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利率市場化
  • 外文名: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 提出者:麥金農、愛德華•肖
  • 提出時間: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
  • 套用學科:金融
  • 適用領域範圍:市場經濟
  • 適用領域範圍: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 套用方式:“漸進式”和“激進式”兩種
實施條件,發展歷程,舉措風險,缺陷,金融危機,過程性,環境分析,外部,內部,改革進程,進程借鑑,積極影響,不利因素,深遠意義,理財策略書目,

實施條件

第一,公開的充分競爭的資金市場。
第二,資金市場參與者具有一定的理性。
第三,資金流動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其四,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主要通過財政政策來實現。

發展歷程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標誌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定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舉措風險

缺陷

國外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實踐主要依據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論”與“金融深化理論”,即利率管制導致金融抑制,導致利率遠遠低於市場均衡水平,資金將無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機構與企業行為將會發生扭曲。
但金融危機表明,國外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已捉襟見肘,有些經濟學家指出經濟系統不是一個封閉的均衡系統,更像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在對計算機行業的研究中發現了收益遞減規律——經濟系統會存在遠離平衡的狀態)。
日本利率市場化改革使大銀行競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甚至出現存貸款利率倒掛現象。小銀行難以招架,或被大銀行吞併,或破產倒閉。這也說明了利率市場化符合收益遞減規律,使得大銀行日益強大,小銀行紛紛破產。

金融危機

世界銀行研究發現,在調查的44個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中,有近一半的國家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發生了金融危機。如東南亞、拉美地區、日本等。
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自由化擴大了銀行的投資渠道和領域,為追逐高利潤,銀行的冒險性和投機性增強,紛紛將資金投向高風險資產,自有資本占總資產比率不斷下降。尤其是泡沫經濟時期,銀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經濟破滅後,股市、房地產價格暴跌,銀行壞賬大幅上升。
阿根廷:阿根廷是拉美率先推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但其利率市場化卻是在國內經濟不穩定背景下展開的。早在1971年2月,阿根廷就開始了部分利率市場化的嘗試,但不到一年便夭折,原因是大量資金從商業銀行流向率先市場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1975年,在惡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阿根廷第二次啟動金融改革,再度推行利率市場化,除了儲蓄存款利率上限仍定在40%外,取消了其他所有利率管制措施。
1977年6月全部放開利率管制,在不到2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市場化。但利率市場化並未有效緩解阿根廷國內通脹率高企、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的局面,反而增加了經濟金融的波動性。
改革實施後,阿根廷國內利率迅速上升,利差進一步放大,銀行等金融機構放貸熱情高漲,國內資金供不應求,資金需求者轉向利率較低的國際金融市場借貸,導致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倒閉,最終導致債務危機,阿根廷政府只好在20世紀90年代初放棄了利率市場化政策。
最新的金融危機也說明,西方已開發國家的金融體制存在較大問題,因此中國絕對不能照搬照抄。

過程性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國家金融市場化過程中的關鍵一步,這一過程充滿風險。由於利率市場化,銀行系統將面臨著更加嚴重的不確定性。為了爭搶市場,銀行將不斷上調利率水平,這意味著銀行將承擔更多的風險。利率市場化也將使金融借款契約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並影響巨觀經濟穩定。
在法律制度相對薄弱的國家,利率自由化也會帶來大量違約的出現。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市場化會帶來兩個結果,即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
利率市場化改革將給商業銀行帶來階段性風險和恆久性風險。所謂利率市場化的階段性風險是指利率放開管制的初期,商業銀行不能適應市場化利率環境所產生的金融風險。
在轉軌階段,利率市場化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加重商業銀行的風險:一種是由於長期的利率壓制,市場化後的利率水平必然會升高,銀行之間吸收存款的競爭加劇。
但是利率上升得過快、過高,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信貸活動中的“逆向選擇效應”和“風險激勵效應”使資產平均質量下降,信貸風險增大,原來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擔的風險主要落在了銀行身上。
另一種是在利率水平整體升高的同時,利率的波動性也迅速增大。但在長期管制環境中生存的商業銀行往往不能適應這種變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變動規律,又沒有合適的金融工具來規避利率風險。經濟史上利率市場化加速實現時幾乎都伴隨著或大或小的銀行危機。
典型代表是台灣銀行業在利率放開管制後集體虧損了三年,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台灣銀行業發展過多過快,產生了過度競爭。
所謂利率市場化的恆久性風險即通常講的利率風險。與階段性風險不同,利率風險源自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即由於商業銀行的利率敏感性,導致利率變動時銀行的淨利差收入產生波動。由於中國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期限失衡相對較為嚴重,因此,隨著利率逐步市場化,在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四類基本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中,利率風險將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風險。

