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浙江是早期中國民間剪紙流行的地區之一,據《武林梵志》記載:“吳越錢王於行吉之日……城外百戶,部長錦緞,皆用彩紙人馬以代之。”說明浙江在唐末五代時已經盛行剪紙。居住金華的詩人韋莊有詩寫道:“出圃乍開紅果中,彩幡新剪綠柳絲。殷勤為作宜春曲,提向花箋貼繡楣。”詩中描景狀物都以剪紙借題發揮,說明在唐代時期金華地區的剪紙已較為普遍,而金華地區的剪紙又以浦江剪紙為代表。
元明之際,浦江剪紙多反映祭祀的民俗,同時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貢品的裝飾物。《浦江縣誌》有記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浦江多祭祖先……因此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剪彩模花果之形,極工秒之巧。”元末明初浦江籍文學家宋濂也曾寫道:“剪紙難招御史魂”。
明清時期,浦江民間剪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受“書畫之鄉”的影響,浦江剪紙的造型多以書畫人物為主,其種類和藝術造型更加廣泛多樣。清代《浦江方言雜字》把剪紙作為女紅之首,說明民間剪紙在浦江的重要性與廣泛性。這一時期,地方戲曲在浦江得到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浦江亂彈,在其影響下,浦江地區出現了帶有地方色彩的浦江戲曲人物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後來逐步發展成一種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類型——浦江剪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浦江剪紙被注入了新生活的內容,具有了新時代的氣息,大量剪紙在報刊上發表,也出版了剪紙作品集。
文化特徵
圖案特徵
浦江剪紙在圖案形制上強調裝飾性,講究整體形狀的造型美,其在整體形制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框線的任意類,一類是有花邊的有形類。有邊形剪紙多採用圓形,即剪紙主題外加圓形花邊。圓形,寓意團圓,並有圓滿、祥和、吉慶之意,表現出浦江人民俗心理的需求。浦江剪紙另有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方形、屏風形、花瓶形、葉形、果形、字形、扇形、雲形、書卷形、動物形等。其中,三角形多為窗花,題材較為廣泛,字形多以福、祿、壽、禧為主;葉形與雲形以表現人物為主,構圖也比較簡單。一般圓形、方形、屏風形、書卷形的構圖都比較複雜精細。值得一提的是,凡有花邊的浦江剪紙大都根據圖案題材的需要及特定的剪紙外形,配以合適的花卉蟲魚和吉祥紋樣,使之與主題圖案相互襯托、相互對比。花邊不但烘託了主題,更強調其獨特的裝飾美,凸顯其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見細、拙中見靈的藝術效果與特色。有的在花邊結構中還配以圖案名稱,使人對圖案的來源與主題一目了然。
手法特色
浦江剪紙的線條處理採用陰剪陽鏤相結合,一幅作品中,陰陽互現,或在影像中用陰線剪出衣紋,或以陽紋表現身姿,兩者結合,以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增強了線條的視覺節奏感。浦江剪紙的藝術魅力還在於背景的處理。一般而言,凡加框線的剪紙作品大都有背景結構。人在庭園,鳥鳴枝頭,花開田野,獸奔山澗,無不是依情取景,景隨主題,情景交融。浦江剪紙在處理黑白色塊效果方面,大膽採用剪影藝術手法,勾勒出人物影像輪廓後,或只剪衣紋,或只剪身體部分,或省略衣紋,或省略五官,造成黑白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浦江剪紙具有特色的是多重摺疊對稱剪法。利用紙張可以摺疊的特點,剪出上下左右對稱的圖案,不同的摺疊與次數,可以剪出乾變萬化的花紋圖案。運用摺疊與剪鏤結合的陰陽並舉、剛柔相濟的表現方法,賦予薄片的紙質一種既有體積感又有刀剪意味的造型樣式,並以摺疊的方法代替形象內部裝飾的鏤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它既可單獨造型成品,又能部分輔助整體,如解決圖案之框線花紋的對稱問題。浦江剪紙常用的另一種手法是隨形造型法,就是按選擇的形狀來設計與之相適應的圖案,長形選長圖,圓形取簡單。如選擇葉形,其輪廓本身是葉片形狀,可長可短,可在其中布以枝葉圖案,使葉中見枝葉,具有特色。
主題思想
浦江剪紙在主題思想上強調人性化,主這一點主要表現在戲曲人物剪紙上,人們創作的每一幅剪紙作品都充滿了“性情”,從主題的內涵到人物的身姿動態,無不是情感的表達,以至於背景的構思與所有的布置都表現出人性化。把情節、人物與場景融為一體,將戲曲主題內容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使每一幅戲曲剪紙作品形象生動,內涵豐富,結構精妙,線條富於情感,從而體現了中國民間剪紙的隨意性與意象性。
製作工序
工具材料
浦江傳統剪紙以剪為主,主要工具及材料有筆、剪刀、紙等。後來的剪紙兼刻,故又有刻刀、底板等工具。
製作工序
1.用毛筆先勾畫出草稿,然後再對線條進行技術加工整理,使草稿設計符合剪紙的要求,剪成圖樣。
2.把圖樣輕輕地黏在另一紙上,然後噴水弄濕,便於煙燻。後用煙燻出黑白輪廓分明的稿子。這樣可連續反覆,一件精彩的剪紙熏樣便可複製出很多。
3.把著色的毛邊紙若干張鋪,疊於樣稿上,用綿紙捻(或用線)在沒有花紋的地方勻密地將其釘緊同定。
4.用特製的鏤花剪由里向外逐一剪出。
題材作品
浦江剪紙題材廣泛,以花鳥動物和戲曲人物居多,花鳥動物多以祈求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榮祿富貴為主題。常剪的動物有貓、獅子、松鼠等,其神態生動,外形概括,身上多用工致的細毛加強動態和韻律感的表現。浦江戲曲剪紙的內容多是表現浦江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的婺劇故事和民間傳說,《唐伯虎點秋香・追艷》《紅樓夢》《呂純陽三戲白牡丹》《三娘教子》《昭君出塞》《太平橋》等,都是浦江窗花的較為典型的代表作。浦江窗花中還有一類沒有背景,直接表現人物的作品,如《牧童》《紡》《梅花童子》《金獅貴子》《盪湖船》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研究價值
