日,高請石的老長官
孫良誠以調解石友三、高樹勛的矛盾為由為名,邀請石友三前往
濮陽柳下屯,在會中將其綁架後押於南寨村,十餘天后,用麻繩套住石友三的脖子活埋於黃河岸邊。
孫連仲
孫連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魯,漢族,
中國河北雄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著名抗日戰爭將領,抗日戰爭時期因堅守
台兒莊而聞名中外。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4月,東調的孫連仲被任命為馮部第八路軍總指揮。他率領
高樹勛的第十二師,連同騎、炮、工兵等部隊經隴東、陝西到河南,留
雷中田師駐防蘭州,維持後方秩序。孫連仲對這場即將掀起的蔣、馮戰爭的看法是:
西北軍實力不夠,後方地方軍閥勢力未完全削平、民變、土匪活動時有發生,仗還不到打的時候。如果孤注一擲,打敗了連退處都沒有。但多年養成的對
馮玉祥的服從性格,使他還是遵從命令全力投入了戰鬥。孫部入豫後,駐防
漯河、
太康、歸德及
安徽亳州等處。6月,孫部與
蔣方的
何成浚、
朱紹良部激戰,打敗了何、朱。此時
孫連仲電請馮玉祥允許他南下攻取武漢,馮來電阻止,要孫進攻
杞縣,以解亳州之圍。解圍後,孫又提出南進,馮仍不允,要他東進解
商丘之圍。商丘解圍後,交給
孫殿英守備。7月,戰場形勢開始轉向有利蔣方,馮軍在
隴海線上奮力支撐,希望能依託鄭州扭轉戰局。但原先支持
馮玉祥的
閻錫山見大勢已去,令其部隊撤出主要戰場,馮軍獨木難支,退往
豫北。9月18日,
張學良通電擁蔣,並派大軍入關參戰,馮軍失敗已成定局。10月,馮玉祥離鄭州北去。孫連仲率部到新鄉,
西北軍擁
鹿鐘麟為總司令,孫為副總司令,
高樹勛、
張自忠師歸孫指揮。鹿、孫請
劉驥去向馮玉祥請示下一步怎么辦,馮回電只四個字“西望長安”,意思是帶部隊向西開。這時,鹿鐘麟亦準備離部隊去天津,
孫連仲趕到火車上去挽留,無奈鹿執意要走,並請孫收拾西北軍殘局。孫怏怏而歸後欲說服部隊西退,但部下都不願意。孫也明白,大戰
前西北軍幾乎傾巢出動,陝甘地盤實已放棄,西退也是絕路一條。乃于思慮再三後派
田鎮南、
李顯堂、冉寅谷為代表,赴鄭州謁見
何應欽,表示願意服從中央,軍隊靜候改編。10月18日,在
新鄉發出通電,聲明今後“擁護中央,和平統一建國,決不參加內戰”。
孫良誠
孫良誠,1893年出生,字良臣,天津
靜海人,少投軍伍,入
馮玉祥軍幕,歷直奉,國奉,北伐多役。為馮軍“十三太保”,又號“五虎將”之一。及馮敗,投國府,命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抗戰軍興,時為冀察戰區副總司令兼游擊總指揮,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率所部萬餘,投
汪精衛。授第二方面軍總司令,移駐揚州。倭亂平,歸正,出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兼第一零七軍軍長,
徐蚌會戰,於江蘇
睢寧率該軍軍部及一師共五千八百人投降。並自請命往
蚌埠說降守將
劉峙,事敗,解金陵,囚獄中。
張維璽
張維璽(1889-1944)字
楚玉,山東
館陶縣人。
西北軍將領,
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戰後,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隱居。1936年被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至南京“陸軍大學特三期”學習。1938年於長沙畢業後,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上將參議兼貴陽軍訓部督練官。因父、妻被日偽抓捕命在旦夕,經軍委批准於1943年春去開封找
孫良誠解決
人質問題被孫扣留,日偽妄圖任命其為汪偽二方面軍副司令,他拒不受命,後被日偽毒死於江蘇
泰州白雲寺,終年55歲。
劉汝明
劉汝明,國民黨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立下過戰功,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劉汝明部隊不斷遭受解放軍的打擊,
淮海戰役中損失慘重,此後劉態度消極儘量避戰。廈門解放,
劉全軍被殲。1949年10月間僅帶少數人退到台灣,1952年退役。解放後,其在津房產被
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 暮年,其弟汝珍及其長子
鐵軍等家皆移居美國,他身邊親人極少,幾十年的袍澤們亦先他而去,孤寂淒楚之情時時縈繞心間,常使他沉湎於往事之中,寫有《劉汝明回憶錄》、《七七憶戰友》、《七七抗戰與二十九軍》等文章。在《七七憶戰友》中追憶往事,因絕大多數人都死在大陸,所以他心繫大陸,既懷念故人又懷戀故土。文章最後一句話是:“我們仍然人神有隔,我必一一到你們靈前去祭弔的。”當了一輩子軍人、地地道道行伍出身的
劉汝明於1975年4月28日病故台北。
佟麟閣
佟麟閣,
七七事變時,指揮29軍浴血抗戰,喋血
南苑,壯烈殉國,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國民黨追贈陸軍