環境分析

外部

⒈ 國際環境因素分析。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市場化已成趨勢,美國於1986年3月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日本於1994年10月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⒉ 加入WTO後的影響分析。中國加入WTO後,在5年後取消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服務限制,並可以經營銀行零售業務,銀行業的所有業務將徹底放開
⒊ 外匯管理政策的影響分析。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在縮小本外幣利率差額的同時,也會減輕實施外匯管制的政策壓力,使得積極穩妥地放開更多的本外幣溝通的渠道成為可能。
⒋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不但為金融機構擴大規模創造了條件,而且也為以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兌換創造條件。同時,也為將來金融機構之間通過資本市場工具,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大規模的併購重組創造了條件。

內部

遇到的問題
⒈ 財政連年赤字,巨觀經濟穩定存在隱患。
⒉ 商業化的銀行體系和金融機構良性競爭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夠完善。
⒊ 國有企業經營狀況不佳,預算軟約束尚未消除。
⒋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自身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與結構弊端,前國內市場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將利率調到相當低的水平。
中國政策
這些情況都表明,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是一個複雜而又敏感的政策,應慎重推行。
中國已於1996年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向市場利率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接著又放開了國債的市場利率,逐步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貨幣市場與國債市場的利率形成機制,也為政府進行利率調整確定了一個基準利率。這都為利率市場化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中國應首先著手調整利率結構,將法定利率由200多種減少到30種左右,並根據經濟運行狀況更為頻繁地調節利率,同時完善貨幣和資本市場,豐富市場上的交易品種,逐步擴大企業融資中市場利率的比重。當國有銀行商業化進展順利,銀行體系的競爭水平提高和監管機製得到完善時,就可以考慮逐步擴大商業銀行決定貸款利率的自由權,放開貸款利率。而如果銀行經營狀況良好,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進展時,就可以逐步放開存款利率。通過這樣有步驟、漸進地層層推進的改革,最終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

