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系史

北京水系史

北京歷史上的水系發展歷史,歷史上知名的水利工程和史學著作中的典故和北京的水域關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水系史
  • 外文名:Beijing drainage history
  • 特點:歷史上知名的水利工程
  • 實質:典故和北京的水域 
北京河流,沽河歷史,北京首座水庫,

北京河流

荊柯刺秦獻北京灌區圖
荊柯刺秦幾乎是盡人皆知,還留下一句成語:圖窮匕見。但是恐怕您不知道,這裡的圖就是督亢灌區圖。荊柯刺秦的時候帶了兩樣重禮物,一樣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另一樣就是督亢地圖。
北京水系史
引水灌溉農田,增收粟谷,相傳始於大禹,春秋戰國時期農田水利已經發展到能建設大型灌溉渠,燕國的督亢灌區就是當時最著名的灌區之一,也是北京平原最早的灌溉工程。
督亢灌區位於北京平原的西南部,現的房山區南部平原和河北易縣東部平原、涿州的全部平原,是拒馬河下游衝擊洪積平原區。拒馬河流出大山進入平原有眾多支流,督亢引水十分巧妙,上遊河谷引拒馬河水流,打開水口放水,河水滾滾而下,關閉水口,河水完全止住不再流下,完全可以由人工控制。史書記載,督亢地區曾經“歲收糧粟數十萬石”,燕國之所以能夠位列戰國七雄,督亢糧倉起了重要的作用。
燕文侯啟北京水系最早的航運歷史
我國利用河流航運的歷史久遠。春秋戰國期間諸侯並起,征戰不休,水道航運剛剛興起變多軍事,北京河流水系行運的歷史也是這樣開始的,不過這條水道是北京水系中最小的河流——泃河。
周顯王五十四年秋,齊威王興兵征討燕國,數千人的齊國大軍從都城營丘出兵到無樓河岸,乘坐百艘戰艦順流進入到渤海,繞過海灣進入沽口,沿沽口進入鮑丘水逆流而上,過了津盧,攻入燕國境內。燕文侯接到邊關急報,當即率兵一萬軍士迎戰,大軍來到燕國東部平原的泃河,乘戰船順泃河的激流而下,在泃河入鮑丘樹的河口一帶與齊軍相遇,雙方在此展開激戰,齊軍狼狽退回。
影響這場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河流航運。燕軍與齊軍對峙的泃河河口是現的通州、平谷腰帶,水道暢通,燕軍糧草軍械補給及時,極大鼓舞了士氣。
泃河之戰很快就是煙消雲散了,而泃河漕運很快蒸蒸日上,興旺發達,持續了兩千年而不衰。

沽河歷史

扶不起的劉阿斗還留下一句成語“樂不思蜀”,三國的故事幾乎是盡人皆知。話說劉禪投降後,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而他的封地就在沽河岸邊的一個縣城裡。順義區西境溫榆河東岸有一個小村莊,名叫古城村,就是晉朝安樂古城的所在,村北一段夯土殘垣便是安樂古城的遺址。魏晉時期這裡河清水秀,沽河碧水長流,是平原的魚米之鄉,離劉禪祖籍拒馬河下游的涿郡很近。據說劉禪在這裡生活了七年。
曹操鑿渠統一北方
東漢末年曹操挾持漢獻帝遷都許昌,建安十一年曹操為了掃清袁氏的殘餘勢力,準備攻打烏桓,當時曹操陳兵古鮑丘水下游區域,為了方便運輸兵運和軍械
糧草,曹操徵調大批的農夫開鑿了水渠,溝通平原上的幾條河流。為解決漳河、滹沱河與泒河、潞水之間的水道,開挖了平虜渠,自平虜城南接滹沱河,北接著泒水而入潞河。
北京水系史
另外一條水渠叫泉州渠,從句河口鑿通潞水,將鮑丘水與潞河連通起來。
建安十一年曹操開水渠成功,大軍順河北上直至上游的平谷,與烏桓在古北口攔截,繞道泉州渠向東至濡水,開鑿新河渠,形成一條縱貫南北的暢通水路運輸線,最終烏桓大敗,順利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
隋煬帝唐太宗設祭桑乾河
隋大業七年二月上旬,隋煬帝自江州登上龍舟,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巡行涿郡。當時隋煬帝頒發了一道詔書,說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征討高麗,所以大老遠的自江都乘船從大運河的南頭跑到北頭,形成四千過公里。這么遠的距離,隋煬帝一行僅用了五十多天,足見大運河水運暢通,航運極為便利。
隋朝時期的運河圖隋朝時期的運河圖
隋煬帝到達北京,大軍出發之前他要到桑乾河上祭祀神仙,求神靈保佑遠征高麗旗開得勝。
隋煬帝在薊城的驛宮,命人在涿郡薊城之南的桑乾河岸邊築起了兩座高高的土壇,一座是社壇,一座是稷壇,祭祀土地五穀之神。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也曾到桑乾河進行祭祀,這場祭祀也和征討高麗有關。同一件事情,興兵遼東,同一個地點,在幽州之南的桑乾河,三十多年過去了,唐太宗也再次親臨前線檢閱軍隊,誓師出征。

北京首座水庫

清代北京水源上重開永定河引水幾乎不可能,便把西山組泉水作為城市水源開發利用,開拓翁山泊,擴大蓄水量,改成昆明湖,重新安排城市水系統。
北京水系史
昆明湖古稱七里濼,元稱翁山泊,明稱西湖,是永定河古清河故道上的一片窪地,乾隆十四年至十五年,乾隆為了給皇太后祝賀六十大壽,將翁山命名為萬壽山,大規模興治西山的湖、泉、河。
新的昆明湖面積到達一百三十多公頃,有完善的進水、排水、泄洪設施,最大的進水口是玉帶橋,昆明湖上游玉泉山來水經過玉帶橋進入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是繡漪橋,可順暢排水。乾隆十八年由開闢了昆明湖後湖,有滯洪功能,有三個出水口,兩齣口向東,與下游圓明園水系相通,一出口有諧趣園南流出為宮門前河流。昆明湖東堤上又建排水口,是乾隆二十九年建設的龍閘。在昆明湖的西北隅有一座平臥橋,此橋名為青龍橋,青龍橋在水裡上很有名氣,早年間玉泉等西山組泉水都是從青龍橋下流入到清河的,元代為了向大都供水就在青龍橋前建了一座青龍閘,節制山水北流,因為青龍閘閘底很低,如果開閘門,可將昆明湖的水倒泄而光,所以此閘至關重要,當時是有專職人員看守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