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桐廬剪紙)

剪紙(桐廬剪紙)

剪紙(桐廬剪紙),浙江省桐廬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桐廬剪紙歷史悠久,流布廣泛,據清代乾隆時期《桐廬縣誌》記載,早在五代時期桐廬就出現了剪紙藝術。桐廬剪紙形式多樣,尺幅靈活,有單色、斗色套色、染色等多種剪紙樣式,剪紙技法也含剪、刻、撕等方式,其風格厚中見秀、玲瓏透剔、含蓄華麗,體現出江南地區剪紙的特色。桐廬剪紙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富有時代氣息,人們將季節時令、農事活動、節日農時、神話傳說、禮儀往來、娛樂遊藝等民俗鄉風作為剪紙創作的題材,反映出桐廬百姓的精神狀態、生活情趣和美好希望。

2007年6月5日,桐廬剪紙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剪紙(桐廬剪紙)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剪紙(桐廬剪紙)
  • 申報地區:浙江省桐廬縣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16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桐廬剪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據五代《武林梵志》記載:“吳越錢王於行吉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
宋代時期,桐廬民間剪紙的技藝發展水平較高,並且發展成為一種行業,據《武林舊事》記載,當時杭州的剪紙手工勞動者已經應運而生,有多達170多種剪法門類,有剪字的,有剪鏃花樣的,還有鏃影戲的……剪紙種類繁多,技法不俗。
明清時期為桐廬剪紙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時期,桐廬百姓以紙寄情,將剪紙融入生活的點滴。嫁娶迎禮之日吹起鼓號,支起燈籠,貼上紅字剪紙,然後熱熱鬧鬧地起轎送新娘;親友亡故,送殮人棺,設靈七日,也必定要撒紙錢以寄哀思;民俗活動中的各種龍燈竹馬上,也能看到精美的剪紙作品,作為裝飾,絢麗多彩;清明前後十日祭祖上墳時,也少不了在墳前掛上紙錢……還有更多的窗花、禮花、衣飾花、喜花和壽花等,當時的剪紙,已成為桐廬女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要掌握的生活技藝。
清末民初時期,百姓生活中剪紙用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各種專業的剪紙店坊應運而生。桐廬鎮有“慶雲齋”,橫村鎮也有多家紙作店出現,銷售剪紙品,也傳承剪紙技藝。畫家葉淺予在他的《老筆憶童年――紙紮活》中寫到了“送灶做紙轎”,這是桐廬當地的剪紙民俗活動之一。舊時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送灶,窮人家買一張木版印刷的神馬,用作送灶,而富人家則買上一座用彩色剪紙製作的紙轎,以示隆重。此外,橫村鎮每年農曆三月初八舉行盛大廟會,初三為修楔之日,俗稱“上春福”,會在廣場上搭建敞篷,在上方貼上一種長方形的門箋,長丈余,剪有“暗八仙”及流蘇、裝修紋樣,並由道士做法事一天。此外,在這一時期,桐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燈彩。盞盞彩燈上,張貼著各式紙作,或人物,或花草,或山水,熱鬧非凡。夾貼在各種燈彩上的“燈花”,以整齊、勻稱的紋樣及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居多。桐廬莪山鄉的中門大燈,新合鄉的板龍、大馬等多用剪紙點綴,家家戶戶參與其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改變,生產力發展了,與之而來的,是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動的淡化。不少帶有迷信色彩的剪紙也隨之消失,桐廬民間剪紙開始從原生態的各種紅白喜事的喜紙、禮花、壽花,一些簡單的花卉瓜果、飛禽走獸、吉祥圖案等逐漸拓展為山水、建築、人物、故事等,內容更貼近生活。
剪紙(桐廬剪紙)
桐廬剪紙
隨著社會的發展,桐廬剪紙不僅內容更為豐富,表現形式更為巧妙,作用也更為廣泛。在生產作用方面,桐廬剪紙從過去的注重實用,逐步提升為一種裝飾藝術,從傳統的民間剪紙藝術中汲取藝術養分,豐富剪紙的語言。桐廬剪紙有方、圓,有規則、不規則,有對稱、不對稱,有單色,也有套色、染色,而且花中套花,方圓結合,從過去零星的各種民俗剪紙,整合為完整的藝術品。桐廬剪紙還將年畫、版畫、書法、拼貼等藝術元素有機結合,增強了視覺衝擊力,具有裝飾性。

