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廬縣文化館
- 所在地區:桐廬縣
- 館舍面積:3200平方米
- 內設展廳:2個
概況,沿革,主要業績,
概況
桐廬縣文化館現有館舍面積3200平方米,環境優雅、布局合理,內設展廳2個、影視廳1個、可容納300人就座的小劇場1個,還有會議室、陳列室、舞蹈室、美工室、教室等活動培訓場所,功能齊全。館內目前設有演藝部、展藝部、培訓部等業務部門,分別負責各項工作的開展。現在編13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9人,副研究館員1人,館員7人。現任館長程建宇。
桐廬文化館曾被評為省級先進單位,省市級藝檔工作先進單位,2001年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文化館,2004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04年被評為杭州市模範集體。
沿革
桐廬縣文化館前身為桐廬民眾教育館,建於民國十九年十月,1950年設桐廬人民文化館,1952年改稱桐廬縣文化館,1999年建成現有館舍。
主要業績
桐廬縣文化館一直以來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積極開展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廣大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如策劃組織了富春江山水節系列活動,建黨八十周年大型歌詠晚會;2003年配合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創作《桐廬市民守則歌》並組織了唱響《市民守則歌》演唱大賽;2004年承辦“神州風韻”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全國剪紙邀請賽,舉辦了第五屆中國少兒卡拉OK大賽杭州第二賽區選拔賽,桐廬縣少兒舞蹈大賽,少兒故事大王選拔賽等。群文創作碩果纍纍:2000年故事《閃光的小腦袋》獲文化部“蒲公英”銀獎;2001年小品《遲到的歌聲》獲文化部群星獎金獎;2002年小品《門檻內外》榮獲全國老年文藝調演金獎;小品《腳步聲》榮獲2003年全國百優小品稱號、中國曹禺戲劇獎編劇三等獎、中國戲劇文學獎二等獎;小品《我要回家》獲杭州市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浙江省第十四戲劇小品邀請賽創作一等獎和表演二等獎;歌曲《杏花春雨》獲2002年浙江省新創作歌曲大賽銀獎;《桐廬市民守則歌》獲2003年浙江省“社區之歌”演唱大賽創作、表演銀獎;舞蹈《畲鄉棍凳》獲2002年浙江省廣場民間(鼓樂)舞蹈大賽銀獎。在“神州風韻”全國剪紙邀請賽中,桐廬剪紙高手謝玉霞獲金獎並被命名為十大神剪,王德林獲銀獎,張文子、陸天仁、何王景獲銅獎,桐廬文化館獲優秀組織獎。發掘整理的民間藝術“桐江大馬”在2002年杭州西湖狂歡節中榮獲最佳創意獎和最佳表演獎;“新合騰龍”獲杭州市第三屆風雅頌民間藝術展演組委會大獎、表演金獎和2003年杭州西湖狂歡節最佳表演獎。近年,桐廬縣文化館還發掘了板龍、瓦雕、大燈等民間藝術,促進了桐廬縣民間藝術的繁榮。桐廬縣繼1998年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剪紙)之鄉”之後,2003年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轄區內文化站
江南鎮文化站、莪山畲族鄉文化站、新合鄉文化站、橫村鎮文化站、分水鎮文化站、風川鎮文化站、富春江鎮文化站、鐘山鄉文化站、瑤琳鎮文化站、百江鎮文化站、合村鄉文化站、舊縣街道文化站、桐君街道文化站。
桐廬縣文化館
一、機構沿革
1950年5月,分水分館接收民眾教育館,建立分水縣人民文化館。同年8月,桐廬縣建立人民文化館,館址設太平弄口。兩館編制各4人。1952年兩館改為桐廬縣文化館和分水縣文化館;1958年10月桐廬、分水、新登3縣合併,次年3月館名改稱為桐廬第一、第二、第三文化館。1960年6月富陽縣併入桐廬,遂改名為桐廬縣文化館和分水、新登、富陽3個分館。1961年10月復置富陽縣,拆新登、富陽兩館後,設桐廬縣文化館和分水分館。1966年文化大革命,10月起業務停頓。至1970年秋始逐步恢復工作,並改名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3年後恢復原名。
