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語言和語言溝通都是心理諮詢中的重要技巧,非語言行為能夠修正和補充言語的內容,在諮詢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目光注視、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聲音特質、空間距離、衣著及步態等幾個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語言性技巧
- 套用學科:心理學
概念,非言語行為在諮詢中的作用,形式,目光注視,面部表情,身體語言,聲音特質,空間距離,衣著及步態,
概念
言語表達是諮詢雙方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建立諮詢關係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諮詢師幫助求助者的主要工具之一,因而言語行為在諮詢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諮詢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非言語行為,或伴隨言語內容一起出現,對言語內容作補充、修正;或獨立出現,代表獨立的意義,在諮詢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諮詢師應重視把自己的非言語行為融人到言語表達中去,滲透在諮詢過程中。通過非言語行為傳達的共情態度比言語還多,影響更大。
因此,並非只是口頭語言在參與諮詢,而是整個人在參與諮詢。諮詢師是否能贏得求助者的信任、好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非言語行為的表達。
諮詢時,倘若諮詢師說,我尊重你,我關心你的喜怒哀樂,然而眼睛卻是東張西望,雙手交叉胸前,蹺著二郎腿,晃蕩著椅子,這種動作、神態很難使求助者相信諮詢師對他的關注。
有時求助者正興致勃勃地敘述著什麼,而詢師對敘述的東西不感興趣或心中有事,就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不耐煩,這種信息會影響到求助者的積極性,使之覺得掃興、失望。
非言語行為在諮詢中的作用
1、加強言語。重音、手勢和面部表情與言語一起出現,可使言語的意義更豐富,情緒色彩更鮮明,加強了言語的理解和表達。
2、配合言語。非言語行為將配合言語,促進交流。例如,求助者如果想繼續表達,那么他會把手停在空中,此時諮詢師不應打斷,而是應該進行傾聽。
3、實現反饋。聽話者對講話者做出持續的反應,如面部表情可表示同意、理解、驚訝、不滿等信息,使對方感知到自己的反應。
4、傳達情感。交流者常用非言語形式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喜歡、理解、尊重、信任的程度,像面部表情和聲調這樣的非言語暗示比言語信號影響更大。
形式
作為諮詢師,非言語行為也是表達共情、積極關注、尊重等的有效方式之一。非言語行為與諮詢技巧(即參與性技術和影響性技術)之間指向的一致性是提高諮詢效果的重要保證,不然會削弱、破壞諮詢技巧的作用。因此,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要講、聽、看、想,缺一不可。將其協調使用、合理搭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能。
目光注視
在傳遞信息的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傳遞最細微的感情。一般來說,當一方傾聽另一方敘述時,目光往往直接注視著對方的雙眼,但不是直盯著。而當自己在講話時,這種視線的接觸會比聽對方講話時少些,即講者比聽者更少注視對方。
諮詢中的目光使用很重要。諮詢師是否善於利用目光參與傾聽和表達,這直接影響到諮詢的效果。交談時,有些諮詢師眼睛注視地面或房頂,或者臉側向一方,這會顯得不禮貌,對求助者不夠重視。有
