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52年拜姜妙香為師,深得其傳;1953年開始長期與
張君秋合作,當時共同排演的劇目有:《南山化蝶》、《
劉蘭芝》、《
彩樓記》、《
望江亭》(1958年拍成戲曲故事片)等。1956年冬與馬連良、
譚富英、
裘盛戎的北京京劇團合併,1960年又與
趙燕俠的劇團合併。合團後與張君秋新排的劇目有《
珍妃》、《
秋瑾》、《
西廂記》、《
狀元媒》、《姜秋蓮》、《
憐香伴》、《
詩文會》等,都成為保留劇目。1977年與趙燕俠合作恢復傳統劇目《
白蛇傳》、《
紅娘》(1975年排成戲曲故事片)、《
碧波仙子》、《
紅梅閣》、《
花田八錯》等;又與張君秋合作恢復《
望江亭》、《西廂記》、《詩文會》等。1963年隨北京京劇團馬連良、姜妙香、張君秋、裘盛戎、趙燕俠等赴香港、澳門長達兩個月,獲得成功。1980年與趙燕俠應邀赴美國十大城市巡迴演出三個月,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共獲美國“榮譽公民”、“參議員”等六項榮譽證書。退休後仍為京劇事業獻力,培養京劇藝術人才。2011年10月5日去世,享年89歲。
演出劇目
《打龍袍》(裘盛戎,李多奎,高寶賢,劉雪濤,慈少泉,李盛芳)
1959年4月15日,農曆己亥年三月初八日:圓恩寺影劇院1959年4月15日演出
本日圓恩寺影劇院晚場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張君秋,陳少霖,小王玉蓉,朱金琴,李多奎,周榮寶,李四廣,馬盛龍,
耿世華,郝慶海,鈕榮亮,劉雪濤)
1960年3月,農曆庚子年:北京京劇團1960年赴廣州演出
北京京劇團張君秋、陳少霖、李多奎、趙麗秋、郝慶海、李四廣、閔兆華、高寶賢、鈕榮亮、劉雪濤、黃元慶、馬長禮等到廣州演出,演出了《紅鬃烈馬》、《狀元媒》、《望兒樓》等劇。
1960年7月17日,農曆庚子年六月廿四日:吉祥劇場1960年7月17日演出
本晚吉祥劇場由北京京劇團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狀元媒》(張君秋,陳少霖,劉雪濤,黃元慶,馬長禮,郝慶海,劉永利,
翟韻奎,蔣元榮,張洪祥,鈕榮亮,關長明,朱金琴,陳志忠,高寶賢,李多奎)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
高盛麟“走馬換將”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導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台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台皆享有盛譽,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
高百歲、
關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聯合合演《四郎探母》,關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後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
高維廉飾楊宗保,
董少英飾佘太君。聯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
郭玉昆、關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公主。此二場戲連團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
武漢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僅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其餘由北京京劇團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圓滿返漢。其間場場暴滿,轟動京師,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戲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別是形成了街談巷議楊派武生藝術氛圍,北京藝術界的名家和理論家還召開了研討會,對高的武生藝術進行了藝術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師蕭長華老先生親自為高先生配戲演出贊高的《挑滑車》,稱其撲、跌、騰、翻,整場步伐一步不亂。在北京先後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派專家朱家溍列為榜首。期間周總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觀看演出並與高親切會見,而以蕭長華以及
侯喜瑞為首的富連成科班在京之喜、連、富、盛、世、元、韻,各科師兄弟場場不拉,京劇武生名家孫毓堃、
李少春、張雲溪、厲慧良、