改革進程

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中國早期的改革側重於理順商品價格。90 年代後期以來,開始強調生產要素價格的合理化與市場化。資金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利率市場化是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的重要方面。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是在借鑑世界各國經驗的基礎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穩步推進的。總體思路是先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後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一、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是整個金融市場利率的基礎,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同業拆借利率為突破口。
(一)放開銀行間拆借利率的嘗試 1986 年1 月7 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資金可以相互拆借,資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議定。此後,同業拆借業務在全國迅速展開。針對同業拆借市場發展初期市場主體風險意識薄弱等問題,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業拆借管理試行辦法》,首次系統地制訂了同業拆借市場運行規則,並確定了拆借利率實行上限管理的原則,對規範同業拆借市場發展、防範風險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銀行間拆借利率正式放開 1995 年11 月30 日,根據國務院有關金融市場建設的指示精神,人民銀行撤銷了各商業銀行組建的融資中心等同業拆借中介機構。從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業拆借業務均通過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網路辦理,生成了中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CHIBOR)。至此,銀行間拆借利率放開的制度、技術條件基本具備。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銀行《關於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確指出,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確定。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正式放開,標誌著利率市場化邁出了具有開創意義的一步,為此後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債券市場利率
債券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放開債券市場利率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步驟。
(一)國債發行的市場化嘗試
1991 年,國債發行開始採用承購包銷這種具有市場因素的發行方式。1996 年,財政部通過證券交易所市場平台實現了國債的市場化發行,既提高了國債發行效率,也降低了國債發行成本,全年共市場化發行國債1952 億元。發行採取了利率招標、收益率招標、劃款期招標等多種方式。同時根據市場供求狀況和發行數量,採取了單一價格招標或多種價格招標。這是中國債券發行利率市場化的開端,為以後的債券利率市場化改革積累了經驗。
(二)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利用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開辦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借鑑拆借利率市場化的經驗,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和現券交易價格同步放開,由交易雙方協商確定。這一改革措施,提高了金融機構資金使用效率,增強了金融機構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的積極性;隨著銀行間市場債券回購、現券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其短期頭寸融資的特性日益明顯,短期回購利率成為中央銀行判斷存款類金融機構頭寸狀況的重要指標,為中央銀行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奠定了基礎;銀行間債券回購與現券交易利率的放開,增強了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為進一步放開銀行間市場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創造了條件。
(三)放開銀行間市場政策性金融債、國債發行利率
1998 年以前,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以行政方式確定,由於在定價方面難以同時滿足發行人、投資人雙方的利益要求,商業銀行購買政策性金融債的積極性不高。1998 年,鑒於銀行間拆借、債券回購利率和現券交易利率已實現市場化,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市場化發行的條件已經成熟。同年9 月,國家開發銀行首次通過人民銀行債券發行系統以公開招標方式發行了金融債券,隨後中國進出口銀行也以市場化方式發行了金融債券。1999 年,財政部首次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實現以利率招標的方式發行國債。
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的市場化,有力地推動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為金融機構產品定價提供了重要參照標準,是長期利率和市場收益率曲線逐步形成的良好開端,也為貨幣政策間接調控體系建設奠定了市場基礎:一是提高了金融機構調節資產結構的主動性,金融機構債券投資占比逐步提高,超額準備率趨於下降,對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敏感度增強;二是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種類隨之不斷豐富,操作方式和力度也日趨靈活。
銀行間市場建設與利率市場化國際經驗表明,金融市場建設對於利率市場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利於發揮利率的資源配置作用;其次,金融市場的發展為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條件,金融產品創新是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手段;再次,金融市場發展使利率市場化與中央銀行利率調控能力、金融機構產品定價能力和利率風險管理能力的協調發展成為可能,是完善中央銀行調控體系和提高金融機構經營能力的重要條件。
有價證券及投資/(有價證券及投資+貸款) 平均超額準備率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注重加強銀行間市場建設,不斷完善市場法規體系,為各項業務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先後發布了關於同業拆借管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銀行間市場債券交易管理等規章制度,初步形成了銀行間市場運行的規則基礎。銀行間市場成員範圍不斷擴大。其中同業拆借市場成員範圍已擴大到存款類金融機構、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市場化發行債券的政策性銀行等絕大部分金融機構,成員總數由1997 年末的96 家增加到2004 年末的656 家。銀行間債券市場參與者範圍也已由1997 年市場啟動時的商業銀行,擴大到包括城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法人,參與機構數已由1997 年的16 家增加到2004 年末的3983 家。
在銀行間市場成員不斷增加的同時,市場品種和交易方式也不斷豐富。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為例,自1998 年、1999 年先後實現政策性金融債、國債的市場化發行後,銀行間市場債券的券種形式日益多樣化,出現了貼現債、附息債、本息拆離債、附選擇權債券等新品種;在招標方式上,不僅採取數量招標方式,還採取利率招標方式;2004 年4 月12 日,人民銀行頒布的《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買斷式回購業務管理規定》,進一步豐富了債券回購的業務形式,增加了回購市場價格發現、規避風險等多種功能。