些則死死地盯住求助者的眼睛,這樣會使其感到窘迫,甚至透不過氣來。有些諮詢師則用目光在求助者身上掃視,甚至看其身後,可能使其惶惑不安。
當求助者講話時,若諮詢師把目光隨意移向一旁,最會引起求助者的注意。求助者會從諮詢師這一特定神情中看出諮詢師沒有認真傾聽,便會產生不安、不被信任的擔憂,可能會停止表達,或只做淺層次的探索。
眼睛應注視求助者的哪些部位為好?一般來說,目光大體在求助者的面部為好,給對方一種舒適的、很有禮貌的感覺,並且表情要輕鬆自然。目
光範圍過小會使求助者產生壓迫感,而目光範圍過大則會顯得太散漫、隨便。目光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和意義,諮詢師應恰如其分地使用。如表達安慰時,目光充滿了關切。給予支持時,目光傳達出力量。提供解釋時,目光蘊含著智慧。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與人的內心活動,尤其是情緒息息相關,一個人內心的喜怒哀樂無不在臉上透露出來。觀察一個人的非言語行為首先而且主要是集中在面部表情上,目光注視其實也是面部表情的一部分。
一般不愉快或迷惑可以藉助皺眉來表達,嫉妒或不信任時會將眉毛上揚。研究發現,一條眉毛揚起是傳統的懷疑信號,雙眉揚起是驚訝的信號,雙肩下垂則是沮喪和憂傷的信號。衝突、挑戰、敵對的態度用繃緊下顎的肌肉和斜眼瞪視來表示,這時嘴唇也是緊閉的,表示已擺出一種防禦姿態,頭和下顎常挑釁地向前推出,眉毛下垂,眉頭皺起。是臉部表情中重要的一點,不同的笑可體現人不同的心情,有會心的、愉悅的、滿足的、興奮的、害羞的、不自然的、尷尬的、解嘲的,等等。
在理解面部表情時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體動作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根本沒意思,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十分有內容,但內容含義可能很不一樣。比如,皺眉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句話的中間停頓,在另一種情況下也可能是“心裡冒火”或“討厭”的信號,或者是思想集中的表現。如果僅僅研究皺眉或面部表情,就難以確切把握其含義,還要知道這位皺眉者在乾什麼,要聯繫其他一系列的非言語行為所表達出來的含義。
身體語言
諮詢師和求助者的身體、手勢的運動和位置在相互溝通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的變化往往能反映諮詢狀況的某種變化。身體語言具有豐富的含義。一般低頭表示陳述句的結束,抬頭表示問句的結束,而較大幅度的體態改變表示相互關係的結束,表示思維過程或較長的表達的結束。
人們有時借用攤開雙手、解開外衣紐扣或脫掉外套,表達一種真誠、坦白。而雙手交叉在胸前則常表明一種防衛,表示否定、拒絕或疏遠。
有些求助者很慢地、細心地把眼鏡摘下來,並且小心地擦擦鏡片(即使鏡片根本不需要擦),這種情況常表明求助者想提出反對意見、澄清問題或提出問題之前拖延時間以便多作些思考。而有的則把眼鏡摘下,嘴巴咬著一條眼鏡腿,由於口中銜東西講話不方便,因此,藉此動作來注意傾聽或避免說什麼,一方面又可多多思考,把東西放在口裡也意味著這個人需要尋找新的資料。
不同的手指手勢,可能傳達了一個人的焦慮、內心衝突和憂愁。小孩要恢覆信心、鼓起勇氣就吸吮大拇指。學生擔心考試會咬指甲或咬鋼筆、鉛筆等。而成人遇到棘手的事情,可能會猛地拉頭髮。
諮詢中,若求助者的雙手緊絞在一起或反覆擺動,加之身體坐立不安,往往表明求助者情緒緊張而難以接近。這時,諮詢師應設法使其放鬆。頗為簡單的方法是在會談時略微傾身於他,會使其感到被接近、被理解。
面談過程中,求助者若搓起兩隻手來,很可能是有所期待。例如,由於諮詢師給予的理解、尊重、真誠,求助者受到感動而期望得到更多的共情或得到某種指點。若求助者移坐到了椅子的前端,踮起腳尖,很可能是求助者躍躍欲試,預示某種行為即將發生。
求助者在聽或講的過程中,若握緊了拳頭,則既可表示一種強調,表示鄭重其事,也可能表示一種決心,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憤怒。諮詢師應善於結合其他信息綜合判斷。若代表決心,諮詢師應及時在言行上給予支持、鼓勵。若是憤怒,則應及時查清原因,予以疏導。