王金璐等先後或多次到場,台上觀摩,台下切磋,交流氣氛極為熱烈,在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的熱朝。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連環套》,高盛麟飾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谷春章飾朱光組(原定其師葉盛章),馬長禮飾施公,高寶賢飾彭朋,張洪祥飾梁九公。演於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天演出的6000多張戲票,兩小時一搶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長,工力悉敵,台下觀眾應接不暇興奮不已。演出後,觀眾在場外將他們重重包圍,高呼二人之名。氛圍熱到極至。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長坂坡》,高盛麟飾前趙雲後關羽,裘盛戎飾曹操,馬長禮飾劉備,李毓芳飾糜夫人。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走麥城》,馬盛龍、劉盛通、高寶賢均參加合作飾廖化等,譚元壽則飾高之馬童。高的關羽形象,被專家和觀眾稱為有天上關帝威嚴,有人間英雄氣概,各場演出後,總是在暴風雨般掌聲中多次謝幕。
高在京期間,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廣和劇場組織兩次藝術報告會,由高先生作武生藝術的報告,受到文藝界聽眾和北京各劇團武生演員們、戲校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這次走馬換將,文化部還下達二人各自收徒任務。因此,張君秋在武漢收了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楊少春、李可後,茹富蘭堅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為徒,並要茹元俊正式磕頭拜師收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後四團又推薦俞大陸拜高為師。經高推薦,裘盛戎也收陳鴻均為徒。此次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
1982年9月29日,農曆壬戌年八月十三日:北京京劇院一團1982年赴滬演出
北京京劇院一團赴滬演出,在勞動劇場公演。主要演員有趙燕俠、李萬春(後至)、劉雪濤、高寶賢。劇目有《碧波仙子》、《孫玉姣》、《鬧天宮》、《古城會》等。
1999年2月15日,農曆戊寅年十二月三十日:1999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吉祥九九
——1999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
節目單
1. 《中華大拜年》(作詞魏子晨,作曲孟慶華,編舞冷明宇;演員耿其昌、
鄧沐瑋、陳淑芳;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天津京劇院、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2. 京劇《四郎探母·坐宮》(鼓師蘇廣忠,琴師趙建華,演員于魁智、李勝素;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
3. 京劇《雙投唐》選段(鼓師張景霖,琴師
李祖銘,演員孟廣祿、李軍;演出單位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上海京劇院)
4. 京劇《螺絲峪》選段(鼓師謝光榮,演員趙永偉;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
5. 評劇《剪窗花》(作詞魏子晨,作曲劉文田,配器黃平,編舞韓劍英、楊華;演員宋麗、曾昭娟;演出單位中國評劇院、天津評劇院、空軍藍天幼兒藝術團)
6. 黃梅戲《遊春》(編舞冷明宇;演員韓再芬;演出單位安徽省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7. 越劇《呂布與貂蟬》選段(作曲談聲賢;演員何賽飛、
錢惠麗;演出單位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上海越劇團)
8. 蘇淮錫揚四劇種聯唱《盛世花怒放》(作詞張弘,作曲盧小傑,編舞林陽,演員卞燕敏、湯紅英、顧慧英、李霞;演出單位江蘇錫劇團、江蘇興化淮劇團、江蘇揚劇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9. “新聞界長安戲迷俱樂部”戲迷聯唱
京劇《四進士》選段(演員李丹)
京劇《群英會》選段(演員翟慧生)
京劇《蘇三起解》選段(演員鞠萍)
京劇《淮河營》選段(演員羅京)
京劇《鳳還巢》選段(演員任濤)
京劇《三家店》選段(演員白燕升)
10. 群醜薈萃《考狀元》(編劇周保平,導演趙德芝,演員朱世慧、朱軍、
金不換、蘇明德、孫存蝶、王福民、張海靜、韓劍英;演出單位湖北省京劇團山西省京劇院、河南省鶴壁市豫劇團天津市藝術學校、四川新都芙蓉花川劇團中國京劇院、中國評劇院;樂隊北京京劇院樂隊)
11. 京劇《西廂記》選段(演員趙秀君;演出單位天津市青年京劇團)
12. 京劇《雛鳳凌空》選段(演員趙葆秀;演出單位北京京劇院)
13. 《共繪吉祥圖》(作詞魏子晨,作曲張磊,編舞林陽;演員李欣、劉桂娟、劉繼英、吳素秋、劉雪濤、劉方亭、張繼蝶、董汝南、王希玲)
14. 京劇歌舞《歡樂的月宮》(作詞周保平,作曲朱維英,編舞楊華;演員陸地圓;演出單位北京市戲曲學校、空軍藍天幼兒藝術團)
15. 揚劇舞蹈《女娃兵》(作詞范廣和,作曲盧小傑,演出單位南空小百靈幼兒藝術團)
16. 京劇《鎖麟囊》(鼓師張景霖,琴師李祖銘;演員孫愛珍;演出單位上海京劇院)