二級上將。佟麟閣早年參加護國討袁戰爭。曾任
馮玉祥部陸軍第11師第21混成旅旅長。1926年9月五原誓師後,隨部參加北伐。1928年起,任
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35軍軍長、暫編第11師師長、第
29軍副軍長。1933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取得
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參加
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兼代理
察哈爾省主席,跟隨馮玉祥馳騁察省,打擊日軍,收復失地,為察省光復作出了貢獻。同日,敵人由
廊坊進犯團河,由
通縣、豐臺調集陸空軍於28日進攻南苑。當時南苑守軍有二十九軍衛隊旅、騎兵第九師留守的一部、軍事訓練團、平津大學生軍訓班等共五千餘人。
佟麟閣誓死堅守。日軍見久攻不下,便派飛機前來助戰,在敵機的狂轟濫炸中,帶傷指揮作戰的佟麟閣頭部又受重創,終於壯烈殉國,時年四十五歲。
過之綱
過之綱,安徽蒙城人。1912年被
馮玉祥招進左路備補軍,曾任馮部模範連排長。1922年任44團長。北京政變時任國民一軍1師2旅長。1929年任15軍長。中原大戰失敗後未向蔣投降,跟隨
宋哲元躲到山西。後到
韓復榘處任山東省參議廳參議。其兄
過之翰也是馮部要員,在
西北軍長期管理財金工作。
葛金章
葛金章,字仲文,安徽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曾任
馮玉祥部模範連班長、營長。1924年任團長時曾參與
永定河抗洪搶險活動。後任國民一軍中央第七混成旅長。中原大戰後,託庇於
韓復榘,任山東省參議廳參議。
趙席聘
趙席聘(1878—1957),字國珍,保定市趙家莊人。趙席聘與
劉郁芬系姑表兄弟,幼年在本村上學,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入
袁世凱武衛右軍,不久升
哨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入保定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春畢業後仍回武衛右軍任副隊官,
馮玉祥任隊官。
宣統二年(1910年)任北洋第二十鎮第四十協第八十標連長、第十六混成旅營長。1918年任團長、西北軍騎兵第八旅少將旅長。1924年跟隨馮玉祥參與了
北京政變,徹底廢除帝號,完成了
辛亥革命“趕走皇帝”的未了任務。1925年8月任甘肅省政府委員、河州鎮守使、甘肅省警務處處長、省警察廳廳長、國民軍駐甘少將師長、代理甘肅省主席、1930年5月任馮玉祥部第十八路軍中將總指揮,後任第十三軍中將軍長、西安城防司令,參加了
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趙也離職賦閒,賦閒期間曾被
蔣介石受命為湖南剿共總司令,但趙以生病為由未予赴任。1957年在北京病逝。
聞承烈
聞承烈(1889—1976),山東威海人。聞承烈早年畢業於陸軍大學。曾任
馮玉祥的
西北軍,左路備補軍班長,後歷任16混成旅排、連、營、團長。1923年後,先後任團長、 旅長、西北軍兵站總監、第七軍副軍長等職。1926年任國民一軍軍官教導團長。1927年任第二集團軍兵站總監。與
韓復榘私交甚篤。1929年韓復榘
甘棠東進,叛馮投蔣,聞承烈與
李興中等人被韓裹脅而去,因不願叛馮而差點被殺。1931年3月任濟南市長。後任山東省政府高等顧問。韓任山東省主席後,委聞為濟南市長,一直乾到1936年因病辭職。抗戰期間,任六戰區兵站部中將總監。1946年11月當選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解放後任中央文史館員。
程希賢
程希賢,
馮玉祥部將十三太保之一。1926年任
國民軍6軍1師2旅長。 1928年任第二集團軍29師長。29年後任山東省政府高等顧問,很受韓尊重。1930年任第三路軍軍事教育團長。早年因作戰失去右臂,但仍能在單槓上大迴環,槍法極準,喜愛京劇。1931年任
石友三部軍長。
蘆溝橋事變時任冀北保全隊旅長。1932年任濟南警備司令。中原大戰後追隨
韓復榘,後隨石友三組織軍隊在河北東部活動,曾任天津市警察局長等職,抗戰中投靠日本人。
韓多峰
韓多峰,字秀岩(1888-1987)。1907年開始在清朝北洋陸軍當兵。1914年開始追隨
馮玉祥將軍,先後參加了
灤州起義、反
張勛復辟、二次
直奉戰爭和“
北京政變”等。1938年春,韓多峰任山東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在任期間堅持與八路軍密切合作,協同抗日。與西安
八路軍辦事處調派的
朱穆之、
臧克家、
呂仲華等十多名青年共產黨幹部在
魯西北創辦了抗日軍政學校。解放後任山東省人大代表,山東省政協委員等。上世紀五十年代“
大躍進”期間,因幫助黨整風被劃為右派份子,
十年浩劫又遭迫害。所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落實政策平反。晚年的韓老在黨組織的關懷下,如沐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