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徐州剪紙)

剪紙(徐州剪紙)

剪紙(徐州剪紙),江蘇省徐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徐州剪紙始於漢代,在唐代就有了一定的發展,廣泛分布於徐州地區,尤其集中分布在邳州市大部分鄉鎮、新沂市合溝鎮及沛縣敬安鎮。徐州剪紙題材內容豐富多樣,其作品以簡潔明快的線條塑造形象,保持了原生藝術的純正品格,洋溢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展現地方現實生活和民風民俗,反映了徐州地區特有的人文品格,不僅對研究徐州藝術史、民俗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008年6月7日,徐州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Ⅶ-16。2019年12月,徐州剪紙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徐州剪紙)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江蘇省徐州市
  • 遺產編號:Ⅶ-16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徐州剪紙始於漢代,在已發現的漢畫像石中,多次出現以徐州剪紙為題材的圖案。
剪紙(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在唐代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當時報春以及祭奠風俗中就有過使用剪紙作為裝飾的相關記載,在之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造紙工藝的進步以及刺繡技術的發展,給予了剪紙以更多的展現形式,也就形成了“徐州剪紙”為代表的南方剪紙代表性特色。
歷史上的徐州剪紙多以家傳為主,藝人姓名均不可考。當今多為師傳,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有王桂英、吳國本、孟憲雲、張麗君、黃繼婷等。

文化特徵

徐州剪紙廣泛流傳於江蘇省徐州各縣(市)區。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的徐州是南北文化交融地帶,素有“五省通衢”之稱,處於這種特殊地理環境中的徐州剪紙集南北之長,作品中既融入了北方剪紙的豪放和渾厚,又糅合了南方剪紙的細膩和清麗。徐州剪紙既具有北方剪紙粗獷、質樸、雄壯、豪邁大氣的特點,又有南方剪紙的圓潤秀麗、纖巧精細的風格,粗獷豪放中透著精巧,厚重深沉中蘊藏著靈動,反映了蘇北農民的性格。尤其是邳州剪紙,造型誇張概括,刀法簡練流暢,風格淳樸大方,總體上不囿於形似而重於神似。
窗花是徐州剪紙的主要形式,在節日慶典中一般用於裝飾窗戶,具有吉祥、喜慶的寓意,增添節日的歡樂氛圍,並且構圖協調、造型多樣,人物、瑞獸、花鳥都是常見的窗花內容。門箋也是當地傳統年俗,中間有吉祥紋樣,下擺剪成流蘇狀,懸掛於門楣之上,寓意連年有餘、四季平安等。徐州剪紙也常用各色刺繡紋樣,人們的衣物鞋帽、小孩的肚兜、生活所需的門帘枕頭等物品經常有精美的刺繡,起到美化和裝飾作用。而這類繡花品的底稿就是剪紙,常見有枕頭花、帽子花、鞋花樣等內容,這些底稿題材豐富、構圖精巧,具有美好的寓意。在人們的生活中不斷豐富、流傳,在勞動之餘為人們增添了歡樂和喜慶。

製作工序

徐州剪紙的製作技法一般有單色剪紙、換色剪紙和印花、裝飾紋版刻紙等幾種類型,刀法有“鋸齒型”和“月牙型”兩種。
(1)單色剪紙
單色剪紙是徐州剪紙的基礎形式,即在單色紙張上進行剪刻,可分為陰剪、陽剪兩類,前者指保留圖案之外的部分,剪刻出圖案的輪廓結構,使圖案仿佛置身於客觀背景中,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指保留圖案結構,將多餘部分全部剪掉,類似於雕刻技藝,使作品更加直觀清晰。也有大量陰陽結合的作品,圖案層次分明,具有虛實變化之美,加之線條優美、構圖協調,傳遞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團花》就屬於單色剪紙藝術,以“團花”形式呈現百花盛開的場面,構圖嚴禁,圖案畫面飽滿大方,寓意團圓吉慶,常作喜盒、禮品裝飾之用。
剪紙(徐州剪紙)
團花
(2)換色剪紙
換色剪紙屬於常見的民間剪紙技法,即將形狀與色彩各異的單色剪紙進行拼合,形成完整和諧的圖案畫面,此類作品具有色彩絕美、布局精巧的特色,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徐州剪紙常採用五色換色法,將五種色彩的紙張相互疊壓,再依照樣稿進行精巧剪刻、組合配色,創作出色彩明快的新作品。當地換色剪紙的題材非常豐富,涉及神話傳說、歷史典故、花鳥魚蟲、戲曲小說等方面,多用於門箋製作,寓意吉祥喜慶、平安康樂,傳遞出素淨艷麗、生動活潑的美感,反映人們精巧的創作技藝和熱情質樸的個性。
(3)印花、裝飾紋版刻紙
出印花、裝飾紋版刻紙,是當地人民在傳統剪紙藝術基礎上的創新,即在單色剪紙之上進行印花和裝飾,屬於套色剪紙範疇。此類剪紙多採用陽刻技法,且具有明確的主題,在實際剪刻中需保持線條優美流暢,套色圖案也講究構圖均稱,需要預先設計底稿再進行剪刻,然後依次貼上套色圖案,確保其與主稿之間協調。此類剪紙具有色彩明快、構圖合理、美觀大方的特點,富有視覺衝擊力,常做裝飾之用。