17. 京劇《紅娘》(鼓師張景霖,琴師李祖銘;演員王桂榮、章爾琴;演出單位遼寧省錦州市京劇團、河北大廠縣評劇團)
18. 京劇《大登殿》選段(鼓師金惠武,琴師艾兵;演員閻桂祥、王蓉蓉、
杜鎮傑;演出單位北京京劇院)
19. 豫劇《搶媽媽》(編劇張曉亞,作曲朱超倫,導演王為念;演員小香玉;演出單位小香玉希望藝術學校)
20. 評劇《小女婿》(演員王冠麗;演出單位天津評劇院)
21. 河北梆子《杜十娘》(編舞冷明宇;演員彭蕙蘅;演出單位河北省梆子劇院)
22. 眉戶戲《五更鳥》(演員李梅;演出單位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
23. 吉劇《喜貼春聯》(編劇華景坤,作曲李凌元,導演劉富英,編舞冷明宇;演員
安靜芳、王桂芬;演出單位吉林省吉劇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24. 京劇歌舞《靚麗行》(作詞魏子晨,作曲張磊,編舞林陽;演員史敏、劉桂娟、張艷玲、耿巧雲、張萍;演出單位上海京劇院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河北省京劇院落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中國京劇院青年團)
25. 京劇《青城十九俠》片段(鼓師張景霖,琴師李祖銘;演員孫明珠、
胡小毛;演出單位陝西省京劇院、天津京劇院)
26. 京劇《飛虎山》(鼓師馮洪啟;演員尚長榮、
葉少蘭;演出單位上海京劇院、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
27. 京劇《龍鳳呈祥·洞房》(鼓師李素陽,琴師張素英;演員李維康;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
28. 京劇《百鳥斗金蟾》(作詞孫元喜,鼓師李鳳閣,導演張正秋;演員張幼麟、王立軍、周龍、王平、程和平、艾金梅、胡小毛、年金鵬;演出單位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上海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江蘇省京劇院湖北省京劇院、河北省藝術學校保定市分校)
29. 崑曲《長江殿·小宴》(演員楊春霞、
蔡正仁;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上海崑劇院)
30. 川劇《別洞觀景》(演員沈鐵梅;演出單位重慶市川劇團)
31. 贛劇《八仙飄海》(演員陳俐;演出單位江西省贛劇團)
32. 少數民族戲曲聯唱《五色花》(編舞冷明宇、吳瓊;伴舞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樺甸市歌舞團)
彝劇《銅鼓祭》選段(演員張紅艷、郭建設;演出單位雲南省楚雄州彝劇團)
藏劇《文成公主》選段
蒙古劇《滿都海斯琴》選段(領唱其其格額爾德木圖;演出單位內蒙古民族劇團)
白劇《阿蓋公主》選段(演員葉新濤、李澤新;演出單位雲南省大理州白劇團)
傣劇《娥並與桑洛》選段(演員萬小散、李小喜;演出單位雲南省德宏州傣劇團)
《劉三姐》選段(演員段泓、白燕升、朱軍)
33. 京劇《武家坡》(鼓師張景霖,琴師李祖銘;演員葉復潤、張火丁;演出單位台灣復興劇社、中國京劇院青年團)
34. 大陸、港、澳粵劇聯唱《圓夢》(作詞閻肅,編舞冷明宇,演員張明敏、秦翠萍、楊小秋)
35. 京劇《馬前潑水》選段(鼓師張景霖,演員
何玉蓉;演出單位江西省京劇團)
36. 京劇《群英會·回書》(鼓師
賡金群,琴師沈玉才,演員
袁世海、鄭岩;演出單位中國京劇院)
37. 《中華神韻》(作詞魏子晨,作曲姚明,編舞林陽,演員袁慧琴、胡璇、李佩紅、張晶、李海燕、杜鵬、張克、朱強、楊赤、陳俊傑;演出單位中國戲曲學院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修班、吉林省吉林市歌舞團、吉林省華甸市歌舞團
2005年10月15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十三日,晚:紀念張君秋誕辰85周年張派代表劇目匯演第二天
紀念張君秋
紀念張君秋誕辰85周年張派代表劇目匯演在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行。
演出劇目
日場
張派新人專場,在全國各地京劇院團、戲曲學校的15至25歲張派青年演員和學生中,選出11位新人,來津獻藝。
夜場
《望江亭》(4位張派弟子分別飾演譚記兒:王蓉蓉演“觀中”、張萍演“府中”、王潤菁演“船上”、張學敏演“公堂”,劉雪濤率弟子
張威分飾白士中,石曉亮飾演楊衙內)
2006年6月18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杜近芳收
丁曉君為徒
杜近芳收徒儀式在政協禮堂舉行,北京戰友京劇團青年演員丁曉君拜在杜老門下。出席的名家有
景榮慶、劉雪濤、
李金鴻、
劉長瑜、孫毓敏、
李光、沈健瑾、李維康、耿其昌、
黃孝慈等。
2006年9月17日,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廿五日,上午: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集體收徒儀式舉行
在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20周年之際,為更好地傳承京劇藝術、培養京劇人才,青年京劇團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喜收14名新徒。