若求助者的身體由緊縮、僵化轉為鬆弛自在,緊靠在一起的雙腿開始分開,交叉的雙手放了下來時,往往是求助者內心由緊張、不安、害怕、封閉開始變得平靜、輕鬆、開放。如果這一步驟反過來了,則表明諮詢增加了求助者的緊張情緒,可能是諮詢師言談舉止(包括表情等)不當或不被對方所接受,或觸動了對方的敏感要害處,也可能是求助者將涉及或已經涉及到了自己痛苦的、隱秘的問題。這種信息對於諮詢師來說具有重要的價值。
當求助者想要壓抑自己強烈的感覺或情感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採取腳踝交疊、雙手抓緊的姿勢,也有的人會咽口水,或咬緊牙關,或抓住手臂等,來拚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衝動。
當求助者對諮詢師說的話興趣不大或想早點結束會談時,他可能會在座位上反覆扭動,坐立不安,讓人覺得是椅子不舒服,其實並非如此。也有的人會交叉雙腿,另一隻腳不住地輕輕晃蕩。有的則是不停地用手指敲彈桌子或椅子,或拿著紙胡亂塗鴉,有些則顯得目光空洞,心不在焉,對問話沒反應或答非所問。諮詢師發現這種情況後,應及時調整諮詢內容和方式。有時,諮詢師也可能表現出這類行為,若被求助者感知,就會使他產生想法。
身體動作不僅表現出求助者此時此刻的思想、情感、行為,在一定的程度上,體態還反映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以肩膀為例,亞歷山大·洛溫博士在《人體動態與性格結構》一書中認為,耷拉著的肩膀表示內心受到壓抑,聳著的肩膀和害怕心理有關,肩膀平齊說明能承擔責任,彎曲的肩膀是沉重的精神負擔的反映。他認為,沒有任何語言比人體語言更能表達人的個性,關鍵就在於正確認識人體語言。
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影響著人體行為和人體功能,人的心理僵化通過姿勢和動作也僵化人的舉止,一個始終感到不幸的人會終日皺眉,皺眉成了他固定的表情。一個好侵犯、好管閒事的人老是探頭探腦。一個溫和、慈祥的人常常面帶微笑。學者由此認為,當人情緒低落時,僅僅以挺胸和挺直腰桿的動作,就可使自己由頹喪的感覺轉變為充滿信心。諮詢中,那些較自信的求助者往往能正視諮詢師,而且正視時間較長,而缺乏自信、心中不踏實者則相反。自信的人眨眼的次數亦少,那些非言語行為尤其是代表消極意義的非言語行為亦少,因此顯得是更好的聽眾。
聲音特質
諮詢師和求助者雙方的聲音亦是交流信息的重要視窗。聲音伴隨言語產生,有第二言語的功能,它對言語起著加強或削弱的作用。如果聲音所傳達的信息與言語所表達的信息一致,則肯定、加強言語所傳遞的意思,反之則是削弱、否定的作用。
因此,言不由衷的講話,既可能被身體語言所暴露,也可能被聲音所揭穿。當求助者敘述某一件痛苦、憂愁的事情時,諮詢師說:“我理解你的痛苦,我願意為你分擔。”然而,語氣卻是冷冷的、隨便的、打發人似的。雖然語言表達的是關懷,而聲音卻是淡漠的,求助者可能更相信聲音的含義而不是語言,因為語言比聲音更容易作假。
聲音通常包括音質、音量、音調和言語速度。人們藉助於聲音的輕重緩急自覺不自覺地表達自己錯綜複雜的思想和感情。
一般來說,音調的提高表明對所談內容的強調,也表明某種情緒,如激動、興奮,這可以是憤怒也可以是驚喜。而音調降低也可以是一種強調,以引起聽者注意,也可以表示一種懷疑、迴避,或者是因為涉及到敏感、痛苦、傷心的事情。聲音強度增大,亦常表明一種強調,一種激動的情緒,而聲音強度減輕,則可能表示一種失望、不快或軟弱、心虛。節奏加快表明緊張和激動,節奏變慢則有可能是因為冷漠、沮喪,或正在思考是不是要表述,如何表述。
一個人的個性可以透過聲音外露出來。急性還是慢性、自信還是自卑、坦率還是躲閃,都能在聲音上流露出來。求助者敘述、談論自己和他人的語氣,尤其是諮詢過程中,聲音的突然變化,都能給諮詢師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