隨著交易主體的增加和金融產品的豐富,銀行間市場交易量逐年遞增。據統計,銀行間拆借市場2004 年實現總拆借額1.46 萬億元,比1998 年增長6 倍;2004 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額為2.52 萬億元,比1998 年交易額增長758倍;債券回購交易額9.31 萬億元,比1998 年增長90 倍。
銀行間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的金融改革具有深遠的意義:
(1)銀行間市場的發展為形成完整的市場化的基準收益率曲線奠定了基礎。
銀行間拆借市場和回購市場利率已成為短期金融產品定價的重要參照指標,銀行間市場國債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收益率也為中長期利率產品定價提供了參照系。
(2)銀行間市場成為實施貨幣政策間接調控的重要場所。
1998 年以來,依託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公開市場業務已經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日常 性操作的最重要工具。市場交易主體對貨幣政策信號的靈敏度不斷增強,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更加順暢市場化是實現中國利率改革目標的關鍵。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思路是“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
三、境內外幣利率
1996 年以來,隨著商業銀行外幣業務的開展,各商業銀行普遍建立了外幣利率的定價制度,加之境內外幣資金供求相對寬鬆,外幣利率市場化的時機日漸成熟。2000 年9 月21 日,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組織實施了境內外幣利率管理體制的改革:一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各項外幣貸款利率及計結息方式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市場的利率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二是放開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 萬(含300 萬)以上美元或等額其他外幣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
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利率運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一直是中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2000年以來廣受人們關注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第1步:經國務院批准,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改革中國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首先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
2002 年3 月,人民銀行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境內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統一納入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範圍。
2003 年7 月,境內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額存款利率放開,由各商業銀行自行確定並公布。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由原來國家制定並公布7 種減少到境內美元、歐元、港幣和日元4 種。
2003 年11 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放開。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人民銀行公布的利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小額外幣存款利率。賦予商業銀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下浮權,是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益探索。
2004 年11 月,人民銀行在調整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同時,決定放開1 年期以上小額外幣存款利率,商業銀行擁有了更大的外幣利率決定權。
隨著境內外幣存、貸款利率逐步放開,中資商業銀行均制定了外幣存貸款利率管理辦法,建立了外幣利率定價機制。各行還根據自身的情況,完善了外幣貸款利率的分級授權管理制度,如在國際市場利率基礎上,各商業銀行總行規定了其分行的外幣貸款利率的最低加點幅度和浮動許可權,做到了有章可循,運作規範。
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意識和利率風險管理能力得到不斷加強。
四、穩步推進人民幣貸款利率市場化
1、人民幣貸款利率市場化的初步推進
1987 年1 月,人民銀行首次進行了貸款利率市場化的嘗試。在《關於下放貸款利率浮動權的通知》中規定,商業銀行可根據國家的經濟政策,以國家規定的流動資金貸款利率為基準上浮貸款利率,浮動幅度最高不超過20%。
1996 年5 月,為減輕企業的利息支出負擔,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縮小為10%,下浮10%不變,浮動範圍僅限於流動資金貸款。在連續降息的背景下,利率浮動範圍的縮小,造成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降低,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為體現風險與收益對等的原則,鼓勵金融機構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自1998 年10 月31 日起將金融機構(不含農村信用社)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
為調動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和改善金融服務的積極性,從1999年4 月1 日起,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再次擴大,縣以下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利率最高可上浮30%。9 月1 日起,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為30%,對大型企業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仍為10%,貸款利率下浮幅度為10%。農村信用社浮動利率政策保持不變。在貸款利率逐步放開的同時,為督促商業銀行加強貸款利率浮動管理,人民銀行於1999 年轉發了建設銀行、上海銀行的貸款浮動利率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以此為模板,制定各行的貸款浮動利率管理辦法、編制有關模型和測算軟體、建立利率定價授權制度等。
2003 年,人民銀行再次強調,各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應進一步制定完善的貸款利率定價管理制度和貸款利率浮動的管理辦法。經過幾年的努力,各商業銀行和部分城鄉信用社基本建立起根據成本、風險等因素區別定價的管理制度。
2、人民幣貸款利率市場化邁出重要步伐
2003 年以來,人民銀行在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三步:
第一步是2003 年8 月,人民銀行在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時,允許試點地區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上浮不超過貸款基準利率的2 倍。
第二步是2004 年1 月1 日,人民銀行決定將商業銀行、城11市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1.7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2 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下限保持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9 倍不變。同時明確了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