文化館建館初期,負責掃盲、宣傳、文娛和科普4項任務。具體開展圖書、廣播、體育、展覽、戲院、劇團、科普及文藝編輯、文物管理等工作。後隨著事業的發展,上述部分工作陸續析出,另立機構。縣館內部設定有行政辦、美術室、文藝輔導室、創編室。1985年後辦有美術攝影服社等文辦企業3個,至1993年館舍拆建後,相繼遷出,1998年後轉制或歇業。至2001年,縣館內充館長辦、財務室、藝檔室、創編室、培訓部、演藝部和展藝部。至2001年底,縣館與分館總計在編人員為16名,其中有專業技術職稱副高1人,中級8人,初級5人。
1990年分館館舍拆翻建,建築面積為884平方米,次年啟用。1993年9月縣館館舍拆翻建為綜合樓,解決職工住宿困難,計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次年底啟用。1994年後籌建新館舍。1997年7月遷址江南開發區,征地8畝,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總投資300餘萬,1998年初開工,次年9月啟用。
改革開放後,縣館貫徹"兩為"方針和"雙百"方針,全面開展工作。1995年和1996年兩屆榮獲杭州市人民政府的群文工作"百花獎"。1989、1993年省文化廳兩次考評定級為一級文化館,省級先進單位。2000年又晉升為特級文化館。
桐廬地處浙西山區,是水、陸交通要道。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是旅遊勝地,文人墨客留下詩文甚多。人傑地靈,是東漢嚴子陵隱居處,唐代方乾等6位詩人的故里和當代畫家葉淺予的故鄉。文化積澱深厚。這為當今開展民眾文化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二、工作實績
(1)中心宣傳與文化下鄉
解放初,縣館曾多次參辦"階級教育展覽"、"建設成就展覽"和"南堡精神展覽"。70年代後,縣館又設有宣傳櫃窗,長年開展展覽宣傳活動。改革開放後又先後舉辦"桐廬在前進"(1994)、"抗洪救災"(1996)、"輝煌十五年"(1997)等大型圖片巡迴展覽。20多年來縣館還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組織文藝宣傳隊,圍繞黨的基本路線、計畫生育、禁賭掃黃、普法教育、路線教育、現代化教育和雙思教育等先後到各鄉鎮(村)演出計171場次,觀眾達8萬多人次。自90年代開始,每年春節送文化下鄉,不但文藝演出,還有送春聯、書畫到農家,深受歡迎。
(2)組織陣地活動
70年代後,縣館設有曲藝場,經常組織故事演講、評話說書、音樂晚會和影視放映等活動。 1963年秋舉辦首屆民眾美術作品展覽,後每逢重大節慶均舉辦大型書、畫、影賽展活動。其中葉淺予藏畫展為檔次最高。還有與溫嶺等地的書畫交流展、丁立君、袁一凡等個人展。1953年2月舉行首屆全縣業餘劇團會演,1955、1956年舉辦兩屆音舞調演,後還舉辦多屆現代戲調演。自1985年後,每年一屆舉辦全縣民眾文藝調演,1989年後改為每二年一屆,使民眾文藝調演制度化。1953年曾組織民間燈隊進城表演。1984年國慶活動開始,組織大型的山水旅遊節,廣場民間藝術表演和元宵燈會活動,至今共10多次。其中1985年元宵燈會有10個項目,25支隊伍進城表演3天,盛況空前。70年代後,縣館組織民眾故事賽講活動,1994年後連續舉辦9屆小故事大王選拔賽;60年代初曾組織"百人大合唱",適逢重大節慶,縣館組織民眾歌詠活動有"革命歌曲大家唱"、"農村(鄉鎮)歌手賽"、"民樂比賽"和"香港回歸"、"建黨70周年"、"建國50周年"等大型民眾歌詠比賽和文藝演出活動。縣館先後舉辦歌詠、故事、美術、書法、寫作、舞蹈、攝影、戲劇等各類文藝培訓多期。自1986年後舉辦暑期少兒文藝培訓活動,先後總計16次,120個教學班,近四千人次參加培訓學習。
(3)創作、輔導及成果
戲劇。
本地農村普遍演社戲,劇種有唱平台、的篤班、紹劇和小京班。1950年縣館建有民藝劇團。年底,全縣有業餘劇團60多個。70年代縣館舉辦文藝培訓班和戲劇表導演班,農村先後辦有分水、橫村、新合、鐘山等八個業餘劇團。1985年縣館辦有青年越劇團。業務幹部經常隨團下鄉輔導。1983年鐘山越劇團上演縣館包朝贊編寫《春江月》,在市賽獲優秀獎,後由桐廬越劇團搬上銀幕的《繡花女傳奇》。現代小越劇《娘啊娘》於1984年赴省國慶獻演,省電視台又攝製播放。1989年後,由縣館施莉萌創作,陳敏珠、吳小良等表演的戲劇小品《門檻內外》(1989)、《讓我一次愛個夠》(1995)、《遲到的歌聲》(1998)等均在省、市和華東地區大賽獲大獎,其中《遲到的歌聲》於2001年榮獲文化部"群星獎"金獎。1999年李林華獲浙江省中老年戲曲大賽梅花獎,1999年周金花、蘭玉珍獲浙江省"越劇之友"比賽銀獎。
故事。