李瑞環同志出席儀式。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勝玉,天津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宣傳部部長肖懷遠,天津市副市長張俊芳,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委統戰部部長葉厚榮,天津市委秘書長苟利軍,老同志方放等出席。
此次收徒的演員王立軍、張克、石曉亮、董玉傑、崔洪都是“百日集訓”的受益者,正是有了“百日集訓”和一大批老藝術家的悉心傳授,他們才在京劇藝術的舞台上贏得了掌聲和讚譽。
儀式上,14名拜師學生集體向老師獻上了鮮花並表演了《夜奔》、《珠簾寨》、《九龍杯》、《洪洋洞》等京劇選段和“武戲集粹”。他們表示,一定要在老師們的傳授下,刻苦學習,刻苦訓練,不辜負老師和廣大京劇前輩的諄諄教誨。王立軍等人則以《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光碟等禮物回贈學生,鼓勵他們不斷學習前輩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努力提高自身修養,為弘揚京劇藝術作出應有的貢獻。京劇藝術家李世濟、譚元壽、
張春華、馬長禮、王玉璞等作為王立軍、張克等演員的前輩,紛紛表示要為傳承京劇藝術、培養京劇人才繼續發揮“傳幫帶”作用。三代京劇演員同台的場景,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梅葆玖、杜近芳、劉雪濤、景榮慶、
遲金聲、馬崇仁、
李榮威、
鉗韻宏、葉少蘭、
張學津、唐在炘、李和聲、
李尤婉雲、李長春、錢根生、王則昭等京劇藝術家和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及天津市青年京劇團演職員代表等70餘人參加收徒拜師儀式。
2006年10月13日,農曆丙戌年八月廿二日,晚:第八屆天津“和平杯”京劇票友邀請賽決賽開幕
由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文化局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八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決賽在中國大戲院拉開帷幕。首場決賽共有12位選手先後登台。本屆決賽評審為劉雪濤、馬長禮、張春秋、趙慧秋、王夢雲、楊乃彭、鄧沐瑋、薛亞萍、沈鍵瑾、高長德、劉連群。
活動年表
1953年2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成立
由於幾年來奔波於國內外各地,程硯秋遂積勞成疾,患心臟、糖尿諸症,不得不暫作休息;加之文化部對全國各類劇團開始著手登記整頓,以備加強統一領導,致使秋聲社人員逐步四散流失,存在了將近十五年的秋聲社遂告解散。程硯秋劇團遂成立,其成員有程硯秋、筱翠花、
李丹林、於世文、李少廣、賈多才、王元芝、劉雪濤、錢元通、姚元秀、
貫盛吉、蘇盛貴、羅榮貴、殷慶瑞、錢世儀、筱玉樓、張鳴純、楊世禎、陳孝椿,司鼓
白登雲,琴師鐘世章,二胡由夏奎連代任志林,三弦高文誠,月琴吳玉文,大小鑼劉奎海、陳文榮。
1956年9月1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一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演出劇目
1956年9月2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二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在懷仁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雲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
葉盛蘭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3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三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1956年9月4日,農曆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四天
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
1956年11月,農曆丙申年:張君秋加盟北京京劇團
張君秋欲與北京京劇團合作,於是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共同組團,正式成立了北京京劇團,馬連良仍為團長,譚富英、裘盛戎為副團長,增加張君秋為副團長。主要演員有李多奎、馬富祿、張洪祥、周和桐、慈少泉、李四廣、楊盛春、馬盛龍、黃元慶、
李世濟、小王玉蓉、譚元壽、馬長禮、高寶賢、李毓芳、
茹富華、馬崇仁、馬艷芬、劉雪濤、閔兆華、楊少春、郝慶海、陳少霖(原京劇三團副團長)、
鈕榮亮、蔣元榮等。
1957年2月24日,農曆丁酉年正月廿五日:北京劇場1957年2月24日演出
北京劇場夜場,由北京京劇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