第三步是2004 年10 月29 日,人民銀行報經國務院批准,決定不再設定金融機構(不含城鄉信用社)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
考慮到城鄉信用社競爭機制尚不完善,經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出現貸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情況,因此仍對城鄉信用社人民幣貸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但其貸款利率浮動上限擴大為基準利率的2.3 倍。所有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貸款利率下浮幅度保持不變,下限仍為基準利率的0.9 倍。至此,中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已經基本過渡到上限放開,實行下限管理的階段。
與此同時,貸款利率浮動報備制度初步建立,各商業銀行和城鄉信用社通過報備系統,定期向人民銀行反饋貸款利率的浮動情況。利率浮動情況報備制度的建立,既有利於主管部門及時掌握全國範圍內的利率浮動情況,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也有利於金融機構建立集中統一的數據採集、分析系統,完善自身的利率管理體系,將貸款利率管理融入到經營管理的大局中去。
2003 年以來,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起到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
(1)使貸款利率更好地覆蓋風險溢價。風險溢價直接關係到解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部分小企業經營狀況不穩,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對小企業的貸款風險相對較大。貸款定價限制的逐步放開使貸款利率能夠反映貸款風險狀況,更好地覆蓋風險溢價,從而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更多地為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2)在金融生態逐步改善的過程中,使金融機構有能力利用利息收入彌補貸款損失。金融生態即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包括法律、社會信用體系、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改革的進展和銀企關係等諸多方面。金融生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貸款風險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貸款的比例。中國金融生態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將是一個歷時相當長的過程。因此,對貸款風險溢價的覆蓋需求也是長期客觀存在的,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能夠使貸款利率覆蓋貸款風險,使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能從利息收入中彌補。
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
(3)能夠培養中國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特別是2006 年過渡期結束後,金融業的競爭將大大加劇。特別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人民幣業務的全面開放將使其面臨若干挑戰,其中商業銀行是否具有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是主要挑戰之一。由於中國利率長期處於管制狀態,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比較薄弱,而且沒有積累這方面的保險和系統性數據,包括分類的企業違約率狀況及其產生原因的數據。逐步擴大13利率浮動區間,可以培養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提高其管理資產負債的能力,使其逐步成為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
(4)實現巨觀調控中的“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最佳化資源配置,對於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來說,就是要求依據企業財務狀況和風險狀況貸款定價有所不同。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後,金融機構對不同風險的客戶群進行分析和把握,在此之上,實現對貸款及其價格的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最佳化資源配置,從而也實現了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目標。
根據2005 年1 月對全國金融機構法人2004 年第四季度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統計顯示,2004 年第四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下浮利率的貸款占比為23.23%,比三季度上升2.43 個百分點;實行基準利率的貸款占比為24.56%,比三季度下降4.54 個百分點;實行上浮利率的貸款占比為52.21%,比三季度上升2.11 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在2004 年10 月新增的利率浮動區間內也有分布,其中,在基準利率2 倍以上區間內,金融機構的貸款占比為2.68%,貸款利率更好的覆蓋了貸款的風險溢價。
從各類金融機構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下浮利率、執行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在其新增貸款中占比分別為27.13%、28.54%和44.33%。與三季度相比,下浮利率貸款占比增加2.83 個百分點,執行基準利率貸款占比減少11.46 個百分點,上浮利率貸款占比增加8.63 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上浮利率貸款占比為36%,較三季度上升2.7 個百分點,仍為各類金融機構中最低水平。
下浮利率貸款中的占比為32.93%,較三季度微升0.93 個百分點,在各類金融機構中排第一位。區域性商業銀行在下浮利率貸款中的占比較三季度上升5.49 個百分點,在上浮利率貸款中的占比下降6.07 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在上浮利率貸款中的占比較三季度略有上升,在下浮利率和執行基準利率貸款中的占比略有下降,上浮利率貸款仍主要分布於(1.5,2)的區間內。
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備案表分企業類型看,大型企業下浮利率貸款占比最高,為64.17%,比三季度下降6.33 個百分點,基準利率貸款的占比為53.58%,比三季度微升0.48 個百分點,上浮利率貸款占比為27.58%,比三季度下降6.92 個百分點。中型企業下浮利率貸款占比為22.50%,比三季度上升1.60 個百分點,基準利率貸款的占比為26.01%,比三季度下降3.19 個百分點,上浮利率貸款占比為36.72%,比三季度上升4.32 個百分點。小型企業下浮利率貸款占比較三季度上升4.73 個百分點,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貸款的占比為20.41%和35.70%,分別比三季度上升2.81個百分點和2.60 個百分點。
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備案表總體看來,放開金融機構(不含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上限及擴大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政策效果逐步顯現,金融機構按照貸款風險狀況確定貸款利率的格局初步形成,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較好地貫徹了巨觀調控中的“有保有壓”政策。主要體現在:
(1)有利於金融機構根據貸款風險、成本等因素實行差別定價。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制度和利率風險管理手段不斷完善,主動定價意識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按照貸款風險成本差別定價的格局初步形成。
