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城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與
北京城的發展緊密相聯。這裡曾是
永定河古道,積水成湖,風光秀麗。自秦漢至隋唐五代皆為薊縣地。遼、金、元、明、清皆為宛平地。
元大都城的建立,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發展的基礎,西城區境內才成為京畿中心、繁華地區。 西城區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的傳統。
“九一八事變”後,區境內的廣大愛國學生同軍閥進行了英勇的鬥爭。
“七七事變”後,許多地下黨員和進步學生紛赴抗日戰場。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共北平
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許多地下黨員率領進步學生和民眾,為迎接北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和組織基礎。
行政區劃
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中都城的東北郊,以金朝的大太寧宮為中心規劃建設了新城,並建都於此。
至元九年(1272年)定名大都。大都城分50坊,今西城區境內有19坊。
明屬宛平縣,縣署在積慶坊(今地安門
西大街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院址)。區境內明代有13坊。
清光緒末年,廢內八旗,外五城舊制,施行警察制度。當時北京城劃為22個區,原境內有內右1區至內右5區和中2區(皇城西部)。
1958年5月由西單、西四兩區合併為西城區。現在轄區有
西長安街、
二龍路、展覽路、新街口、福綏境、豐盛、廠橋、月壇、阜外、德外十個
街道辦事處。
區域特點
西城區集中體現了北京作為全國
政治中心和
文化中心的性質,充分展示了北京作為
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明古都的特色。
西城區是黨和國家首腦機關的
現代辦公區。西城區作為我國黨政軍首腦機關及其大部分職能機構所在地,政治文化以及對外交流交往活動頻繁,是全國政治中心的重要載體。
西城區是經濟繁榮、金融活躍的商貿金融區。全區55%地域在二環路以內,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家經濟指揮中心及國家級銀行、
金融機構總部大多設在區內。歷史上形成了西單、西四等10個
商業區,匯集了主要的商業、服務業企業。商業服務業和金融業既有傳統優勢,又具備現代化發展優勢,規模較大、行業齊全、設施先進。
西城區是資源豐富、社會事業先進的
文化旅遊區。區內文化文物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體現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明古都和現代化大都市的基本特徵,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教育發達,文化特色鮮明,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水平較高。
西城區是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的居住區。隨著危
舊房改造和市政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環境質量日益提高,社區服務功能逐步完善,地區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越來越好。
主要職責
1、執行北京市西城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
常務委員會的決議,以及上級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
2、領導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工作;
3、改變或者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
4、依照法律的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
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5、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預算,管理西城區行政區域內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環境和資源保護、
城鄉建設事業和財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務、司法行政、監察、計畫生育等行政工作;
6、保護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的財產和勞動民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財產,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7、保護各種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
8、保障少數民族的權利和尊重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幫助行政區域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憲法和法律實行區域自治,幫助各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建設事業;
10、辦理上級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現任領導
2011年7月,任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西城區代區長;
2011.12.19當選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