題材作品

徐州剪紙有兩種主要風格,一種以邳州剪紙為代表,作品構圖緊湊,疏密得當,結構粗獷渾厚,風格樸實無華,喜用變形誇張等手法,顯得大膽潑辣。另一種以徐州市區吳國本、張麗君及沛縣敬安鎮的剪紙為代表,作品風格靈秀俊美、細膩流暢、精巧玲瓏。
剪紙(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表現內容包括歷史事件、戲劇人物、神話傳說,人們從經典的小說故事、神話傳說、戲曲藝術中選擇人物和畫面,用剪紙藝術重新詮釋,使作品具有簡潔靈動之美,常見的人物題材作品有《黛玉葬花》《花木蘭》《白蛇傳》等。
徐州剪紙根植於農村地區,屬於勞動人民的藝術,各色家禽家畜、自然動物、歲時節令,以及推磨、做飯、採桑等現實生活場面也成為徐州剪紙的創作題材,其表現形式有鞋面花、窗花、頂棚花、盆花、枕花、帳花、燈花等,使作品展現出濃郁質樸的生活氣息。此外,人們融合當地文化風俗,創作出大量的吉祥圖案,涉及節日、壽誕、婚慶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例如《福壽雙全》《吉慶有餘》《農家福》等剪紙作品,反映出人們內心的感恩、祈願和祝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徐州剪紙精於展現地方現實生活和民風民俗,題材內容豐富多樣,舉凡古今人物、道釋故事、戲曲形象、鄉情風俗、走獸翎毛,無一不可加以生動表現,其中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人物剪紙尤為多姿多彩,反映耕種、養殖、運輸、建築等生產場景的作品以簡潔明快的線條塑造形象,保持了原生藝術的純正品格,洋溢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剪紙(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藝人用獨特的藝術語言,精於對黑白關係的大膽處理和把握,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徐州剪紙的題材十分豐富,反映了徐州地區特有的人文品格,對研究徐州藝術史、民俗史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套用技術的普及,徐州剪紙出現了機械化生產方式,真正具有傳統風神的作品寥寥無幾,徐州剪紙的傳承臨傳承危機,有必要制訂規劃加以保護。
由於近年來城市生活發展迅猛,適逢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技術占據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對於傳統民間藝術的關注度迅速降低,而剪紙藝術是幾千年來口傳身授的民間藝術,在徐州地區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條件發生變化的情形下,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局面。

傳承人物

王桂英,女,漢族,1940年出生,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桂英從小在父親留下的木雕圖案和母親留下的繡品中產生了對剪紙的濃厚興趣。她最初的作品是一些窗花、鞋花。後來她參加了邳縣舉辦的剪紙培訓班,剪紙技藝大有長進,在傳統的基礎上漸有突破,其風格趨向淳樸豪放,視野開闊,自成一家。王桂英的剪紙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而且她創作從不打底子,藝術魅力源於對事物的觀察默記,才能“閉目如在眼前,出手即在剪下”。她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洗床單》《農村生活剪影》《春耕秋收》等。
剪紙(徐州剪紙)
王桂英

保護措施

2018年11月29日,徐州工程學院舉辦“徐州剪紙”傳承活動講座。
2019年11月12日,徐州文化館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剪紙(徐州剪紙)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徐州剪紙)”項目保護單位徐州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2019年12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徐州剪紙作為中國剪紙(揚州剪紙、南京剪紙、徐州剪紙、金壇刻紙)的組成部分被正式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