1964年縣館舉辦首期故事員訓練班,並舉行演講比賽。後故事《李鐵毛》赴省調演獲優秀獎。從此新故事應運而生,創作與表演同步發展。1974年至1979年間,縣館先後舉辦故事員培訓班30餘期,參與1500餘人。後又舉辦多期創作培訓和作品加工會。方賽群、朱軍清等10多位業餘作者的作品在省、市級以上發表或比賽獲獎約60多件次。我館在杭州市十屆故事賽中多次獲優勝單位,其中陳敏珠在省級以上參賽獲獎近10次。吳文昶的《狗尾巴的故事》(1985)、《一把火》(1987)、《大火沖天》(1988)、《生前死後》(1990)、《大樹底下》(1992)等均在省級以上參賽獲獎,其中《大樹底下》於1993年獲文化部"群星獎"銅獎。次年省文化廳命名他為"民間藝術家"。1998年後,縣館多次組織參加省、市少兒故事比賽,其中省級以上獲獎16人次。由朱芝雲創作,陳敏珠輔導,陳靜文演講的《閃光的小腦袋》在七大故都(1997)和省少兒故事賽(1998)中均獲一等獎。2000年又獲全國首屆"蒲公英杯"創作銅獎和表演、指導銀獎。
音樂、舞蹈
1954年6月,縣館舉辦首期交誼舞培訓班。1957年1月,舞蹈《蝶戀花》和民歌《唱鸕鶿》在地區會演獲獎,其中《唱鸕鶿》又在全省會演中獲二等獎。1960年桐廬鎮成立"春江樂隊"。60年代初,創作歌曲《九里洲》廣為流傳。1984年後,在桐廬相繼成立了"青友"、"朝野"等輕音樂隊和"長風國樂隊",1997年10月縣館與與工人文化宮聯辦"職工業餘合唱團"。縣館業務幹部為業餘團隊作好輔導工作。1992年農民歌手潘音飛在全國第四屆農村青年歌手大選賽獲集體組通俗唱法一等獎,個人組通俗唱法二等獎。後進省歌舞團。1992年創作的《畲鄉情》在市三江歌賽中獲創作一等獎。陳敏珠創作的歌曲《請到畲家來做客》獲省創作三等獎,縣館夏林青創作,張文婷演唱的《等待春天》在省三屆創作歌賽中獲創作和演唱銀獎。
美術、書法
1960年6月,畫家葉淺予回桐與業餘作者舉行講座。自1963年後縣館開始組織民眾美術創作活動。先後多次舉辦培訓活動。1985年10月葉淺予又回桐與美術骨幹講座,並與諸畫家作畫示範。在縣館的輔導下出成果有:《乾群一家親》和《新課堂》(1969)、《瑤琳仙子》(1981)、《小鴨子》(1982)、《春江捕魚隊》(1983)等多件美術作品在省展出入選,其中《小鴨子》入選全國展,後又與《春暖》兩件作品送日本靜岡縣展出。丁立君的宣傳畫《城市之光》(1981)、《防酸雨》(1983)、《一絲不苟》(1984)均在全國賽展入選和獲獎,其中《一絲不苟》入選全國6屆美展。吳連江的套色木刻《蒸蒸日上》(1989)在全國賽中獲銅獎,劉兵的《黃果樹瀑布》(1992)獲國際書畫賽佳作獎。徐森的國畫《山水》(1998)入選首屆中日"人與自然"書畫大賽。吳樟宏國畫山水《渾化無跡》(1995)、《寂韻》(2001)先後在杭州山水畫賽獲獎和浙江"東方杯"書畫賽入展入冊,還有他的《牧歸》(1999)與丁立君的《一絲不苟》,謝玉霞、王德林的剪紙共4件入冊《杭州美術50年》。何璟的水彩畫《江畔》獲杭州市建國50周年美展三等獎。樓一層的《七里揚帆》(1989)、《桐溪捕蟹圖》(1993)在浙江省"耕耘者畫展"入展和獲獎。自1995年至今在杭州市7屆少兒繪畫大賽中,有30餘件獲大獎。
1985年後,有50餘人的硬筆書法作品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入選和獲獎。其中洪隧卿(1988)在首屆國際鋼筆書賽中獲一等獎,蘇鏡淼(1991)的篆刻作品在全國篆刻展入選。孫峰民毛筆書法(1993)入選"書壇新人大展"和省"鼎立杯"書法賽獲三等獎。胡泰法的毛筆書法作品先後在全國第3屆楹聯書法展。
(1999)入選,第3屆全浙書法大展(2001)獲提名獎和浙江"東方杯"大賽展入冊。盧公達的毛筆書法作品2001年在"中國近現代書畫賽展"中入展和"第五回國際書畫交流展(日本、韓國、桂林)獲金獎。
1994年和2001年,縣館2次組織少兒書畫"十佳"賽展活動,1999年張帆、王申被授予"杭州市小畫家稱號"。2001年魯宇飛被授予杭州市"少兒書法家"稱號。
攝影
1969年王天瑞的攝影作品《身不離勞動,心不離民眾》在浙江省展入選。《釣台》、《春茶》(1982)、《富春江三景》(1983)、《江天極目》、《七里揚帆》(1985)、《嬴州華表》等作品分別發表、入選在《人民日報》、《上海畫報》、《錢塘江影集》和《中國風光攝影藝術展》。徐乃華的《春風又綠江南岸》(1989)、《山村國小》(1990)入選《中國攝影》和"家鄉美"、"可愛的中華"大賽展。其中《山村的國小》和程明華的《在鄉村演出的日子裡》(1992)等入選日本第15、17屆亞太地區攝影大賽展。2001年葉少波的《越角人家》在"南湖之光"全國攝影大賽中獲優秀獎。
(4)民間藝術的開發與成果
