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1年

公元前641年是中國傳統紀年,是庚辰年(龍年),是在公元元年以前。公元前是一種紀年法,叫公元紀年,也稱公曆紀年,或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公元元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公元元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但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西方的公元前則以B.C.表示,也稱西元前,通常寫在年份之後。公元前641年在中國歷史上是東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641年
  • 歷史年號:中國傳統紀年
  • 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 記載書籍:《帝王世紀》
逝世,大事記,

逝世

公元前641年,鄫子亡。鄫子,春秋時期鄫國君主。前643年齊桓公亡,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於前641年召集曹國、邾國兩個小國會盟於曹國都城南部,然後向滕國和鄫國發難,將鄫國君主鄫子囚禁於次睢之社(山東臨沂東大叢社),不久殺死鄫子祭天。

大事記

公元前641年是:周襄王十一年;魯僖公十九年;秦穆公十九年;陳穆公七年;蔡莊侯五年;鄭文公三十二年;宋襄公十年;楚成王三十一年;齊孝公二年;晉惠公十年;燕襄公十七年;衛文公十九年;曹共公十二年;杞成公十四年。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子滋甫欲繼姜小白為霸主,與曹、邾二小國會盟於曹南(曹國首都之南),責滕宣公姬嬰齊遲到,加以囚禁。又囚禁鄫國君主鄫子於次睢之社(山東臨沂東大叢社,居民謂之食人社),尋殺之祭天。又圍曹。鄫國(繒國)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國,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歷夏、商、周,存世時間約2000年,於魯襄公6年(前567年)滅於莒。鄫國從建至滅,曾多次遷國。始封地名為今河南省方城縣北,終地位於今山東省棗莊市(舊稱嶧縣),故城遺址位於蒼山縣文峰山東部向城鎮境內。鄫國滅後,太子巫逃至魯,其後代為紀念故國以國名“鄫”為姓氏,後去邑旁(“阝”)為“曾”,成為“曾氏”的姓氏起源。
公元前641年,衛大旱,出兵攻邢,報去年菟圃之役,軍出即逢大雨。(公元前642年,北狄、邢國聯軍攻衛國,圍菟圃)。周初之邢國是周公兒子的封國,地在今河北邢台。周成王所封。商代,殷墟北面已有邢國,即商王祖已所遷都之處,也是拱衛商都北大門的戰略要地。《帝王世紀》曰:邢侯為紂三公,周初邢地是戎狄頻繁活動的地區,邢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可聯絡齊、衛,並與北方燕國遙向呼應。邢丘之地或為邢國後裔所遷居或為西周邢侯的一處采邑。春秋時這裡曾屬晉國。邢國自建國開始,與河北中部的戎狄長期征戰,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北戎。前662年狄伐邢。《呂氏春秋·簡選》曰:中山亡邢。狄人所建的中山國在春秋早中期已經十分強大,這次伐邢導致邢國的滅亡,雖然齊國救之,也無濟於事。《春秋·喜公元年》載:夏六月,邢遷於夷儀。前659年在齊國、宋國、曹國軍隊的保持下,邢被齊桓公遷到了今山東聊城的西南部。前635年亡而復興的衛國,把同姓的邢國滅掉。
公元前641年,梁溝公姬宮宣發動人民在宮室周圍挖掘壕溝,人民痛苦不堪,姬宮宣遂宣稱秦軍將來攻擊,打算提振人民士氣,但人民反而潰逃,秦遂趁梁亂,出兵滅之。周宣王封秦仲二兒子秦康為梁伯,封邑在夏陽梁山(今陝西省韓城市附近),定為梁國。梁伯好大喜功,經常在封邑內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搞得百姓怨聲載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軍進攻梁國,梁國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孫為懷念故土先祖,就以梁為姓,形成梁氏。宋人鄭樵《通志》也認為:“梁氏,贏姓,伯爵伯益之後秦仲,有功於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梁山,今為同州縣,猶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樂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孫以國為氏。”這部分梁氏,在後來移居河東的不少。
公元前641年冬,魯國蔡國楚國鄭國陳國盟於齊國。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侯爵。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在今山東省東北部,面臨大海,是周王朝開國功臣姜尚(齊太公)的封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疆域最初只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周公旦攝政時,三監作亂,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有了征伐權,成為周王朝東方大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