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皇城歷史文化街區

皇城歷史文化街區位於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周邊地區,是歷史上北京皇城所占範圍,東城部分主要含南北池子、東華門大街、景山東街、景山后街、景山前街、地安門內、五四大街等歷史文化街區。其區域內以故宮為中心的龐大宮殿群、壇廟祠觀、官署府邸、城垣苑囿、街巷胡同、民居宅院至今保存完整,是北京舊城核心區之精華,也是明清時期借元大都蕭牆基址改建與再創造的精華體現。保護範圍面積:683公頃,核心範圍面積683公頃。

街區建築,歷史沿革,文化價值,風貌特色,

街區建築

街區內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9處;已公布優秀近現代建築2處;已公布掛牌院落10處;歷史街巷有66條;古樹名木1810株;主要水系:筒子河、金水河;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

歷史沿革

北京是世界名城,也是全國六大古都之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傳統建築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古都的規劃格局、城市的空間塑造和重要歷史建築群的營造上,而處在北京舊城核心的皇城,則代表了中國封建社會在都城建設上的最高成就,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古都的恢弘氣魄。
北京城最初叫做“薊”或“薊城”,曾是燕國的國都,其址位於現在北京的西北一隅(一說位於白雲觀北一帶),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的軍隊所毀。隋文帝統一中國後,北京地區通稱幽州,隋煬帝改稱涿郡,公元605至609年,修築了西到榆林長3000里的馳道和南通杭州的大運河,使北京與中原、江南聯繫起來,遂發展成軍事重鎮。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幽州升格為“南京”,又叫“燕京”,作為他的四大陪都之一。金貞元年(公元1153年),擊敗了遼國的金人,將燕京定為他們占領的北部中國的政治中心,是為金中都。又過了一百多年,統一了中國的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將北京地區作為他龐大帝國的中樞所在,他廢棄了金中都,而以其東北的瓊華島離宮為中心,於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著手大規模的建設,建成了聞名於世的元大都。明清時期,在元大都基礎上進行了改建和擴建而發展成為明清北京城。
薊城、幽州、遼燕京、金中都和元大都,這些輝煌一時的巍峨城闕,早就已經“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現在人們能夠記起說起的,實際上是明清時代的北京城;而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則是由里外三層的“城”構成的“城之城”,分別是宮城、皇城、京城(內城、外城)。這個“城之城”的里圈,是通常稱為“紫禁城”的“宮城”,城牆周長6里,開有四門,即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中間一圈就是“皇城”,城牆周長18里,也開有四門,即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文化價值

北京皇城始建於元代,主要發展於明清時期。現今的皇城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初的格局與風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唯一性:明清皇城是我國現存唯一保存較好的封建皇城,它擁有我國現存唯一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宮殿建築群,是北京舊城傳統中軸線的精華組成部分。
完整性:皇城以紫禁城為核心,以明晰的中軸線為紐帶,城內有序分布著皇家宮殿園囿、御用壇廟、衙署庫坊等設施,呈現出為封建帝王服務的完整理念和功能布局。
真實性:皇城中的紫禁城、筒子河、三海、太廟、社稷壇和部分御用壇廟、衙署庫坊、四合院等傳統建築群至今保存較好,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皇家生活、工作、娛樂的歷史信息。
藝術性:皇城在規劃布局、建築形態、建造技術、色彩運用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反映了歷史上皇權至高無上的等級觀念。

風貌特色

皇城按照《周禮·考工記》上所記的“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王城規劃制度,以宮城為內城核心,由中軸線組織各個部分,具備清末民初的格局與風貌。皇城傳統空間的特色集中體現下列要素:封閉的皇城城牆;嚴謹的中軸線;雄偉的紫禁城;神聖的太廟和社稷壇;巍峨的景山;秀美的三海;以及起伏有序的宮殿、壇廟、塔寺和城樓。這些空間要素,保存到至今,成為皇城內的精華和核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