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柘榮剪紙源於唐代中原民間剪紙技藝。唐朝以後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中原流民遷入八閩定居,帶來了民間剪紙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這些民間藝術在柘榮民間開花、傳播、蓬勃發展。由於柘榮地形地貌的特殊性,歷史上長期與內地交往較少,使原先來自中原的鄉風民俗、民間文化(包括民間剪紙)在柘榮得以保留和傳承。
柘榮剪紙最早由民間刺繡的底樣發展而來,多出自民間鄉村巧女之手。她們得藝於祖輩傳授,八九歲便學摳花樣。在農事家務之餘,用一把剪刀、幾層薄紙,以自己周圍的生活為依據,寄自己的理想與希望於剪刀,圍繞節日、民俗等喜聞樂見的活動,憑著對生活的體察,運用大膽豐富的想像,把自己的情感用剪紙再現出來。早期剪紙多依附於民俗活動,有用於貼在耕鋤上以企盼來年五穀豐登的,有貼於碗櫥和灶邊及陶瓷器皿上以祈福驅邪的,有用於祈求生兒育女和幸福安康的,有覆蓋於箱、籠、枕和壇口上的,還有用於生日壽誕、新婚嫁娶的,更有用於祭祀招魂的。
文化特徵
風格特徵
柘榮剪紙作品主體風格古樸、渾厚、粗獷、寫意。在藝術特色上,柘榮剪紙造型多變,大膽誇張、變形,不求對稱,內部鏤空,陰陽變化大小不一,黑白美顯而易見,與黃河流域出土的陶俑相似,具有遠古藝術之美,質樸而自然。許多作品質樸可愛,外形隨意挺勁、剔透鮮明。造型生動、線條中實,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絲毫沒有人為的雕飾感,達到了似與不似的傳統藝術效果。
閩東柘榮的戲曲剪紙,相比北方更注重情景交融,柘榮的戲曲剪紙,不僅人物的扮相、手勢和面譜都簡潔化,高亢強烈的節奏起伏也影響著剪紙的形式感,使得柘榮剪紙顯得粗獷豪放,手法上接近於明代的木版年畫。
表現形式
柘榮民間剪紙從實用目的來分類,主要的表現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窗花。貼於窗門之上的叫窗花。由於房間採光的需要,窗花一般都不太大,而且十分注重鏤空的效果。窗花的樣式比較自由,除窗角花有固定的形狀之外,一般對外形不加限制,給了作者以廣闊的創作天地。
禮花、喜花、供花。裝飾在饋贈親友的禮品上的叫禮花。為了達到祝福的目的,禮花多用吉祥圖案,形式也較嚴整,如許多禮花的外形採用具有象徵意義的桃子、石榴、葫蘆、菱花、花瓶、銀錠、如意等形狀。結婚時裝點在各種日常用品上的叫喜花,常以“喜荷鴛鴦”“雙喜臨門”“石榴結子”等為主題,還有一種喜慶花,是在祝壽或慶賀生日時用的,題材多取“松鶴延年”“福壽雙全”等。舊時還有一種裝點供品、祭品的剪紙樣式稱供花,解放後已不多見。
鞋花、枕花、肚兜花、帽花。做鞋面刺繡底樣用的叫鞋花。鞋花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金絲月牙形的,從鞋頭延伸至鞋幫的適合紋樣;另一種是繡於鞋頭的各類小團花紋樣。鞋花的題材以花鳥魚蟲為主。用於舊時農村的長方形(或長圓形)枕頭兩端的刺繡底樣的叫枕花。它的特徵是在方形或圓形中配置花紋圖案,藝術上要求疏朗勻稱,虛實得當,題材均取吉祥之意,如“富貴牡丹”“龍鳳呈祥”“雙猴打鼓”等。
豐富圖案
柘榮剪紙作品中出現的魚、石榴、蓮花、水瓶等元素,是婚俗中常用的吉祥紋樣,貫徹著生殖、多子的民間生命主題,剪紙作品《童子愛蓮》即構成了一個吉祥的情感藝術世界。而對於高壽的老人平安去世,俗稱喜喪或白喜事。喜喪是把喪事作為喜事來辦,與生前慶壽一樣仍要突出喜慶之氣氛。閩東地區有柘榮剪紙送老花,是喪俗中用來做送老鞋花的。去往冥府行路用腳,將吉祥的過橋剪紙花繡在亡者的鞋上,是對亡靈順利過橋的祈禱和希望。圖案中不僅有金童玉女,還有蓮花、雞、寶樹、狗、魚等,有的還繡有太陽,對逝者的歸去充滿純真和仁厚的情感。
製作工序
柘榮剪紙以陽剪為主,陰剪為輔,陽剪和陰剪相結合。用具十分簡單,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一個織簍即可。不用粉本,只打腹稿,先剪外部輪廓,然後慢慢向內鏤空,一氣呵成。花樣繁多的大幅複雜作品,也只把要剪的物體在畫面中安排好,然後簡單勾勒輪廓,再用刀口細長、咬合整齊、刀尖銳利的大小剪刀各一把,採用陽剪、陰剪手法,配上各種紋樣剪制而成。小剪刀剪精細部位,如動物、鳥獸的羽毛、花瓣、魚的鱗甲等,大剪刀剪整體輪廓,一般由內到外,在意念下形成自然有節奏的變化,使物體生動、豐實、美觀。
題材作品
剪紙題材
從柘榮民間剪紙的題材內容上看,可以分為風俗人物剪紙、神話傳說剪紙、戲曲故事剪紙、吉祥動物剪紙等等。