文化特徵

藝術特徵
桐廬剪紙藝術特徵明確。首先,多彩的桐廬民俗民風為剪紙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婚嫁節慶用的喜花和禮花、求神祭祖的祭祀花、江南社火的燈彩花等民俗表現形式,均用剪紙表現,桐廬剪紙具有鮮明的民俗性。其次,桐廬剪紙有悠久的傳統,江南的秀麗和纖細特點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南方風格,桐廬剪紙的傳統底蘊豐厚。再次,桐廬剪紙往往粗中有細、細中帶粗、粗細結合、陰陽互用,其高度概括的特點充滿藝術個性。最後,桐廬剪紙反映出時代氣息,作品多表達人們祈求國泰民安、大吉大利、萬事如意、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的意願,以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較強的時代性。
圖案特徵
在桐廬鄉間,窗花、燈花、鞋花、衣飾花、喜花等剪紙藝術廣為流傳。桐廬剪紙的圖案有人物、動物、花卉、瓜果、翎毛、蟲草,以及雙喜、壽字、雙錢、如意等吉祥文字與物象。常用諧音、取意、象徵、比喻等傳統手法,來表現“鴛鴦嬉水”“喜上眉梢”“白頭偕老”的男女愛情,寄託“萬事如意”“四季平安”“大吉大利”的美好祝願,憧憬“國泰民安”“人壽年豐”“年年有餘”的美好生活。

製作工序

工具材料
傳統桐廬剪紙的材料工具比較簡單,一般只用到剪刀和紙(毛邊紙、紅紙、臘光紙),隨著手法的進步,桐廬剪紙在製作的過程中,不僅會用到剪刀,而且也會用到刻刀、臘盤,以及紅紙、臘光紙、彩色宣紙等各種紙張。
剪紙(桐廬剪紙)
桐廬剪紙
製作工序
桐廬剪紙的製作流程分為起稿、剪刻、揭離、貼上、修改以及複製,如作為商品、禮品、收藏品進入市場時,還需加一道裝裱工序。

題材作品

桐廬剪紙的題材可分為戲曲故事剪紙、風俗人物剪紙、吉祥圖案剪紙等,內容大多表現為對國泰民安、大吉大利、萬事如意、生活富裕和社會和諧的祈求。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桐廬剪紙的表現主題更是與時俱進,既保留福祿壽喜、吉祥如意等傳統內容,又進一步貼近現實生活,富有時代氣息,比如胡家芝的《國富民強》《普天同慶》,謝玉霞的《陽春桐廬》《百鳥朝鳳》等作品就是對現代生活題材的反映,表現了積極健康的社會新風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桐廬剪紙是民俗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廣泛的民眾參與性和時代性,作品往往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與生活環境,具有民俗學的歷史考證和研究價值;桐廬剪紙作品無論是喜花、禮花、窗花、祭祀花都寓意著人們的某種意願,這些意願往往體現了人們的道德水準,對人們的道德教育有著積極作用;桐廬剪紙作為藝術作品就有觀賞價值,如窗花、帽花、鞋花等剪紙,給人們的生活營造喜慶氛圍,具有藝術感染力;桐廬剪紙具有實用性,可以作為喜慶、祭祀之用的裝飾品,也可作為饋贈親友的紀念品、旅遊品、收藏品,有社會經濟價值。

傳承人物

謝玉霞,女,1942年出生,安徽省阜陽市人,第二屆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桐廬剪紙。謝玉霞繼承和發展了民間剪紙藝術,其剪紙作品題材廣泛,含蓄秀美,採用寫意、取意、象徵、寓意等民間傳統手法,並有所創新。
朱維楨,男,1942年出生,桐廬縣剪紙協會會長,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桐廬剪紙。

保護措施

桐廬縣建立了9個剪紙基地,成立了剪紙協會、剪紙研究會與剪紙藝術館,建立了近百人的剪紙隊伍。
剪紙(桐廬剪紙)
桐廬剪紙
桐廬縣建立了剪紙精品展館、“女兒村民俗文化園”桐廬剪紙藝術館。
桐廬縣對一些散落在民間的老藝人的技藝進行了挖掘,不斷充實傳統元素,豐富剪紙藝術領地。
從2004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為剪紙藝術提供了展演平台。
從1990年開始,桐廬縣文化部門先後舉辦了30期培訓班,有上千人次參與培訓學習。
從1999年開始,桐廬縣在中國小先後發展了9個剪紙開發基地,把剪紙藝術與學校的美術課、素質教育結合起來,不定期地舉行剪紙比賽,進行評獎及展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桐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剪紙(桐廬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予以公示,2022年保護單位更名為桐廬縣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非遺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剪紙(桐廬剪紙)項目保護單位桐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桐廬縣文化發展中心(文化館、非遺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1年,桐廬剪紙藝人重新創作了《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新圖》的剪紙長卷,並在台灣舉辦的“兩湖論壇”中展出。
桐廬剪紙多次在西班牙、英國、瑞典、日本、挪威、丹麥、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榮譽表彰
1996年,桐廬剪紙《富春江風光系列》和《古代神話系列》作品參與“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大展”分別獲金、銀獎。
1997年,桐廬剪紙大型剪紙作品《百鳥朝鳳迎回歸》獲得浙江省省級比賽一等獎。
國際交流
2006年,24米桐廬剪紙長卷《千年剪紙民族魂》被作為禮物贈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