(2)有利於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從調查結果看,小型企業在上浮利率為(1.5,2)和2 以上區間的貸款中占比最高,15同時,小型企業在利率下浮的貸款中的占比較三季度上升4.7 個百分點。中型企業在下浮利率貸款中的占比也有所提高。這表明金融機構能夠貫徹2004 年10月29 日貸款利率浮動政策的要求,根據企業的信譽、風險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貸款利率浮動係數。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有利於補償中小企業貸款相對較高的風險和成本,鼓勵金融機構增大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3)有利於充分貫徹貨幣政策意圖。2004 年第四季度,國家巨觀調控措施繼續發揮作用,在商業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結構上得到了具體體現,在中短期貸款中占比較高的固定利率貸款的利率水平上升,尤其是1 至3 年期固定利率貸款利率較三季度上升達0.8 個百分點;而在長期貸款中占比較高的浮動利率貸款的利率有所下降。同時,在利率下浮區間內,中小型企業貸款的占比增加,大型企業在下浮利率貸款中的占比減少,表明巨觀調控對貸款利 率水平的影響是有差異的,擴大以至放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將有利於完善巨觀調控政策的傳導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貫徹 “有保有壓”的巨觀調控策略。
五、存款利率市場化取得重要進展
改革開放初期,信託投資公司和農村信用社都曾進行過存款利率浮動的試點,這是中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初次嘗試。在取得一些經驗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在金融機構缺乏財務約束的情況下,往往是經營狀況不好的機構高息攬存,引起存款搬家、利率違規等。因此,存款利率浮動在1990年全部取消。實踐證明,存款利率的市場化宜從大額存款入手,逐步過渡到管住利率上限,採取允許存款利率下浮的方式穩步推進。
為探索存款利率市場化途徑,兼顧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管理的需要,199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萬元以上的長期大額協定存款業務,利率水平由雙方協商確定。這是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有益嘗試。
2002 年2 月和12 月,協定存款試點的存款人範圍擴大到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和已完成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改革試16點的省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2003 年11 月,國家郵政局郵政儲匯局獲準與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開辦郵政儲蓄協定存款。放開長期大額協定存款利率為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積累了經驗,同時培育了商業銀行的存款定價意識,健全了存款利率管理的有關制度。改革實踐使“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存款利率向下浮動,管住上限”的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思路更加明確和清晰。
2004 年10 月29 日,人民銀行報經國務院批准,決定允許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對其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利率,可在不超過各檔次存款基準利率的範圍內浮動,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至此,人民幣存款利率實行下浮制度,實現了“放開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標。放開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下限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步驟,對於中國金融機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主要體現在:
(1)促進金融機構加強主動負債管理,鞏固資本充足率,防範過速膨脹的風險。商業銀行資產增長速度較快,平均年增長率達20%左右。資產過度膨脹容易引發資產質量惡化、資本充足率下降等問題。允許存款利率下浮可以鼓勵商業銀行主動控制負債規模,實現自我約束,這也是本輪金融巨觀調控期望達到的目標之一。
(2)使商業銀行的資產與負債匹配更為合理。中國商業銀行“短存長貸”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比較突出。從資17產方來看,在巨觀調控的背景下,投資類中長期貸款價格應該高,同時短期貸款價格保持在低位,從而維持投資和消費的正常比例關係,這可以運用貸款利率浮動的方式來解決;從負債方看,長期存款利率應該高於短期存款利率,促進商業銀行長期負債的增長。允許存款利率下浮能夠鼓勵商業銀行主動調整負債的收益率曲線,使長期負債產品的價格明顯高於短期負債產品的價格,多使用中長期負債工具,多做中長期負債產品。
(3)協調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關係。中國企業過多依靠銀行貸款,導致財務槓桿率偏高,銀行貸款風險過大。允許存款利率下浮為商業銀行提供一個平衡發展多種金融產品的手段和空間,特別是發展基金等產品,從而最佳化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結構,促進資本市場發展。
2004 年10 月29 日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上限(城鄉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舉措,標誌著中國利率市場化順利實現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該項政策構建了現階段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框架。今後,利率市場化改革將以落實該項政策為中心繼續推進,不斷完善金融機構治理結構與內控機制,逐步提高利率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體系建設。
2012年6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自同日起:⑴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⑵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
2013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改變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
三、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
四、為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暫不作調整。
2014年11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其他各檔次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相應調整,並對基準利率期限檔次作適當簡併。
201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2倍調整為1.3倍。
2015年5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結合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2015年8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1.5倍)不變。此次調整仍繼續保留一年期以內定期存款及活期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不變,體現了按照“先長期、後短期”的基本順序漸進式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思路,也與國際上的通行做法相一致。按此順序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於培育和鍛鍊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為最終全面實現利率市場化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也有利於穩定金融機構的存款付息率和整體籌資成本,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對於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定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進程借鑑