諮詢師不僅要善於判別求助者聲音變化所表達的含義,還要善於運用聲音的效果加強自己所表述內容的意義及情感。例如,作解釋、指導、概述時,應儘量保持平和的語氣,語速中等,給求助者穩重、自信、可靠的感覺。情感反應和情感表達時,應有與內容相吻合的情感。諮詢師的語速太快太慢,聲音太重太輕,音調太高太低,都是不妥當的。
此外,諮詢師要善於利用聲音停頓的效果。這種停頓有時是一種強調,以引起求助者的重視;有時是一種詢問,以觀察求助者的反應;有時則是為了給求助者提供一個思考的機會。以上這幾種停頓都是為了更好地達到雙方之間的溝通,促進求助者更主動地參與會談。而有時這種停頓則是諮詢師想更清楚、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或者是思維受到了干擾。
空間距離
諮詢時雙方的空間距離也具有非言語行為的特徵。每個人都擁有一個自己的空間,以保持自己的獨立、安全和隱私的需要。如果他人不適宜地闖入,就可能引起不滿、憤怒、反抗。諮詢師與求助者間亦是如此,雙方距離是彼此關係的反映。
一般來說,在專用諮詢室里,座位可能相對固定,雙方按各自位置就坐即可。但座位的布置則應符合有助於諮詢關係建立、彼此感到適宜的原則,距離以1米左右為好。有些人喜歡面對面交談,覺得這樣有更多的目光和面部表情交流,言語溝通比較直接。最好是成直角或鈍角而坐,這樣可以避免太多的目光接觸所帶來的壓力。
若在室外,雙方的距離常因環境而異,若是比較空曠的場地,相互距離會大於處在公共場所中的距離,後者會因人群的密度高以及噪音大而縮小了彼此的距離以使交談容易進行。
不僅因地而異,雙方距離其實也因人、因時、因事而異。例如,一般來說,若雙方同性別時,其間的距離會小於異性間的空間距離,而且兩女性間的距離會小於兩男性間的距離;青年或成年男性諮詢師在面對年輕的女性求助者時距離會大於面對兒童、少年時的距離;有些對此敏感、防禦性強的求助者希望距離大些;有些希望尋求依靠、幫助的求助者則希望距離小些,以得到一種安慰。
諮詢的不同階段,其間的距離也會變化。一般來說,初次見面,彼此不了解,間距會大些;隨著諮詢關係的建立,間距會小些;若求助者對諮詢師不那么信任,或對效果不那么滿意,求助者會自覺不自覺地加大彼此的間隔。然而另一方面,適當地縮短距離是一種希望加強關係的表示,若使用得當,有助於諮詢。但無論如何,諮詢師不可忘記彼此間是諮詢關係,而不是一般的朋友關係。
如果面對的是危機諮詢或尋求感情支持的求助者,則縮短距離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示諮詢師的關切,諮詢師微微前傾的身姿能使求助者感到諮詢師願意接納他、幫助他。
衣著及步態
衣著也可以視為非言語交流的一部分,因為衣飾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經濟地位、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等等,尤其是較能體現出求助者來訪時的某種心情。
比如,一位大學生穿著一件好些天沒洗的衣服,皺巴巴而且衣扣不整。這或許可以反映出該求助者心中的困擾已經干擾了他的正常生活,致使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且他對此也不在乎。或者反映了他的一貫生活風格,即隨隨便便,缺乏料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這樣的人在集體生活中可能被一些人看不慣,因而可能會發生矛盾。
衣著,與其說提供了一種真實的信息,不如說是提供了一系列有可能性的信息。但這類信息是有參考價值的,它可以為諮詢師對求助者作綜合判斷提供一種素材,有經驗的諮詢師往往能藉助求助者的某一點做出一系列有價值的判斷。
同樣,求助者的步姿、動作、神情對於諮詢師把握求助者亦是有價值的。那些垂頭喪氣、痛苦不堪的求助者從他們進門的一剎那就暴露無遺。
一位求助者進門之後又退出去,之後又進來,可進來後又出去,這樣反覆了五六次之後,才坐下來。這個人進門的舉動很可能存在強迫症狀。
有些求助者見到諮詢師後手足無措,站立不安,支支吾吾,臉漲得通紅,反映了其內心的緊張不安。這樣的求助者可能出現人際交往上的困難,給人以缺乏自信、膽小害怕的感覺,也可能面臨難以自我調節的衝突和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