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元朝北京上升為都城後,漕運作為水的一項新功能得到開發,運河成為北京城的經濟命脈,民間所謂“漂來的北京城”說的就是這個含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師漕運
- 類別:水路系統
康乾時期,水系變化,
康乾時期
永定河在隋唐之時曾有“清泉河”的美名,遼、金時就稱“盧溝河”了,元、明時更有“渾河”、“小黃河”、“無定河”等惡名。永定河名稱的演變,說明森林植被破壞對水環境的深刻影響。
北京曾經是一個水資源極為豐富的地區。它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盈盈一灣間,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的前身衝出山谷形成了肥沃的沖積扇平原。不用說在青銅時代以前,這裡曾水網縱橫、湖泊密布;就是在燕王分封、薊城興起直至明清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平地流泉,河網密集,湖泊星羅棋布,其優良的水源和水利條件仍是吸引諸多王朝在此先後封侯建都的因素之一。如今乾涸淺澀的永定河在遼金以前曾碧波蕩漾,擁有“清泉河”的美名,其主幹河道還先後從現在北京城的南北穿過。三千多年前,北京的前身薊城,依託著蓮花湖(今蓮花池一帶)水系自然地發育起來,直到金朝在此建都,整個城市的水源供給都沒有離開過這一水脈。
不要說很遙遠的時候,遼、金、元、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的地表水、地下水都很豐富。遼代在今通州區南部有個方圓數百里的湖泊,名叫延芳淀。延芳淀“方數百里”,可以想像這是多么大的一片水域。水中天鵝、野鴨群集,菱芡、荷花叢生。遼、金、元時期,帝王常去遊獵,故今通州區南境都曾有遼、金、元時期的帝王行宮。直到清後期,延芳淀才最終消失。另外,在其它地方,如朝陽區東北部、大興區北部、海淀區西部等地,歷史上都曾有大型湖泊。今朝陽區東北部有個金盞鄉,“金盞”就是一個湖泊的名字。明末清初的大輿地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金盞兒淀,(通)州北二十五里,廣袤三頃,水上有花如金盞,因名。”可見,歷史上北京地區的湖、泊、淀、澤之水是很多的。
歷史上北京水系不僅造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地理格局,更構造了突出的城市生態文化,賦予了傳統北京水、山、林一體化的 “城市山林”的水鄉野逸氣質。
歷史上北京地區曾多次發生過嚴重水災。遠的不說,僅清代就有順治十年(1653年)、康熙七年(1668年)、嘉慶六年(1801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九年(1893年)等多次發生的嚴重水災,尤其是嘉慶六年、光緒十六年的水災,實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災。《天咫偶聞》記載:庚寅(光緒十六年),“京師自五月末雨至六月中旬,無室不漏無牆不傾,東舍西鄰,全無界限。而街巷至結筏往來。最奇,室無分新舊,無分堅窳,無弗上漏旁穿,人皆張傘為臥處。市中葦席油紙,為之頓絕。東南城貢院左近,人居水中。市中白物騰貴,且不易致,蔬菜尤艱。誠奇災也。”就是這年,平谷、昌平等州縣,淫雨連綿四十多天。
自金代遷都北京之後,曆元、明、清三朝,曾在北京地區大規模地開展屯田,既有軍屯,也有民屯。因此,大面積的河灘、湖淀被開墾為良田,致使河湖水面縮小,以至消失。特別是近現代工業發展以來,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北京地區的地下水儲存形成巨大的漏斗狀,許多泉水、滿井也就不見了。事實顯示,修水庫其利是儲蓄水資源,並消除水患;其弊是破壞了河流上、下游的水平衡,致使水庫以下的河道水量大減,甚至斷流。這種情況在北京的永定河、潮白河也難免。
水系變化
6個世紀以來,北京的河流水系,從原有六大水系變為五大水系,分別為:
薊運河水系:主要為在平谷的泃河和錯河。年徑流量7.4億立方米,屬於中小河流。而兩個世紀以前水量充沛,應為現在監測數字的兩倍以上,但今天斷流嚴重。
潮白河水系:是北京的主水系,當年是兩條河流—分別是源自河北承德的潮河和源自河北赤城的白河,修密雲水庫後匯為潮白河。目前白河在京流量約為每秒9立方米,潮河為每秒12立方米,都已是涓涓細流,且出現斷流。而當年潮河應是每秒20立方米以上的河流。
北運(溫榆)河水系:是北京最主要的水系,也是唯一發源於北京的水系。主要包括溫榆河、北運河、沙河、清河和通惠河等河流。溫榆河流量現為每秒3.56 立方米,北運河流量為每秒8.1 立方米。今天看到的是涓涓細流,但已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主河道基本未斷流河流。年徑流量僅為2.5億立方米,屬於近乾涸的小河,而當年可以行大船運糧。
永定河水系:是北京元代以前賴以建城的水系,主幹發源於河北張家口,上游稱桑乾河。當年水流洶湧,多次泛濫,名為“無定河”。自1980年起全線斷流,有水段流量僅為每秒0.98立方米。
大清河水系:在北京房山,主幹為拒馬河,有大石河等河流匯入,是北京目前水流最大的河流,至今仍有泛濫洪災威脅,是北京唯一與歷史上差別不太大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