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學

創新學

創新學是關於創新的本質和規律的科學,是關於創新的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創新學研究的範疇很廣,總的可概括為兩大類創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新學
  • 外文名:Innovatiology
創始人簡介,生產力創新,勞動者創新,生產工具創新,勞動對象創新,生產關係創新,生產關係概念,創新,

創始人簡介

顧榮壽,創新學創始人,90後領軍人物。

生產力創新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力是決定性因素,生產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情況。生產力主要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生產力創新也就要求這三要素必須同時創新,因為生產力是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勞動者創新

勞動者創新也就是要提高創新者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力、創新思維、創新心理、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等。創新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注重創新的過程,有的注重創新的結果,有的注重創新目的,但是創新力是人天生具有的,並可通過後天開發提高。創新思維就是在創新的過程中的思維方式,目前創新思維方法已經有二十多種,並隨著創新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套用越來越廣泛,創新思維方法也越來越完善。創新心理很重要,涉及到創新目的,擁有一個健康、上進的創新心理是至關重要的。創新精神是創新者必須具備的素質,一個人若不具備創新精神,就算他腦子裡有無數的好點子好設計,最後也不可能成功,畢竟創新是需要耐力和毅力的勞動。創新活動是創新者綜合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創新學研究的重點。創新活動安好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不同的類別。根據創新的程度和對社會的貢獻,可分為創立、發現、發明和發展四個層次;根據創新成果的新穎程度,可分為創造、改造和改進三個層次;根據創新者的能力,由低到高可分為發表的創新能力、技術的創新能力、發明的創新能力、除舊立新的創新能力和突出的創新能力等。

生產工具創新

生產工具創新是生產力創新的關鍵,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鐵器→資本主義社會的機器,生產工具的改變帶來了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
已是一個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信息化社會,網路日益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工具。你可以在網路上辦公、休閒、娛樂,這就是生產工具創新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勞動對象創新

勞動對象創新主要涉及創新過程、創新結果和創新環境三個要點。創新過程在整個創新體系中是非常關鍵的,也許一個小錯誤就會與成功失之交臂。創新過程有兩大類:一是關於科學技術成果的創新,實質是體現創新者的創新思維過程;二是創新成果工業化、商業化,也就是目前正在建設的國家創新體系。前者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技術上都相對比較成熟了,而後者由於起步較晚,而且必須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所以現在還處於初步成長階段。創新結果是每個創新者關注的問題,創新結果的產生與諸多因素有關,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結果是喜還是憂,都能得到很好的鍛鍊。創新環境對創新者的影響很大,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學術環境等。若有政策的指導和保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後盾,有濃郁的文化學術氛圍,這些都有利於創新者創新,為創新者創新鋪墊了堅實的基礎,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勞動者創新+生產工具創新+勞動對象創新=生產力創新(先進生產力),也即生產力創新=(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創新。從以上公式中可以看出創新制約著整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先進生產力並不是三個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創新與三要素共同作用的“乘法效應”。當三要素在一個階段保持不變時,創新與先進生產力成正比,創新決定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規模和速度,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起首位的、決定性作用。

生產關係創新

生產關係概念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出現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是物質生產的社會形式,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經濟關係,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創新

創新是生產力的決定性因素,自然也是生產關係的決定因素,歷史上因為創新而改變生產關係的例子舉不勝舉,比如,蒸汽機的發明,打破了以往的手工製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從此就邁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再比如,偉大領袖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中國計畫經濟的模式,而且也把先進的技術和理論引進了國內,有利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帶動國內各行各業的興旺,創新教育已成為全民教育的重中之重。
創新不僅能帶來巨大的財富,還能改變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現在的生產關係已經不是指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經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創新是穿梭在生產關係變更中的一根紐帶,也是加劇變化的催化劑。
本定義來自創新專家潘霄純的《創新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