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語行為

前言語行為

嬰兒掌握語言之前,有一個較長的語言發生的準備階段,稱為“言語準備階段”,也叫“前語言階段”。一般都把從嬰兒出生到第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詞產生之前的這一階段(0~12個月)劃分為“前語言階段”。在此階段,嬰兒的言語知覺能力、發音能力和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逐步發展起來,出現“咿呀學語”、非語言性聲音與姿態交流等現象。這些現象統稱為“前語言現象”或“前語言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前語言行為
  • 別名:前語言現象
詳細內容,言語知覺能力的發育,語音的前言語發育,

詳細內容

兒童出生後,啼哭是他發布信息的主要手段,餓了、渴了、尿布濕了、身體不舒服了都要啼哭,細心的父母可以從哭聲中辨別原因。兩個月的嬰兒伴有咯咯聲,表示愉快情緒,開始對成人某些言語做出反應。此後引起哭聲的原因趨向複雜,啼哭越來越多帶有反射性質。同時也發展了兒童的發音器官。三至五個月時,兒童開始咿呀學語,發出一些元音,如Ba -a,Ai-,e-e、Ma-da等等。這些聲音比哭聲短,且伴有舌尖的運動,其中有些發音已接近成人某些音節,因而得到成人強化。如發Ba -Ba,Ma-Ma音時,父母笑,親吻他,以後就成為兒童定向發音。五六個月的兒童已能對成人的一些詞的語音做出反應,即聽懂聲音,但此時並不懂詞義。
6 -12個月期間,兒童開始模仿成人的語音,嘗試區分成人表達不同意思時的不同發音,開始理解某些詞,如成人說“小鼓在哪兒”,他會轉向小鼓方向,歡迎會拍手,再見揮揮手等等。也開始模仿成人發音:說出一些單詞來,如“奶奶”、“媽媽”、“大馬”等。
在一歲以前,兒童發出的語音是十分豐富的,沒有民族文化的差異,世界上所有兒童發音相似,因此稱其為前語言時期。到一歲左右,隨著發音器官的發育、成長,交際範圍的擴大,兒童發出的語音越來越多、越豐富;另一方面,沒有民族差異的發音在成人的強化與模仿,只保留下本民族的語言。

言語知覺能力的發育

言語知覺能力的發育指對口頭言語的語音知覺。
第一階段:妊娠5~8月,胎兒有了初步的聽覺反碰和原始聽覺記憶能力。
第二階段:新生兒期,嬰兒能對聲音進行空間定位,辨別各種聲音的細微差別,表現出對母親語音的喜愛。
第三階段:嬰兒期2~4月,開始理解言語活動中的某些交往信息,能與成人進行“互相模仿”式的“發音遊戲”。
第四階段:嬰兒期5~9月,學會辨別幾種不同的言語方面的信息。
第五階段:嬰兒期10~12月,能辨別母語中的各種因素,認識語音代表的意義。

語音的前言語發育

語音的前言語發育指語音是語言的聲音,語音發育是語言發育的前提。
第一階段:嬰兒期0~4月,單音階段。
第二階段:嬰兒期5~10月,多音階段。模仿發ma音,咿呀學語。
第三階段:嬰兒期11~13月,學話萌芽階段。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