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機制

利率機制

利率機制(interest rate mechanism/mechanism of interest rate)是指競爭過程中利息率變動與信貸資金供求變動之間的聯繫和作用形式,主要是在資金和資本市場上發生作用的機制。是利率機體內各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和互相制約關係及其推動利率運行的自動調節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率機制
  • 外文名:interest rate mechanism/mechanism of interest rate
  • 國家中國
  • 資金信貸資金
作用,相互關係,效應分析,我國利率機制,主要因素,

作用

利率機制的主要作用是:
(1)調節整個社會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並使二者趨於平衡;
(2)體現資金成本,促進企業合理運用資金、降低經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3)在利率與利潤率的比較和對立運動過程中,使社會資源得以合理配置;
(4)利息與價格共同調節巨觀經濟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促進經濟成長目標的實現;
(5)利率是國家進行巨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

相互關係

利率機制主要包括利率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利率的形成機制主要是指利率的形成及決定因素,利率的作用機制是指利率在一國經濟運行過程中對資金價格的調節作用,也即利率如何調節儲蓄、消費和投資的流向和流量,達到以資金流引導實物流,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帶動經濟成長。
利率的形成機制和作用機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因為影響利率形成機制的因素,正是利率作用機制中利率調控的因素,比如儲蓄、投資等。
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要求,保證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使利率機制有效發揮傳導作用,利率市場化將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最終目標就是形成在社會資金供求關係中,以基準利率為中心,市場利率為主體,既有國家巨觀調控功能,又具有市場自我調節功能的一種利率管理系統。

效應分析

利率機制發揮作用,是根據經濟環境和利率體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的。
利率管制的效應分析
20世紀30年代以前,許多國家採取的是自由化利率體制,對利率並無管理,即使有也很不嚴格。有的國家僅通過自我約束或行業自律的形式來限制利率的高低。但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直接導致了各國政府對本國金融業的嚴格管制,從3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無論是經濟發達的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政府管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利率管制
其實,在很早以前,許多經濟學家對利率管制的後果就作過分析。約翰·洛克在其《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中指出,用法律來降低利率會產生許多不良後果,法定利率永遠不能調節價格。亞當·斯密認為,禁止貨幣利息的法律,不但防止不了重利盤剝,反而會使它更甚。麥金農和肖認為利率管制是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等。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利率管制體制也有其積極的作用,比如:政府可以通過直接制定各種利率水平,保證資金供給,保持旺盛的投資需求,這對於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用顯著。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均衡利率受管制的弊端卻不斷顯現出來。以政府壓低利率為例(利率管制主要表現為壓低利率),在利率壓制條件下,利率管制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表現為:低利率使人們偏向於更多的即期消費和更少的未來消費,從而使儲蓄低於社會最優水平;潛在的貸款人從事收益低的直接投資,而不是將錢存入銀行再由銀行貸出;那些能以低利率得到銀行資金的借款人會選擇資本密集型項目;具有低收入項目的企業家在潛在的借款者之列,使得整個社會的平均資本收益率偏低。也就是說,低利率會減少儲蓄,也能導致投資的增加,但會使投資效率偏低,從而影響經濟成長。
利率市場化的效應分析
利率對經濟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儲蓄和投資的影響上。
第一,利率變化對儲蓄的作用。由於個人儲蓄通常構成社會總儲蓄的主要部分,所以以個人儲蓄為代表說明。利率對儲蓄的作用表現為正反兩方面:利率提高,儲蓄總額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利率下降,儲蓄總額可以減少,也可以增加。一般將儲蓄隨利率提高而增加的現象叫做利率對儲蓄的替代效應,將儲蓄隨利率提高而降低的現象叫做儲蓄的收入效應。一般來說,一個社會中總體的儲蓄利率彈性究竟有多大,最終取決於替代效應收入效應相互抵消的結果。金融壓抑解除後,使資金的使用價值得以回歸,產生利率對儲蓄替代效應,這將引起銀行儲蓄存款的增加,即實際利率上升,居民減少即期消費而增加預期消費;收入的持有形式發生變化,資金從股市、匯市、房市上流人銀行;較高的利率也有利於吸引資金內流。這些都有利於銀行存款的增加。
第二,利率變化對投資的作用。它是通過廠商對資本邊際效益與市場利率的比較形成的。如果資本的邊際效益大於市場利率,可以誘使廠商增加投資,反之則減少投資。