從美國、日本相對成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教訓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中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借鑑:
⑴ 巨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的時機選擇。
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
⑵ 金融微觀基礎建設的程度制約著改革的實踐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場,健全金融機構後放開利率成功者居多,而無紮實市場基礎者貿然完全放鬆利率管制者多以失敗告終。
⑶ 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以適宜的法律和規章來取代對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預。
在放開利率、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準,進行嚴格而有效的銀行監督,評估銀行風險。這對利率放開後的金融體系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
⑷ 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綜合考慮,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們的觀點,只有同時實現一國巨觀經濟穩定和銀行監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實現利率自由化,否則需要有一個創造條件的過程。
⑸ 對後利率自由化問題宜儘早防範。
利率自由化之後,由於對銀行的其他管制也已放鬆,便會引起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金融機構資金會大量流向一些管制背景下發展不足、但卻可迅速升值的行業中去。

積極影響

1. 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
金融機構採取了差異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機構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融資變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也有利於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2. 增加金融機構獲利能力
貸款利率市場化以後,一些金融機構可能會上浮貸款利率,那么,就能夠獲得更多貸款利息收入,為銀行增加更多獲利能力。同時,銀行在給中小企業貸款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嚴格貸款條件,對於發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業優先貸款,這樣也可以進一步減少不良貸款。同時,還可以增加金融機構之間的市場競爭,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服務水平,促進金融服務創新。
3. 提高信貸質量
貸款利率市場化之後,金融機構會給優質客戶創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質量不高的客戶收益下降,風險較大且信譽度低的客戶將退出信貸市場。
4. 更有效地吸引閒置資金
利率市場化或再擇機有序放開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場化以後,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納閒散資金,把社會上閒置的資金很好地利用起來,如果利率上漲,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戶閒置資金,利率市場化以後,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特點來決定利率,那么適當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時期內吸引到更多數量的閒置資金,以備今後發展。更好地把閒置資金利用起來,利率市場化可以起到積極作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創造價值,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
5. 有利於信譽好的客戶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也更加嚴格審核貸款人的信用狀況,信用好的貸款者將更多受到青睞,利率市場化後,銀行存款利率一般會提高,貸款利率則會下降,老百姓將會得到更多的實惠,同時,促進信用體系向前邁進一步。
6. 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之間競爭會增強,一些銀行可能面臨新的風險,為了維護整個市場穩定,或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
7. 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提高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不再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設立上限,有利於農村信用社自主定價,有利於統一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政策,營造更加公平競爭環境,有利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不斷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創新與提高。
8. 加速銀行升級
利率市場化,資產定價將更加透明,商業銀行利息差有利於競爭,經營模式轉型壓力增加,加速傳統銀行業務向投資銀行、財富管理轉變,促進銀行進一步升級。

不利因素

1、商業銀行經營壓力增加
利率市場化以後,並不意味著所有金融貸款利率都會升高,中小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經營壓力可能會有所增加。
2、利率波動的風險
利率市場化之後,利率對經濟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增加,無論是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種市場經濟變化,甚或是銀行客戶變更還貸或取款時間等,都可能會對利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深遠意義

利率市場化將在未來3-5年內完成,是有步驟、有層次、有階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學又合理。放開貸款利率下限,標誌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利率市場化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理財策略書目

書名:《利率市場化下的理財策略》
作 者:張志前
價 格:CNY32.00
出版者: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2014
ISBN:978-7-5171-0272-4
分類號:F830.59
關鍵字:利率市場化-影響-私人投資-策略-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共分三篇十五章。第一篇共三章,介紹了利率及利率市場化,分析利率市場化將給投資理財市場帶來的深刻變化。第二篇共五章,分析了儲蓄存款、銀行理財、信託理財、基金理財和保險理財的特點,以及在利率市場化下的理財策略。第三篇共六章,分析了股票、期貨、債券、房產、黃金和PE投資的特點,以及在利率市場化下的策略。本書最後一章,對各類投資理財產品進行了評級和比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