本縣民間藝術資源豐富,縣館十分重視做好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1989年編輯出版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桐廬卷》,1991年出版了《吳文昶故事作品集》,1989年完成民間音樂收集整理,並協助杭州市群藝館做好莪山畲族鄉民歌的收集工作,2001年還新編排了畲族舞蹈《棍凳舞》赴杭參與西博會展演活動。1984年後,縣館重視民間燈彩的發掘和活動的組織工作,分別恢復了龍燈、竹馬、大燈、大馬等10多個項目。其中彰塢的獅毛龍和茆坪的女子板龍先後於1999年和2000年赴杭參加西博會民藝展演活動。2000年由老館長撰稿拍制了《桐廬民間燈彩VCD資料片》。桐廬的民間剪紙古之有之,廣為流傳。1989年,在館長的主動爭取下,《胡家芝剪紙喜花集》得到故鄉政府的資助後終於出版。1992年,市群藝館將桐廬列為民間剪紙開發基地後,縣館將此列為美術室重點項目,館長親自主持開發工作。先後舉辦剪紙培訓班7期,舉辦大小展賽活動12次,組織作品送省市參賽13次236件次,其中張文子、何璟等的人作品獲獎89件次。由老館長創意,謝玉霞、張文子合作的的20米長卷《巾幗風采》送賀在京召開的世婦大會,重複件又在浙江省巧女手工藝品大賽中獲二等獎。1996年10月有43件作品入選"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覽",其中謝玉霞的《富春江風光系列》和王德林的《古代神話系列》分別獲金、銀獎。同年經縣館推薦謝女士加入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1997年浙江省委宣傳部部長梁平波為桐廬剪紙展題了詞。1997年4月謝女士應邀赴西班牙參與為期半年的民藝交流活動。10月縣館還選送10件剪紙作品赴俄羅斯聖彼得堡交流展出。是年底在浙江省文化廳的《民眾文化》刊物上發表了余守貞撰寫的謝女士剪紙專題報導和剪紙骨幹的作品18件。1998年4月省文化廳命名桐廬為"民間藝術(剪紙)之鄉"。同年11月縣館協辦了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暨民間剪紙研究會年會,並舉辦了大型剪紙作品展覽。2001年1月,縣館民間剪紙研究會年會決定,在景點"女兒村"聯辦"桐廬民間剪紙藝術館"。同年4月15日,接待了德國專家楊·森夫婦來桐考察民間剪紙藝術。
(5)文藝編輯--理論研究
1956年縣館創刊《桐廬文藝》,創刊《五雲文藝》,其中《桐廬文藝》終於1984年,累計發表300餘業餘作者的文藝作品2000餘件。1958年縣館曾編印《桐廬大躍進民歌選》,1960年編印《桐廬歌謠》,內刊有民歌101首。70年代後選編紀念性徵文專輯8種。1981年後創編幹部包朝贊的小說《妻子》、《茉莉花》(1981)發表於《西湖》。施莉萌《初探瑤琳洞》等散文6件和《馬路天使》2件小說先後發表於《浙江日報》,小說《風吹落了桂花朵兒》(1986)發表於《江南》。1984年縣館創刊《桐廬故事》,刊出5期。1985年原《桐廬文藝》與縣館文聯合辦,改名為《桐葉》。1989年出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桐廬卷》,後獲杭州市"文藝獎"一等獎。1991年,出版了《吳文昶故事集》。次年獲杭州市"文藝獎"二等獎。1993年出版了施莉萌《戲劇與小品》作品專集,1994年獲杭州市文學獎。1999年,由樓一層、何璟編輯出版了《桐廬民間剪紙》作品專集。
本縣群文理論研究始於1986年。吳文昶的論文《還是要堅持口頭性--關於新故事創作的通訊》發表於杭州市《新故事理論研究文選》第一集。朱芝雲的《適應改革辦好農村俱樂部》(1989)發表於杭州市《民眾文化理論研究文選》第三集。此後,縣館多次組織幹部論文寫作培訓班和作品加工會。先後有30多件作品發表在省市有關報刊上。主要有:申屠妙琴的《對江南"時節文化"的思考》(1997)、陳敏珠的《文化下鄉貴在堅持,重在創新》(1998)和樓一層的《調整功能定位,轉換運行機制,加快文化的發展》(2000)、《開發出成果、創新出特色--桐廬民間剪紙開發有感》(1997)、《也談民間剪紙的創新》(1996與何璟合寫)、《開發民間藝術,繁榮農村文化》(2000)等發表在省文化廳《民眾文化》和省館的《民眾文化動態》上。其中樓一層的《開發出成果,創新出特色》等3件入選《民眾文化大視野--全國民眾文化論文集(第二卷)》,《開發民間藝術,繁榮農村文化》等2件發表於《中國文化報》。 為了總結成果,促進發展,縣館於1999年又彙編了《春催山花》桐廬民眾文化論文集。
(6)農村網路輔導