日常生活和風俗的題材所表現的都是閩東農村中喜聞樂見的事情,較多的是生產活動,如耕地、碾米、豐收、婚喪嫁娶等。這一些原本司空見慣的生活場景,經藝人的雙手便變得十分有趣了。她們往往憑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甚至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或者不符合自然的形態:大牛的肚子裡出現了小牛,側面的牛頭、馬頭、人頭上出現了正面的眼鼻口。
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題材,在閩東地區農村中很受歡迎。“牛郎織女”“劈山救母”“二十四孝”等傳說故事,《紅樓夢》《西廂記》《白蛇傳》中的戲曲人物,“化蝶”“斷橋相會”等愛情場景,被剪刻得生動感人。像孫悟空這種散發著生動豪爽之氣,機智勇敢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勞動人民在艱苦生活中所表現出的樂觀精神,一直在勞動人民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柘榮剪紙中不僅有美的題材,也有“醜”的題材。五毒(蟾蜍、壁虎、蛇、蜈蚣、蠍子)的形象在實際生活中本來是醜的,但在剪紙的藝術形象中卻被賦予了善的品質,用“五毒”即“無毒”起到了保護人類的作用,從表達美好的願望出發,反映了勞動人民樸實純真的美好感情。
部分作品
作品《虎鹿圖》,娃娃騎在虎背上,在追逐一隻奔跑的小鹿,想像奇特,作品旨在祝願娃娃像虎一樣的壯實。
作品《迎春圖》中的公雞比樹大,花比公雞大,雖然不符合現實邏輯,但畫面整體繁而不亂,給人以歡愉之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縱觀柘榮民間剪紙藝術,其古老的表現藝術實為中國民間美術發展的重要內容,它擴大了民間美術的表現領域和思想內涵,對民眾歷史知識的啟蒙、道德判斷的教育都有重要作用。剪紙藝術中的表現題材隨刺繡、戲曲的活躍和繁榮而發展。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民間美術作品幾乎到處看到生活形象,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有重要作用。這些剪紙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為民俗文學及戲曲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形象資料,對促進對外和閩台文化交流,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傳承狀況
隨著傳統民俗文化內涵的日益淡化,柘榮剪紙的功能正逐漸弱化,加之傳承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柘榮剪紙的生存發展困難重重,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重視,制訂措施進行挖掘保護。
傳承人物
袁秀瑩,女,1927年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剪紙(柘榮剪紙),申報地區:福建省柘榮縣。
保護措施
2014年7月3日上午,寧德師範學院柘榮剪紙教育基地正式揭牌。柘榮剪紙教育基地是寧德師院與柘榮簽訂的合作項目,是寧德師範學院師生了解剪紙藝術的視窗,同時也是一項保護和弘揚柘榮傳統文化的具體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柘榮縣文化館獲得“剪紙(柘榮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柘榮剪紙)項目保護單位柘榮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12月28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柘榮剪紙展覽”在福州開幕,柘榮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袁秀瑩等現場表演剪紙藝術。
2014年,在“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上,拓榮縣袁秀瑩剪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項目參加了藝術節的“中國——阿拉伯國家非遺精品大展”活動。
榮譽表彰
2014年,孔春霞的創新剪紙《大豐收》參加“中國夢·我心中的夢”2014全國剪紙藝術名家精品展大賽,在近千幅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