我國利率機制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的是嚴格的管制利率體制,利率管理體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礎條件、傳導機制與外部環境尚不完備,使儲蓄、消費、投資以及經濟成長對利率的彈性不大,直接影響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全面實施。
目前我國利率管理體制較為單一,利率彈性較低,影響了利率政策效應的傳導與發揮。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它的傳導一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非經濟手段。
首先,
我國對利率目標的確定和調整具有相當程度的短期性,只重視利率調節利益分配、減輕企業負擔等財政化作用,忽視了利率對最佳化資源配置方面的功能,市場傳導作用(如儲蓄——投資——消費的轉化)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其次,
中央銀行制定各項法定利率,各金融機構只有遵照執行,而其自行確定利率標準的自主權很小,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與收益不成正比,很難形成市場化的利率及其政策效應。
利率在我國貨幣政策中的作用從1996年5月11日起的幾次降息中可以看出。1996~1997年的三次降息中,中央銀行一再強調降息是為了引導資金合理流向,防止GDP增長水平進一步下滑,不代表央行放鬆銀根,但三次降息的結果並不明顯,物價水平繼續走低, GDP再度下滑。
1998年以後的幾次降息政策都是針對物價持續下跌,實際利率持續升高而出台的,直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但效果並不理想。由此可見,我國利率與儲蓄、消費、投資的相關程度弱,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暢,導致了利率與經濟成長的相關性不大。

主要因素

⑴利潤率的平均水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息仍作為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現狀與改革實踐,這種制約作用可以概括為: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大多數企業的負擔能力。也就是說,利率總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數企業承受不了;相反,利率總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發揮利率的槓桿作用。
⑵資金的供求狀況
平均利潤率既定時,利息率的變動則取決於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與企業利潤的比例。而這個比例是由借貸資本的供求雙方通過競爭確定的。一般地,當借貸資本供不應求時,借貸雙方的競爭結果將促進利率上升;相反,當借貸資本供過於求時,競爭的結果必然導致利率下降。在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作為金融市場上的商品的“價格”--利率,與其他商品的價格一樣受供求規律的制約,因而資金的供求狀況對利率水平的高低仍然有決定性作用。
⑶物價變動的幅度
由於價格具有剛性,變動的趨勢一般是上漲,因而怎樣使自己持有的貨幣不貶值,或遭受貶值後如何取得補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這種關心使得從事經營貨幣資金的銀行必須使吸收存款名義利率適應物價上漲的幅度,否則難以吸收存款;同時也必須使貸款的名義利率適應物價上漲的幅度,否則難以獲得投資收益。所以,名義利率水平與物價水平具有同步發展的趨勢,物價變動的幅度制約著.名義利率水平的高低。
⑷國際經濟的環境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在這種情況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國際經濟因素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國際間資金的流動,通過改變中國的資金供給量影響中國的利率水平;②中國的利率水平還要受國際間商品競爭的影響;③中國的利率水平,還受國家的外匯儲備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資政策的影響。
⑸政策性因素
自1949年建國以來,中國的利率基本上屬於管制利率類型,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在利率水平的制定與執行中,要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例如,建國後至十年動亂期間,中國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以穩定物價、穩定市場。1978年以來,對一些部門、企業實行差別利率,體現出政策性的引導或政策性的限制。可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率不是完全隨著信貸資金的供求狀況自由波動,它還取決於國家調節經濟的需要,並受國家的控制和調節。
(6)歷史習慣
(7)借貸的期限長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