1953年分水儒橋村俱樂部誕生後,爾後農村相繼舉辦俱樂部,成為農村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60年代中逐漸消失,唯儒橋村俱樂部堅持至今,1986年後多次評為省級先進單位。90年代,農村相繼興辦鄉村老年活動室,十分活躍,並在恢復民間藝術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3年窄溪鎮文化站誕生,後各鄉鎮先後建有文化站,至1984年底,實現鄉鄉有文化站。80年代縣館具體做好鄉鎮文化站的管理和輔導工作,其中協助縣文化局多次調整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和列編工作,得到文化部的肯定。1994年後,縣館僅抓業務輔導工作。1995年後,在創建"東海明珠工程"中,縣館積極配合文化局做好具體工作。至2001年底,全縣23個鄉鎮文化站,其中省級達標有窄溪、橫村2個站,市級達標有鳳川等13個文化站。杭州市文化局曾於1997年,1999年,2次來桐在鳳川和橫村召開杭州市創建工作現場會。
三、近、中期規劃
(1)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繼續貫徹"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調整文化館的功能定位,轉換運行機制,深化內部改革,提高工作效力,加快文化館的自身發展。
(2)加強農村文化網路建設的輔導,以廣場文化和時節文化為載體,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繁榮民眾文化,為提高公民道德和文化素質,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服務。
(3)加強館站幹部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和水平,加強自身建設,把館站辦成精神文明的視窗。
(4)拓展以故事,戲劇小品和民間剪紙為主的特色文化,申報全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5)全國開展工作,發揮文化館站的綜合社會功能,為爭創全國文化先進縣而努力。
1950年5月,分水分館接收民眾教育館,建立分水縣人民文化館。同年8月,桐廬縣建立人民文化館,館址設太平弄口。兩館編制各4人。1952年兩館改為桐廬縣文化館和分水縣文化館;1958年10月桐廬、分水、新登3縣合併,次年3月館名改稱為桐廬第一、第二、第三文化館。1960年6月富陽縣併入桐廬,遂改名為桐廬縣文化館和分水、新登、富陽3個分館。1961年10月復置富陽縣,拆新登、富陽兩館後,設桐廬縣文化館和分水分館。1966年文化大革命,10月起業務停頓。至1970年秋始逐步恢復工作,並改名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3年後恢復原名。
文化館建館初期,負責掃盲、宣傳、文娛和科普4項任務。具體開展圖書、廣播、體育、展覽、戲院、劇團、科普及文藝編輯、文物管理等工作。後隨著事業的發展,上述部分工作陸續析出,另立機構。縣館內部設定有行政辦、美術室、文藝輔導室、創編室。1985年後辦有美術攝影服社等文辦企業3個,至1993年館舍拆建後,相繼遷出,1998年後轉制或歇業。至2001年,縣館內充館長辦、財務室、藝檔室、創編室、培訓部、演藝部和展藝部。至2001年底,縣館與分館總計在編人員為16名,其中有專業技術職稱副高1人,中級8人,初級5人。
1990年分館館舍拆翻建,建築面積為884平方米,次年啟用。1993年9月縣館館舍拆翻建為綜合樓,解決職工住宿困難,計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次年底啟用。1994年後籌建新館舍。1997年7月遷址江南開發區,征地8畝,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總投資300餘萬,1998年初開工,次年9月啟用。
改革開放後,縣館貫徹"兩為"方針和"雙百"方針,全面開展工作。1995年和1996年兩屆榮獲杭州市人民政府的群文工作"百花獎"。1989、1993年省文化廳兩次考評定級為一級文化館,省級先進單位。2000年又晉升為特級文化館。
桐廬地處浙西山區,是水、陸交通要道。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是旅遊勝地,文人墨客留下詩文甚多。人傑地靈,是東漢嚴子陵隱居處,唐代方乾等6位詩人的故里和當代畫家葉淺予的故鄉。文化積澱深厚。這為當今開展民眾文化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二、工作實績
(1)中心宣傳與文化下鄉