浦江剪紙作為中國戲曲剪紙的典型代表,不僅是研究中國戲曲剪紙文化重要的標本之一,也是研究中華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發展軌跡與流變的實物。同時,由於浦江戲曲剪紙區域性強、藝術性高,並有較為清晰的發展史,以及有大量的作品遺存,這對於研究地方民間戲曲、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具有較為可靠的史料性價值。另外,文人化的戲曲剪紙也為研究浦江當地的社會人文背景、民俗心理形態提供了依據。
文化價值
浦江剪紙作為中國南方剪紙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塑造中華民族精神與審美觀念的媒介,是實現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實現全民自我教育的重要工具,對民族精神的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浦江戲曲剪紙以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為主題,警示目的明確,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傳承與民族精神傳承並存的歷史潛質。
浦江戲曲剪紙的教化功能與交流傳播的特點,對加深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與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都有其現實意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鄉土教材。
社會經濟價值
浦江戲曲剪紙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無論欣賞還是創作,都對提高民眾的文化藝術素質與修養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剪紙不僅自身具有形成文化產品的經濟功能與價值,更有滲透到各種工藝製作中的主動性,對於影響與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浦江的花邊、水晶工藝成為支柱產業,浦江的書畫與其他民間工藝形成規模產業等,都受其影響,體現了浦江剪紙的綜合社會經濟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變遷,浦江剪紙日漸消亡,浦江當地能製作剪紙的藝人已寥寥無幾,技藝傳承危機重重,加強對浦江剪紙的保護已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傳承人物
吳善增,男,漢族,浙江省浦江縣人,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剪紙(浦江剪紙)。吳善增自幼受母親影響,愛好剪紙藝術。在浦江縣文化館工作期間,對剪紙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退休後熱衷於剪紙藝術,創作和參與創作了《春滿人間》《東郭先生》《香港回歸》等作品,多次獲浙江省和全國展覽金銀獎。其剪紙講究剛勁簡潔,古樸雅致,強調神韻和意趣,尤其擅長戲曲人物剪紙的創作,獨具地方特色。吳善增還撰寫了《浦江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等論文,以及《中國浦江戲曲剪紙》等專著。
保護措施
吳善增先後在浦江、金華、杭州各中國小及浙江大學、浙師大等家院校講課,傳授浦江剪紙技藝。
浦江縣在多所中學和國小開設了剪紙勞技課。
浦江縣文化局、浦江縣剪紙協會在1987年連續編印了《浦江剪紙選》17集共5萬餘冊。並翻印了《中國剪紙藝術》《中國少兒剪紙選》《日本剪畫選》各一本,印數16000餘冊,為全縣學生提供了剪紙資料。
浦江縣對浦江剪紙加大了資金投入,對古代剪紙圖案進行了收集,並記載成冊,同時建立了剪紙協會。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浦江縣文化館獲得“剪紙(浦江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2022年保護單位更名為桐廬縣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非遺中心)。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桐廬縣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非遺中心)獲得“剪紙(浦江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吳善增的浦江剪紙作品作品《歡天喜地慶回歸》《松鶴》獲得浙江省剪紙大賽一等獎;《浦江工藝開新花》獲得全國首屆職工美術作品銀獎;《蘆鶴圖》《百鴿圖》獲得民間藝術國展“山花獎”優秀獎。
重要展覽
2013年6月6—20日,浦江剪紙在“陌上花開——溫嶺桐廬浦江剪紙精品展”中展出。
2018年6月,浦江剪紙在2018“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展演暨“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活動中展出。
2019年12月9日,浦江剪紙在“靈動浙江”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指定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老字號展示活動中展出。
2020年9月,浦江剪紙在第十三屆中國書畫節中展出;同月28日,浦江剪紙在“婺風遺韻·風光不與四時同”金華非遺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