解放初,縣館曾多次參辦"階級教育展覽"、"建設成就展覽"和"南堡精神展覽"。70年代後,縣館又設有宣傳櫃窗,長年開展展覽宣傳活動。改革開放後又先後舉辦"桐廬在前進"(1994)、"抗洪救災"(1996)、"輝煌十五年"(1997)等大型圖片巡迴展覽。20多年來縣館還配合黨的中心工作組織文藝宣傳隊,圍繞黨的基本路線、計畫生育、禁賭掃黃、普法教育、路線教育、現代化教育和雙思教育等先後到各鄉鎮(村)演出計171場次,觀眾達8萬多人次。自90年代開始,每年春節送文化下鄉,不但文藝演出,還有送春聯、書畫到農家,深受歡迎。
(2)組織陣地活動
70年代後,縣館設有曲藝場,經常組織故事演講、評話說書、音樂晚會和影視放映等活動。 1963年秋舉辦首屆民眾美術作品展覽,後每逢重大節慶均舉辦大型書、畫、影賽展活動。其中葉淺予藏畫展為檔次最高。還有與溫嶺等地的書畫交流展、丁立君、袁一凡等個人展。1953年2月舉行首屆全縣業餘劇團會演,1955、1956年舉辦兩屆音舞調演,後還舉辦多屆現代戲調演。自1985年後,每年一屆舉辦全縣民眾文藝調演,1989年後改為每二年一屆,使民眾文藝調演制度化。1953年曾組織民間燈隊進城表演。1984年國慶活動開始,組織大型的山水旅遊節,廣場民間藝術表演和元宵燈會活動,至今共10多次。其中1985年元宵燈會有10個項目,25支隊伍進城表演3天,盛況空前。70年代後,縣館組織民眾故事賽講活動,1994年後連續舉辦9屆小故事大王選拔賽;60年代初曾組織"百人大合唱",適逢重大節慶,縣館組織民眾歌詠活動有"革命歌曲大家唱"、"農村(鄉鎮)歌手賽"、"民樂比賽"和"香港回歸"、"建黨70周年"、"建國50周年"等大型民眾歌詠比賽和文藝演出活動。縣館先後舉辦歌詠、故事、美術、書法、寫作、舞蹈、攝影、戲劇等各類文藝培訓多期。自1986年後舉辦暑期少兒文藝培訓活動,先後總計16次,120個教學班,近四千人次參加培訓學習。
(3)創作、輔導及成果
戲劇。
本地農村普遍演社戲,劇種有唱平台、的篤班、紹劇和小京班。1950年縣館建有民藝劇團。年底,全縣有業餘劇團60多個。70年代縣館舉辦文藝培訓班和戲劇表導演班,農村先後辦有分水、橫村、新合、鐘山等八個業餘劇團。1985年縣館辦有青年越劇團。業務幹部經常隨團下鄉輔導。1983年鐘山越劇團上演縣館包朝贊編寫《春江月》,在市賽獲優秀獎,後由桐廬越劇團搬上銀幕的《繡花女傳奇》。現代小越劇《娘啊娘》於1984年赴省國慶獻演,省電視台又攝製播放。1989年後,由縣館施莉萌創作,陳敏珠、吳小良等表演的戲劇小品《門檻內外》(1989)、《讓我一次愛個夠》(1995)、《遲到的歌聲》(1998)等均在省、市和華東地區大賽獲大獎,其中《遲到的歌聲》於2001年榮獲文化部"群星獎"金獎。1999年李林華獲浙江省中老年戲曲大賽梅花獎,1999年周金花、蘭玉珍獲浙江省"越劇之友"比賽銀獎。
故事。
1964年縣館舉辦首期故事員訓練班,並舉行演講比賽。後故事《李鐵毛》赴省調演獲優秀獎。從此新故事應運而生,創作與表演同步發展。1974年至1979年間,縣館先後舉辦故事員培訓班30餘期,參與1500餘人。後又舉辦多期創作培訓和作品加工會。方賽群、朱軍清等10多位業餘作者的作品在省、市級以上發表或比賽獲獎約60多件次。我館在杭州市十屆故事賽中多次獲優勝單位,其中陳敏珠在省級以上參賽獲獎近10次。吳文昶的《狗尾巴的故事》(1985)、《一把火》(1987)、《大火沖天》(1988)、《生前死後》(1990)、《大樹底下》(1992)等均在省級以上參賽獲獎,其中《大樹底下》於1993年獲文化部"群星獎"銅獎。次年省文化廳命名他為"民間藝術家"。1998年後,縣館多次組織參加省、市少兒故事比賽,其中省級以上獲獎16人次。由朱芝雲創作,陳敏珠輔導,陳靜文演講的《閃光的小腦袋》在七大故都(1997)和省少兒故事賽(1998)中均獲一等獎。2000年又獲全國首屆"蒲公英杯"創作銅獎和表演、指導銀獎。
音樂、舞蹈
1954年6月,縣館舉辦首期交誼舞培訓班。1957年1月,舞蹈《蝶戀花》和民歌《唱鸕鶿》在地區會演獲獎,其中《唱鸕鶿》又在全省會演中獲二等獎。1960年桐廬鎮成立"春江樂隊"。60年代初,創作歌曲《九里洲》廣為流傳。1984年後,在桐廬相繼成立了"青友"、"朝野"等輕音樂隊和"長風國樂隊",1997年10月縣館與與工人文化宮聯辦"職工業餘合唱團"。縣館業務幹部為業餘團隊作好輔導工作。1992年農民歌手潘音飛在全國第四屆農村青年歌手大選賽獲集體組通俗唱法一等獎,個人組通俗唱法二等獎。後進省歌舞團。1992年創作的《畲鄉情》在市三江歌賽中獲創作一等獎。陳敏珠創作的歌曲《請到畲家來做客》獲省創作三等獎,縣館夏林青創作,張文婷演唱的《等待春天》在省三屆創作歌賽中獲創作和演唱銀獎。
美術、書法
1960年6月,畫家葉淺予回桐與業餘作者舉行講座。自1963年後縣館開始組織民眾美術創作活動。先後多次舉辦培訓活動。1985年10月葉淺予又回桐與美術骨幹講座,並與諸畫家作畫示範。在縣館的輔導下出成果有:《乾群一家親》和《新課堂》(1969)、《瑤琳仙子》(1981)、《小鴨子》(1982)、《春江捕魚隊》(1983)等多件美術作品在省展出入選,其中《小鴨子》入選全國展,後又與《春暖》兩件作品送日本靜岡縣展出。丁立君的宣傳畫《城市之光》(1981)、《防酸雨》(1983)、《一絲不苟》(1984)均在全國賽展入選和獲獎,其中《一絲不苟》入選全國6屆美展。吳連江的套色木刻《蒸蒸日上》(1989)在全國賽中獲銅獎,劉兵的《黃果樹瀑布》(1992)獲國際書畫賽佳作獎。徐森的國畫《山水》(1998)入選首屆中日"人與自然"書畫大賽。吳樟宏國畫山水《渾化無跡》(1995)、《寂韻》(2001)先後在杭州山水畫賽獲獎和浙江"東方杯"書畫賽入展入冊,還有他的《牧歸》(1999)與丁立君的《一絲不苟》,謝玉霞、王德林的剪紙共4件入冊《杭州美術50年》。何璟的水彩畫《江畔》獲杭州市建國50周年美展三等獎。樓一層的《七里揚帆》(1989)、《桐溪捕蟹圖》(1993)在浙江省"耕耘者畫展"入展和獲獎。自1995年至今在杭州市7屆少兒繪畫大賽中,有30餘件獲大獎。
1985年後,有50餘人的硬筆書法作品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入選和獲獎。其中洪隧卿(1988)在首屆國際鋼筆書賽中獲一等獎,蘇鏡淼(1991)的篆刻作品在全國篆刻展入選。孫峰民毛筆書法(1993)入選"書壇新人大展"和省"鼎立杯"書法賽獲三等獎。胡泰法的毛筆書法作品先後在全國第3屆楹聯書法展。
(1999)入選,第3屆全浙書法大展(2001)獲提名獎和浙江"東方杯"大賽展入冊。盧公達的毛筆書法作品2001年在"中國近現代書畫賽展"中入展和"第五回國際書畫交流展(日本、韓國、桂林)獲金獎。
1994年和2001年,縣館2次組織少兒書畫"十佳"賽展活動,1999年張帆、王申被授予"杭州市小畫家稱號"。2001年魯宇飛被授予杭州市"少兒書法家"稱號。
攝影
1969年王天瑞的攝影作品《身不離勞動,心不離民眾》在浙江省展入選。《釣台》、《春茶》(1982)、《富春江三景》(1983)、《江天極目》、《七里揚帆》(1985)、《嬴州華表》等作品分別發表、入選在《人民日報》、《上海畫報》、《錢塘江影集》和《中國風光攝影藝術展》。徐乃華的《春風又綠江南岸》(1989)、《山村國小》(1990)入選《中國攝影》和"家鄉美"、"可愛的中華"大賽展。其中《山村的國小》和程明華的《在鄉村演出的日子裡》(1992)等入選日本第15、17屆亞太地區攝影大賽展。2001年葉少波的《越角人家》在"南湖之光"全國攝影大賽中獲優秀獎。
(4)民間藝術的開發與成果
本縣民間藝術資源豐富,縣館十分重視做好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1989年編輯出版了《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桐廬卷》,1991年出版了《吳文昶故事作品集》,1989年完成民間音樂收集整理,並協助杭州市群藝館做好莪山畲族鄉民歌的收集工作,2001年還新編排了畲族舞蹈《棍凳舞》赴杭參與西博會展演活動。1984年後,縣館重視民間燈彩的發掘和活動的組織工作,分別恢復了龍燈、竹馬、大燈、大馬等10多個項目。其中彰塢的獅毛龍和茆坪的女子板龍先後於1999年和2000年赴杭參加西博會民藝展演活動。2000年由老館長撰稿拍制了《桐廬民間燈彩VCD資料片》。桐廬的民間剪紙古之有之,廣為流傳。1989年,在館長的主動爭取下,《胡家芝剪紙喜花集》得到故鄉政府的資助後終於出版。1992年,市群藝館將桐廬列為民間剪紙開發基地後,縣館將此列為美術室重點項目,館長親自主持開發工作。先後舉辦剪紙培訓班7期,舉辦大小展賽活動12次,組織作品送省市參賽13次236件次,其中張文子、何璟等的人作品獲獎89件次。由老館長創意,謝玉霞、張文子合作的的20米長卷《巾幗風采》送賀在京召開的世婦大會,重複件又在浙江省巧女手工藝品大賽中獲二等獎。1996年10月有43件作品入選"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覽",其中謝玉霞的《富春江風光系列》和王德林的《古代神話系列》分別獲金、銀獎。同年經縣館推薦謝女士加入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1997年浙江省委宣傳部部長梁平波為桐廬剪紙展題了詞。1997年4月謝女士應邀赴西班牙參與為期半年的民藝交流活動。10月縣館還選送10件剪紙作品赴俄羅斯聖彼得堡交流展出。是年底在浙江省文化廳的《民眾文化》刊物上發表了余守貞撰寫的謝女士剪紙專題報導和剪紙骨幹的作品18件。1998年4月省文化廳命名桐廬為"民間藝術(剪紙)之鄉"。同年11月縣館協辦了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暨民間剪紙研究會年會,並舉辦了大型剪紙作品展覽。2001年1月,縣館民間剪紙研究會年會決定,在景點"女兒村"聯辦"桐廬民間剪紙藝術館"。同年4月15日,接待了德國專家楊·森夫婦來桐考察民間剪紙藝術。
(5)文藝編輯--理論研究
1956年縣館創刊《桐廬文藝》,創刊《五雲文藝》,其中《桐廬文藝》終於1984年,累計發表300餘業餘作者的文藝作品2000餘件。1958年縣館曾編印《桐廬大躍進民歌選》,1960年編印《桐廬歌謠》,內刊有民歌101首。70年代後選編紀念性徵文專輯8種。1981年後創編幹部包朝贊的小說《妻子》、《茉莉花》(1981)發表於《西湖》。施莉萌《初探瑤琳洞》等散文6件和《馬路天使》2件小說先後發表於《浙江日報》,小說《風吹落了桂花朵兒》(1986)發表於《江南》。1984年縣館創刊《桐廬故事》,刊出5期。1985年原《桐廬文藝》與縣館文聯合辦,改名為《桐葉》。1989年出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桐廬卷》,後獲杭州市"文藝獎"一等獎。1991年,出版了《吳文昶故事集》。次年獲杭州市"文藝獎"二等獎。1993年出版了施莉萌《戲劇與小品》作品專集,1994年獲杭州市文學獎。1999年,由樓一層、何璟編輯出版了《桐廬民間剪紙》作品專集。
本縣群文理論研究始於1986年。吳文昶的論文《還是要堅持口頭性--關於新故事創作的通訊》發表於杭州市《新故事理論研究文選》第一集。朱芝雲的《適應改革辦好農村俱樂部》(1989)發表於杭州市《民眾文化理論研究文選》第三集。此後,縣館多次組織幹部論文寫作培訓班和作品加工會。先後有30多件作品發表在省市有關報刊上。主要有:申屠妙琴的《對江南"時節文化"的思考》(1997)、陳敏珠的《文化下鄉貴在堅持,重在創新》(1998)和樓一層的《調整功能定位,轉換運行機制,加快文化的發展》(2000)、《開發出成果、創新出特色--桐廬民間剪紙開發有感》(1997)、《也談民間剪紙的創新》(1996與何璟合寫)、《開發民間藝術,繁榮農村文化》(2000)等發表在省文化廳《民眾文化》和省館的《民眾文化動態》上。其中樓一層的《開發出成果,創新出特色》等3件入選《民眾文化大視野--全國民眾文化論文集(第二卷)》,《開發民間藝術,繁榮農村文化》等2件發表於《中國文化報》。 為了總結成果,促進發展,縣館於1999年又彙編了《春催山花》桐廬民眾文化論文集。
(6)農村網路輔導
1953年分水儒橋村俱樂部誕生後,爾後農村相繼舉辦俱樂部,成為農村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60年代中逐漸消失,唯儒橋村俱樂部堅持至今,1986年後多次評為省級先進單位。90年代,農村相繼興辦鄉村老年活動室,十分活躍,並在恢復民間藝術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3年窄溪鎮文化站誕生,後各鄉鎮先後建有文化站,至1984年底,實現鄉鄉有文化站。80年代縣館具體做好鄉鎮文化站的管理和輔導工作,其中協助縣文化局多次調整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和列編工作,得到文化部的肯定。1994年後,縣館僅抓業務輔導工作。1995年後,在創建"東海明珠工程"中,縣館積極配合文化局做好具體工作。至2001年底,全縣23個鄉鎮文化站,其中省級達標有窄溪、橫村2個站,市級達標有鳳川等13個文化站。杭州市文化局曾於1997年,1999年,2次來桐在鳳川和橫村召開杭州市創建工作現場會。
三、近、中期規劃
(1)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繼續貫徹"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調整文化館的功能定位,轉換運行機制,深化內部改革,提高工作效力,加快文化館的自身發展。
(2)加強農村文化網路建設的輔導,以廣場文化和時節文化為載體,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繁榮民眾文化,為提高公民道德和文化素質,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服務。
(3)加強館站幹部隊伍建設,提高整體素質和水平,加強自身建設,把館站辦成精神文明的視窗。
(4)拓展以故事,戲劇小品和民間剪紙為主的特色文化,申報全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5)全國開展工作,發揮文化館站的綜合社會功能,為爭創全國文化先進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